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评价电影《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被誉为一代歌舞片经典之作,于1965年上映,讲述了玛利亚与冯·特拉普上校及七个孩子的温馨故事。电影以音乐的力量作为贯穿主线,展现了爱与音乐的感染力。
《音乐之声》中的经典名曲如《The Sound Of Music》、《Do-Re-Mi》、《Edelweiss》等,不仅展现了玛利亚开朗、热情的性格,也反映了电影的主题,即通过音乐传播快乐与爱,打破生活的枯燥与规矩。这些歌曲将观众带入阿尔卑斯山脉的美妙风景中,感受自然之美与生活的和谐。
电影通过玛利亚与冯·特拉普上校的性格冲突,以及与七个孩子的互动,展现了音乐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激发了上校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The Lonely Goatherd》中的“约德尔”唱法,不仅展示了音乐的多样性,也体现了玛利亚与孩子们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So Long, Farewell》的两次出现,分别表达了孩子们与嘉宾的惜别之情和上校一家对离开奥地利的不舍与眷恋。《Edelweiss》的两次演唱,一次为上校即兴弹唱,体现了他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对祖国的深沉眷恋;另一次为上校在纳粹德国音乐会现场演唱,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祖国的依依不舍。
《音乐之声》不仅是一部音乐剧,更是一部以音乐传递情感,展现人性光辉的电影。电影以视觉魅力和音乐艺术张力,将音乐、自然、亲情和爱情融合,营造出阳光、温馨、浪漫的画面,引导观众追求真善美。1966年,《音乐之声》在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多项殊荣,进一步证明了其艺术价值。
『贰』 《音乐之声》的个人观后感
《音乐之声》的个人观后感
《音乐之声》的个人观后感,当我们看完一本书或者是一本电影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会有不少的感悟吧,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些感悟写下来,下次可以回味。以下是关于《音乐之声》的个人观后感。
再次重温了经典的音乐片《音乐之声》,依然被影片中温馨、感人的情节深深打动,回味无穷。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战争前期的动人故事,修女玛利亚被修女院长派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照顾上校的七个孩子,刚开始他们不欢迎玛利亚的到来总是捉弄玛利亚,经过几天的相处玛利亚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上校非常严厉,非常冷漠最终也被玛利亚的善良、纯真所感染,所感动,结合成了家庭。不久之后美好的生活随着纳粹党占领奥地利而破灭,由于对纳粹的不满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音乐也是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贯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导演之所以用《音乐之声》来命名,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节奏,或吟咏、或叙述的歌声,还有那幽默风趣的表演不仅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吸引住了人们的耳朵。
故事背景是是战争年代,奥地利人依然是那么乐观、坚强,战争的间隙还忘不了舞会、音乐会,因为音乐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战胜敌人、战胜困难力量的源泉,看来音乐在他们心中的魅力是无穷的。
细节决定成败。这部影片中有许多细节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说玛利亚刚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们就在她的口袋里塞青蛙,晚饭时在她的座椅上放松球。玛利亚的做法很值得令我们学习,她的聪明、机智、大度实在令我钦佩!她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有关爱孩子的情。
她把孩子当孩子看,不仅能容忍他们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导他们该怎么做,在这里我想把玛利亚在餐桌前对孩子们说的那段话拿来与大家共享:“我想谢谢你们每一个人把那件礼物放到我的口袋里。
你们一定体谅到我来到一个家庭的不安,我多么想不被当外人看待,你们体贴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觉到那么温暖、幸福和快乐。”听了她的话,有几个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他们感到太惭愧了。因为他们做得很过分,而玛利亚却在上校面前替他们保密,说了那么一段充满希望的话,这怎能不令孩子们羞愧万分呢?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玛利亚的教育方法值得每个老师去借鉴,更值得我们每一位接受新班级、新挑战的老师学习!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被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喜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但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从表面看,他似乎是个严厉、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厅时,情不自禁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随便乱闯房间”。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现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总是很有兴趣的,我喜欢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寻找隐藏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师,而上一位教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讶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问题。”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
《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我们可在简单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最让我喜欢的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齐唱出了怡人的歌。之后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这一切无不给我最完美的视觉享受。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像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简单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搞笑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个性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先那十二个家教最后没有留下来的原因就应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理解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让人一向持续着简单愉快的情绪,没有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
『叁』 电影《音乐之声》的结局是什么
主要讲述了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海军上校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几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来管教孩子。孩子们的生活就像钟摆一样循规蹈矩,毫无生气。玛丽亚来到上校家后,顺应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特点,教他们唱歌跳舞,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使家中充满欢乐。
