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刀倾城里和王五打擂台的人演员真名叫什么啊为什么他和杨凡这么像呢
你问的是那个 花拳神技 的 步亭? 没发现很像啊,更不说那个步少馆主了
② 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大刀王五、叶问、李小龙、甄子丹、李连杰。对这些人功夫的实战水平做一个排名。
应该是大刀王武,你说得就霍元甲,叶问,黄飞鸿还有李小龙应该比较厉害,其他的就不好说了,李连杰肯定比甄子丹厉害毕竟连续几年武术冠军那时候的中国武风还是有点水准的,我们来说说他们鼎盛时期最厉害。 大刀王五是拜名师下但有天赋几年就赢了师父,师父是武风很牛的沧州而师父是双刀最厉害的,王五能几年赢基础和天赋也是有的,且常压镖,经过生死的人,名气和霍元甲,黄飞鸿其名,但打斗用武器王五肯定最厉害,不用武器应该是霍元甲,李小龙虽厉害但不用脚可以在里面排第一,黄飞鸿学的就是脚,用脚最厉害,叶问是徒子徒孙多加上流行永春,本身是没有清朝这些经历生死的人厉害的,但名气最大肯定是叶问。所以楼主要定下规则,要不真不好说。 原版,手打。
③ 现在的武术是中国真正的传统武术,还是变了味的花拳绣腿
现在大师练的武术不是真正的国术,是神话了的表演套路,武术来源于战场,拳术脱胎于兵器,武术是杀人术,真正的武术只有基本技术和单式及耐力打击力实战训练,套路只是训练身手协调的一种方法,可有可无!
数学世界通用,其实武术也是一样的,只是各国文化不同,训练方法不同,个人理解不同造就如今各个流派,就好比一个人,今天穿羽绒服休闲裤脚穿休闲鞋,明天换一套西装革履脚穿皮鞋,脱了衣服还是同一个人!
把套路当中国武术归功于政府,历届全运会武术比赛是比套路动作美观不美观,难度系数高不高,体育总局甚至不允许教有危险的武术动作,有很多教练和所谓的武术冠军根本就不懂实战,打起来还不如没练过的街头混混,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全运会套路冠军在西安街头被两个小混混打的抱头鼠窜!
真传一张纸,假传万本书,武术其实就是那几下基本技术,加上实战心得(杀式)和打熬筋骨皮(耐力,打击力,抗打能力),四大名著水浒传里就写的清清楚楚,史进原先练的都是假的,王进教史进武术前后不过一两个月,史进武术就脱胎换骨,而且每天在家使枪弄棒打熬筋骨皮,现在泰拳,拳击,综合格斗都逃不过此训练内容!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自然界就是最好的例子,动物世界猫科动物捕猎技术都差不多,但体型小的基本是体型大的食物,当体型大的猫科动物体力衰老或生病也会成为小型食肉动物的菜,犀牛如果不是皮厚肉糙(抗打能力强)和角(打击力)冲击力强也是食肉动物的菜!
④ 有关中国功夫的电影有哪些
1、中国功夫的历史
中国功夫也称中国武术。
武术缘起于中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就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后,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定了中国武术的体系。少林派功夫代表潘国静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时,盛行角力、击剑,还有“刀舞”、“力舞”等。唐朝时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明清时期则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意味着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2、中国功夫的特点
第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但又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第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3、中国功夫的作用
第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第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第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第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4、各种功夫举例:
猛鹤拳、形意拳、三晃膀大洪拳、戳脚翻子拳、米组拳、八卦掌、八极拳、查拳、大悲拳、峨嵋铁臂金刚捶、花拳、临清潭腿、劈挂拳、三皇炮捶、太极拳、螳螂拳、通臂拳、意拳、咏春拳等等
⑤ 《大刀王五》是电影吗还是电视剧啊模糊印象里有,但记不清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了!
