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中国电影的音乐有何特色

中国电影的音乐有何特色

发布时间:2025-05-06 10:51:47

⑴ 电影音乐的性质与特点

电影成为综合艺术之后,音乐虽然仍保持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如擅长抒情、不擅长叙事、需要听觉来感受、需要时间的过程展现形像、通过演奏和演唱的再创作才能欣赏,但是,在表现的方式上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①音乐构思须根据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使音乐的听觉形像与画面的视觉形像相融合,体现综合性的美学原则。除神话片、童话片、科学幻想片以及现代的实验性的电影以外,电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动作、语言、环境气氛等,大都是接近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因而,电影音乐也不象一般供音乐会上演出的纯器乐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剧音乐、舞剧音乐那么夸张和程式化。
②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在无声电影时期,有时音乐是唯一的声音,从头至尾贯串全片。由于录音技术的进步,进入有声电影时期,除音乐之外,还可以录制语言和自然音响效果,解脱了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超负荷的现象。导演和作曲家从电影的真正需要出发,只有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才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这样,既符合音乐的艺术规律,又提高了电影综合艺术的美学功能。这使音乐真正地发展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电影音乐形成分段陈述的结构,也有促进作用。

⑵ 分析英雄之城纪录片的电视音乐方面的特色

分析英雄之城纪录片的电视音乐方面的特色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随着人们对电视专题纪录片观赏需求的增加和品味的提高,背景音乐在这一片种内的作用与地位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大型专题纪录片中,在创作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的同时,也要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产生更大的感染力。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不仅具备了音乐的共性,也具有自身鲜明的“叙述性”特征。因此,合理、准确、优美地编配、制作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背景音乐的特点、功能等方面,论述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电视专题纪录片背景音乐概述
背景音乐也被称为配乐,通常是指用来调节气氛的音乐,映衬于情节和画面之中,以增强情感的渲染力,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听觉的感染加深对视觉形象内含的理解。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可以是歌唱或者伴奏,但通常是无音响人声的。背景音乐自欧洲起步后发展迅速,在配合画面以及情节推进的同时,还拥有声、画融合产生的独特风格与魅力。几乎每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纪录片,都能够把其中所含的背景音乐单独提取出来,作为副产品广泛传播。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来源广泛,它可以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取自迄今所有的原创音乐作品的旋律作为音源,也完全可以根据片子的性质、基调,进行针对性的原创、改编、制作、剪辑合成,使其更加符合片子主题以及画面结构的需求,达到“声”和“画”衔接的视听艺术效果。
二.电视专题纪录片中背景音乐的作用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提到:“有声电影的任务是为我们展示我们周围的声音环境,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声音世界,除了人的语言以外,一切东西都能说话,并且不断地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感情,从大海的细雨到大城市的嘈杂。”正如贝拉・ 巴拉兹所说,音乐是优美动人的,它是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就电视专题纪录片的背景音乐而言可分为两类:有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和无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随着电视专题纪录片创作手段的多元化,现今,无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正越来越少。因为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作者也越来越把它当作纪实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进行精心制作。电视专题纪录片工作者越来越不满足把专题纪录片当作单纯的现场纪录,因为这种创作方式过于客观冷静,而是希望调动多种技术、艺术的手法,把影像与声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声像中除了拍摄过程采录的自然声响和解说词之外,还可以加入音乐、音效的元素,用两者来渲染情感,阐述画面所展示的内容,立体而动人地使真实的生活得到艺术化的表现,从而加深对电视作品社会性和思想性的挖掘。“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气生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可见,从古时起人们就深懂声情并茂的重要性。这也可以用来阐述背景音乐的产生发展对于电视纪录片传情达意所起的重要作用。电视专题纪录片的背景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人和事所要表达的情感、情绪,加强了作品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出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精神内涵。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更多时候会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探索和纪录现实生活,反应大自然变迁、市井百态。画面与音乐的搭配使得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从而引起与观众之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又能让观众对片子所纪录的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经验与创作意图不谋而合,进而产生共鸣。“音乐丰富了纪录片艺术,纪录片艺术推动了音乐创作。”
