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八思巴大活佛什么电影

八思巴大活佛什么电影

发布时间:2021-07-23 17:45:16

❶ 活佛和法王,金刚上师和上师有什么区别

一、金刚上师和上师的区别:

1、范围不同

上师分为传法上师和金刚上师;金刚上师是上师的其中一种。

2、要求不同

金刚上师必须具备相当的证量,并经过大成就者或传承的认定,不是“自封”的。只有金刚上师才具备灌顶、传法、引导的资格;上师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胜、最圆满、最上层的教育。

二、活佛和法王的区别:

1、代表不同

活佛是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的尊称;法王是佛教对佛的尊称。

2、存在地区不同

法王主要是西藏、蒙古、日本等地的某些僧侣的尊称;活佛主要是西藏的有些僧侣的尊称。

3、特点不同

在藏地群众也有对修行极好、学识渊博、威望极高,在社会上影响极大的高僧称之为法王;活佛有活佛转世制度,是以灵魂转世说为根据。

❷ 忽必烈与八思巴的会见是怎样的

八思巴(1235~1280),法名洛卓绛称伯让波(智幛吉祥贤)。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世祖师,出身于昆氏(款氏)家族,父桑察·索南坚赞,伯父即萨迦四世祖师萨迦·班智达。八思巴“从幼年时起,在读写、学法、听经、修习等方面都是一看就懂,众人说:‘他一定是位圣人。’因此将他的名字称为八思巴(意为圣者)”。元宪宗三年(1253)奉皇弟忽必烈之召,会见忽必烈,与后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

佛教自七世纪传入吐蕃,九世纪中叶,因遭到吐蕃王朝达玛赞普“禁佛”的打击,一度衰落。吐蕃王朝瓦解后,西藏社会陷入分裂状态,奴隶制也逐渐向封建农奴制转化,十世纪后半期,佛教又开始复兴。十一世纪中叶,随着封建农奴制的发展,各地农奴主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彼此间的争夺加剧,他们也各自同佛教势力建立了密切关系,藏传佛教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当时,影响较大的有噶当(“噶”,藏语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噶当”意为一切佛语一经律论三藏都是对僧人修行全过程的指导,该派在藏北当雄西南建热振寺)、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该派支系最多,噶玛噶举、蔡巴噶举、帕竹噶举是其较大的派系,其中噶玛噶举派首创活佛转世制度,有黑帽系和红帽系两个活佛转世系统)和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因其寺建在灰白色土地上得名)等派。

有确切记载的西藏僧俗代表人物与蒙古统治者联系的建立当始自窝阔台的儿子阔端。但中外藏学家中也有人提出这种联系的建立可能开始于成吉思汗时期。无论如何,萨迦派与蒙古上层的联系确始于阔端而政治关系的确立则完成于忽必烈。

窝阔台即位后,将河西地区赐给了次子阔端。阔端驻于凉州,负有向藏族地区发展势力的任务。阔端招降了金朝巩州便宜总帅汪古人汪世显,承制以古代山水画鉴赏来降的临洮吐蕃人赵阿哥潘为叠州安抚使,控制了甘、青、川边界的藏区,为向西藏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元太宗窝阔台十一年(1239),阔端派遣多尔答等率兵入藏,军至藏北彭城,四出抄掠,焚毁了热振寺和杰拉康寺,杀死了五百多僧人。征服了西藏地区,使“所有‘木门人家’都交纳贡款。东从贡波以上地方,西至尼泊尔,南至扪地区一带,所有王城都被元军征服,收归在元朝国法压制之下,遵从元帝之命,并派遣使臣朝觐元都”。

继武力征服之后,他又遣使入藏,征聘当地有影响、有威望的人士,以便通过他们,更好地治理和控制西藏。使者入藏后,在广泛地了解情况后,向他作了汇报,他决定首先征聘精通佛教经典的大学者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阔端遣使带着皇帝的诏书前往迎请,萨班在与其周围重要人物商量后,决定前往。

