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翻来覆去看一部电影人的性格

翻来覆去看一部电影人的性格

发布时间:2025-07-28 12:13:15

① 非常公寓的影片评价

“非常”在别处
这部容易让人“坠入情海”的电影,出品于以盛产爱情著称的法国,我们在影片中充分领略了法国式的爱情为何能引领潮流风靡世界——因为情爱是他们生活哲学的本源。在他们博大的情感空间中盛满了纯正的爱情品质。
但法国式的爱情又的确是“非常”在别处:麦克斯与莉莎一见钟情,两人首次见面便如火如荼地进入境界,但令人倍感奇怪的是,事后莉莎不知出于什么理由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一年后,麦克斯又有了新的女友,而且马上就要举行婚礼,就在这时,麦克斯意外地发现了莉莎的踪影。从来未曾泯灭的爱情之火又再次被点燃,麦克斯开始不顾一切地去寻找莉莎的身影。在莉莎的住处,麦克斯潜心等来的居然是一个同称为莉莎的女孩,结果麦克斯“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和这个也叫莉莎女孩的一夜风流中。这部电影一开始会让人如坠云雾中,但它也同时构成了强烈的悬念感。因为在叙事形式上,故事采用的是双层的经纬空间:以当下麦克斯即将举行婚礼,结果极其偶然地发现莉莎的踪影,开始追踪,并遇到另一个自称是莉莎的女孩为经度空间;而纬度空间则为麦克斯对当年与莉莎相遇,乃至迅雷不及掩耳式相爱的回忆,以及自称为莉莎的女孩对如何相遇莉莎和麦克斯的回忆。
这种叠加式的叙事结构在空间转换的技巧处理上,真真是匠心独运,比如,在一扇雾气朦胧的玻璃前,麦克斯用手轻轻地抹开水蒙蒙的雾气,一个“过去时”的空间随之渐渐显现;再如,麦克斯来到当年和莉莎第一次约会的旧址,已是一个深秋的季节,落叶纷飞,一群孩子的歌声悠缓地传来,在麦克斯的视线中,随着孩子们在落英缤纷的地上快速跑动的脚步,自然地转化成皑皑白雪中孩子们的脚步:那是过去的一次甜蜜约会,但今非昔比,季节的转换,仿佛在暗喻着爱情的无常,一切都似乎在一瞬间消失在地平线上,无影无踪,只留下惆怅和孤寂……镜头的巧妙运用,一如行云流水,自然舒缓地循序展露出事情的莫测端倪乃至最后的真相,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不仅仅显示了编导的才华和聪明,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爱情之于人性的“非常”感受和眼光。
故事中所营造的悬念感,以及它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竟然让我们心甘情愿甚至是迫不及待地要追随着它的步履,一步步地走向故事的终点,最后让我们感叹不已的并不是麦克斯的几番波折的爱情,而居然是那位自称是莉莎的女孩。
我们事先谁会预想出她竟是这么一位女孩——她纯粹是出于对莉莎爱情生活的好奇,而设计进入了莉莎的生活,并成为她的好朋友,与此同时,也是由她一人亲手制造了麦克斯和莉莎的误会,让他们天各一方彼此分离,然后她选择了最奇妙的方式将麦克斯拥入怀中,但让麦克斯万万想不到的是,她还竟然是麦克斯的朋友路西安的情人,可是这个女人之所以成为路西安的情人仅仅是为了将麦克斯攫为己有。听起来这位自称是莉莎其实叫爱莉丝的女孩竟像是一位工于心计的坏女孩,其实不然。
如果故事是以这种方式来讲述,它显然就没有“非常在别处”。通过爱莉丝在整个故事进展中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女孩最真实的情感的隐秘世界:爱莉丝对莉莎的浪漫爱情不仅仅是具有好奇心,而且还有并非是非人性的妒忌,正是这种妒忌与好奇唤起她对麦克斯的热诚,这时,进入她幻想空间的麦克斯其实已是被她自我虚构后的存在(想象中的麦克斯),并非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于是征服麦克斯其实已悄然地转换成了征服自己内心的落寞和不自信,这其中也暗含着对另一个女孩(莉莎)的征服。在这种双重征服中,女孩常常会获得一种对另一男人的欲望乃至爱情,但其中却跃动着不仅仅是爱情所能囊括的因素,这就是爱情之于人性的复杂性所在。
可当一切都按照设计好的样子呈现出来时,爱莉丝却只能选择逃避了——因为她发现最终她不仅仅是欺骗了他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这部电影独辟蹊径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女孩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窥测到了一个女孩“非常”人性的隐秘,但是她的这一“非常”又的确不在正常的世俗空间中(我们的道德视域中),而是在别处,一个“非常”的别处:那里蕴藏着许多也许我们并不知晓的丰富的情感秘密,它可能是非“道德”的,但却是人性的。
悲伤爱丽斯
