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维基网络:
《东方红》是一套纪录20世纪初旧中国(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统一期间,歌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于1964年10月2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上演,首演后连续上演14场。
1965年10月,《东方红》被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成彩色宽银幕舞台艺术片。《东方红》全剧共分八场,但后两场“祖国在前进”及“世界在前进”则遵照毛泽东的意见,在电影版中被删减,只选取序曲和前六场。
序曲:葵花向太阳
主题曲《东方红》
第一场:东方的曙光
舞蹈《苦难的年代》
乐曲《劳工号子》
乐曲《江河水》
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歌曲《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
歌曲《农友歌》(领唱:王昆)
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
第二场:星火燎原
表演唱《就义歌》
舞蹈《秋收起义》
表演唱《拿起武器闹革命》
舞蹈《井冈山会师》
歌曲《双双草鞋送红军》
歌曲《西江月·井冈山》(领唱:寇家伦)
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歌舞《打土豪分田地》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第三场:万水千山
表演唱《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
歌曲《遵义城头霞光闪》
舞蹈《飞夺天险》
歌曲《飞跃大渡河》
歌舞《情深谊长》(独唱:邓玉华)
舞蹈《雪山草地》
歌曲《过雪山草地》
舞蹈《陕北会师》
歌曲《会师歌》
歌曲《七律·长征》(领唱:贾世骏)
第四场:抗日的烽火
表演唱《松花江上》(领唱:张越男、李光羲)
乐曲《义勇军进行曲》
表演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表演唱《到敌人后方去》
歌曲《游击队歌》
表演唱《大生产》
舞蹈《春播舞》
歌曲《南泥湾》(独唱:郭兰英)
歌曲《保卫黄河》
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
歌曲《坐牢算什么》
表演唱《团结就是力量》
舞蹈《进军舞》
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舞蹈《百万雄师过大江》
歌舞《欢庆解放》
歌曲《解放区的天》
舞蹈《腰鼓舞》
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
乐曲《国歌》
歌舞《伟大的节日》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歌曲《赞歌》(独唱:胡松华)
舞蹈《新疆舞》
歌曲《毛主席的光辉》(独唱:才旦卓玛)
舞蹈《百万农奴站起来》
舞蹈《傣族花环舞》
舞蹈《黎族草笠舞》
舞蹈《朝鲜族长鼓舞》
舞蹈《苗族芦笙舞》
歌曲《歌唱祖国》
全场合唱《国际歌》
② 新中国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
中国第一部歌剧为《白毛女》。
1945年5月在延安首演。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白毛女》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
③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民族舞剧是哪一部
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将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搬上了舞台。
在中国当代舞剧史上,这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素材的大型民族舞剧,标志着中国民族舞剧的初建成型。
首演于1957的《宝莲灯》,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民族舞剧。它是北京舞蹈学校第一届编导班的进修生在查普林与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少春指导下的毕业实习作品。
《宝莲灯》对于中国舞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在国内外舞坛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959年它被拍摄成彩色艺术影片,受到广泛好评。这部作品获“20世纪经典提名”。
(3)新中国第一部歌舞电影扩展阅读:
它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劈山救母》:故事中描写向往人间幸福美好生活的仙女三圣母,与青年书生刘彦昌邂逅,一见钟情,但是却受到自己的哥哥二郎神的百般阻挠。
聪明的三圣母借用了“宝莲灯”的神力,击败了二郎神的法术,与刘彦昌结为夫妻,并且喜得贵子,取名“沉香”。
但是二郎神并不甘心,唆使吠天犬盗走了宝莲灯,而趁机捉走了三圣母,把她压在华山底下,永世不得翻身。三圣母的儿子沉香被霹雳大仙所救,并跟随他习武。沉香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武艺,力大无比。用剑劈开华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一家人终于得以团圆。
④ 中国歌舞片发展历史 详细的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0902班
彭嘉--200901145076