1243年,萨班与其两个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随使者上路,一路上讲经传法,1246年八月到达凉州。此时,正值大蒙古国选举大汗的忽里勒台召开之际,阔端不在凉州。第二年一月,萨班一行才得以谒见阔端,他为阔端讲经说法,治病禳灾,很受器重。阔端说:“汝携带如此幼小之八思巴兄弟及侍从一起前来,是眷顾于我。汝以头来归顺,他人以脚来归顺,汝系因我召请而来,他人则是因恐惧而来,此情吾岂能不知!八思巴兄弟先前已习吐蕃教法,可仍着八思巴学习之,着恰那多吉学习蒙古语言。若吾以世间法护持,汝以出世间法护持,释迦牟尼之教法岂有不遍弘于海内者欤!”实际上,阔端在学习佛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萨班劝降。萨班受到的礼遇,使他确信依靠蒙古贵族将有利于萨迦派的发展。因而在这里萨班已经代表西藏各派势力同蒙古贵族进行了谈判,并决定西藏归附蒙古。条件是蒙古国在西藏调查户口,编造清册。征收赋税,任命达鲁花赤;西藏各派僧俗人士,仍可继续任职,从而确定了蒙古贵族依靠萨迦派控制西藏的方针。

1251年,蒙古诸王、大臣的忽里勒台选举蒙哥为蒙古国大汗。蒙哥任命其弟忽必烈总漠南军国事。萨班归降蒙古的决定并没有得到全体藏地上层人士的认可,甘、青和川西的一些部落还没有完全归附,西藏的一些教派上层也在进行抵制。蒙哥一方面遣和里祷统吐蕃等处蒙古、汉军,与两淮、四川等处蒙古、汉军,“皆前征进”。一方面利用萨迦派上层与阔端的关系继续对各派上层进行劝降活动。

十一月,萨班死,八思巴继为萨迦派教主。宪宗二年(1252),蒙哥下令在汉地、斡罗斯和吐蕃等地清查户口。八思巴以萨迦派教主的身份写信给西藏僧俗上层,一方面通报萨迦·班智达病逝的消息,一方面通报蒙哥即位和清查户口的有关情况,并遣格西多吉周和松布等与清查使者同往,以便向吐蕃上层解释详情,避免惊惧,保证括户顺利进行。

在清查西藏户口的基础上蒙哥依照在其他征服地区的先例对西藏地区也实行了分封,将止贡划归自己、察巴分给忽必烈、迦萨分给阔端、噶玛分给阿里不哥,旭烈兀则得到了帕竹派地区。

忽必烈受命征云南。夏,驻军六盘山,遣使凉州迎请。

萨迦·班智达,八思巴与阔端子蒙哥都至六盘山会见忽必烈。忽必烈留下八思巴,与之结成施主和福田关系。这是八思巴与忽必烈的第一次会见,它对八思巴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萨迦派与元朝统治者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当时,忽必烈的军营中已经有一些本封地的察巴噶举派僧人。但是,他们知名度不高,影响不大。当时,南宋军队在边界上坚壁清野,对忽必烈自临洮进军四川不利,他决定取道甘、青、川藏区,对南宋实行战略包抄。为了顺利地通过藏区,他需要一位威望高、影响大的藏族上层人士的协助。于是他邀请在凉州的萨迦派教主八思巴和噶玛噶举派教主噶玛拔希到军营中会见。

八思巴大约在该年冬天至忽必烈军营,向忽必烈介绍了西藏的历史、宗教情况。在王妃察必的鼓励下,忽必烈开始接受佛教。

宪宗三年(1253)新年,忽必烈接受了萨迦派的密法灌顶,在察必的支持调停下,与八思巴结成了施主与上师的关系,而噶玛拔希却迟迟未到。

在忽必烈南伐大理时,八恩巴在凉州主持了其伯父萨迦·班智达灵塔开光仪式。当忽必烈自云南北返时,他再一次到军营中会见其施主,并追随忽必烈到达汉地。忽必烈对年轻的萨迦派教主八思巴远道来投十分重视,“颁给八思巴一份称为‘藏文诏书’(扎撒博益玛)的文书,肯定八思巴作为他的宗教上师地位,重申自己皈依佛法,担任佛教的施主”。

宪一宗四年(1254)夏,八思巴前往朵甘思(指今西藏那曲专区东部、昌都专区北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地区),可能为迎请传戒上师和宣谕藏文诏书。不久,又返回忽必烈营地,并见到了忽必烈自大理带回的佛牙舍利。