《大刀王五 (1973)》是由张彻导演,陈观泰、李丽丽、贝蒂、岳华、李修贤主演的电影。
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1844—1900年)
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
王五出生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王五便想拜他为师,却多次吃了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李凤岗为其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五不负师父重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了师父,周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当了镖师。
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区)自开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往广安大街)。顺源镖局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清江浦。他规范从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
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受捕。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9月27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刚毅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后悲痛欲绝。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终未果,使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自此更加强烈。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终因寡不敌众,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
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当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现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
当年王五在北京颇有威信,众人赠有“德容感化”和“义重解骖”两块匾额,挂在门的东西两侧,后来院里的人搭建房屋,匾被取下来当了床板。门前原来有个轩豁空场,高高飘扬着源顺镖局的杏黄大旗,现在已经被公厕占了大半个地方。据说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在“大跃进”时期进了炼钢炉。
大刀王五的事迹被编入邵氏影片《大刀王五》、电视剧《大刀王五》和李敖小说《北京法源寺》。
编辑本段(释义二)电影人物
大刀王五(1985)·西安电影
导演: 于连起
编剧: 马贤达、贾琪、王吾增
类型: 故事片
地区: 中国大陆
制作单位:西安电影制片厂
主要演员
戈春艳 (饰 飞凤)
王晓忠 (饰 王五)
赵长军 (饰 猴侠)
姬麒麟 (饰 谭嗣同)
王华 (饰 苟风涛)
马振邦 (饰 马芬)
赵志刚 (饰 扁担张)
苏文玲 (饰 玉娘)
董洪林 (饰 阿布都拉)
路峻 (饰 胡七)
牛盛文 (饰 光绪)
寻峰 (饰 小五)
摄影: 牛汉、骆永晟
美术: 芦广才、韩世华
录音: 洪嘉惠、李萍
作曲: 向音
剪辑: 许月兰
副导演: 于琦
化装: 孙伟
照明: 姚卓玺、朱秦生
道具: 姚振田、雷小刚
服装: 刘新年
烟火: 张东海
置景: 黄云福
绘景: 王影兵
演奏: 西安电影乐团
演唱: 李明著
指挥: 张玉龙、阎惠昌
武打设计:马振邦、赵长军、董洪林
制片: 赵润生、申增起
【主要简介】:
清朝末年,在以慈祥为首的后党和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之间斗争日渐激烈之际,“京师大侠”大刀王五开设镖局,奔走江湖,摆设擂台,招聚爱国侠客义士,以图共同举事,反清灭洋、振兴中华。但他原来的师兄弟苟风涛卖身投靠了刑部尚书,告王五谋反,冲散擂台并捉拿王五问罪。
邵氏影片《大刀王五》
年 代: 1973
地 区: 香港
片 长:
导 演: 张彻 (Cheh Chang) / 鲍学礼 (Hsueh Li Pao)
编 剧:
类 型:
别 名: 大刀王五(港)
主要演员: 岳华 陈观泰
剧情简介:
清未民初,一个目不识丁的草莽英雄,大刀王五原为京城镖师,为人仗义,广结天下义士,认识了革命六君子。他为了救康有为,梁启超,不惜深入险境。他最佩服鼓吹革命的谭嗣同,认同他的理想,要革命,必先流血,唯有从容就义。这个献身爱国的理想其实是张彻的个人写照,张彻的文章极佳,写过影评和政评,观点独到,甚得两岸重视。电影充满张彻澎湃的爱国情操。在最后高潮,王五在屋顶被包围,被人开机枪横扫,电光激闪,以死明志,拍出侠之大者的至高境界。
编辑本段(释义三)人名
王五,人名。
多见于小说、电影或媒体中,应场景不同,有如下意义:
- 跑龙套的角色(电影、小说)
- 不愿透露姓名的角色(媒体)
多数情况下,张三、李四、王五这几个名字会一同出现。
编辑本段〔释义四〕电视电影
简介
片名:大刀王五
地区:中国香港(TVB)
类型:古装武打
集数:1集
首播:TVBI
语言:粤语
演员:郑浩南 尹扬明 蓝洁瑛
剧情介绍
一把大刀 、沾尽血腥无数 、刀客沦为钦犯 、问世间谁是英雄。
清末年间,捕快王五 (郑浩南) 专替朝廷缉拿钦犯,因擅用一把大刀而被称为「大刀王五」。时御史安晓仁直言上疏,弹劾太监李连英干预朝政,触怒慈禧。禧命五剿杀仁全家,五为免错杀忠良,竟公然抗命,因此招致灭门之祸。五之妻子 (蓝洁瑛) 惨遭杀害,五遂携幼子流浪天涯。 大内都统萨多 (尹扬明) 受命追杀五父子,五与多虽惺惺相惜,然而二人最终仍难逃一场生死战...