如果真有隐身术,让自己消失在对方的视线里,却始终尾随着对方,走进他的生活却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呼吸他的空气却不被他所发现,当回味他的时候嘴角可能会不禁地一次次上翘,在他的耳畔低语“我多想在你身畔的人是我,我嫉妒你身边的女友,可她却是我最好的朋友啊!”。
法国影片《非常公寓》中的女配角Alice就是这样一个悲剧般的女人。艾莉丝作为丽萨的好友和戏校的师妹,一直以丽萨的崇拜者自居,当她偶然发觉自己的师姐丽萨有了爱情,在失落中偷窥的她从对丽萨男友麦克斯的好奇发展为暗恋,最终利用丽萨去意大利2个月这样的机会延误了丽萨给麦克斯的信,她成功地让丽萨与麦克斯分手了。可是此时的她依然在爱情上一无所有,于是她在后来的日子里被迫扮演着两种角色,一种是生活中真正的艾莉丝,一种是同名丽萨,抓住机会来接近麦克斯。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自己心爱的人发生了一夜情,而他也荒诞地爱上了这个并不真实的“丽萨”,故事开始变得有趣起来。因为此时此刻真正的丽萨回来了,并且她知道了麦克斯在找寻自己,昔日熄灭的爱情之火重新燃烧,当真相一切都慢慢坦白,我们终于可以为主人公终将聚首而暗暗庆幸时,导演却又总是制造一些偶然,让近在咫尺的情人一次又一次的失之交臂,直至最后不惜用毁灭来埋葬这一切的秘密--这个最令人意想不到结局。只记得最后真正的丽萨那层美丽的笑容凝固在她的嘴角,可是她却再也没有等到她童话中的王子麦克斯,只有那团红色向她扑过来,在一声巨响中化为永恒。可是,此时她的王子却正拥抱着他的未婚妻,而眼光迷离那处,是冒充丽萨的艾莉丝,那个可以为了爱,而不择手段的灵魂,在尴尬的面面相觑中,影片嘎然而止 ,美丽的近乎残酷,而所有的答案却已分明在每个观众的心中写下。
因为这部精彩而又诡异的爱情片,饰演女主角丽萨的演员莫尼卡贝鲁奇获得了当年的恺撒奖最佳新星奖,而我以为,饰演女配角艾莉丝的法国女星Romane Bohringer在剧中的表演是最棒的。她把艾莉丝复杂的心理和为爱发狂的表演呈现的生动细腻淋漓尽致,因为她的出色表演,因为导演别具匠心的叙事结构,我们才在往事的回闪镜头中获知他们之间的关系,获知这场爱情的诡异所在,获知艾莉丝复杂的性格,而他们的纯色表演让我们观众也投身了戏中。从来没想过一段男人结婚前的外遇戏竟然可以拍的这么离奇复杂而又富有悬念,完全不逊色于任何惊悚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却又合情合理,令人不得不佩服导演和编剧的功力。影片的结尾以男主角复杂的眼神终止,恐怕只有法国导演才会想出这样耐人寻味的演绎手法。记得关于婚前男子的另一部比较精彩的片子也是法国片:《芳芳》。如果说《芳芳》是一股清泉,那么《非常公寓》则是瓶浓烈的美酒,当你喝完后你会沉醉其中,酒醒后心底会留下一丝淡淡的悲伤与惆怅。
女人如戒指
宣传上说,《非常公寓》是奇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激情版。我不明白此话何来。《非常公寓》中非常之错综复杂、奇情悬疑的故事结构,以及相对地显得单薄的角色心理描写,都跟奇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相差很远很远。
真是机关算尽。《非常公寓》导演吉尔.米姆尼将一个本来已够纠缠的多角恋爱故事,加入大量时空跳接,翻来覆去,精心计算下的确造出悬疑效果,让观众随着镜头抽丝剥茧。可惜的是,导演为求剧情峰回路转,过份刻意营造“天意弄人”的效果,以致斧凿痕迹尽现。譬如主角麦斯与丽莎先后往旅行社取机票一幕,故意安排他们擦肩而过,却刻意得叫人生厌。又如另一女角雅丽斯 (Romane Bohringer饰) 性格上的不协调,只让人觉得她不过是导演制造奇情的一只棋子.
导演在一篇访问里说:“在开场的其中一幕,观众看到麦斯在登机前吞安眠药。他们可以想象一切所发生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在飞机上做的梦而已。”于是,我们也可以想象,整个故事是小男人的一次婚前绮梦。麦克斯在开场后不久跟未婚妻在机场道别,完场时他又重回未婚妻身边,其间他跟前度女友丽莎与爱丽斯的兜兜转转,就不外是一次安全的越轨冒险。
开场时,麦斯对着三款不同的戒指犹豫不决,当他面对三位女角时亦如是。饰演Max的Vincent Cassel 说:“对Max来说,理想的女性就是那位他追不到的女子……那是一种幼稚、典型的男性态度。”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出非常男性中心的电影,女人不过像戒指罢了。
男人亦含三种款式
Max追求丽萨的寻索,Max的好友鞋店老板钟情Alice的迷恋,Max二度寻索丽萨时在公寓里幽会Alice时门外守望富翁的窥探,爱情令Alice迷乱同时,三个男人也卷入她的漩涡,没有人能平静度过,Max陷入Alice的温柔纠结误会第二个‘丽萨’时,也陷入对一直支持自己的好友背叛;Alice混淆Max同时,自己也埋下了难以启齿的囧境,一个银色胭脂扣破碎了自己谎言;同时误导门外逡巡的窥探的丽萨现任男友怒火中烧,难以自持,最后与丽萨殒命焚身。追寻、等待、窥探,恋爱令女人冲动时,男人也不能幸免。