在所有“舶来”的音乐体裁样式中,“opera”大约最令国人感到陌生隔阂。别的暂且不提,仅从“opera”被翻译成“歌剧”一事便可看出其中存在的误解。“opera”一词不仅原本并没有“歌剧”的意思(源出意大利语opus――“作品”的复数形式),而且就其真正的内涵而言,也绝不仅仅意味着“歌唱的(或带歌的)戏剧”。或许,opera的本来含义更接近“音乐戏剧”,但这又会与瓦格纳的“Musikdrama”(通译为乐剧)相混淆。无论如何,opera在中文语境中既已约定俗成被称为“歌剧”,我们对此当不必过份认真。毕竟,“名”与“实”,称呼与本质,并不是一码事。但是,中文里找不到opera的确切对等词这一事实提醒我们,“歌剧”是一门“异种”艺术样式,如想求得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可能需要我们双倍的努力和耐心。
歌剧的这种“异种禀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歌剧事业的举步维艰。曾几何时,我国音乐界中对歌剧“民族化”的争论何其热烈,但最终却无法达成有说服力的结论;歌剧的发展与我国传统戏曲的关系似乎永远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也曾听到过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歌剧的关键是“宣叙调”问题的突破;还有许多人想当然地一概而论,西方歌剧重“乐”轻“戏”,戏剧价值很值得怀疑。而当上述(此外还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得到真正澄清时,我们的耳旁又斜杀出一个“程咬金”的声音:“音乐剧”正跃跃欲试登场亮相。“音乐剧”的商业效应和艺术魔力,冲击着我们原本并不成熟、并不稳固的音乐戏剧观念,因而歌剧究竟是什么,在当前似乎越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另一方面,歌剧在所有重要的西方音乐体裁中,又是一个身份最为暧昧的“杂交”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真正有效地触及歌剧的本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音乐分析方法,大多是针对以器乐作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工具模式,因而在面对歌剧音乐时,不是“文不对题”,就是“捉襟见肘”。“纯音乐”的耳朵所习惯寻找的,是音乐中的“有机统一”或“深层结构”,面对歌剧中伴随剧情的音乐进展,所感到的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反过来,持“纯戏剧”观念的人们也经常指责歌剧的惯例和手法没有生活根基,缺乏可信性。我们还时常听到一种大家都认可的说法――“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但其实,这种歌剧定义与其说它发人深思,不如说它妨碍我们进一步思索。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
《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继歌剧《白毛女》之后,我国的歌剧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步向歌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方面不断迈进。歌剧音乐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并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为内容的优秀歌剧。其中一些歌剧选曲在全国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专业歌剧团体的建立和演出的“剧场化”,在继承革命歌剧革命传统的同时,出现了《王贵与李香香》(五幕,于村根据李季的原诗编剧,梁寒光作曲。1950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小二黑结婚》(五幕,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田川、杨兰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1953年于北京首演)、《刘胡兰》(二幕,于村、海啸、卢肃、陈紫等改编。陈紫、茅沅、葛光锐等作曲。中央实验歌剧院1954年于北京首演)和《草原之歌》(六幕五场,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1955年中央实验歌剧院于北京首演)、《星星之火》(侣朋等编剧,李劫夫作曲)等。 1957年,中国剧协、中国音协联合召开了“新歌剧讨论会”,对1949年以来的当代歌剧发展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在此后的10年间又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红霞》(石汉编剧,张锐作曲,1957年首演)、《洪湖赤卫队》(竹本和、杨会召编剧,欧阳谦叔、张敬安作曲,1959年首演)、《哑姑泉》(张万一、张沛编剧,张沛、张文秀、李秉衡作曲,1959年首演)、《柯山红日》(陈其通编剧,庄映、陆明作曲,1959年首演)、《红珊瑚》
(赵忠、钟艺兵等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1960年首演)、《窦娥冤》(侣朋根据关汉卿原作编剧,陈紫、杜宇作曲,1960年首演)、《刘三姐》(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汇演大会改编,1960年首演)、《江姐》(严肃根据长篇小说《红岩》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首演)、《阿依古丽》(海啸编剧,石夫、乌斯满江作曲,1966年首演)等。
