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尔及利亚三部曲指的是哪三部
1952年,阿尔及利亚三部曲的第一部《大房子》问世,1954年,三部曲的第二部《火灾》出版,而第三部《织布机》则是在1957年发表的。三部曲是狄布的力作,也是阿尔及利亚新文学的主要成就。三部曲表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觉醒和他们对于摆脱殖民地枷锁的愿望。
2. 阿尔及利亚的节日
=============
阿尔及利亚的节日
=============
1. 1月1日 …… 阳历新年(元旦)
2. 5月1日 …… 国际劳动节
3. 7月5日 …… 独立日
4. 11月1日 …… 革命周年纪念日
5. 穆哈兰姆月首日 …… 回历新年(宗教节日)
6. 穆哈兰姆月第十日 …… Ashura(宗教节日)
7. 逊尼派(回历3月12日)什叶派(回历3月17日)…… 圣纪节(先知穆罕默德诞辰)
8. 闪瓦鲁月首天 …… 开斋节(全球穆斯林庆祝斋月结束的节日)
9. 回历12月10日 ……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或“哈芝节”)
风俗习惯……伊斯兰教对阿尔及利亚人的生活风俗影响颇大,每年伊斯兰教历的九月要过传统的祭礼月“斋月”。穆斯林要在每天的清晨、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面向麦加方向祷告五次。星期五是他们的礼拜日,这一天人们要到清真寺进行一次集体礼拜。阿尔及利亚忌用猪和类似猪形状的动物如熊猫等做广告图案。
在阿尔及利亚南部一些地区,人们对白色有特殊的爱好,据说白色能反光避热,以适应炎热的气候环境,还因为他们把白色看成是和平的象征。 阿尔及利亚商人的时间观念一般不强。如同他们约会最好在预定时间前的一小时再电话确定一下。阿尔及利亚人喜欢赴宴,但忌讳带有商业动机的宴会,故不要在进行商务谈判时邀请对方到饭店参加宴请活动。阿尔及利亚上层人士喜欢讲法语。客人如果讲几句阿拉伯语,主人会高兴不已。
男女外出不要在公众场合牵手而行。不要用照相机拍摄戴头罩的女性。女性不要进电影院。 阿尔及利亚人性格豪爽,勇敢无畏,待人热情大方。所不同的是,他们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部族相反,在这里,妇女不带面纱,且出人自由。而男子到了25岁左右,就要将全身用布遮住,只露双眼,行动也愈加谨慎。阿尔及利亚人大多数为阿拉伯人,他们的饮食习惯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几乎完全相同。
与阿尔及利亚人见面时应问好,通行握手礼。握手、吃饭、递给别人东西时要用右手,因为伊斯兰教认为左手是不洁的。在阿尔及利亚,茶是接待客人的饮料,他们喜欢饮用绿茶。应邀到阿尔及利亚人家里做客时,要给主人带礼品。伊斯兰教禁止饮酒,不要将酒作为礼品相送。来客人时通常女主人不露面。另外,有的人用手抓饭吃,甚至用手在汤中捞菜吃,这是他们的饮食习惯,不必大惊小怪。
阿尔及利亚人喜欢选择在秋天举行婚礼,当地人称秋天为“婚礼季节”。 阿尔及利亚婚礼不仅场面热烈隆重,而且时间拖得很长。
历史……最初原始居民是柏柏尔人,历史上曾经受过腓尼基人和罗马人的统治。古罗马时代也称努米底亚,以出产精锐骑兵闻名。8世纪起阿拉伯人进入,本地开始伊斯兰化。在此过程中柏柏尔人也曾建立过自己的王朝。17世纪起海岸部分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830年起法国人开始入侵,但由于顽强的抵抗,法国直到1905年才基本完成对整个阿尔及利亚的占领。1954年民族解放阵线发起了争取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游击战争,经过近10年的斗争,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独立。1965年第一任总统艾哈迈德·本·贝拉被国防部长胡瓦里·布迈丁发动的政变推翻,此后25年阿政局基本平稳。1990年代,在第一次多党选举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党-伊斯兰救世阵线取得胜利,但被军方拒绝。由此引发了内战,大约10万人丧生。