② 谁知道在哪里跌倒 就在哪里躺下

□王小峰(著名乐评人)
这有点像国人看国产大片,看了一部大片,就跟成心给自己添堵一样,到处骂骂咧咧,发誓以后再也不进电影院了。可下一部国产大片出来,他还是去看,看完继续骂骂咧咧,又发誓再也不看了。第三部出来,他还去看。到这份上,人基本上算疯了。用句人常打比喻的话叫“记吃不记打”,用句网络语言就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
我是这么看待国产大片的,就像我看国产音乐一样,什么样的人就能弄出什么样的东西,本事不到家,花再多的钱也是那样。不幸的是,我赶上了这波没本事的人,所以我就不看。当然,对大多数看后直呼上当的人来说也没什么,你可以想想,你可能花几千块钱从电视购物广告上买了他们推荐的假冒伪劣产品,能把肠子毁青了,看一场电影也就几十块钱,上当的性价比还是很划算的。更何况你看到的是大场面、大制作、大波妹的垃圾呢,这么一想你不就宽心了吗?
当然,很少有人像我这么去判断: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90%被三个导演瓜分,剩下一百多个导演分剩下的10%,拍大片根本不赚钱,某一代导演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这样的国产电影正常吗?不正常的话你还相信他们能拍出好电影吗?所以说,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像几十年前我们翻来覆去看样板戏,那是因为没有更多电影提供。现在就三四部电影,是因为这点钱全流到几个人手里了。中国的贫富差距不仅体现在穷人和富人身上,也体现在穷导演和富导演身上。

