1. 求《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音乐赏析 求下面几点内容啊。
这是一个孤独的杀手里昂在拯救一个问题少女后发生的一系列情感变化的故事。片中以温情与凄美的节奏为主,偶尔兼具小小的轻松愉悦,让我们在一片伤感下也会感到些许生活的小幸福。
综观整个电影,背景音乐几乎没有停过,占大部分的是对气氛进行渲染的效果音效,这种音效是画外的非叙事性音效,但它与画面结合得非常紧凑,几乎成了叙事内音效的一部分。从这里的音效可以不断的了解故事所阐释的情怀以及故事所发展的方向。比如片头,微妙的恐怖感的音效,作为故事发生的悬念展开,一阵枪响狂扫过后,继续这个音效,时缓时快的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直至杀手出场。还有,伴随变态警察男人的出场时是带着神秘的诡秘音效,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而真正起到传统意义上“背景音乐”作用的,是绵延的小提琴声,它在必要时刻的出现
让整个声音环节达到一次次的高潮,成为影片里重要的提示点。当玛蒂达在父母被杀时回家前,这样的音乐就开始,还有后来里昂决定自己一个人去帮马蒂娜杀人的时候,带着忧伤与紧张的感觉,以及最后里昂被杀前等等,这样的音乐以段落的形式贯穿全片。
影片有2个主题音乐,第一主题音乐是《shape of my heart》,片中前部分就是借此展开
女主角马蒂娜和男主角里昂的人物的,有里昂千篇一律的杀手生活伴随主题曲,简单又详细的展现了他的职业特征和生活习惯。还有变态警察杀了第一个人,主题音乐也一并渐强的响起,杀了马蒂娜妈妈时达到最高点,直至变态拉开窗帘准备杀她爸爸时才减缓下来,他看了手中的表,在一个手势中巧妙地彻底结束这段音乐;而第二主题曲便是贯穿全片的相同音符的段落式的音乐,比如马蒂娜与里昂玩的生死游戏,在一声枪响后结束,女孩用生命获得两人的游戏胜利。很多时候,这样的主题音乐在片中不断地展现,一步步继续着故事的发生,一步步深入角色内心。我们在这里所听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音乐而已,带着一分情感的故事是很真实的动人。
在影片中有着各种音乐音效的表示,例如有声音源,马蒂娜家的姐姐跳健美操时候的电视里的音乐,与里昂在家的安静的环境音成对比介绍两者潜存的关系。这时电话响起,主题音乐响起。配上里昂此时在家生活的画面,使二者联系一起。更多音乐巧妙与细节的运用之处,全面的展现人物特征。比如里昂去看电影,《singing in the rain》的有声音源在这里浪漫的展现杀手可爱。还有间断式的不同音乐,在片中也突出的展现人物性格,里昂问小女孩姓名时,小女孩说里昂是杀手很酷时,里昂不同意小女孩让他教她杀人的请求时,真人实验后,小女孩要焚烧白粉,简单的音乐响起,里昂为之震撼。这些都很轻松愉悦的简短的配乐,让观众在沉闷是一种小小的放松,更是影片音乐细节致胜之处。主题曲的适当运用也是全片的经典,在结尾处的不断重复,当里昂开始最后逃离的时候,清晰的间断的音乐响起。音乐减慢,光明出现第二次,在这里还进行了消声处理。那钢琴声如同一股股清泉滴滴答答地落在人的心坎上,而莱昂倒下时落在地上,声音虽然被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那清脆的钢琴声所爆发出的情感力量。钢琴在片中也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人物内心的想法。里昂看到小女孩留下自己去找仇人的字条,简单的几个钢琴键盘,敲出了此时里昂的微妙情感和事情发展的势态。当里昂杀了警署的2个坏蛋警察后,与马蒂娜相拥瞬间,柔美的钢琴曲奏响,两双鞋的对比,展现两个人现在的感情状况,加上音乐的效果,让这种说不清的感情一目了然。
虽然是悲剧,在黑色笼罩下是我们看到的最柔美的光明,导演也在这样的黑暗中追求着自己的美丽,对生命的热爱,对情感的追逐,对世界的呐喊……音乐,只是柔美的篇章,是黑暗触不到的光明,而我们追随音乐的种子,那是一份执着的信念,好像里昂最好的朋友,那株绿色的植物,其实,偶尔,我们也被阳光滋润——在冲破黑暗之后
2. 《如果爱》电影的音乐鉴赏
如果爱》,与爱无关
在电影院里一连看了两遍《如果爱》。观众多是情侣,看的时候窃窃私语。也许和他们期待的歌舞片不一样,每一场都有提前离场的观众。
我也有一些失望。论剧情的张力和巧妙,《如果爱》不如《甜蜜蜜》;论剧情的复杂和诙谐,不如《金枝玉叶》;论剧中人的心理刻画,又不如《三更之回家》那样细致。香港导演触碰内地题材,前有张婉婷《北京乐与路》遭遇滑铁卢的前车之鉴,陈可辛这次不能不加倍小心。毕竟,香港导演对内地的情形掌握的有限,很容易就陷入隔靴搔痒,乃至猎奇的套路。好在有大明星作阵,打着当代首部华语歌舞片的旗号,《如果爱》的票房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
其实,《如果爱》只能算是一部插曲多了一些的故事片,打着歌舞片的旗号,未免有些牵强。真正的歌舞片,如《西区故事》、《红磨坊》,情节应该和歌舞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在《如果爱》中,歌舞的段落和故事情节泾渭分明,更多的是一种戏中戏的格局。其他地方出现的歌曲,只能算作是插曲。
张学友的歌声,有百老汇音乐剧的感觉,然而演技却不敢恭维,声调忽高忽低,情绪控制不稳,台词的功底明显不够。池珍熙的戏份过于局限,作为串场的人物,担任见证人的职责,算天使还是凡间的人?导演的处理写意不写意,写实又不像写实,所以很看起来有些别扭。
