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战国最大合战是关原合战还是大阪冬之阵
看你怎么定义战国时代了。
战国时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主,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A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成功。
B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二条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C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后北条氏,降伏东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D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德川幕府)。
E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如果按照A B C 的说法,关原合战根本不算战国时期。
如果按照E的说法,关原合战也不算最大规模的战役。
因为最大的乃是大坂冬之阵
兵力比较
关原合战 德川 104,000 丰臣 84,000
大坂冬之阵 德川 194,000 丰臣 96,000
如果按照D的说法,关原合战就是最大规模的战役。
B. 关于《德川家康霸王之家》中的大阪之阵
确实,先纠正楼主的错误,灭的是秀赖
再回答楼主的问题,确实是故意的,你从头开始读,就会发现司马辽太郎写得很飘忽,从德川家康出世开始就在不断地跳过许多细节,但是对诸如三河人的顽固等方面却不惜笔墨。对此,我的解释是,司马辽太郎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以批判为主,因为日本人对德川家康的感情比较复杂,相当多的日本人将日本在江户时代的落后于世界归咎于德川,而司马是学蒙古语出生的,本身比较景仰中国和西洋,对日本本土的历史多持批判态度,会对德川有如此感情也不奇怪。而灭丰臣家那十五年,发生的许多事情不利于树立一个批判的典型(这段时间里德川家康还是做了很多正确的事的),所以就干脆忽略掉,以突出整篇小说的中心:批判和反思。
如果楼主真想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可以看看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写得很详细,但是山冈很多地方有刻意美化德川的手笔,还请注意。具体对德川如何评价,就请楼主做出自己的判断吧。
C. 历史上大阪夏之阵的真田丸是干什么用的
真田丸是大阪夏之阵的一个防御工事。
真田丸介绍:大阪城三面环河,南面比较宽阔,在城南侧修真田丸,背靠大阪城形成一个弧形突出部(栅栏、木桩之类的),前面再设沟渠,吸引对方攻击,牵制攻城方,而且能提供从左右侧构成对德川方攻部队的威胁。
真田丸右侧的壕沟(一半有水,一半空堀)是大坂城外围的总构,而左侧则是属于真田丸自身的壕沟。
真田丸在城郭设计上归类为出丸,一般放置在防御薄弱地带以城砦的形式进行强化,大坂夏之阵的时候家康秀忠在城南依托山丘修建工事,但大坂城笼城一侧却只能在平原上抵抗,因此开挖了一条沟渠将平地切割开来,同时修建了真田丸,算是弥补了防御上的劣势。
相关历史:大坂之役是江户时代早期(1614年(庆长19年)-1615年(庆长20年)江户幕府消灭丰臣家的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最终战役。
大阪夏之阵是大阪战役的一部分,在国内外看来都是日本历史上扭转乾坤的那一刻,在这场战役后,作为战胜方的德川家一气呵成,统一了日本四国五岛。
日本结束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动乱,进入大一统时期,但是因为战乱而产生的反战思想也致使德川家康的后继人产生了闭关锁国的念头,日本表面上迎来了和平时代,实际上开始走下坡路。
(3)大坂之阵的电影扩展阅读:
历史总是有戏剧性的,丰臣秀吉生前因为担心武将夺权所采取的重文轻武的政策无形中导致了政权分裂,而他临死前所确定的五奉行共同辅佐丰臣秀赖的计划,随着重臣前田利家之死被迫结束,天下再度陷入动荡。
1600年,文武两派在日本关原发动了一场总数超过四十万人,堪称日本历史上较大规模的战役,史称关原合战,最终德川家康获胜,石田三成等文官悉数被处死。关原合战的结束,标志天下实质已经落入德川家康之手。
此时,大阪的丰臣氏政权,不过如湖心当中的孤岛,有被随时淹没的危险。丰臣家当主丰臣秀赖,不过20岁,由于其母淀姬的宠爱,成了一个纨绔子弟;虽然如此,可是对德川家康来说,秀赖是一个心腹大患,他一直在找机会,希望一举铲除丰臣氏,统一天下!