⑦ 英雄人物故事
链接:https://pan..com/s/1HPLMh4SQ9rqQ9N0w2taASw
这里有中外人物的成长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⑧ 求与 (大刀王五) 那个年代背景的并且类似的电视剧或电影,多而且好的加分,说出片名就行,但要符合要求
燕子李三?
⑨ 谁叫霍元甲
乖乖,这个问题问的: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清朝末著名爱国武术家,精武体育会创始人。
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为纪念霍元甲这位名震中外的爱国武术家,经天津市民政局审核并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故乡天津西青南河镇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为精武镇)。
他的武艺出众,又执仗正义,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轰轰烈烈,充满传奇色彩。有多部影视作品描述他的事迹。
霍元甲 - 生平
霍元甲生在一个密宗拳的世家。父亲霍恩第以保镖为业,因霍恩第的秘踪拳出神入化,所以很多大商人都求他保镖,霍恩第只镖穷苦百姓,清白之人,对贪官污吏决不保镖。霍恩第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元甲排行第二。据说霍元甲幼年体弱,父亲霍恩第不让他习武,可是霍元甲暗中练习,并在24岁那年5分钟之内击败了一位仅仅用三式打败了霍元甲的哥哥与弟弟的人。之后霍元甲创办了迷踪拳。
霍元甲成年后在天津经营药材商店,后到上海办“精武体育会”(精武门),为发扬中华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上海,他曾经在擂台上击败俄罗斯大力士(有资料显示,俄罗斯大力士被霍元甲亲自击败)有一次日本一个大力士团来中国要求比试,霍元甲因病为理由派弟子刘振声接战比试,结果打败了日本力士。“精武体育会”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的武馆,霍元甲在创立精武体育会之后数月内即逝世。元甲被商会下毒而死。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踪拳”,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 元甲侠肝义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国人来津在戏园卖艺,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见了广告,并听说俄国人还当场信口雌黄,侮蔑中国人无能,极为气愤,当即邀怀庆会馆主人农劲荪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戏园,见到俄国大力士在台上吹嘘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国”如有能者,可登台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里还坐得住,不顾众人劝阻,一个箭步,气宇轩昂地跳上戏台,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东亚病夫’霍元甲,愿在这台上与你较量”。此时翻译将霍元甲生平来历告知俄国人。此俄国人闻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连忙将霍元甲让进后台,霍元甲当场质责俄国人:“为何辱我中华?”并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重登广告,必须去掉俄国人是“世界第一”的说法;二是要俄国人公开承认侮辱中国的的错误,当众赔罪谢过;否则就是第三个条件:我霍某要与之决一雌雄,并命其当机立断,色厉内荏的俄国力士哪敢出场比武,只好答应了前两个条件,甘愿登报更正和公开承认藐视中国人的错误,从而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宣统元年(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也称奥比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
霍元甲逝世后,当时精武会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元甲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联,安葬于上海北郊。转年,由弟子刘振声扶柩归里,迁葬于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十数年后,海内外精武分会达43处,会员逾40万之众。