林见东和孙纳的感情戏应该是片中的重中之重,导演也着实下了气力。可是前面的铺垫毕竟太少,林见东的十年痴情就显得不那么合情合理。戏中戏的框架,加上大量的闪回,对于习惯线性叙事结构的观众来说,也造成一定的欣赏阻碍。
此外,片中有些地方显得多余,如导演聂文暂时离开剧组那场戏,曾志伟饰演的监制和工作人员的那段对话就与剧情关联不大。还有就是一些台词,显得莫名其妙。记者会上,当记者集中询问孙纳的一些情况时,林见东的插话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你们的问题没有什么建设性的话,我想对我的提问到此为止。”再有聂文发现了孙纳和林见东的感情之后,在戏中戏打了孙纳一巴掌,之后两个人的对话,也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是剧本如此,还是演员的处理问题。
说归说,不管怎样,片中的几处歌舞还是蛮赏心悦目的,那段表现孙纳转变过程的戏,舞蹈演员的服装非常有创意,舞蹈场面和现实的交叉,交待了一个人的转变过程,节省了叙事的气力,又增加了看点。
打动我的地方,不是事先被媒体炒作的金城武在水中流的那滴眼泪,而是被老外制片抛弃后,躺倒在冰面上的孙纳,配着充满憧憬和迷惘的歌声,你能体会到一个女孩被伤害后心碎成一片片的滋味。还有两个人再回到北京以后,录音机里传出的见东的经年录音,虽然老套,却很有杀伤力。最后一场戏中戏,欺骗了很多人,大多数的观众都以为聂文真的死了,看到聂文重新站起,很多人发出失望的叹息声。其实,如果导演真处理成这样的话,就未免太离谱了。总之,论艺术成就,《如果爱》构不成经典,《甜蜜蜜》仍然是陈可辛的最佳作品。
至于《如果爱》的情节是否影射了演艺圈的潜规则,以及影射了谁这样的问题,我没有多大兴趣。倒是觉得,这故事很像是对当下的一个隐喻。一个急着摆脱贫困的国度,会使用种种不良的手段,急功近利的同时,也留下一道道的伤痕。即便是面子建设得再富丽,没有足够的时间累积,总会在某一处露出马脚,就像影片中成名后的孙纳,仍旧会磨牙一样。电影院里的说话声、打电话声都在给这一切做着现实的注脚。
林见东对孙纳说,不要忘了北京。而现实却是,北京,真正的北京在一点点地消逝。老房子、地下室、护城河、小饭馆,破虽破矣,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从这点来看,《如果爱》的故事与爱情无关,倒是不经意间了营造了一个时代的心灵写照——遗忘和记得
3. 求一篇经典电影音乐赏析的论文啊。。。
1900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天使
1900一组数字么?不!他是一个人名,他是音乐的灵魂,音乐,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也许是耐人寻味的,他属于海上属于船上 属于上帝但不属于陆地。出现在钢琴旁,也许只能用出现这个字眼,因为觉得他不属于任何人遗留下了的,属于上帝赐给这世间的礼物,那是音乐的灵魂,眼睛是他接纳外部事物的窗口,心灵是他酝酿灵感和体会感受的地方,手指抚摩着键盘所发出的美妙声音是他表达那具有灵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对他来说只是世间浮华假象的载体,一个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个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华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来不存在任何意义,他不属于这样的生活,不属于陆地 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生来没名字 没身份,一生在属于他的地方度过,也许在人们看来他只是一个世间的过客,但也许在他看来每个人才是他人生过客,我们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记得那些曾经打动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记住一组数字1900。
影片中那张《Playing love》的母盘一直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正是这张唱片打开了“康”记忆的闸门,开始了对1900的回忆。
反观这张唱片,是在1900为“唱片公司”录音的时候恰巧在窗户上正在照镜子的她时即兴创作并演奏的(是否为即兴我还不是很确定)。这张承载了1900纯真唯美的爱的唱片是1900本来准备送给她的礼物,结果却在这纷繁的社会中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不知道是不是也预示着像1900这样纯真唯美的人在这样的社会中也无会法生存)
再到后来1900下船计划失败,将那张唱片亲手毁掉,给我们留下了和“康”同样的疑问。而最终1900也没告诉“康”那张唱片是谁放进钢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过好几次影片(当然不是专门为了这个去看的,否则就太......),一直找不出一个导演“布置”的这样一个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钢琴里人物。