D. 太阁立志传5真田幸村大阪之阵之后
大阪之阵胜利后,德川家康战死,历史被你改写,受封大名之后游戏就是随你进行了。要想通关有很多的方法。如果要以大名通关,就需要统一全国,不过必须在1620年年底前统一,否则游戏时间到,强制结束。
不想以武将通关的话,还可以以剑豪、医师、茶人、铁匠、奇人等身份通关,达成条件依次是:
剑豪:6月进入京御览参加比武全胜
医师:获得神医称号后进自家医馆
茶人:获茶圣称号后进自家茶馆
铁匠:打造出7级武具进京公家献给天皇
奇人:身上有钻石、5级的马、7级的茶壶, 拥有称号:天下无双/天下一博徒 名声和恶名都50+80- 再有和阿国2星半亲密
除此以外,忍者、海贼、商人结局需要先让自己不是城主及以上的身份,才可以去实现,对这个剧本来说,不修改可能不太容易实现,就不介绍了。
E. 信长之野望14威力加强版有没有大坂之阵的战国传相关剧情
信长之野望14威力加强版目前已知的121个战国传,没有关于大阪城之战的。
F. 关于“大阪夏之阵”
从作战效果上来看 应该是真田正面决战的意见较好 后藤的战略是有点小家子气了 但是这件事情真田也有绝对的责任 既然没反对人家的建议就应该努力施行 结果他的拖拖拉拉直接导致后藤的死亡 在决战之前自损一臂 私以为这是真田身上的大污点之一。。
G. 如果大阪冬之阵丰臣方没同意谈判结局会怎样呢
说的不错,关原之战后日本的格局已经定下来了。德川家康这只老乌龟属于能忍的,要忍到支持丰臣家的重臣都死掉之后,再发动最后一击。但是关原之战后,丰臣的政令只限于大阪而已,日本的诸大名都已经归附德川。
但是不管怎么说,大阪仍然是一种象征,是那些反对德川家的武士和浪人的精神上的寄托。所以这个钉子必须拔掉的,当家康兄觉得自己剩下的日子不是很多的时候,就发动了最后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在打之前,我觉得事实上胜负早已定。毕竟丰臣所召集到的,只是乌合之众,即使有“真田十勇士”,但是不管是人数、装备还是统帅的才华,都远远逊于德川。
H. 大阪夏之阵时上杉家为什么对丰臣家见死不救
大阪夏之阵时上杉景胜早被转封到米泽30万石,实力远远不够,而且夏之阵上杉家没有出战。丰臣秀吉把上杉家从世居的越后移封会津明升暗防,上杉家也没有受太多秀吉的恩惠吧
I. 大阪夏之阵 怎么才能 打败德川家康
刺杀。
不要在大阪刺杀,而要在江户来大阪的路上。
道路就是一条东国道路,所以可以预先准备。
路边炸弹现代美军都防不住,更不用说战国时代了
J. 日本战国历史:大阪冬之阵和大阪夏之阵中长宗我部盛亲和毛利胜永有什么战绩
长宗我部盛亲的大坂冬之阵
长宗我部盛亲与木村重成、后藤基次共同于八丁目口、谷町口布阵,作为支援真田信繁的真田丸的辅助据点。12月4日展开真田丸之战,由于城内的火药库爆炸与南条元忠背叛丰臣方,与井伊直孝、松平忠直交战的盛亲等人只好暂时撤退。
长宗我部盛亲的大坂夏之阵
长宗我部盛亲与木村重成共率领5000兵力以家康本阵作为目标而出击,之后与德川方的藤堂高虎对上,他们之间的战役是大坂之阵中少有的激战八尾若江之战。
1615年5月6日,进出八尾的长宗我部队先锋吉田重亲遇到藤堂高虎队,此时的长宗我部队先锋是著轻装,要与本队合流时遇到藤堂队,长宗我部队的先锋遭到藤堂队的铁炮攻击而坏灭,吉田重亲本人也因为要下令给传令兵报给本队战况而战死,藤堂队趁势要进攻长宗我部本队,此时的盛亲于河川堤防进行埋伏,因此当藤堂队要对长宗我部队进行突击时反被长宗我部的伏兵吓到造成全军混乱,藤堂一族的藤堂高刑也因此战死,藤堂高虎也只好落荒而逃。
同时刻与盛亲队并行的木村重成于若江跟井伊直孝展开战斗,然而木村重成战败,井伊队便赶紧前往支援藤堂队,听闻此消息的盛亲避免于敌军中孤立,便撤退回大坂城。
——————————————
毛利胜永的大坂夏之阵
毛利胜永收容在道明寺之战中败退的后藤基次等人的败兵。在藤井寺布阵后,与诸将协议下自身担任殿军,令真田等军势依次退却,率领铁炮队机令全军无事撤退。
在翌日的天王寺口之战中率领4千兵力,在德川家康本阵的正面‧四天王寺南门前布阵。在战斗开始后迅速讨取了本多忠朝和小笠原秀政等人,接着击破浅野长重、秋田实季、榊原康胜、安藤直次、六乡政乘、仙石忠政、诹访忠恒、松下重纲、酒井家次、本多忠纯的部队,之后突入德川家康的本阵,显示出自身部队的大活跃。但是在真田队坏灭后,战线亦随之崩壊,因为从四方受到关东势的攻击而决定撤退。胜永在退却时亦显示出漂亮的指挥,击破进行反击的藤堂高虎队,防备着井伊直孝和细川忠兴等部队的攻击而完成往城内撤退。
在最后成为丰臣秀赖的介错,与儿子毛利胜家一同在芦田矢仓平静地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