经济……石油和天然气是经济的支柱,大约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三十的国民收入总值,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出口收入。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储量为全世界第五,全世界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阿尔及利亚石油储量为全世界第十四。农业主要有产小麦、大麦、燕麦、葡萄、柑桔、蔬菜;工业主要有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在2006年,阿尔及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国际汇率)达114.73,居非洲第二,仅次於南非(254.99)。阿尔及利亚外债很高,九十年代中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巴黎俱乐部的支持下,阿实行了政策方面的改革,经济财政有了一定的起色。2000年和2001年,得益于原油价格的上涨和政府严格的金融政策,阿财政表现出色,贸易盈余大幅度提高,外汇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债务也减少了很多。但政府在经济多样化,降低失业率和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努力成效不显著。2001年,政府和欧盟签订了条约,将降低关税以促进贸易。
人口/语言……3106万人(2003年),其中男性50.4%,女性49.6%。人口密度12人/平方公里。人口增长率为2.4%。城市人口60%,农村人口40%。海外侨民400万,其中200万在法国。阿独立后先后于1966、1977和1987年进行过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分别为1146万、1565万和2217万。百分之九十的居民居住在北部沿海地区,约一百五十万人居住在南部沙漠地区,其中大部分在绿洲中。绝大多数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为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约80%的居民说阿拉伯语,20%说柏柏尔语。法语使用广泛,但不是官方语言,也很少有居民母语为法语。
3. 电影阿尔及利亚的姑娘受了什么酷刑折磨
法军上校贝扎尔企图用酷刑撬开贾米拉的嘴,让她说出优素福的下落。可不管是严刑拷打,还是电刑折磨,贾米拉宁死不屈,始终保持着民族的尊严。200个法军用惨无人道的刑法对付一个年轻的阿尔及利亚姑娘的消息,被优素福巧妙地发到了“阿拉伯之音”电台,从而激起了世界舆论的谴责。
具体什么酷刑,是无从得知的……
4. 《阿尔及利亚》3部曲是谁写的
1946年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阿尔及利亚出现了一批重要民族作家。穆罕默德·狄布(1920—)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写作《阿尔及利亚》3部曲,描写劳动人民贫困的生活赞扬了人们反对殖民主义者的斗争精神。
5. 外国电影 一个女孩被阿尔及利亚人掠走,父亲去救他的女儿的故事
《飓风营救1》
6. 关于阿尔及利亚爱情结!
Sophie Harley设计的那款??你确定要真货?要5400英镑大概54000元人民币。。。。反正阿尔及利亚是没有卖的,应该是为电影设计的而不量产的,淘宝有卖仿制品的
7. 阿尔及利亚电影《够了》没看懂
这个问题建议你去Amanbo的网站上去看看,信息很多的 ,祝你好运,望采纳,谢谢!!
