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际电影节简称AWFF,创立于美国洛杉矶,其目的在于将优秀的亚洲电影作品更好的展现给国际主流电影劝。其意义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亚洲电影被全世界的观众所认识和观看,希望让大家意识到,亚洲电影也是十分的出色,并不仅仅只是入围了奥斯卡的才是好片。
AWFF成员国有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50多个亚洲国家,其中参展的电影中更是有我们熟知的电影,例如《刺客聂隐娘》,《燃烧》,《十二公民》,《大唐玄奘》,《一念无明》,《天气之子》,《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优秀的影片,让我们在感受了电影魅力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国家电影的崛起,通过展映的电影,也可以给更多的年轻导演人和电影人带去积极的影响。
Ⅱ 为什么明星都喜欢蹭戛纳红毯
在地中海和煦的海风、阳光下,法国南部的戛纳小城迎来世界各地最重要的电影参与者:导演期盼在这里找到行业认可和商业机遇、明星身着华服在红毯博眼球和媒体曝光……范冰冰的龙袍和仙鹤装已成为过往,近两年中国网红、18线小艺人抢滩戛纳红毯,各种博出位的小动作也成为一时的八卦谈资。
所以越来越多的小明星和网红获得了走红毯的机会,来借机炒作自己,宣传自己,希望能有好的发展,对此你怎么看呢?
Ⅲ 电影节到底是怎样的具体的举办模式是什么
电影节往往由一个城市来承办,如我国的金鸡百花电影节每年都在不同的城市进行;或者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以及德国柏林电影节都是在固定的城市举办。
每一届电影节前都会有若干电影报名参加竞赛单元或者非竞赛单元的展映,被选中的影片会在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内在举办城市的若干家影院内上映,此段时间影片的放映场次多而且集中,观众则有幸在看到电影的同时见到很多演艺界明星,二每届电影节的重头戏当然就是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颁奖典礼,中国观众比较熟知的奖项有奥斯卡金像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香港金像进、台湾金马奖等等。
Ⅳ 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由中国文联和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目的是为了评选出专业、优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中国电影,并且鼓励电影人们创造出更多好的电影作品,可以让中国电影被更多人关注和喜爱。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两大奖项评选出的作品代表了最专业的认可,最受观众的喜爱。从不同角度评价中国电影,希望它们可以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电影艺术,评选出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电影,让中国电影受到更多人认可,让中国电影走出国门。
Ⅳ 欧洲三大电影节各自特点是什么 ,他们选片品味有何区别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节,每年八月至九月在丽都岛举行。最高荣誉奖是金狮奖,聚焦于各国电影实验者。威尼斯电影节的宗旨是为严肃的艺术服务,由此可见他们的态度有多么认真了。威尼斯电影节支持创新,对于那些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是大大支持的。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威尼斯电影节孕育了很多世界电影大师。
其实这三大电影节的品味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们的宗旨是不一样的。他们没有地域限制,入围电影、导演、演员都可以来自世界各地。三大电影节虽然初衷不同,但是他们都不看重高关注度、高知名度、高票房,个性和创新是他们的口味。这一点奥斯卡电影节就不同了,它比较看重商业和政治因素。
Ⅵ 为什么中国电影总是爱去欧洲电影节而不去好莱坞
其实中国电影并不是不去好莱坞,而是进不去。包括金球、奥斯卡等电影节,都有中国电影的身影,甚至有的能进入候选名单,只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不被接受而已,因为美国的电影行当是商业气息非常重的,即便是文艺范的电影,也要进行商业包装才能有很好的市场,所以美国电影市场基本以本土的为主,全球的电影人才都去贡献力量,而毕竟中国电影的发展水平还不够。
而欧洲电影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相较于北美,更偏向于文艺,而中国地大物博,文化也深厚,对于欧洲来说东方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总有好奇心,所以中国电影在欧洲更能被接受。
Ⅶ 戛纳电影节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
戛纳电影节又叫做戛纳国际电影节,在1939年就成立了,一直以来都是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电影节。简单来说,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就是在电影界内给予的最高肯定。
所以,如此高级别的电影节,即便不能获得,只是受邀也是一件很荣誉的事情。
电影节最初的目的当然是给优秀的作品颁奖,同时激发大家努力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同时,也给大家一个互相认识的机会,毕竟都是同道中人。
还可以在记者面前扬眉吐气,要么吹嘘自己也能走红毯,要么让大家看到没有受邀又如何,一样也能参加戛纳电影节。
在这不到两周的时间里,是戛纳最热闹的时期。周边的小镇、酒店和酒吧,随处可见有人拿着剧本推销,有人在介绍自己,想办法销售自己的作品。
Ⅷ 为什么中国电影节越来越多,而好电影却越来越少
伴随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各类电影节也逐渐多如牛毛。但与如今中国电影的每况愈下类似,连被誉为“我国奥斯卡”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也越发江河日下。
中国电影节不仅鱼龙混杂且有日薄西山之态
以金鸡奖为例,从第一届起就有盛产“双黄蛋”的传统,有一届“最佳故事片”居然还产生过“三黄蛋”,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评选机制实在举世罕见。
这点,中国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承其衣钵。让人不免遐想:难道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的一部分?