宪宗五年(1255)新年,八思巴向忽必烈敬献《新年吉祥祝辞》,称忽必烈为“尊胜人主”,祝愿他“胜于各方”。至此,忽必烈与八思巴之间的特殊的宗教与政治关系正式确立。同年噶玛拔希也曾晋见忽必烈,但他拒绝了忽必烈请他长期留在身边的要求,并转而到漠北投靠蒙哥和阿里不哥。后来,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之际,他因涉嫌支持阿里不哥受到了忽必烈的惩罚,从而失去了依靠最高统治者发展本派势力的机会,八思巴便成为忽必烈身边唯一重要的西藏宗教和政治势力的代表。

这一年夏天,八思巴到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接受比丘戒,完成了成为一名正式佛教僧侣的全部仪式。然后又返回忽必烈营帐。

宪宗七年(1257),忽必烈与蒙哥兄弟间矛盾公开化,忽必烈被解除了兵权,不能参加对宋战争;阿兰答儿、刘太平等开始检查陕西、河南钱谷出入,忽必烈处境困难。为了趋吉避凶,忽必烈需要宗教保佑,二月,八思巴为他举行了称为“烧施”的宗教活动,三月,写了《五天女赞》,为忽必烈禳灾祈福。夏季,八思巴朝拜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写诗赞颂五台,在西藏佛教界影响甚大。冬,忽必烈亲自朝见蒙哥,兄弟释嫌,重归于好,忽必烈处境改善,八思巴的地位也相应提高。

宪宗八年(1258)春夏之交,忽必烈受蒙哥之托,在开平主持释道两教关于《老子化胡经》真伪的辩论大会,除汉地儒生、道士、佛教僧人外,还有吐蕃、河西、大理等地僧人参加,八思巴也参加了这一“汇集了当时大半个中国的释、道、儒三家精英的学术大会”。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向道士问难并使之辞穷,从而使佛教理论在这次辩论中战胜了道教,道士十七人依约被罚削发为僧。这场辩论对忽必烈尊崇佛教无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自1254年到1260年,八思巴多数时间在忽必烈军营或王府,从事佛教理论的研习修持,为忽必烈及其诸妃、诸子祈福禳灾。当忽必烈自湖北返回燕京时,他也自开平到达那里。显然,他也是忽必烈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支持者之一。

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尊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统释教”。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献上所创新字(八思巴蒙古文),七年(1270),忽必烈再次请求八思巴向他传授灌顶时,改西夏王的玉印为帝师印,又封八思巴为“皇天之下,大地之上,梵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五明班智达帝师”。

帝师是皇帝和皇室成员的老师和精神支柱,也是全国佛教僧人的领袖,位在诸王之上。帝师嗣位,要赐封诏玉印,宣谕天下;新君即位,要对帝师降诏褒奖;颁发给帝师的诏书为专用的“珠诏”,帝师至京师,用皇帝出行仪仗之半为前导,百官效迎。

帝师代表佛教保佑皇帝,为皇室作各种名目的佛事,如为皇帝和皇室成员祝延圣寿、禳灾祛难、祈祷国泰民安等等。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忽必烈个人而言,他即利用汉儒在汉地实行汉法,也利用藏传佛教为巩固其统治服务。忽必烈非常重视八思巴所创的蒙古新文字,新字一经进呈,他立即下诏在全国推行。新字是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一套拼写符号,采用竖行自左至右的书写方式,“它可以用来拼写蒙古、汉、畏兀、藏等语言,所以实际上是供元朝统治下的各民族共同使用的一套拼音字母。它的创制可以说是在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扣算统一各民族文字字形的尝试,也是第一次用一套拼音字母来记写汉语的尝试。对元朝将众多的民族统一为一个大帝国和消除或减少民族间语言文字上的隔阂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忽必烈与八思巴的历史性会见和他们之间宗教、政治关系的确立对元朝的统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❸ 阿旺班玛诺布活佛是藏教哪个教的