③ 你会翻来覆去地观看的电影是什么

《霸王别姬》 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可能年轻的不太喜欢看这种电影但是不的不说是一部好电影。无论是国内国外,都获得多项殊荣,相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我也因此找到了这部片子仔细地看了一遍。片子偏向悲情的风格,或许是因为时代背景的缘由,也或许是京剧湮没在时代的变迁当中的一种暗喻。

④ 电影《杀生》的寓意是什么看了都没看懂 好像有点倒叙又点插叙具体意思不懂!!指教啊

看完电影杀生很有感触! 自由不是自己的‘自由’自由是社会的自由。阴谋我觉的该在良心下去全释他的含义。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自由的心.自由的行.自由的意.自由的情! 自由呀!自由!爱你恨你。为了不约束的自由,得到的是失去自由。 哎!希望这其中的含义能冕之。

⑤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是由北京聚本传媒出品,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该片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了最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范文由我整理如下,欢迎阅读!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1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也挺让人满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浏览了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他们并没有决定他们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很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2

原本以为这部改编自《十二怒汉》的片儿只会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刚才居然全场爆满。

剧情简单来说是十二个爷们儿机缘巧合以模拟法庭陪审团的身份凑一块儿坐在一屋里讨论了俩小时富二代弑父的案件。全片儿106分钟里面起码100分钟都是一个场景-众人围着一个长条桌争论、投票,全靠对白和演员的表现力撑起来的。对白很精彩,故事改编的很接地气很符合国情,人物个性也巧妙的与其背景相结合。

电影里有些人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人不对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只有放下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决定都会关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点质疑都值得“浪费”时间去“吹毛求疵”。还有就是诠释了司法审判的目标-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当然不是说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这两点应该是公安机关要做的事。)

看到国产电影开始出现这里题材、看到那么多人愿意看这类题材,说明我们在进步,进步总是好的。哦,对了!全片儿最提气的一句台词是“我绷会儿!”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3

《十二公民》,戏剧电影。看之前,不由自主地在心里默默画圈圈分类,是一出戏还是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自己找到了答案。嗯,还非得用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才是这出戏。107分钟时长的电影里,主要集中在一个时间场景,看上去很混杂但又不是会议室的学校仓库,室内杂乱堆砌着消防用品、体育器材、饮水机和电风扇,当然还有一张正好可以坐下12个人的会议桌和12把椅子。

政法高校的西法课程补考,受邀作为模拟法庭上的12位陪审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每个人也都有权利对案件中“持刀杀害亲生父亲的富二代”裁判是否有罪。陪审团最终结果必须12:0,全票赞同“有罪”或者“无罪”才能有效。只是一场模拟的讨论,好像是一个游戏环节,但因为攸关人命,似乎应该是一场较真的辩论。缘于11:1,那唯一一票“无罪”,陪审团成员中的立场分歧最开始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推理辩论过程的深入,基本节奏开始按照一人一自曝的频率逐点“爆破”,“有罪”和“无罪”的阵营发生了改变,再也不是泾渭分明的简单是非判断,12人彼此之间也开始有了针锋相对的争执,言语上的拌嘴,肢体上的冲突,但很快就被拉回正常又冷静的陪审辩论轨道上。在传统戏剧式样的结构原则下,开端、纠葛、发展、高潮和结局,被线性地延展开来,好像播放器进度条上的时间刻度,又好像一个钟表面上的12个时点,最终又回到一个原点——11:1,只是这个时候,是一票“有罪”。剧中韩童生扮演的3号陪审员,是一位因离家出走儿子而隐忍心伤的出租车司机,在最后一个人的solo里,声泪俱下地飙了全场最亮的戏。尤其是最后将额头深深埋扣在桌上,最后一刻,那股子上上去让人心疼的孩子气任性,举起了赞同“无罪”的手。12:0,完满。

