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3D电影是怎么形成的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的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开发出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了。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
② 电影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电影诞生和成长的历 史,也即是连续摄影的机器、 坚韧敏感的胶片和连续放映的机器这三种技术手段改进的过程。中国电影所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
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由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日益受到欢迎,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外资并且不断地与外方合作拍片。随着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中国电影实际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也就凸现了出来:它是由中国人为中国人生产的吗?假定关于中国电影的性质已达成某些共识,那么,扎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有别于好莱坞现象的这种电影有它自己的特点吗?这些特点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国际电影界所洞察与阐释的呢?这些特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形成有意义的国际对话呢? 回顾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发展,不由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电影在西方发明。这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战败之后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一年。自从189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视觉技术的发展与中国这个正在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事件的联系日趋紧密。
③ 一部影片的产生需要几个阶段
很多,包括剧本,演员,后期制作,啥的。
④ 介绍一部电影都要分哪几步
由于电影评论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影片本体的评论,因而我们对于评论写作的阐述也主要针对影片本身。
一. 写影评的准备
1.生活经验 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影片中,作为其中一个关键角色
2.文字水平 表达的需要,能够言辞达意,表现自己的思想
3.电影常识 是对文章进行构想的基础
4.理解能力 是分析影片的保证
二.写影评的步骤
1.整理观感 看电影时带纸和笔,记录一些情节和资料,都是提示性的,要把故事看明白,弄清电影是什么类型,导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
2.拟定提纲(不应是思路跟着影片内容走)
①形成一个开头(最重要)起笔要奇,但要同下文符合.
②观点一
③过度段
④观点二
⑤结论
⑥题目最好最后来考虑,看完影片后灵感突来,出来题目.
2000年评<<黄土地>>的一些好题目
从感悟上 <<原汁原味的抗争>><<平凡的故事 不平凡的韵致>><<事简而韵远>><<沉重的信天游>><<情牵黄土地>>
从理性上 <<社会前进中文明符号的再次延展>> <<历史留下的反思>><<文明和愚昧的冲突>>
哲 理 性 <<沉默是金>><<觉醒的羔羊>><<把握一份苍凉 感受一份厚重>>
影评写作的注意点:
一、梳理故事应该成为写作的准备,不能写在试卷上。
二、不要仅仅谈“内容感受”。
三、明白副标题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四、“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不能动手写作。
五、学会舍弃。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在一张卷子里。只要与众不同,合情合理,内部有逻辑关系就是好文章。
六、“论风格”的试卷很少能成功的原因是不懂什么是风格。“艺术特色”类的也是如此。只写一些主题、人物、结构、画面、镜头、色彩、音乐、民俗等各个方面,却很少提及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这不是论风格。
常见的几种低分试卷
一、复述故事型:顺着故事的线索写,把故事“翻译”一遍。65分左右。
二、介绍复述型:打乱了顺序复述,最终还是复述。65分左右。
三、全面赏析型:涉及面很广,却缺少内部联系。蜻蜓点水,深浅不一。70分左右。
四、散文杂感型。一段一段的感受很多,却缺乏内部的逻辑联系。
成功的影评类型是人物形象分析型。
电影赏析与电影评论的区别:
电影赏析是面面俱到,电影评论是深入一点。
电影赏析是蜻蜓点水,电影评论是层层深入。
电影赏析是个人感受,电影评论是有理有据。
关于标题
标题一定要与中心思想有关,越密切越好。标题应该是评论性的。
标题中“试论”、“小议”、“浅论”等字眼最好不要用。
行文中出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跑题的标志。
“总之”、“综上所述”都可不用。
尽可能从正面评论。
写作中不要换另一种颜色的笔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第十八,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反拍不算内)。
第十九,人声,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第二十遍,特写是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用的吗?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吗?
没记错的话,这多多少少是出自周传基的读解方式
周传基先生,自学电影起家,在家里研究巴顿将军,就是用这种一遍又一遍的数量建立的电影理解。
我是小牛犊,我特尊敬周传基先生,但是我不同意这种读片方法
这种读片方法,试图将电影分割成为若干个元素,然后拼凑起来,从根本上就否定了本体论,虽然周老师为宣扬本体论与综合论打了一辈子仗。
一部电影是各种关系的总和
第一遍,抓电影情境,闹明白谁(们)是导演设置的重点人物,谁是围绕他(们)发生关系的人物,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发生的!