1.电视专题纪录片中音乐的特点
音乐的间断性。虽然说背景音乐在专题纪录片中十分重要,但是在一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基本不会出现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背景音乐,而是要根据画面与故事的内容适时出现。这就是为什么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会出现时间上的不连贯。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合适的节点出现,才能有机和有效地融入到整部片子中。和谐而间断性的背景音乐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地随着叙事的脚步缓缓推进的,甚至观众都感觉不到背景音乐的存在,却达到了最佳的制作剪辑效果。
音乐的不完整性。背景音乐是按照电视专题纪录片画面内容的需要而编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背景音乐在其自身结构上的不完整性。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必须紧贴画面,不能够脱离画面而独自存在,缺少了与画面的相互配合,就会丧失其设计的作用。在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背景音乐的选择往往不会是以一段完完整整的音乐出现。它可以只是其中的一小段,也可能只是某一截的乐曲,其音乐的整体思想可能是不会参与到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但是却能在结合一定的画面内容后,达到出奇的渲染效果。以2014年获得浙江省新闻奖(社教类)专题纪录片一等奖的作品《书场不了情》为例。片子所讲述的是一个乡镇书场与书场主人的一段情感故事。由于丈夫的离世,一时间书场陷入困境,妻子陈慧娟为了完成丈夫的临终嘱托,在书友们的支持下坚强地把经营书场的担子挑了起来,在悠扬委婉的说书声中演绎着一段难舍的不了情。片子在制作过程中,始终抓住书场特有的音乐元素特点,采用江南丝竹琵琶、评弹的曲调,在故事叙述的环节当中浅唱低吟加以衬托,与画面很好地互动衔接,动静相宜,感人至深。尤其女主人讲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时,背景音乐选用凄楚的二胡乐曲,使受众的情感也随着声音和画面被一次次打动,为片子的成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音乐的创造性。在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的背景音乐,虽然具有上述间断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这是由此片种叙事特点决定的,更多的是技术处理,而对音乐的艺术质量必须有优美完整的追求。这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特别是对片子主旋律的把握与表现要有精心的设计。电视专题纪录片的音乐并不是完全依附于电视专题纪录片而存在,它与电视专题纪录片所要表现的内容相辅相成,是对电视专题纪录片包含的理念、情感的阐发式的再创造,在特定的画面场景中抒发出来,从感性和理性双作用于观赏者。
2.电视专题纪录片中音乐的功能与应用
(1)从结构角度,背景音乐具有衬底、转场的作用
衬底即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使用音乐的时候,背景音乐应该紧紧地抓住电视专题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加以烘托、深化、强化、渲染,用艺术感染力去提高纪录内容的观赏效果。如,对于戴安娜王妃一生的电视专题报道中,就戴安娜王妃的葬礼报道这一章节,先以一段哀伤的曲调,将人们很自然地引入了痛悼的环境氛围中。背景音乐主要应该是画面的陪衬和补充,不能凌驾于画面之上。要润物细无声,不“喧宾夺主”。转场,是对于电视专题纪录片的时空进行衔接,此时背景音乐应该体现的是即将发生的场景将要表现的状况、情绪、气氛等。在电视专题纪录片《蒙古高原的记忆・图瓦天籁》中有一段背景音乐,出现在图瓦青年热尼亚向图瓦共和国音乐研究院的专家瓦莲京娜讨教“呼麦”的时候。当画面中解说词讲解到“呼麦是祖先留给他们灵魂的印记”之际,背景音乐应声响起,直到热尼亚的呼麦歌声结束。这段背景音乐为画面组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其解说词的衔接起到了连贯的作用,更是为后面的画面作了铺垫。
(2)从叙事角度,增强了叙事功能
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不仅发挥了补充视觉叙事和听觉艺术的作用,更是以其音乐语言帮助刻画出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人物心理、情感、环境等立体的氛围,作为多元的艺术元素,丰富和强化了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叙事功能。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当藏族女孩卓玛捡的松茸质量差导致卖不出高价钱之际,在人群中的卓玛一脸烦闷。此时舒缓悠然的背景音乐响起。这袅袅的旋律,似乎满载着卓玛的失落,又似乎是在安慰她的愁绪。这段运用到位的背景音乐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神经。
(3)从审美角度,建立新的视听空间
随着背景音乐的不断发展,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运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多元化的背景音乐使得片子的主题得到升华,观众的眼睛、耳朵得到更强烈的艺术享受和新的心灵体验。在《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一集中,石把头吃饭时,清脆悦耳的背景音乐声响起。这种别致优雅的弦乐声不仅表现出查干湖结冰的自然环境状态,同时也烘托出石把头简单质朴与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再如,《舌尖上的中国》在表现美食烹饪的过程中被夸张的“嗤嗤”的油炸声、“咕噜咕噜”的炖煮声,无不传达出美食的绝佳诱惑力。《舌尖上的中国》中在呈现出令观众垂涎三尺的食物的同时,搭配着精致的背景音乐,完美地结合了声音与画面,鲜明地展示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食物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效果。
(4)从内容方面,揭示与深化主题
如果说语言是让观众认识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主题,那背景音乐就是让观众默默地对其产生认同和感动的手段。背景音乐的作用体现在,当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有所不足,对片子的抒情达意有所欠缺时,选用适当的背景音乐来弥补。当虽有较好的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但仍觉得表现力不够,不足以宣泄情绪和抒发感受,还需要更强的张力。这时候可以用适当的音乐来铺垫,使整体感受和情绪的激动得以强化,获得更加完美的叙事和艺术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中每次表达劳苦农民收获成功的喜悦时,都会响起那首欢快激昂的旋律,暗示着艰辛的劳动人民付出勤苦劳作后得到回报的幸福感。背景音乐的进出非常自然,与画面节奏和谐一致,从而使得观众获得视听的享受、心灵的感悟。