完满,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结局,但这其中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那些有故事的人们——儿子出走老婆离家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真爱的房地产老板,蒙冤入狱的纹身男,儿子要补考的医生老爸,校园外小卖部老板,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不想让儿子当民工的城乡结合部房东,想考政法大学的河南小保安……一千人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即便是一千个“有罪”亦或是一千个“无罪”,都不是简单的态度表决,而是每个人各自幸与不幸的表达和呈现。

简单直接的前情概要,被丰富饱满的意味层层叠叠包裹起来,好想贪心地将其一片一片剥离下来,展开捋直铺平,就像片中被揉扔在地上的纸,又重新被捡起来平展地放在桌上。就是这样的过程,让我深感一种无力的恐惧。如果真相就是那张纸,重新铺展开的时候,我们还能在杂乱的线条中一眼看穿吗?也许陪审辩论的意义并不是还原真相,而是提出合理怀疑。那纸团重新被捡起,就是一个新的可能。在那些曾经因为我们的冲动而被蹂躏遗弃的纸团中,也许就有着等待被发现的合理。

不论是20年前的呼格吉勒图案,还是开启异地复审的聂树斌案。如果当年能够提出“合理怀疑”,继而被理解被接纳,那历史就会重写了。可惜很多如果都是不能倒带重来的,因为扔掉一张纸很容易,重新捡回来不常见。

可惜世间太多的合理都被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各种自私自利的小心思蒙蔽了。每个人都借着内心的创伤选择视而不见。12人陪审团成员的辩论,这个时候又好像是一次团体心理治疗。在这过程中,团队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暴露着自己的内心,又直陈别人的问题,在观察和被观察,分析和被分析中,思考自己和他人,心理变化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当然,最显性的变化就是对“有罪”和“无罪”的态度表决。可喜的是,经过这场团体治疗,每个人都得到了改善。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治疗,把各自小心思的算盘重新归位。在全票举手通过达成一致结果之后,虽然片末那段12名陪审团成员各自走向新起点的画面,看上去特别有新时代“五讲四美三热爱”MTV宣传片的范儿,但还是应该鼓掌致敬,因为新生总是值得欣喜。

台词讲事,动作演人,每一个陪审员或讲或演,人生百态和人情冷暖都在这一方时空得以淋漓展现。年轻的团长1号陪审员,稚嫩做作,尤其一生气就明显的双下巴,实在让人着也很生气,完全就是在演戏的感觉,人物漂浮在角色之上,完全被消磨掉了的个性孤零零地附着在程式化的动作上,缺乏身为陪审团团长的格局和气度,略弱;打哈哈的2号陪审员,每一次自嗨地哈哈干笑,也很让人莫名,大概是因为世间老好人都是如此这般秉持“不得罪不拒绝不负责”的原则,用“笑”这一百试不爽的利器行走江湖的吧,所以即便笑得很莫名,旁人也无可指摘,要么赔笑,要么不语,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也算是人生常备防御锦囊吧。

3号陪审员,身着制服提溜着水杯的出租车司机,韩童生老师的精彩表演简直了!角色身上,那股老北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交织着和妻离子散的没落感,在可恨之余尤显可怜,在可怜之余又稍嫌无赖,他的每一次爆发都是亮点,尤其是最后一段自述直接闪瞎。于是,在昨天的观影过程中,两次断片都直愣愣地瞎在这儿了。想着也觉得挺幽默,之前在小西天看胶片放映的时候,看到过胶片被烧断在银幕上开出一朵花来的神奇图案。这次索性愣生生地看着重新启动,银幕上播放进度条以40倍速快进着。我们没法掌握人生的`进度,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放映故障出现之后,全场观众也上演了一番现场版的“12公民”,不同的人表达着不同的情绪,戏谑叫嚷着要票价打折的,默默不语开始掏手机的,带头鼓掌安慰观众的……人生百态在银幕上,在舞台上,在剧场里,更是在你我身边。那些被演出来的精彩,都不及此时此刻身边的每个现场。