记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听那首《Playing love》,就打开电影,快进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静静的享受着耳机里传来的美妙的声音......听着听着突然想到了,是1900亲手粘好这张唱片并放到那架属于他的简易钢琴里的。
海上钢琴师展现了人的天赋的伟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样。但也展示了人的极端脆弱性,无助与孤独,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会比那条巨型海上客轮大,我们不敢走下船去,只愿意随波逐流,安稳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欢笑和烦恼,最后象那条船一样,报废和炸毁,炸毁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个小小的世界。
大海与船,一个无限大,一个那么小,两者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真是最值得让人冥思的一对矛盾。
没想到在暴风雨中可以阔步而行,虽然别人都被晃得呕吐;更没想到在暴风雨中竟然可以便弹奏,边随着钢琴在大厅里漂游滑行,如花样滑冰一样,但伴随着弹奏者的微笑、轻松、幸福、投入,伴随着优美的乐声,伴随着初识朋友的聆听,人、钢琴、客轮、大海、暴风雨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诗情画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时刻,也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时刻。倘若有一天,一个天才坐在我身边,此情此景,弹奏着随兴而发的乐章,那么,我该是多么幸福的人啊!
无疑每一个观众都喜欢这个不幸与幸运交替,有着惊人的天赋和致命的缺点的海上钢琴师。陆地、城市、人群。连我们每日生活于都市中,习惯于都市生活的人都难以避免忧郁、孤独、哀伤、空虚,我们何苦苛求那位从小在客轮上快乐成长,每日在音乐中幸福畅游的人呢?只是他诞生于客轮,也毁灭于客轮,提醒者陆地上的人: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长,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终于没有跨上陆地,大家异常惋惜。回头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内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吗?谁能真正面对这个世界?也只能象只蚂蚁一样,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点...自己删吧
4. 电影音乐赏析
推荐你买本书,杨宣华 :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
5. 如何鉴赏电影《霸王别姬》的背景音乐
直接 上网找啊
6. 《不能说的秘密》电影的音乐配乐鉴赏文
这是一部同时具有音乐、美术、文学、建筑、动画美感的影片
——《不能说的秘密》
我在几天的时间内看完了四五六七八遍<不能说的秘密> 感叹着周杰伦这个同时具有电影、诗词创作才能的音乐人,我在想,能够导演出那样的电影,一定是对诗歌美术都广有涉猎的人才能够作到吧,我叹服这个我喜欢的音乐人的过人才华.感叹他第一次做电影就如此专业。影片开始以一个几十秒的长镜头从高空推入主角的背影,叶湘伦刚到一个新学校同学在给他介绍学校环境,柔软的对白,绿树成荫,班驳砖墙的老琴房,让我想起宫崎骏的动画,而这部影片也是同样有着宫崎骏动画的温暖美感。那个带有爱情、音乐、色彩,灵异的奇妙故事就这么迷幻的上演了。
影片的开头一直在音乐中讲述叶湘伦与路小雨纯纯的恋情,我以为这仅仅是JAY想要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回忆自己初恋或者仅是拍唯美爱情文艺片,比如一个患哮喘的女生和一个很有才华的男生浪漫的邂逅然后经过一场短暂的恋爱因为第三者而产生误会等到女生病情加重行将就木两人误会解除重新开始女生却重病不治死去。但是看过后开始惭愧低估了周董的才华,深感影片的不入俗套。影片通篇像是十八世纪的古老油画,舒缓的音乐,古旧的钢琴,长满藤草的老房子,喧闹的小巷子,阴雨的天气。很多场景的设计和整个影片的调子都弥漫着安静幽雅的怀旧气氛。像是斗琴,棒球比赛,舞会却又有着清新的时尚气息,斗琴那段拍的很精彩,让我想起海上钢琴师,镜头快速的穿梭于钢琴的内部,手指在琴键上快速的跳跃旋转,很美!镜头语言用的很巧妙。影片的后半部出乎意料的转入灵异魔幻的色彩。剧情开始变的让人匪夷所思的,直到叶湘伦带着满身的灰尘疲惫的眼神重新出现在小雨的面前,观众的的眼泪一定开始从带着笑容的脸上流下。而当影片完美的落幕,我回味着影片中那些初看没怎么在意的小细节,忧伤才慢慢的漾出来。毕业照片上他们笑的很开心,这是个悲剧还是值得庆幸的呢。叶湘论的真身死在二十年后的一片废墟中,他们的爱情在二十年前继续,变得更加珍贵与长久。
流畅精致,优雅如诗
这是后人对十九世纪那位叫做肖邦的钢琴家的音乐评价,也刚好符合这部影片 !