8. 有阿尔及利亚三部曲的资源吗
哊阿尔及利亚三部曲
9. 《阿尔及利亚三部曲》主要讲了什么
《阿尔及利亚三部曲》是狄布的代表作。
穆罕默德·狄布生于1920年,阿尔及利亚当代著名作家,也是阿尔及利亚新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三部曲的第一部《大房子》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从1939年写起,主要是表现城市贫民。它以城市居民贫困的生活为素材,总的说来,没有超出风俗描写的范围,但它感受新鲜,暴露贫穷景象时态度激烈,对殖民时代阿尔及利亚社会中最底层的被遗弃者抱有同情。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10岁左右的名叫奥马尔的穷苦男孩。
书中描写在阿尔及尔一座穷人聚居的大房子里,奥马尔一家5口在父亲死后,怎样过着饥饿贫穷的生活。狄布在小说开始时并未提出超越小孩视野以外的问题,但后来决定在奥马尔的故事中“加上”广泛的社会材料,并仿照20世纪的法国社会小说,描绘史诗般的阿尔及利亚的生活画面。因此,出现了那个在城市和乡村间浪游的以发动群众为目的的革命者哈米德的形象,他也是贯串全书的主要人物之一。
《火灾》是三部曲的中间一部,也可说是三部曲的灵魂。它主要是表现乡村农民。作品中的勃尼·布勃朗村,是一个典型的法国殖民时期的阿尔及利亚农村,小说描写奥马尔在这个村里看到一群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在地主,也即是一家殖民者的葡萄园当雇工,他们住在破烂的茅草棚屋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作者通过一个饱经沧桑、穷困孤苦的老人对奥马尔讲的一番话,揭露了殖民者掠夺阿尔及利亚农民土地的罪恶。他指出:“哎,我的小老爹,这就是所谓文明的恩赐啦!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们的文明,真懂得怎样剥夺农民的一切。一个捉摸不定的怪物,饕餮贪婪,在人们绝对料想不到的时候,张开了它黑色的大口,吞噬了大片的土地,那是人们用血汗灌溉出来的土地啊!”正是由于殖民主义者掠夺了农民的土地,阿尔及利亚农民才被迫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肥沃富饶的平原,被赶上了贫苦瘦瘠的山区,他们无以为生,只好去当雇工,给殖民者大地主干活,出卖劳动力以换取口粮。
书中接着描写了哈米德领导这些雇工进行罢工斗争,虽然殖民者对罢工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雇工们表现出反抗压迫、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殖民者又收买富农加拉,破坏罢工,对罢工的雇工进行报复倒算,放火烧掉了他们仅有的财产——破烂的茅草棚屋。罢工被镇压下去了,但是革命的火种已经在人们心中点燃起来,正如雇农斯利马纳心里想的:
地方上的力量还没有醒过来呢,可是,心里,内心的深处,不可估计的,洋溢着的反抗意志准备把整个制度和制度的铅质骨架摇撼起来。”这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在葡萄庄园的上空,黑暗的苍穹立即被红光照亮了。……这种村野的怒吼,在深夜中鞭策着空气,传进黑暗的院子,使关紧的门户也颤抖起来,它像瀑布一样,猛烈地泻进了人们的心坎。
三部曲的第3部《织布机》表现的是城市工人阶级。它是从美军在北非登陆写起,描写已经成长为青年的奥马尔在一家织布厂当学徒,和工人们一起过着饥寒交迫的奴隶生活,极力想要挣脱这个苦境,并意识到:“命运压在我们的身上,要摆脱这个命运,就得粉碎一切。”它表明这是产业工人的萌发阶段,而很多产业工人都是破产的农民流入城市当工人的。
阿尔及利亚未独立前,长期是法国的殖民地,受法国的直接统治,法国殖民者贪婪残暴地剥削掠夺阿尔及利亚的财富,他们不断地吮吸着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血汗。
三部曲集中反映了从1939年至1942年间阿尔及利亚城乡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它的主要人物是穷苦出身、先是城市贫民、后来成为工人的奥马尔和职业革命者哈米德。三部曲基本上概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阿尔及利亚的社会现实,写出了阿尔及利亚城市贫民、乡村农民和无产阶级的生活图景,描写了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革命运动的发展壮大。作者在三部曲中提出了农民在阿尔及利亚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应占的地位。他要说明阿尔及利亚农民是革命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乃是阿尔及利亚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重大的关键问题。
当然,三部曲只写了阿尔及利亚民族民主革命阶段的前期,并没有直接写农民参加进民族解放战争的行列,但可以预见到,这一股伟大的力量是一定会投进革命的钢铁洪流中去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三部曲虽然没有正面表现阿尔及利亚的武装斗争,但它的艺术形象已经雄辩地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革命的武装斗争阶段迟早必然会到来,它是阿尔及利亚武装斗争的前奏曲。
10. 阿尔及利亚爱情结
Sophie
Harley设计的那款??你确定要真货?要5400英镑大概54000元人民币。。。。反正阿尔及利亚是没有卖的,应该是为电影设计的而不量产的,淘宝有卖仿制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