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袁牧之的演艺经历
1927年,正在上海上大学的袁牧之,开始参加戏剧的革新运动,成为辛酉剧社的主要演员。他主演了俄国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和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桃花源》。袁牧之对人物精密的设计和构思以及造型的逼真,都是表现派艺术中的精华。在他创造的众多角色中,对人物的神态刻画尤为突出,故有“千面人”的称誉。
1934年,袁牧之编剧并主演的《桃李劫》,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成为左翼电影的经典,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有声影片。
1935年他自编自导的《都市风光》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
1937年,他编导的《马路天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由赵丹、周璇主演的影片被认为是中国有声电影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80年代,意大利著名影评家达西拉奇惊叹说:“《马路天使》堪称一个奇迹。它所体现的‘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意大利在战后提出的要早得多。
袁牧之14岁时就参加了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为唯一小演员。18岁开始因在一些话剧中的出色表演而受到戏剧界的重视。后入东吴大学,演出《万尼亚舅舅》等剧。
1930年,他在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下,接受了进步思想。1934年,袁牧之加入电通影片公司,拍摄并主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桃李劫》,获得了进步舆论的一致赞扬。
1930年,袁牧之放弃大学学习,投身于左翼戏剧事业,曾主演洪深编剧的《五奎桥》、苏联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编剧的《怒吼吧!中国》、田汉编剧的《回春之曲》等剧目。他在实践中重视艺术总结,著有《牧之随笔》、《戏剧化装术》、《两个角色的戏》和《演剧漫谈》等书。1934年8月至1935年4月,曾编辑过《中华日报》的《戏》周刊36期。他主张演员表演时应“脱了自己而变成剧中的角色”。他提倡通过外形技术来摹拟角色精神生活,并尝试过许多钻研角色和体现角色的方法,为当时的表演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袁牧之1934年在上海加入电影制片公司。
1935年,继《桃李劫》之后,袁牧之在影片《风云儿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个由沉沦到觉醒,最后走上抗战前线的青年--辛白华。同年10月,他又成功地编导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都》片是一部暴露当时社会不景气、大都市生活尔虞我诈以及小市民愚昧无知的影片。袁牧之把舞台技巧移到银幕上来,为中国影坛创造了喜剧片的典型。这部影片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也是袁牧之电影执导的处女作。他在片中扮演拉洋片老头。
1936年,袁牧之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在《生》片中,他一人兼饰两个角色--爱国青年李涛和柳元杰。他们性格各异,形象鲜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
1937年,袁牧之编导的《马路天使》 ,更是脍炙人口。《马》片通过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的真实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尖锐地抨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袁牧之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导演技巧,把悲剧内容和喜剧手法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影片的风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隽永。
抗日战争爆发后,袁牧之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并与宋之的、陈波儿、崔鬼等组织“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离开上海开赴抗日前线。他还参加著名抗战话剧《保卫卢沟桥》的演出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袁牧之任话剧《保卫芦沟桥》导演委员会成员。1938年,在汉口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八百壮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直属的延安电影团负责创作领导工作,编导有大型历史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考察、学习。1946年回国,继续从事电影工作,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1938年,该队来到武汉后,袁牧之主演了影片《八百壮士》中的团长谢晋元。不久,他受周恩来同志委派,参加根据地的电影筹建工作。同年秋,他前往延安,组建了“延安电影团”。在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曾深入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拍摄纪录片,并编导了解放区第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编写了反映革命根据地新生活的舞台剧《延安三部曲》。
1940年,袁牧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他受党的委派,赴苏联学习、考察。在此期间,他曾与苏联著名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共同拍摄过影片,同时他也曾独立导演过纪录影片。
1946年,袁牧之回国后,同夫人陈波儿一起赴东北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任厂长。生产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等。
1949年4月北平解放后,他奉命回京,组建全国电影领导机构——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并被任命为局长。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之后,又被选为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1954年以后,他因病长期离职修养。在病中,他仍坚持创作活动。