有传说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药害死之后,他的爱徒陈真替他报仇。这个传说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龙搬上银幕(电影《精武门》,李小龙演陈真)。但其实历史上并没有“陈真”这个人物。
此外还有有关霍元甲的长篇历史小说《津门大侠霍元甲》,作者:冯育楠,百花文艺出版。通过作者考证的一些史料,基本再现了一代大侠霍元甲的风貌。
霍元甲与精武体育会
精武体育会由大侠霍元甲创建,本会对会员之约束甚严,凡入会者,必有介绍人,入会后,若发现有不规则行为,立予开除会籍。精武会创办于1910年,初由:陈公哲,农劲荪,陈其美,陈铁生等倡导,是中国建立最早的体育团体。 精武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和助人的精武精神,还订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服务,友谊等行为规范。
霍元甲的品牌在上海滩立足后,同盟会再接再厉,于1909年当年就开始在闸北的王家宅筹备 “精武体操会”,自然挂的是霍元甲的名头:由霍主持精武技击并习军事,农劲荪担任会长。 “精武体操会”宣称以提倡尚武精神为目的,招收12~35岁的健康男子,每人收会费银元2元。
次年,大清政府依法批准成立“精武体操会”,首批会员73人,成为日后反清的骨干。而霍元甲本人也在随后不久离奇死去,一般认为是被日本人下毒致死。
其实,类似精武体操会这样的武术团体,在晚清及民国初年,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涌现。这其间,自然有着强身-强国的朴素追求,但背后也掺杂了各种政治势力跑马圈地、拉杆子聚团伙、以期实现“枪杆子(包括刀把子)里面出政权”的现实目的。 (摘自12月7日《中国经营报》作者雪珥,原题为《同盟会:霍元甲旋风的幕后推手》)
霍元甲 - 逝世原因分析
又说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药害死。这个说法,在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龙搬上银幕(电影《精武门》,李小龙演陈真)。但其实历史上并没有“陈真”这一个人物。
有一个说法是霍元甲死于肝病,霍元甲长久以来患黄疸。众所周知,当时霍元甲患了肝臓之病。但是,必须指出的是,1989年,霍家在给霍元甲与其妻坟墓迁移时,发现霍元甲的遗骨上有黑色斑点。经过天津市公安局实验室检测该黑色斑点为砷化物(即砒霜)。另外,当时霍元甲的主治医生是日本人。
根据精武体育会创办人陈公哲记录:“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自寓所深居时,时发时愈。日人有卖仁丹药物者,时到旅邸,出药示霍,谓之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购服之后,病转加剧。霍先生得病之由,谓少年之时,曾练气功,吞气横阙,遂伤肺部,因曾咯血,面色蜡黄,故有黄面虎之称。自迁之王家宅后,霍先生病转加剧,由众人送入新闸路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医治二星期,即行病逝。众人为之办殓,移厝于河北会馆,时在1909年阴历八月间。越一年运柩北返。”
霍元甲 - 故居纪念馆
霍元甲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 ,1986年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整修了霍元甲故居、
1997年,在其原址翻盖成青砖瓦房的三合院。跨进小院门楼,是一镶有“福”字的影壁墙。影壁墙后面是一明四暗五间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厢房一间,中间正房挂着霍元甲遗像,两侧是霍东阁在霍元甲遇害后所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西屋霍元甲书房墙上高挂着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的题词:“尚武精神”。故居内陈列了一些霍元甲练武时所用的武器和精武会的会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用过的遗物。霍元甲陵园位于小南河村南,占地近一公顷,整体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式布局。由神道、石狮、享殿、石牌坊、寝园组成。陵园还设有霍元甲生平事迹陈列馆,展览包括四部分:一、幽燕之初露锋芒;二、奋发智勇,誓雪国耻;三、创建精武,强国强种;四、爱国精神,发扬光大。霍元甲的棺木于1989年4月29日迁葬于此。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从建成之日起已有数万的爱国人土前来参观瞻仰,重温霍元甲这位爱国英雄的传奇事迹和感人精神。如今,纪念馆已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他的传奇被多次拍成电影及电视剧。(包括80年代的大侠霍元甲的黄元申、陈真的高雄、近日的李连杰)