图片说明:“烈日灼心”三位男主同时加冕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桂冠
而并称中国四大电影节之一的长春国际电影节更是愧对以电影之名。
口号居然是:电影搭台,经贸唱戏。追求“电影文化大普及,经贸活动大丰收”,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名“长春国际贸易节”,在经贸往来的同时顺带欣赏一下两年来的优秀电影!
那么,在如此匪夷所思、模棱两可的背景下,一个电影节究竟该如何运作才能脱颖而出,继而进入良性循环,最后真正呈现一个电影节的风貌和品格。已走过11年的独立电影节――first青年影展也许能给出最好答案。
清晰的定位与日益完善的评价体系使first青年影展独树一帜
first青年影展起先只是一个中国传媒大学校内的短片竞赛,发展至今,已能够吸引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半壁江山前来摇旗呐喊,这与它自成立之初的清晰定位紧密相连。
十年前,影展的创始人宋文发现,为什么“最佳影片”不能是参赛影片中的最好影片,于是他与同伴想把评价体系拉回至电影本身,立志将创办的电影节发展成为新电影人的挖掘机。
这一不懈追寻也体现在first青年影展的参评规则里,参赛作品必须是电影人的前三部电影,而在中国,着力关注电影人处女作的电影节,仅此一家。
而在遴选评委阶段,first青年影展也为人称道。
评委需要深具艺术家的眼光和胸怀,在亲子观影前提下,经过无缺席集体讨论后才可拟定所有获奖名单
图片说明:2014年first青年电影展评审团主席谢飞(导演)
但与诸多精良文艺片一样,同样像一部细水长流电影的first青年影展一路走来也步履维艰。
在时间长河淌进第八年后,该影展才与那年由它推出的现象级电影《心迷宫》一起,一战成名。
但是,在后续讨论中,有评委对first青年影展的首席执行官李子为说:《心迷宫》这个片子可惜了,世界首映应该给威尼斯,那样可以走得更远。
这话令李子为百感交集。
此后,“为雪前耻”,first青年影展开始定期安排团队去鹿特丹电影节、金马电影节学习对方的创投体系、志愿者体系与视觉体系。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它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架构。
2015年成立的“并驰实验室”,联合电影公司在保障创作者艺术表达的基础上,为青年导演提供中低成本制作的全线资源支持,推动实验作品顺利进入主流院线。
而去年,担任影展大使的陈坤,在与参展纪录片导演马莉的聊天中,萌生了与first合作成立“山下纪录片实验室”的想法。
陈坤每年出资50万,助力青年导演拍摄纪录片。讲述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少年”由此获得30万拍摄资金;记录一位已过耳顺之年却还要照顾年过半百智障儿子的“罗长姐”也收获了15万制作经费。该片在随后举办的“西湖纪录片节”上又斩获大奖。导演把一半奖金放回“山下纪录片实验室”,由此形成了一个流水不腐的纪录片基金。
而first影展数量庞大的志愿者团队也日益成为一张华丽名片。
在今年的影展发布会上,几百人的座位上都放着写有各自名字的瓶装矿泉水。
众多志愿者在有限条件下,甘愿承受高负荷运转,凭借自己的热情洋溢与青春逼人让first青年影展活力四射。
时至今日,first青年影展已硕果累累。
刚刚拿下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和最佳艺术贡献奖的《暴雪将至》就是在该影展的创投会中,牵线世纪百年影业有限公司,由此进入实际运作环节;
导演马凯花费7万元拍摄的恐怖片《中邪》已被腾讯高价收购;
张大磊的《八月》在夺得金马最佳影片后,又得以在内地院线公映。
今年的影展训练营更是邀请到世界电影大师贝拉塔尔担任讲师??