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病逝,终年69岁。
❷ 新中国的第一部喜剧片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7 月01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期,电影的样式也日渐丰富。1935年,电通公司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都市风光》。影片以清新活泼同时又辛辣尖锐的艺术风格在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都市风光》由著名电影艺术家袁牧之自编、自导,吴印咸摄影,张新珠、唐纳等主演。影片通过几个火车站候车的农民的眼睛,在观看西洋景中,展开了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片中的青年李梦华和茶店经理王俊三同时追求张小云。张小云整天打扮玩乐,李梦华为讨她的欢心,倾其所有,甚至卖掉手表买票请小云看电影,然而电影结束后,小云又为王俊三驾车接走。最终王俊三终于诱骗小云失身。小云父母得知此事,逼迫王俊三与小云结婚,以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婚后,王俊三投机失败,留下书信出走,不料其秘书已先期与小婢席卷资金私奔。小云与父追至车站,火车已鸣笛离站。待看西洋镜乡人闻声惊觉,火车已远去,面面相觑,无所适从。
影片深刻揭示出旧中国大都市社会生活的种种畸形丑态,勾画出小市民的愚昧无知。同时,其独特的喜剧艺术风格,以漫画式的手法把真实的都市生活状态和大胆的夸张结合起来,使影片风格清新、活泼,又具有深刻的批判锋芒。影片既是社会黑暗现象的一幅漫画像,也是对落后的小市民阶层的一首讽刺诗。作为第一部音乐喜剧,影片在音乐的处理上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影片的作曲有吕骥、贺绿汀和黄自三位作曲家。他们创作的曲子从剧情的需要出发,为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又有着表意的功能。毕业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黄自为《都市风光》谱写了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这也是我国首个专为电影创作的器乐曲。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曾说过:“《都市风光》的摄制,是有建立电影音乐的企图”。影片中还穿插了由万氏兄弟制作的一段音乐动画片,增强了影片的喜剧色彩。
本片编导袁牧之是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他既是出色的演员,也是出色的导演,同时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袁牧之中学时期即参加洪深组织的戏剧社演戏,后入东吴大学,演出《万尼亚舅舅》等剧。1930年离校,投身戏剧事业,主演《五奎桥》、《回春之曲》、《怒吼吧,中国》等剧,并创办了《戏》月刊。他在舞台上善于刻画各种人物,有“千面人”之美称,并著有《戏剧化装术》 、《演剧漫谈》等著作。
1934年袁牧之在电通公司任演员,编导,创作的第一个电影剧本为《桃李劫》,并在其中塑造了他的第一个银幕形象——陶建平。此后,在《风云儿女》和《生死同心》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创作了《都市风光》之后, 1937年,编导了著名影片《马路天使》,该片成为30年代中国电影高峰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1946年他受命参与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后任厂长。生产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等。1949年任新中国中央电影局局长。
❸ 什么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一九三五年, 电通公司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都市风光》 ,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袁牧之才华横溢的导演处女作。
一群要进城的乡下人在火车站旁的西洋镜中竟看到了他们自己在城里的未来生活情形,似真似幻,发人深省。用音乐来描绘市场萧条时期繁华都市的生活窘态,有讽有喻,横生妙趣。
都市风光简介
都市风光是电通影片公司出品、袁牧之执导的音乐喜剧电影,由张新珠、唐纳主演,于一九三五年上映,该片讲述了爱慕虚荣的青年女子张小云周旋于青年文人李梦华和好色的投机家王俊三之间,其父则企图通过女儿的婚姻渡过难关,结果他们的发财梦化为泡影的故事。
都市风光剧情
某乡小车站,有几个农民正候车准备去上海谋生,适遇一个玩西洋镜者招揽生意,于是他们将其围住,目睹了西洋镜中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西洋镜中无聊的知识分子李梦华整装出门,他拿仅有的二十元钱,为爱虚荣的意中人张小云买了件绒线衫。
梦华满怀喜悦地到小云家,却碰见他的情敌投机商人王俊三昂首出来,小云约梦华一起去看电影,他因口袋已无钱,只得托辞先去买票,急忙跑到小押店,将其表典当两元,满足了小云的要求。
散场时,他们巧遇王俊三坐车而至,小云应邀一头钻进俊三的汽车,告别梦华而去,梦华只得望车长叹。一日梦华怀揣情书,兴致极高地来找小云,此时,小云正为女友结婚邀请她做伴娘而无体面的服装参加婚礼而发愁。
小云父亲想尽办法仍无力解决,只好给她一张毫无用处的奉天票子女友,请小云去时装公司,特为她定制一套服装结帐时,小云又定制一件皮大衣,女友慌忙离去小云拨通王俊三的电话,诡称请他来吃生日面。
❹ 电影什么的切入角度是从乡村
电影《都市风光》和《劳工之爱情》的切入角度是从乡村的移民变成产业工人,带着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进入到城市所产生的问题。
《劳工之爱情》是由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于1922年01月18日发行的一部爱情、喜剧类型影片。
该片主要讲述了郑木匠和祝郎中的女儿历经时代背景的爱情故事
《都市风光》是电通影片公司出品、袁牧之执导的音乐喜剧电影,由张新珠、唐纳主演,于1935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爱慕虚荣的青年女子张小云周旋于青年文人李梦华和好色的投机家王俊三之间,其父则企图通过女儿的婚姻渡过难关,结果他们的发财梦化为泡影的故事
❺ 为电影《十字街头》、《都市风光》配乐作曲是以下哪位
贺绿汀
1936年贺绿汀任明星电影公司音乐科科长,为《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10多部电影写配乐与插曲。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华北和重庆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创作有《游击队歌》、《保家乡》、《垦春泥》、《嘉陵江上》等歌曲。
❻ 袁牧之简介