在中国歌剧史上,这10年是大丰收的10年。从宏观上看,这批歌剧在表现题材和内容上,比建国初期有了较大的开拓,在继承民族传统方面也有新的探索,成果是喜人。其中《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尤为突出,在社会上反响最大。 综观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歌剧,可以说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在这一领域里的探索和实验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是十分喜人的,这些歌剧之所以成功,在音乐上最主要的经验就是突出了民族化和群众性。在歌剧音乐创作上,“民族化一直是重视和贯穿在歌剧创作的实践中并且是有成绩的”(梁寒光《歌剧民族化问题及其他》1961年11月《文汇报》)。安波也认为:“提倡民族化是与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对立的,其对立之处,不在于要与不要外国的东西,而在于如何要法。„„如果能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做到完全地恰当地统一,那么,这就是正确的要法.”(《关于新歌剧的提高问题》)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歌剧创作,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规律去进行的,那么多的歌剧唱段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就是因为这些唱段优美、流畅的旋律以及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并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
当历史进入到80年代前后,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我国的歌剧艺术在经过“文革”10年的停顿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且在美学观念、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经历了一场程度不同的变革。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在全国各地共上演了约200余部歌剧作品,其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其中以《伤逝》(王泉、韩伟根据鲁迅同名小说编剧,施光南作曲)、《芳草心》(根据评弹和话剧《真情假意》改编,向彤、何兆华执笔,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火把节》(陆 编剧,金午、杨宝智作曲)、《第一百个新娘》(胡献廷、徐学达等编剧,王世光、蔡克翔作曲)、《原野》(万方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情人》(刘文玉、鲁东勇编剧,雷雨声、杨余燕作曲)、《牛郎织女》(吴祖光所编诗剧,陈远林作曲)、《深宫欲海》(冯柏铭编剧,刘振球作曲)以及《仰天长啸》(郁文编剧,萧白作曲)、《山野里的游戏》(王廷松、徐立根编剧,李黎夫、彭川作曲)等。
还值得提出的是在80年代中出现的一部我国歌剧史上比较特别的“歌舞故事剧”——《搭错车》,以其进入万人体育馆的大胆之举和超千场的演出记录,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和反响,令人震惊。
1990年在湖南株州召开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可以说是对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歌剧创作与表演的一次检阅和总结。这次观摩会中演出的15部歌剧,在题材的主旋律与多样化、在探索严肃大歌剧的新高度以及在音乐剧的创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其中《海篷花》(赵振胜、傅清泉编剧,郑兵作曲)、《桃花渡》(李静林、余清泉编剧,吕冰作曲)、《征婚启事》(邓海南编剧,冬林作曲)、《木棉花开了》(王鸿编剧,薛彪作曲)以及《人间自有真情在》(陈振华、姜述宝编剧,王猛作曲)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现代生活和时代风貌。而《从前有座山》(张林枝编剧,刘振球作曲)、《阿里郎》(余京连、金哲学等编剧,崔云明、安国敏、许元植、崔昌逵作曲)、《归去来》(丁小春编剧,徐占海作曲)以及《青稞王子》(栗粟、刘光弟编剧,林一、董秉常作曲)等则用现实主义手法来描写远古神话故事,并在结构、样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探索严肃大歌剧的新高度方面,如《从前有座山》、《归去来》和《阿里郎》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间自有真情在》、《海篷花》等则是十多年来音乐剧创作的一个总结。
综观80年代前后我国的歌剧音乐创作,在突出主旋律,站在时代高度和突出歌剧的音乐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建国后歌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但是这些歌剧与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歌剧创作相比,还远不如其在人民群众中间的影响,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是作者对作品的时代精神的创造性与音乐语言和音调的创新问题以及在突出作品的个性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精雕细刻,因此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
⑤ 新中国第一部舞剧是什么
——《和平鸽》本剧是建国后我国演出的第一部舞剧,也是运用芭蕾形式自己创作的第一部舞剧。于建国一周年和“世界和平斗争日”首演,曾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注意,郭沫若、沈雁冰特为本剧演出题词。
⑥ 新中国第一部歌剧影片于哪1年出品