间隙:回忆,给电影分段,情境关系是如何发展的?确定每一段的最高任务,即为什么要有这一段,对整体起到了什么作用,可否不这样做,会对电影起到什么别的影响
第二遍,检验间隙时的思考,带着思考再看第二遍。在第一遍的时候,一定会看到各种景别各种角度各种灯光,一定会有一些特别的留有印象,第二遍重点是根据间隙思考得出的结论,去分析,这些技术是否在围绕着情境,进一步检验思考是否正确
间隙:是不是有些技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用?赶紧思考,如果思考不出来,重复第一步骤,是分段分析最高任务出了问题。如果一切都能够理顺了,那么思考,如果我来表达这样的主题,用这样的人物,环境,我有没有什么高招,可以比导演做的更妙
第三遍,带着是否有高招的问题,再看电影,思考究竟是导演招妙,还是我的招妙,为什么导演不用我想到的招,是不是不适合?为什么不适合?如果适合?那如果用我的招,之后会怎么样?是不是变成了另一个主题了?如果变成另一个主题了,那么作为创作者,这部电影,你已经消化了,但是作为影片读解工作,你还没有做到位。
间隙:如果你发现你的招主题变大了,就想,按照新的主题,是否符合这部影片的所有技术和情境。
……周而复始……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打保票,看多少遍,用什么方法看,就能看懂的。
尤其是后现代打破传统的叙事,重新建立的电影内部体系等等,都不是用传统的流水线方式能够读明白的,而是要用周而复始的思考,检验,再思考去读解的。
对于编导系的学生而言,读解电影,只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作品,产生更多的创意,以及了解到大师在处理类似问题的高明处。
对于高三考生来说,只需要做到能够找出主题,并发现它高明或者傻X的地方,就可以了,完全童言无忌,因为没有接受长期创作训练,因此,高三考生重要的是展现出这样一种能力潜质,而不是已经学会了这套本领。
即便是我看片,或者是我的老师看片
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判断
不同的遍数,会有不同的发现
这就是区别于理科公式的艺术魅力
艺术这东西是没有界限范围的
任何一个东西你都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理解
你可以不赞同,但是也不能去反对
就像同一部作品所拍出来的效果也有不同一样
⑤ 电影是怎么产生的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不可胜数的精美艺术品,但是,艺术的门类并不多。到19世纪中叶,人类共创造了6种艺术:诗(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绘画和雕塑)、建筑和戏剧。
1911年的一天,一个人突然向世界宣布:第七艺术诞生了!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把目光一下集中到市场上的一种杂耍项目——“电影”上。
他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多。尽管他在电影方面没有更多的建树,但他的一则《第七艺术宣言》,却使他成为发现艺术新大陆的第一人。从此,电影正式进入艺术姊妹们的行列中,“第七艺术”成为电影的同义语。
卡努多只是发现者,电影艺术的诞生之日不能从他发表宣言的那天算起。
现代电影的发明是建立在人类对视觉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1872年,英国人慕布里奇曾经用24架照相机搞了一个拍摄奔马的试验,成为电影史上非常著名的例子。
1894年底,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电影放映机,并于1895年3月22日,获得了拍摄和放映电影的专利,成为真正电影的发明者和创始人。它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卢米埃尔兄弟被公认为“电影之父”。
⑥ 拍摄一部电影需要几个步骤
1、首先是制片方找到一个愿意投拍的剧本,与原作者签署拍摄协议。
2、制片方寻找投资人,购买原著的拍摄权。
3、制片方寻找适合的导演、编剧等,组成剧组。
4、剧组成立后,编剧与导演编制分镜头剧本,副导演寻找演员,谈好报酬;寻找合适的合作者,比如后期制作团队、特技团队等等。
5、投入拍摄。
6、后期制作,开展公映前的宣传。
7、首映式。
8、公映。
9、分钱, 或者赔钱。
(6)一部电影怎么形成的扩展阅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为规范和改进电影剧本(梗概)备案和电影片管理制度,提高电影质量,繁荣电影创作,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电影业健康发展,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对影片的内容和技术进行审查。
欧洲是国际电影节的发源地,现有24个国家,先后举办144个电影节。其中意大利27个,法国26个,西班牙23个,三个国家共76个,占欧洲总数的一半左右。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亦称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是国际A类电影节中最权威、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三个电影节,分别为: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
⑦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什么时候产生的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的产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当然,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在电影诞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为电影的诞生做过艰苦的工作和基础性的贡献。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学发明家外,还有许多,如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等。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如同使这些科学技术糅合在一起发生巨变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 传入中国的过程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⑧ 微电影是如何产生的
作为电影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现在的人越来越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没有做导演的条件,但是她想做一个导演,于是他便会和自己身边的朋友一起去拍摄一部微电影来完成自己导演梦想,我觉得这是一个人勇敢的表现。
⑨ 电影是通过什么原因产生的
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过程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实验电影是谁发明的?你若问美国电影界的人,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爱迪生发明的。”但你如果去问法国人,他们则会说:“是卢米埃兄弟!”那么谁才是电影真正的发明者呢?答案:两个人都是,二人是相辅相成的!根据记载:在1888年,爱迪生开始研究活动照片,而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后,爱迪生立刻将连续底片买回来,请威廉甘乃迪和罗利狄克生着手进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爱迪生提出研究的结果,他将之拍摄成会活动的马,这就是电影史上最早摄影的成功。成功之后的爱迪生,继续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动的图片申请到专利,这些活动图片每秒钟能拍四十张,这就是现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申请影像映出管和摄影装置的专利权,这是「西洋镜」电影的鼻祖。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西洋镜」电影的想法是,由于西洋镜一次只能由一个人去”窥看”,藉着人们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于是这种电影在一时间非常流行。不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又创造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棚,大有助于电影的发展。起初,在欧洲,也有人在对这些活动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伦敦有两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罗的人,把初步的摄影棚改良后,在大庭广众之前举行表演。同时间,在法国有两位名叫路易卢米埃和奥古斯特卢米埃的兄弟,他们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观众。放映电影就此展开序幕。卢米埃兄弟接着巴黎工业奖励学会上试映了一部名叫「卢米埃工厂的大门」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馆」的地下大厅,正式公开上映十二部影片,并出售门票。同年九月,在美国亚特兰大所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放映这种射映式影片时,也出售门票。如此可知,早在电影产生的同时,就已和营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先驱(卢米埃)法国化学家,与其北路易共同发明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为电影实验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