袁牧之(1909年3月3日-1978年6月30日),原名袁家莱,生于浙江宁波。受新戏剧运动的影响,童年时代的他最喜欢的游戏是学演文明戏,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3岁到上海,开始在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演戏。
袁牧之1909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3岁就读上海澄衷中学。
13岁时,袁牧之便参加了洪深组织的“辛酉剧社”,成为剧社惟一的小演员。由于年龄小,分配的角色戏不重,他在剧社里什么都干,还做过领座员。
1978年6月30日,由于中暑导致的高烧,袁牧之不幸与世长辞。当时他刚过完69岁的生日。
(6)都市风光电影音乐分析扩展阅读:
袁牧之(1909—1978)电影表演艺术家、编导、电影事业家,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他14岁时就参加了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18岁开始因在一些话剧中的出色表演而受到戏剧界的重视。
1930年,他在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下,接受了进步思想。1934年,袁牧之加入电通影片公司,拍摄并主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桃李劫》,获得了进步舆论的一致赞扬。
1935年,继《桃李劫》之后,袁牧之在影片《风云儿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个由沉沦到觉醒,最后走上抗战前线的青年——辛白华。同年10月,他又成功地编导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
《都》片是一部暴露当时社会不景气、大都市生活尔虞我诈以及小市民愚昧无知的影片。袁牧之把舞台技巧移到银幕上来,为中国影坛创造了喜剧片的典型。这部影片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也是袁牧之电影执导的处女作。他在片中扮演拉洋片老头。
1936年,袁牧之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在《生》片中,他一人兼饰两个角色——爱国青年李涛和柳元杰。他们性格各异,形象鲜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
1937年,袁牧之编导的《马路天使》,更是脍炙人口。《马》片通过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的真实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尖锐地抨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
袁牧之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导演技巧,把悲剧内容和喜剧手法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影片的风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隽永。
❼ 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1935年,电通公司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都市风光》。
❽ 1937年由袁牧之执导赵丹周璇等人主演的电影是
1937年,由袁牧之执导,赵丹、周璇等人主演的电影是《马路天使》。《马路天使》是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剧情片。该片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以及歌女小红与吹鼓手陈少平之间的爱情故事。
《马路天使》片通过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的真实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尖锐地抨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袁牧之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导演技巧,把悲剧内容和喜剧手法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影片的风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隽永。
主要演员表如下:
1、赵丹饰陈少平
2、周璇饰小红
3、魏鹤龄饰老王
4、赵慧深饰小云
5、王吉亭饰琴师
6、柳金玉饰鸨母
7、冯志成饰古先生
8、陈毅亭饰寄生虫
9、钱千里饰剃头司务
10、唐巢父饰剃头店老板
(8)都市风光电影音乐分析扩展阅读:
袁牧之是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3岁到上海,开始在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演戏。1934年,袁牧之编剧并主演的《桃李劫》,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有声影片。1935年他自编自导的《都市风光》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
1937年,袁牧之编导的《马路天使》,更是脍炙人口,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影片被认为是中国有声电影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80年代,意大利著名影评家达西拉奇惊叹说:“《马路天使》堪称一个奇迹。它所体现的‘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意大利在战后提出的要早得多。
1983年,《马路天使》获得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2005年,该片入选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评出的“百年百部最佳华语片”。
❾ 都市风光的电影评价
影片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大都市畸形的社会生活,生动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人物的停滞和愚昧。在艺术处理上它具有独到的清新活泼的风格,采用漫画式的手法,把真实的生活描绘和大胆的夸张结合起来,使影片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尖锐的讽刺力量。 影片在运用和发挥声音造型元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将音乐、音响配合表演来加强影片的节奏和喜剧效果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还注意画面造型与声音协调,很好地创造氛围,体现当时社会畸形的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