阿旺班玛诺布活佛是宁玛派大成就者格则财旺如增的第六世转世灵童,但在今世,属于觉囊派。
觉囊派在藏传佛教中是很独特的教派,主张以“他空见”解释时轮,其教义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如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等的一些主张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因最初由觉囊寺的衮邦·吐吉尊追(藏传佛教伟大人物八思巴的弟子)创建于13世纪,并以觉囊寺为传教中心,故被称为觉囊派。
由于觉囊派与被视为正统的格鲁派的主张完全对立,因此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排挤。觉囊派自称它的教义是直接来自印度的,它的其它教理和教法大多来源于萨迦派,所以觉囊与萨迦在观点上较为接近。在实修方面,觉囊派属于显密兼修,除了在见解上的解释外,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如萨迦、噶举、格鲁、宁玛都无大差别。

❹ 僵尸道长2里面谁才是转世活佛

高老庄——乌斯藏国——阿里羊同——喜马拉雅山脉
乌斯藏国的变迁(传承):

元朝———元帝师(八思巴)——萨伽政权—————————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猪八戒原型)——(红白蓝花教)

明朝———葛举派——帕竹政权———玛尔巴(白教)

清朝———宗喀巴(罗桑扎巴)——格鲁政权———宗喀巴(严密管理制度、扼杀自由)——邪教(黄教)

猜测:清朝———黑玫瑰(慈禧)(非洲人—虾米之母)———虾米政权(满清政权)——慈禧说虾米带黄光(满清黄教)

注:林正英《僵尸电影之灵童转世》出现了多个极其严重的判断失误,
一、那就是把清朝僵尸政权——格鲁政权(罗桑)视为乌斯藏国的核心,这明显违背了林正英僵尸电影的视满清僵尸为祸害的根本观念,
二、八思巴是元朝政权的象征,而罗桑(宗喀巴)是清朝政权的象征,虾米根本就是一种空白的无历史根据的存在,事实是根本不存在灵童转世,而只存在每个朝代政权统治阶级的偏好喜好而已
三、虾米如果是乌斯藏国的继承者,也就表明了,乌斯藏国的一切文化都被满清阉割化,那么西藏的佛教也就是一个彻底的满清傀儡存在!因为虾米在藏文化历史上根本就是空白的存在!

所以僵尸电视剧中饰演的毛道长恰恰是整个僵尸系列中最大的反派!!毛道长饰演的反派主要表现的就是无视藏文化历史传承根据,推翻一切历史规律!

❺ 嘉措转世活佛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区别于其它佛教流派最明显的特征。它是如何出现的呢?活佛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萨迦教主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此后,元代人就开始称西藏高僧为“活佛”,这时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到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它才成为寺庙领袖继承人的特称。1252年,忽必烈召见八思巴时,也邀请噶玛噶举高僧噶玛拔希。但噶玛拔希投向了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被蒙哥封为国师,并赐给一顶金边黑帽及一颗金印。1283年,噶玛拔希圆寂。为将本教派既得利益保持下来,他便以佛教意识不灭、生死轮回、“化身再现,乘愿而来”为依据,临终前要求弟子寻找一小孩继承黑帽。弟子秉承师命,找来一小孩为噶玛拔希的转世灵童,黑帽系活佛转世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明朝,黑帽系活佛噶玛巴被明永乐皇帝封为明三大法王之首的“大宝法王”。今天,这一活佛转世系统仍在传承。1992年9月27日,拉萨堆隆德庆县楚布寺举行盛大的十六世噶玛巴活佛转世灵童坐床典礼,揭开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转世的又一页。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藏传佛教各教派为了自己的利益,纷起仿效,相继建立起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活佛转世系统。据统计,清朝乾隆年间在理藩院正式注册的大活佛就有148名,到清末增至160名。其中,随着本教派利益的膨胀而建立的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是达赖转世系统和班禅转世系统。达赖活佛转世系统创建于16世纪。清初,五世达赖喇嘛不远千里到北京朝见顺治皇帝,被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咖恒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称呼从此正式确定下来,并传承至今。现世达赖喇嘛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命“免予掣签,特准继任为第十四辈达赖喇嘛”后,于1940年2月22日由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主持,在布达拉宫正式坐床的。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出现于1713年,清朝中央政府正式册封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满语,为梵语ratna之变音,旧译“宝师”或“大宝”)。民国时期,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班禅出走内地,圆寂于青海,宫保慈丹经扎什伦布寺班禅行辕寻访到后,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特令“免予掣签,特准继任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1949年8月10日在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关吉玉主持下,十世班禅坐床大典在塔尔寺举行。17世纪格鲁派掌权后,这种活佛转世的办法成为西藏特权阶层争夺利益的手段。为杜绝大活佛转世中的族属传袭之流弊,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时,创建金瓶掣签制度,将其列入“善后章程”第一条;大皇帝为求黄教兴隆,特赐一金瓶,规定今后遇到寻找活佛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牙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然后由众呼图克图会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金瓶掣签制度,完善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金瓶掣签后,驻藏大臣、寻访灵童负责人要将掣签所得灵童的情况报告中央政府,经中央政府批准后,才能举行坐床典礼。为此,清朝特制两个掣签金瓶,一个用于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认定,现存放于拉萨布达拉宫;另一个用于确认蒙藏大活佛、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现存放于北京雍和宫。