要适者生存,但不能随波逐流
声名鹊起后,许多企业也慕名而来。有说可以在西宁找块地,建一座first青年电影大厦,当然需要按照房地产思维经营项目;也有企业愿意出钱赞助,但需要冠名以“杯first青年电影展”;2014年,网络大电影风起云涌时,有人甚至劝说first影展改弦更张。
对所有这类“双赢”和“共享”,first青年影展皆一口回绝。
在李子为和她的团队看来,成为青年导演进入电影市场的最佳途径,让电影人在这里离电影最近,是一切资本流入的根基。
然而,谈及未来,first青年影展的主创也不讳言:长路漫漫,荆棘遍布。
而这同样也是中国电影节所面临的通病。虽然品目繁多,但至今却没有真正的电影节文化。
许多中国电影人在去过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后无不唏嘘感叹:他们惊异于,在这个以大麻和红灯区合法化著称的城市里,人们却在晨光熹微中,冒着凛冽的寒风排队买票,在电影节此后持续十天的放映中,从早到晚,十个放映厅场场爆满。
而在国内,想让更多普通观众走进电影节影院,仍旧任重而道远。毕竟,唯独文化的孕育不能拔苗助长。
而与此同时,这十年间,中国的银幕数已突破四万块,位居世界第一,而电影票房也从60亿发展至457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票仓。
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里,如何使电影节不落入沉疴,不变得目光短浅、唯利是图,能够坚守内心最真实的呼唤,在浩瀚的片海中不遗余力地打捞那一抹最明媚的吉光片羽,为电影正名,还电影人尊严,才是一个专业电影节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文/浮光掠影
Ⅸ 各个国家的电影节各有什么特点
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Academy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oscar.com/
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
奖项由来: 1927年5月,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有人建议,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对有成就者应给予奖励。与会者一致同意并由当时参加会议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画了个草图,后由刚从艺术学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乔治.斯坦利塑成铜像。这尊铜像是个手握长剑、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的男性人体塑像,高10.25寸,表面镀金,所以叫金像奖。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年度奖,简称“学院奖”。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倡议下设立,第一次颁发欧洲奥斯卡---欧洲电影奖。该奖的宗旨是永久树立欧洲各国都遵循的电影的艺术精神,意在唤醒全球观众对欧洲艺术人文电影的信心及支持。原来欧洲电影奖总部一直设在德国柏林,进入90年代后期,欧洲电影奖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庆典移师伦敦。2000年欧洲电影奖在法国的巴黎举行。1988年1996年德国电影导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导演IngmarBergman担任拥有1000名成员的欧洲电影学术学院主席。最初的奖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艺术家Markus Lupertz设计,1997年原奖座被一位身着欧洲星长裙的长发美女取代,由英国设计家TheoFennell设计。很凑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国奥斯卡完全一样,一对儿般配的骄傲冤家。
英国电影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bafta.org/
英国电影学院创建于1947年,原主要表彰对象是英国电影及由英国籍演员演出的外国影片,相当于英国的奥斯卡奖,但近年来提名较开放,只要在英国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获提名,奖项改为面向世界各国的影片进行评奖,使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现在的奖项设置已与奥斯卡奖类似。1959年与电影制片人和导演公会合并,改名为电影和电视学会,1975年又改名为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1947年开始评奖,每年一次,2月25日开奖。首届设最佳影片、最佳英国片、最佳纪录片奖。第2届增设最佳专题片奖。第3届增设联合国奖。第6届增设最佳英国女演员、最佳英国男演员、最佳外国女演员、最佳外国男演员、最有前途的新人5项奖。以后几乎每几届就有新的奖项产生。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1932年8月6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创办。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1934年举办第2届后每年8月底至9月初举行一次,为期两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度停办。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恢复举行。1932年至1942年,奖项分为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短片、意大利影片、外国影片,以及最佳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摄影、音乐等奖。此外,还有特别奖、综合奖、“墨索里尼杯”、“双年节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设“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等。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是专为没有名气的电影人和影片设立的电影节。由罗伯特·雷德福于1984年一手创办,经过这些年的积累,这个美国本土的小电影节已成为独立制片业的重要精神支柱,许多好莱坞的新锐导演都视其为执导主流商业大片的跳板。而好莱坞大制片公司要找新秀,“圣丹斯电影节”又是不容错过的人力资源库。一年一度的圣丹斯电影节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国犹他州的帕克城举行,为期11天。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于1985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T.I.F.F)是当今世界9大A级电影节之一。由东京国际映像文化振兴会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电影节定于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举行。 旨在发掘新人和奖励青年导演,要求正式参赛片导演的作品不能超过三部。因而入围导演多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个获得国际电影节联盟承认,和夏纳、威尼斯等著名电影节齐名的、亚洲最大的电影节。从1992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次。
官方网站:http://www.tiff-jp.net/
柏林国际电影节
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第一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
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还有国际评论奖、评委会特别奖等。80年代,每年30~4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放映影片200~300部。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1978年起,为了和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竞争,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举行,为期两周。
太多了 具体内容 你看
http://ke..com/view/14509.html?wtp=tt
Ⅹ 电影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近几年有这么多电影节
电影节存在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影节的话,就会让那些演员们在演戏的时候根本就不注重演技了,完全是为了完成作品而完成,所以说是非常没有灵魂的,如果有了电影节的话,那么就会让这些演员们演好戏了,近几年有这么多电影节的原因就是会吸引很多的人气,也会有更多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