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的港片大佬范儿略显兀自,也许就是为贫富差距而设的吧,虽然伴着肢体冲突的争执提出“仇富”这一社会话题,还是能鲜明感觉到导演在这里悄悄放下温柔一刀,女大学生认干爹傍大款,也是人间自有真爱在,这些时不时就蹦跶出来的戏谑台词躲闪在观众阵阵笑声中,一点一点消解着矛盾;5号陪审员纹身男,略显夸张的发型遮住了半张脸看不清眼睛,虽然他的故事更像聂树斌甚至是呼格吉勒图,但与人物形象的反差度太明显,被刻意放大的戏剧性,反而掩盖了本来应有的生活真实,于是我的注意力都被那身合体的白衬衫吸引了。

6号陪审员医生老爸存在感略弱,尽管他是一开始就给予“无罪”表示理解的人,中规中矩的性格,四平八稳的表演,是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其实却是最应该争取的对象;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有戏,跟他的花衬衫一样出彩,举手投足都标签着讨生活的滑头和不易,因为被要求配合工作,成为陪审团成员,但他其实不关心最终结果如何,因为他更关心自己的生计,一心只想早点结束这个过程;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核心人物,赋予他检察官的身份在片尾揭示,也算是基本自圆其说了整个故事,所有的戏都是从他的合理怀疑“无罪”开始,感谢电影呈现,镜头还原了何冰的每一个表情的真实和每一个动作的细致。

9号陪审员,一个曾经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他对独居老人出镜作证动机的猜测,和对历史记忆的个人回述,恰是片中最让人动容感觉温暖的地方,他是第一个改变立场,转投“无罪”的人,大概是因为令人动容的往事,会让人在感同身受中选择善意的回报;10号陪审员房东男,让人认脸不记名的演员,地域歧视的狭隘劲儿和刻薄气都被他演得杠杠滴,但偶尔隐隐还是觉得有点劲儿劲儿地,翻来覆去总拿地域歧视说事儿,真的会让人感觉疲乏,在市侩狭隘自私甚至无赖中,到底还是有着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11号陪审员小保安,励志青年的代表,一口河南腔,可爱十足,不遭嫌弃,姑且也能算是正义之希望的象征吧;12号陪审员,在“有罪”和“无罪”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被反复说服缺乏自我态度的人,其实应该挺有意思的,因为这算是大多数墙头草人群代表,可惜全片中存在感也不是特别强,戏份不是特别多。

看完之后走出剧场,风大地吹乱了头发,却异常清醒地一个激灵,最近开两会呢,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嗯,依法治国,开局。

阅读全文

与翻来覆去看一部电影人的性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七扇门电影完整版 浏览:974
醉猴电影吴京演员表 浏览:131
电影丛林少女完整版 浏览:182
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国 浏览:916
刘信义导演电影2015 浏览:104
到哪儿了电影铲雪演员 浏览:166
主角是三个女生的英文电影 浏览:963
有关开国大典的电影的三大战役 浏览:984
分享电影音乐 浏览:960
中山张家边老电影院 浏览:685
上海王电影所有演员 浏览:735
连续电影的英文 浏览:381
真爱至上电影英文版 浏览:680
凡人修仙传大电影是真的吗 浏览:361
电影图片上写有经典语句高清 浏览:927
电影中文字幕我女儿的爱人2 浏览:152
电影初恋这件小事女主角 浏览:893
泰国搞笑电影配音 浏览:78
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是 浏览:602
电影中的九大景别图片 浏览: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