❻ 活佛和喇嘛的区别

1、概念不同,藏语“喇嘛”是上师的意思,也就是师、善知识的意思。活佛是藏语翻译过来的,原义是转世的僧人,汉人将其翻译为活佛。

2、选拔方式不同,活佛须经大成就者、传承的认定,确认是某某成就者的转世,举行坐床仪式后才可以称“活佛”。早期“喇嘛”是对上师的尊称,不是随便哪一个僧人都可以配得上“喇嘛”这个称号,但传到汉地以后,逐渐就变成对藏传佛教所有出家人的称呼。

3、管辖范围不同,喇嘛是一个统称,活佛是一些喇嘛中的领袖,相当于一个寺庙的方丈。

(6)八思巴大活佛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活佛转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灵魂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宗教制度。它初创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噶玛支派。该支派的首领都松钦巴公元1193年逝世时,遗嘱弟子“将转世再来”。

弟子们认定噶玛拔希为其师的转世灵童,经寺庙10年培养,正式以该派首领身份活动,成为西藏第一位转世活佛。

格鲁派(黄教)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始于16世纪中叶,公元1542年,格鲁派的哲蚌寺寺主根敦嘉措逝世,哲蚌寺正式寻找他的转世灵童,并于1544年认定堆垅这个地方的贵族子弟索南嘉措为根敦嘉措的转世灵童。

❼ 西藏的活佛转世是怎么回事啊

活佛转世制度的由来

(之一)佛教理论中关于转世的思想

西藏两大活佛之一,第十世班禅大师已经圆寂一年多了,因而班禅活佛的转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事情。可是活佛转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的由来及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它的制度又有哪些特点?本文就此略作一些介绍。

古印度的《梵书》和《奥义书》中就有关于轮回的系统论述,这种观点认为生命是无穷的,可以不断地在不同的躯体中转生,一个独立的躯体死亡后,即又回到无穷的生命中去。生命与躯体就像大海与波浪那样,一浪接一浪,是接连不断,延续无穷的,这就是最早的轮回说。

佛教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业报”说,将轮回与个人的行为、命运联系起来了,“业”就是指每个人的行为,认为每个人此生的行为决定了他在来生中的命运和遭遇,好的行为可以决定来生中好的命运和遭遇,坏的行为则导致坏的结果,这就是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业果报应说。这其实是古人企图用以来解释社会人生不平等问题的,在客观效果上有劝人为善的社会道德意义。

佛教认为是由于人们的贪欲愚昧引起的业报因果,从而轮回不息,造成人生无穷无尽的痛苦;因此只有皈依佛法,坚持修行,修成正果之后,才能超出生死轮回,才能真正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涅(上般下木)(彻底消除痛苦)的境界。

但是关于解脱之道,佛教也有过不同的理论。小乘时期的佛教认为从轮回中解脱只能是个人范围的事情,修行的目的主要是以个人的解脱为目的。后来大乘时期的佛教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与人、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界万物之间在不同层次上相互影响,形成极为广泛的因果报应关系。

大乘佛教因此纯粹的个人解脱是不可能现实的,只要有一个人还存在着恶行,其因果的广泛联系就必然存在,所以只有众生得到解脱,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脱,由此便产生了“普渡众生”的观点,也就是要追求一种整体的解脱。