7. 求世界十大经典电影名曲
1、《蓝色的多瑙河》 。“圆舞曲之王”、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7年的名曲,合唱曲与管弦乐曲的版本并存,乐曲描写了多瑙河的秀丽景色,被誉为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 2、《晨曲》。 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写于1901年的小品,与另一首《黄昏之歌》相对应,原曲是为小提琴及钢琴所作。 3、《印度之歌》。 由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96的发表的歌剧《萨特阔》中第四场印度商人的唱段改编而来,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旋律而让人难以忘怀。 4、《船歌》(选自《霍夫曼的故事》)。 法国著名的喜歌剧作曲家奥芬巴赫所作,原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二重唱曲,后被改为多种音乐演奏形式,“船歌”又称“威尼斯船歌”,它也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门德尔松及肖邦亦有类似体裁的作品。 5、《闲聊波尔卡》。 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波尔卡代表作之一,1858年为其在俄罗斯的演出而专门创作,乐曲生动地描绘了妇女们愉快生活的场景。 6、《伦敦德里小调》。 爱尔兰民谣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后由奥地利作曲家克莱斯勒改编成小提琴曲。伦敦德里又叫德里,是爱尔兰岛北部的一座小城。乐曲纯朴动人,充满温馨情调。 7、《威尼斯狂欢节》。 法国著名长笛演奏家、作曲家热南所作,原为长笛曲,其中部分旋律引用了威尼斯的古老民歌。乐曲所描绘的明朗而欢快的节日风景经曼陀凡尼改编后显得更为栩栩如生了。 8、《罗马之恋》。 这是一首以罗马名胜为题材的乐曲,那低缓而略带伤感的旋律表达了游人们对风景名胜依依不舍的心情。乐曲有着意大利通俗歌曲的韵律,使去过罗马的人们对美丽的往事流连不已。 9、《意大利随想曲》 。曼陀凡尼乐队的保留曲目,由《塔兰泰拉舞曲》、《我的太阳》、《弗朗西斯卡》、《桑塔露齐亚》、《玛丽亚·玛丽》、《富尼古利·富尼古拉》等六首曲子的主旋律组成,是其演奏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在中国献演时也不例外。 10、《那不勒斯的塔兰泰拉舞曲》。 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于1830年至1835年间创作的音乐曲集《音乐夜宴》中的第八曲,原为女高音独唱曲。 11、《卡塔丽》。 根据那波里民歌改编的著名男高音独唱曲,又名《负心人》,描写的是男人失去心上人之后的痛苦之情。当今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哥、卡雷拉斯都曾演唱过此歌。 12、《美国组曲》。 由六首美国民谣组成,其中《温柔地爱我》、《牛仔之歌》、《哦,苏珊娜》等旋律都是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 13、《迷人的一瞥》。 又名《奇异的恩典》,作为英国民谣及圣歌而传唱于世,并被多位歌手翻唱。 14、《绿袖子》。 曼陀凡尼的经典作品之一,根据十六世纪传入英格兰的民谣改编,许多影视剧都采用过此曲。 15、《西班牙吉普赛歌曲》。西班牙作曲家N.P.Marquina创作的具有西班牙风格的吉普赛舞曲,因其热烈奔放而通常会作为曼陀凡尼演奏会的下半场开始曲。 16、《墨西哥草帽舞》。 根据墨西哥民间舞蹈音乐改编,是曼陀凡尼乐队的演奏曲目中编配最好的乐曲之一。 17、《探戈》。 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斯所作钢琴曲集《西班牙》中的第二首,因其旋律优美流畅,有如一首抒情歌曲而广为流传。探戈是由西班牙所特有的民族舞曲探戈·弗拉明哥演变而来的一种在现代社会广为流传的舞曲,曼陀凡尼本人对这一体裁尤为喜爱。 18、《蓝色探戈》 。著名的探戈舞曲之一,是起着古典与现代通俗音乐桥梁作用的美国作曲家安德森1951年的作品,曾被许多乐队改编演奏过。 19、《蓝天》 。德国作曲家J.Rixher创作,是二次大战前欧洲大陆最受欢迎的一首探戈名曲,亦曾得到不少轻音乐演奏团体的青睐。 参考资料: http://ox.icxo.com/htmlnews/2005/09/09/664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