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数据 如何驱动电影产业
大数据 如何驱动电影产业
近日,谷歌公布研发了一个准确率高达94%的电影票房预测模型,据其统计,电影相关的搜索量与票房收入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此票房预测模型正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电影业的一个应用案例。此前,大获成功的美剧《纸牌屋》也是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基于大数据投资拍摄的这部电视剧。随着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大数据”是否能成为中国电影的新驱动?
“大数据不能代替创作行为”
电影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非理性占很大比例。它的体验性消费很难用一个数据去分析、前瞻。我认为,大数据就是在海量数据面前,用软件上的技术分析,帮你把所有行为通过数据方式整理出来。但是这是基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的价值在于为你未来做什么东西提供一些方向。所以说,数据分析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的价值,但是我认为其不能代替创作行为。
“大数据应预测未来”
大数据是我们所有的产品平台里一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整个视频行业大数据有三方面:用户大数据、内容大数据、渠道大数据。在互联网时代,这三大数据将融合在一起。现在由点击量很高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剧本,已经被证明有比较好的收视率,这是简单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如何基于这三大数据,更好地用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这在短时间内是非常重要的挑战。
“学会洞察大数据是关键”
时代在变,消费者在变,我们要跟随这种变化趋势。万达的电影院很早就已经开始变了,数据库已成为我们重要的核心“矿藏”,到今年底建立会员数据库达到600万、AMC达到400万。大数据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看到这个数据的人能不能通过大数据做事情。在信息、数据特别多的当下,如果没有洞察之心或洞察之力,有可能被数据吞噬。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 如何驱动电影产业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❷ 烂片成堆,数据分析告诉你为什么拦不住春节期间看电影
根据猫眼电影的实时数据,截止2018年2月22日下午5时,2018年春节档的六部中国电影总票房已经突破63.8亿元——10亿美元。这几乎是2017年春节档同期总票房的两倍。可以说,今年的春节档电影打破了不少历史记录,用实实在在的票房让大家看到了中国观众的观影热情。
猫眼大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的主要观影人群来自三四线城市,而且观影人群的年龄也较为均衡。也就是说,大龄观众的比例增加了。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我国法定假日里最长的假期之一。在春节期间,大家可以说是有大把休闲娱乐的时间。回家过年,百无聊赖,总要打发打发时间嘛!拉着爸妈一起去看电影,也是很时髦的。
随着近几年我国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大量院线在三四线城市建成,也为观影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再加上,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大多有去电影院观影的习惯,当他们返乡后,也会带动身边的亲戚朋友一起去观影。
所以说,春节档对于电影公司来说简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商机啊!观众的审美也有了提高,并不那么容易就会为烂片买单,所以电影公司也知道,必须拍出好片子排在春节档,才能真正赚得盆满钵满。春节档期间,电影公司一般会有一些补贴,用诱人的价格吸引观众。这期间看电影是很实惠的,也许二三十元就能看到一场2D电影。拖家带口的观众自然也是想看便宜电影啊。
中国电影春季档的正式形成不到五年时间,但是已经用次次刷新纪录的高票房证明了中国市场的实力。电影公司努力在春节期间推出佳作,推广力度很大,而中国观众也慢慢被培养出了在春节期间和亲戚朋友看电影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