这样,大乘佛教的观点就有意无意地解释了一个世界整体性的重大问题,即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通过社会生活行为从而不断地在自己和他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反射回荡,前人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我们又在创造后人的生活环境,过去之“因”结成现在之“果”,我们现在行为之“业”,将来也必定有所“报”(后果)。这一来,大乘佛教的教义也成了对于社会现实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艾滋病毒、熟核战争,人口膨胀问题的一种理论解释。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指佛的灵魂不灭,并且在不同的躯体中流转。但是从佛教的理论进行分析,活佛转世是与灵魂说无关的,佛教是不承认灵魂存在的,起码是不承认那种具有“实体”的灵魂的,因此活佛转世不是灵魂的转世。佛教理论认为,“佛”是“佛法”的觉悟者、得道者,已经是超出生死轮回的,不再受到因果业报的制约,因此活佛转世更不是“生死轮回”的结果。

其实,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理论与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这就是“普度众生”;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活佛转世”是作为“至圣”的“大德的觉悟者”(佛),为了“普度众生”从而产生的“意念”和“业力”的结果,是自己选择的“回向世间”、“普度众生”的道路。

大乘佛教“普度众生”思想的基本内容认为,“解脱”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的,然而“解脱”不应当仅仅是个人的“解脱”,而应当是包括所有众生在内的“解脱”。因此,作为已经觉悟的“佛”就不能只顾个人的“解脱”,还必须承担起对众生世界的责任,这就是“普度众生”思想,“解脱者”应回到世俗世界去帮助其它众生摆脱苦难。大乘佛教中有所谓“化身”和“回向”的观点,是说佛除了自己的“真身”之外,还具有帮助世间众生而变幻出来的“化身”。“回向 ”是指佛返回世俗,将自己的功德施予众生、教化众生、共向佛道。

例如在五代时期,曾经有一个契此和尚,俗称“布袋和尚”,当时被认为是弥勒佛(未来佛)的显化。传说他做过一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南宋时还有一个道济和尚,俗称济公,也被称为“罗汉活佛”。上述二人都是佛教中所谓“化身”和“回向”的例子,但实际上他们都是被后人神化的,生前并未享有活佛的殊荣。大乘的这个思想在西藏却成了现实,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

(之二)藏传佛教各派的承传方式

在西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同的教主承传方式的教派,通过这些教派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大乘佛教的转世、轮回的教义与西藏社会现实结合的过程,以及活佛转世制度的由来。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历史最悠久的,在藏文中,“宁玛”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二是“旧”。该派认为他们的教法是公元8世纪时由莲花生所传授的。由于该派僧侣戴红帽,所以又被称为“红教”。宁玛派教规的特点是僧人可以娶妻生子,教主采取了父子承袭的方法,例如宁玛派的“三素尔”教主就是祖孙三代人。这种教主的承传方式必然会导致教派组织的涣散瓦解。宁玛派不像其它教派有一个中心寺院,而是教徒分散各地,各自又有各自的承袭,因而曾经一度濒于绝迹。在五世达赖以后,由于黄教的支持,宁玛派得以发展延续下来。直到现在,宁玛派在藏族的一些地区还保存了一定的势力。

萨迦派,“萨迦”在藏文中意为“灰色的土地”,原是根据当地土质的颜色而取的地名,后来地名成了寺名,进而成了教派的名称。另外,又由于萨迦派寺院的围墙上涂有红、白、黑三色条纹,所以萨迦派亦被称为“花教”。萨迦派的主寺在萨迦寺(今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内),历史上萨迦派的教主承传采用了叔侄继位的方式,并且形成了地方首领兼教主的“政教合一”的割据势力,直接控制地方的政治和经济。萨迦派一度是西藏地区最强盛的势力,在1247年,萨迦派教主萨班前往凉州与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会面,经过具体磋商后,由萨班写了一封信给西藏各地方势力,劝说他们归顺蒙古,从此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版图。

萨班死后,侄子八思巴继承教主地位,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当了蒙古大汗,便封八思巴为“国师”,并恩赐玉印;1268年忽必烈加封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并掌管全西藏政教大权。之后,萨迦派便迅速走向衰落,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萨迦派的兴盛是由于得到元朝中央政权的支持,随着元朝的没落,萨迦派也就失去了有力支持;二是萨迦家族后来形成了众多支系,而支系之间的纷争导致了家族的瓦解,使得教主承传难以继续进行,从而在西藏地区失去了影响力和号召力。