她的热情、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最终也赢得了上校的爱慕,后来成了孩子们的母亲。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爱国的上校不愿意效力于纳粹海军,于是,在一次民谣节上,上校带领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3)音乐之声电影讲的什么故事扩展阅读: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丽·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角色介绍:
1、玛利亚
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于是她被派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她很快和上校的七个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渐渐在她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2、冯・特拉普
海军上校,有七个孩子。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他请来玛利亚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刚开始他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并被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
3、男爵夫人
冯・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带回来时孩子们很不喜欢她。她看到玛丽亚与上校十分亲近,便劝玛丽亚回修道院。但后来玛丽亚回来之后,她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间的感情,便主动退出了与上校的婚约。
4、阿比斯院长
萨尔茨堡修道院院长,她觉得玛丽亚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看护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玛利亚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当玛丽亚向她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诉玛利亚要有骨气与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
『肆』 《音乐之声》原型真实结局是什么
冯·特拉普一家在30年代因陷入经济困境而开始表演生涯,1938年他们逃离奥地利,经意大利逃往美国。
40年代起,冯·特拉普一家在佛蒙特州定居,后来开始在当地经营度假村,目前这个度假村由玛丽亚和格奥尔格最小的儿子约翰管理。
影片的背景是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而影片中普卢默饰演的上校一家的爱国情怀,特别是抵制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拒绝出任纳粹官职,最终不惜逃亡国外的过程,可谓感人肺腑。
正如路透社报道所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无论喜爱与否,“音乐之声”都已经成为童年回忆的一部分。其中不少插曲如“哆来咪”、“我最喜欢的事情”朗朗上口,代代流传。
尽管“冯特拉普家族演唱组”1956年就已经告别舞台,但家族歌声并未因此成为绝响。家族孙辈的4个孩子在2003年创建一个名为“冯特拉普孩子”新歌唱组合,重披奥地利装束,在全球巡回演出中再次唱响“绒花”。
在格林山上的小屋中,冯特拉普家族每周一次为游客放映电影《音乐之声》,每天一次播放有关玛丽亚最后一次奥地利之行的纪录片《玛丽亚》。小屋中,人们不约而同唱起片中插曲已经司空见惯。
2000年,英国还发起一项合唱《音乐之声》歌曲的活动,而且立刻风靡全球。约翰斯说:“虽然不知道是谁发起这个合唱活动,我真的觉得这非常有趣。”根据英国《泰晤士报》3月4日报道,《音乐之声》的歌曲还挽救了一个法国男孩的生命。
『伍』 《音乐之声》中的教育启示
《音乐之声》是美国的一部影片,讲得是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以及孩子爸爸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纳粹时期,奥地利被德国合并,作为一名爱国又爱家的男人,男主带着自己的小媳妇和自己的七个孩子,在影片的最后逃忙去了瑞士,而我最喜欢的是影片的前半部分。
玛利亚是一个修道院的修女,按道理是要将一生都用来侍奉上帝的,但是,她实在不适合这个死气沉沉的地方。
所以,院长送她去给范崔普家当家庭教师。孩子们年龄不等,有着各种需求,但是最需要的是爸爸的爱,可是因为妈妈的去世,家里变得越来越严肃,爸爸对他们的管理,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下属。孩子们只好用捉弄家庭教师来吸引爸爸的注意力。爸爸很烦恼,孩子们不快乐!
可是,古灵精怪的玛利亚改变了一切。
她征服了孩子们的心,得到了他们的尊重,她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着他们玩遍了城市,她教她们唱歌,给她们爱,尊重以及理解。
孩子们也很爱她,当然,孩子们的爸爸也爱上了她,所以心机男爵夫人就自己离开了。
当然,这部电影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们,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十分的头疼。
这时候,很多不明智的老师或者家长,就会采取一系列的压制策略,以求孩子们的安静和守规矩。
我小时候就很守规矩,因为大人们很喜欢教育人。
玛利亚不是这样的,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以及不信任,她做到了包容以及引导,最后成功的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好。
这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很简单,但是很难实施。因为,老师们做不到每天领着孩子们做喜欢的事情。但是,家长可以啊,当然,这个年代,手机好像比自己家里,那顽童有趣重要的多吧!!
教育是任重道远的,一味的说教,没有什么成就,反而会坏事。那些被老师,父母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们,他们的心声会有人倾听吗?那些被父母用来比较撑面子的孩子,他们真的喜欢这样吗?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什么呢?我们的孩子他们幸福吗?老师这样做,父母这样做,真的好吗?
『陆』 唯爱与自由不可辜负——浅析电影《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音乐片,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讲述了一位年轻修女玛丽亚如何成为冯·特拉普上校的家庭教师,与上校孩子们由冲突到喜欢,和上校由隔阂到相爱的故事。
影片通过经典音乐如《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展现人物特点、反应人物心理、促进剧情发展高潮,音乐简单通俗朗朗上口,让人心醉神迷。
影片中,爱与自由碰撞出火花。从配乐到歌词,从情节到架构,无不诉说着自由的可贵以及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影片所展现的对上帝的虔诚之爱、对同修的关切之爱、对家人的温馨之爱、对爱人的灵魂之爱以及对国家的浓郁深沉之爱,让人非常动容。
玛利亚与冯·特拉普之间的情感故事,是影片的亮点之一。从对孩子的包容与关爱,到彼此欣赏与共同面对困难,展现了一段深刻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的爱情线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影片中深沉浓重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冯·特拉普上校是一位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影片借院长之口表达了他对上校的评价:“为人善良又勇敢”。影片中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冯·特拉普上校对祖国的热爱与捍卫,以及在面对纳粹时的坚定与勇敢。
《音乐之声》不仅是一部音乐片,更是一部关于爱、自由、责任与国家情怀的电影。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扣人心弦,音乐优美动听,深得人心。影片中所展现的爱、自由、责任与国家情怀,让人深感共鸣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