⑶ 对时代的回溯与重视,王家卫电影里的音乐是什么风格

王家卫作为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在自己的电影里,加入了大量的音乐元素。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风格,不过整体看上去,这些音乐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角色。又或者说这些音乐,是为了加强角色之间的沟通。他所呈现给观众的文艺片,大都是话少音乐多的,这些音乐足可以把我们带到他的电影中去。

3、以《东邪西毒》为例

就拿电影《东邪西毒》举例,里面的大多数角色,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比如说慕容燕的古筝,节奏感和内心的痛苦大都是由音乐来带动的;黄药师的逍遥笛,符合他本身风流倜傥的性格,也符合电影的场景;洪七出场则是用的单管和呼麦,象征着他的洒脱和自然,同时又有浓厚的大漠气息。这些不同的风格音乐,促就了不同的电影风格,让王家卫的电影在那个时代闪耀、发光。

⑷ 电影功夫里的片尾音乐

歌曲名称是《东海渔歌》。

《东海渔歌》以浙江民间音乐为素材,着重使用了锣鼓等打击乐器。

曲子分为四部分,演奏时间约11分钟:①“黎明时的海洋” ②“渔民出海捕鱼” ③“战胜惊涛骇浪” ④“丰收欢乐而归”

《东海渔歌》现代音乐配器丰富多样、音响效果震撼人心,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能迅速融入到歌曲当中。

东海渔歌原始素素材取自浙江省的传统民歌。其素材原型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演唱方式多样,民间传承和积累深厚,富有传统民俗地域特色。

(4)中国电影的音乐有何特色扩展阅读:

《东海渔歌》是马圣龙、顾冠仁在1959年所作的一首民乐合奏曲,以东海渔民劳动生活为题材而编创,旋律动听上口,经常被各地的民乐团所演奏,演奏形式十分让人喜欢。

《东海渔歌》乐曲开始,以连续左手上、下行刮奏衬托右手摇指奏出的号召性音调,展现了一幅大海汹涌澎湃的画面。

其演唱方式是民间歌谣式,气势磅礴、感情激越,一唱众和节奏强烈,其音乐曲调极富民间特色,音乐配器相对简单、单调。

⑸ 你觉得中国电影配乐与欧美的差距有多远

各有千秋,不一而足吧,主要还是看观众们是否认可。还有就是和影片的匹配性,配乐单拿出来欣赏可能体验会非常棒,但是还要配上影片的背景可能未必好,它们是成套存在的,相辅相成的。所以并无可比性。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电影的音乐有何特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演员男张薄的一家 浏览:98
少年的我电影演员表 浏览:642
城市猎人法国电影天堂下载 浏览:435
女歌手想当演员电影 浏览:720
电影院英语单词怎么写 浏览:964
好看的中文外国动画电影 浏览:244
玩具总动员英文版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906
哪个电影视频解析网站好 浏览:391
喵星人电影可爱的图片下载 浏览:7
周星驰一部电影女主的衣服被门夹住 浏览:262
世界上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 浏览:259
欧美剧情片爱情电影 浏览:340
他是龙电影台词英文 浏览:443
有泰国人的韩国电影 浏览:800
春节电影票房感受 浏览:318
土豆侠大电影那个时候出 浏览:281
沛县苏果电影院内部图片 浏览:195
妈妈不要丢下我电影观后感 浏览:998
电影网站用什么最稳定 浏览:993
爸爸的假期大电影完整 浏览: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