噶举派,该教派的支派极多,在历史上曾经一度控制过西藏地方政权(如帕竹噶举)。噶举派中的支派之一噶玛噶举是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而且一直承传至今。

格鲁派,该派僧人身着黄色袈裟,所以又称为“黄教”,该教派由宗喀巴创立,但其在世时并未确立活佛转世制度。宗喀巴去世一百多年后,黄教的另一个宗教领袖索南嘉措(1543~1588年)确立了活佛转世制度,他本人被封为三世达赖,并且向前追认了两个达赖,上溯到宗喀巴的小弟子根敦主(一世达赖,1391~1474年)。事实上,活佛转世制度完全是为了解决西藏现实社会中各教派教主的承传问题而创立的。

达赖的正式称号始于1578年,当时格鲁派的领袖索南嘉措前往蒙古传教,随后,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领俺答汗便赠他以尊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 “圣”在佛教里表示超出世间的意思;“识一切”,是普遍通晓的意思,也是对在显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的称号;“瓦齐尔达喇”是梵文,就是执金刚,这是西藏佛教界对在密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的称号;“达赖”是蒙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这个称号合起来解释,是指在显宗和密宗两方面都修到最高成就,超凡入圣,其学问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大师。年,清顺治皇帝正式册封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错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

更多资料请看原文:

❽ 法王是什么意思

藏传佛教每个教派的首领,或者以前曾被元明清等朝代册封为法王的大德高僧,可以被称为法王。例如萨迦法王、大宝法王。后来这个名称渐渐为许多人所采用,凡是觉得自己很尊敬的都一概称之为法王。

拓展资料

其他称谓

“活佛”也是藏传佛教在汉地传播中出现的重要称谓。汉族人习使用的“活佛”一词,其实是不大准确,应译称“转世尊者”。活佛并不是“活着的佛”这种字面意思。在藏语中,“活佛”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阿拉”、“仁波切”等。

如意宝指的是摩尼宝,随所求而即得,后来泛泛代指自己最敬爱,最尊敬的人,例如自己的上师。

❾ 活佛和法王,哪个级别大

一般说来,法王的称号要比普通的活佛大。在封建社会,藏传佛教的大活佛会被中央政府的朝廷,册封为法王和国师。如元朝初期册封的的藏族活佛和法王八思巴。他的简介如下:八思巴(1239年~1280年) 藏传佛教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本名罗古罗思监藏(bLo-gros-rgyal-mtshan=hPhags-pa),八思巴(又译八合思巴、发思巴,意为“圣者”)是尊称。蒙哥汗三年,忽必烈从受佛戒。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六年,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十三年还至萨斯迦。 希望我的回答,对楼主的问题有所帮助。

❿ 藏传佛教三大活佛

实际上并没有三大活佛的概念,由于解放前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在藏区形成了格鲁派独尊的状态,那么藏传佛教各传播地区行政上形成了四大活佛体制,达赖为全藏之主,班禅为后藏之主,章嘉活佛为内蒙古之主,哲布尊丹巴为喀尔喀蒙古(粗略的算外蒙古)之主,这四大政教活佛都是格鲁派。

阅读全文

与八思巴大活佛什么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周星驰刘德华电影推荐经典电影 浏览:6
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英语 浏览:694
吴亦凡的新电影叫什么 浏览:560
电影突然变异图片 浏览:580
大哥大电影版 浏览:758
最近周星驰拍什么电影 浏览:821
和你的名字差不多的国产电影 浏览:206
香蜜这个电影的结束音乐 浏览:122
好看的动物电影大全 浏览:973
一部外国电影主角飞行员 浏览:608
电影蓝什么 浏览:310
中文版女巫电影 浏览:321
求个在线看电影的网站2019 浏览:81
泰国电影大象的电影 浏览:600
最佳兵王女婿完整版电影 浏览:671
在电影院NTR的番号 浏览:719
老电影飞来横福演员 浏览:490
电影白毛女音乐赏析600字 浏览:675
投影爱情电影 浏览:301
切尔西完整版电影 浏览: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