霍元甲 - 霍元甲旋风
1909年春,上海滩刮起了一股霍元甲旋风。
旋风起源于前来中国走穴淘金的英国大力士奥皮音。这个来自英伦的 “型男”在位于四川北路的亚波罗影戏院(ApolloTheatre)表演举重、健美等,严格地说,无非是个走江湖、卖把式的洋艺人,在技击格斗方面,只会些花拳绣腿的招式。
洋卖艺的当然也要吆喝,指望大清国人民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奥皮音的吆喝有点过头,在舞台上公然表示要与华人打一场擂台,被报刊记者们一炒作,成了对“东亚病夫”的挑衅与侮辱,深深地伤害了大清人民那本就敏感而易受伤的感情,于是,“沪人哗然”,群情汹汹,渴望着本土英雄们挺身而出,为国争光。霍元甲就在这个时候闪亮登场。
为霍元甲在幕后做策划的,是他的哥儿们农劲荪。农劲荪在天津经商,身家富裕,在经济上一直照顾霍元甲。据说他也是霍元甲在政治上的启蒙者及几乎所有事业的幕后主持者,正是在他的谆谆教诲及不懈的包装下,霍元甲从靠拳头吃饭的一介武夫,最终树立了类似民族英雄般的光辉形象。
农劲荪是同盟会会员,他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推动者:陈其美。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助手,也是当时籍籍无名的蒋介石的结拜兄弟。身为青帮骨干与同盟会高级干部,陈其美在上海负责协调这两大帮派的造反事宜。依靠黑帮闹革命屡战屡败后,同盟会便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此时,大清政府正在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宽容局面,在地方自治运动中,一些以强身健体为旗号的民间准军事力量纷纷出现,同盟会自然也要抓住机遇,“希望十年内训练出千万名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青年以适应大规模革命运动和改良军事的需要”(陈其美语录)。霍元甲在江湖上名头响亮,而且又是农劲荪的哥儿们,自然是第一选择。
事实证明,同盟会策动霍元甲迎战已经在上海家喻户晓的奥皮音,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借势公关”。报刊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霍、奥之战俨然成为事关中华民族尊严与脸面、彰显“黄魂”(即黄种人的魄力)的巅峰对决。
万众瞩目之下,策划者们开始在上海著名的“张园”内搭建大擂台,“高达4尺,宽广20尺”。霍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宣称“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 ”
吊足胃口的霍、奥之战,最后没有上演。主流的说法是,奥皮音被霍元甲和其所代表的中国真功夫吓破了胆,落荒而逃。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样的结局,自然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分子的威风。
而据居间担任翻译的另一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小同乡陈公哲回忆:“奥皮音初来中国,不晓国人拳术比赛方法,只取西洋拳术比赛规则,手戴皮套,只击腰围上部,不许足踢。霍元甲则以中国擂台打斗方法,手足并用,无所限制,如有死伤,各安天命。彼此协商,未能获得协议。 ”其实,奥皮音无非是个跑码头的卖艺人而已,“嘴大”并不意味着“无脑”,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没必要非把大英帝国的荣誉套在自己身上,与中国功夫名家性命相搏。
总之,在这场高调宣扬的比武中,霍元甲已经不战而胜。为了满足台下观众的热情(笔者尚未查证到同盟会设定的入场券票价),主办者只好邀请观众上台打擂,“以不伤对方为原则,以身体倒地分胜负”。一场关系到民族荣誉的大战,至此演变为一场集体联欢。霍元甲及其徒弟自然是轻松获胜,自此在上海滩打响了名头。
霍元甲的品牌在上海滩立足后,同盟会再接再厉,于1909年当年就开始在闸北的王家宅筹备 “精武体操会”,自然挂的是霍元甲的名头:由霍主持精武技击并习军事,农劲荪担任会长。 “精武体操会”宣称以提倡尚武精神为目的,招收12~35岁的健康男子,每人收会费鹰洋2元。
次年,大清政府依法批准成立“精武体操会”,首批会员73人,成为日后反清的骨干。而霍元甲本人也在随后不久离奇死去,一般认为是被日本人下毒致死。
其实,类似精武体操会这样的武术团体,在晚清及民国初年,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涌现。这其间,自然有着强身-强国的朴素追求,但背后也掺杂了各种政治势力跑马圈地、拉杆子聚团伙、以期实现“枪杆子(包括刀把子)里面出政权”的现实目的。 (摘自12月7日《中国经营报》作者雪珥,原题为《同盟会:霍元甲旋风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