《红霞》新中国第一部歌剧影片,1959年八一厂出品。 1935年秋天,江西苏区某地赤卫队随中央红军撤离家乡,北上抗日,赤卫队长赵志刚与红霞在村口互相告别。赤卫队走后,白匪进村,白匪军官白伍德逮捕了红霞和乡亲们,并威逼红霞给他们带路以追击红军。为营救乡亲和保护红军,红霞不顾个人安危,假意应允,和敌人展开了机智的周旋。深夜,赵志刚因烧桥断路而被敌人抓住,他在敌营中看到红霞,误以为她已投降敌人,怒斥她是叛徒。红霞克制住被亲人误解的痛苦,忍辱负重,用酒灌醉白伍德,设法骗过哨兵,放走了赵志刚和乡亲们,孤身一人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英勇牺牲。 59——60年代,有一个歌剧电影拍摄的高潮,〈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柯山红日〉〈刘三姐〉等大量出现,到“文革”才统统作为“毒草”被禁锢起来。
⑦ 中国新中国第一部大型舞剧是什么
1950年,为响应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发布,为表达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的信念,我国多位艺术家共同推出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型舞剧——《和平鸽》。该舞剧是运用芭蕾形式自己创作的第一部舞剧,由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首次公演,欧阳予倩编剧,戴爱莲等集体导演,张彦等作曲。
《和平鸽》是一首热情饱满的政治诗。它综合地表现了在战争乌云的笼罩下,世界人民保卫和平运动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贩子外强中干的丑态;歌颂了和平战士乐观必胜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人类和平的伟大作用。
所有这些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壮美的诗的内容,都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又以和平鸽的活动把它们贯穿起来。和平鸽在这个舞剧中,是作为和平的象征,同时也作为和平战士的象征而被美化了。
⑧ 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什么
是《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8)新中国第一部歌舞电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但国内也有真人的白毛女,是四川的罗昌秀,为了躲避地主,在山林生活了11年,后被共产党救出,于2002年去世。
⑨ 《东方红》是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革命历史的音乐舞蹈史诗总导演是谁
《东方红》导演团包括陈亚丁、周巍峙、丁里、许平、安波、胡果刚、时乐濛、黎国荃。
《东方红》以其恢宏壮美的场面,众多的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东方红》成立领导小组,以周扬为组长,梁必业、林默涵为副组长,成员包括李一氓、齐燕铭、张致祥、陈亚丁、周巍峙等共十三人。编导组组长陈亚丁、周巍峙,音乐创作组组长时乐濛,指挥组组长严良堃,舞蹈编导组组长查烈,阵容强大。
调集了北京、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等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诗人、作曲家、舞台美术工作者,包括魏巍、郭小川、贺敬之、李焕之、乔羽等,集体创作了这部伟大史诗。
《东方红》拍摄效果
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东方红》在拍摄时,专门选取了其他国家进口的彩色胶卷。但由于后续材质脆弱、储放环境差、频繁搬运等问题,胶片上产生了油污、划痕,部分片段的播放顿挫感较为明显,影片也有明显的褪色现象。
2020年,爱奇艺与厦门大学成立电影修复联合实验室,而4K独家修复版的《东方红》即为爱奇艺与该实验室合作完成的修复作品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东方红(1964年首演的音乐舞蹈史诗) - 网络
⑩ 中国第一部街舞电影
《摇滚青年》
剧情简介:
某歌舞团独舞演员龙翔,不甘心整天在舞台上重复着毫无新意的"老套子",为了冲破传统舞蹈的束缚,他决定辞职。为此,龙翔与女朋友歌舞团舞蹈演员圆圆产生了摩擦。但他还是和自己的好友、杂技团的摩托车手大路相继辞了职,成为自由职业者。
龙翔碰到了待业青年小小,小小的洒脱、快活感染了龙翔。龙翔要在外面的世界寻找更博大的舞台,在那里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龙翔和小小一起来到大学演出,在这里,舞星、歌星与学生一起组成了充满活力的青春舞台,演绎着自己独创的街舞。
创作背景:
一个接受了“街舞”意识和技巧的青年,自认为不容于单位——一家舞蹈团,于是离职走上社会,他与一家时装公司合作,将现代舞蹈与时装表演合二为一,取得了成功。他的精神依然茫然无措,于是又脱离了时装公司……在世界纷纭复杂的变化中,他不断努力前行,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影片围绕主人公龙翔不断摆脱传统秩序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的故事,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勇于冲破旧体制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揭示了青年人在这种对抗和突破中所面临的困难和精神上的困惑。影片将歌舞与剧情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相当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在当时是电影表现手法的一大突破,既增强的影片的娱乐性,又强化的故事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