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张一凡是什么
张一凡,电影剪辑师,姜文的御用剪辑师,《鬼子来了》、《寻枪》都出自于他的剪辑之手。
同名人物还有书法家张一凡,曾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Ⅱ 小欢喜第7级,第35分钟。张一凡抱着一箱乐高8848那个吧。进他屋子,看见地下有一箱玩具,那是什么
手办,各种电影或者游戏都有周边产品,手办就是其中一种,满意请采纳哟~
Ⅲ 张一凡指的是哪个人
张一凡,著名电影剪辑师,曾与姜文、陆川、张一白、宁浩、徐静蕾、章家瑞等多位国内著名导演合作,在十几年的电影剪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电影剪辑和导演经验。凭《太阳照常升起》夺得第四十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张一凡代表作:
《鬼子来了》、《寻枪》、《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红河》、《好奇害死猫》、《夜上海》、《李小龙传奇》、《太阳照常升起》、《时尚先生》、《疯狂的赛车》等。
外界称张一凡为姜文的御用剪辑师,只是张一凡和姜文对“御用”一词都表示异议,因为在他们看来,导演和剪辑之间的关系是惺惺相惜,能够互相理解、信任、渗透到对方骨髓的那种感情。
Ⅳ 张一凡 主演的电影
我就知道“家有儿女”
下面是其他的,复制的
电视剧集:
2003《小兵张嘎》饰佟乐
2004《家有儿女》饰刘星 合作演员:宋丹丹 高亚麟 尤浩然 杨紫(1、2部)宁丹琳(3、4部)
2004《谁为爱情买单》饰孔析析
2005《家有儿女2》饰刘星
2006《家有儿女3》饰刘星
2006《船政风云》饰小苏阿哥 合作演员:鲍国安 刘劲 许还山
2007《家有儿女4》饰刘星
2007《生于80后》饰刘刀
电影作品:
《扣篮对决》饰猴子
《爱梦电影之电影茶餐厅》饰演:高星驰 情景喜剧
《奥运在我家》客串 情景喜剧
《篮球公园》饰张小山 数字电影
2008[3]《寻找成龙》饰张一山 成龙
《寻找狗托邦》配音
2008《不想长大》儿童魔幻剧
Ⅳ 张一帆和张亦凡
张一帆好听,因为亦凡和张不怎么合得来,读的(包括看的)就很奇怪。。。
还可能你问的是:
张一凡
北京昆仑阳光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著名电影剪辑师,曾与姜文、陆川、张一白、宁浩、徐静蕾、章家瑞等多位国内著名导演合作,在十几年的电影剪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电影剪辑和导演经验。凭《太阳照常升起》夺得第四十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张一凡
职业:剪辑师
代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
主要成就:第四十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人物简介
张一凡,著名电影剪辑师,曾与姜文、陆川、张一白、宁浩、徐静蕾、章家瑞等多位国内著名导演合作,在十几年的电影剪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电影剪辑和导演经验。
凭《太阳照常升起》夺得第四十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张一凡荣获第44届金马奖最佳剪辑正在加载张一凡荣获第44届金马奖最佳剪辑
Ⅵ 张一凡的介绍
张一凡,电影剪辑师,姜文的御用剪辑师,《鬼子来了》、《寻枪》都出自于他的剪辑之手。同名人物还有书法家张一凡,曾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中外经济拔卒》、《中外经济年报》、《申报经济专刊》主编。
Ⅶ 张一凡的人物生平
张一凡,1971年3月生于江苏南通。童年在新疆建设兵团长大,后回到江苏南通老家。
90年代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近日记者在位于北京亚运村昆仑阳光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里采访到张一凡,他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采访的时间是晚上10点钟,张一凡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加班。现代化的剪辑设备放在各个不同的办公室内,正在剪辑的影片有贾樟柯监制的一部新片,女导演李虹的《秘密》,还有许多广告、mv也放在他这里剪。张一凡最新的工作是即将入驻姜文的剧组,“是一部悬疑色彩的影片,将有另一位影帝级人物加盟,和姜文一起主演”,这个消息无疑让人很振奋,但出于对好友姜文的尊重,张一凡不想透露太多。
作为一名剪辑师,张一凡的业务非常熟练,而且熟悉英文和音乐,美术功底也很深厚。他曾经以全国专业考试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之后又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影视导演专业。毕业的时候,由于张一凡的英文优势,他被外资企业老板看中,在一家大广告公司中任职。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世界上最新的电脑编辑设备,以及先进的理念,他的能力在外企得到了锻炼。
一个偶然的机会,1998年,张一凡加入姜文的《鬼子来了》剧组,同时,剧组从美国请来了一位资深的剪辑专家,张一凡做他的助理,在工作与交流当中,这位美国人发现张一凡对他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张的能力并不次于他。在工作中,他们要用同一台电脑,共享一些资源,如果美国人发现张一凡动过这些资源,就非常生气,并且觉得张一凡对他的威胁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张一凡一直被“压制”着,而那位美国专家仍然对他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势头。为了全局考虑,姜文很为难地舍弃了张一凡,当时张一凡没有争辩就答应了,他的态度让姜文十分感动。过了一段时间,姜文助手给张一凡打电话,让他来剧组一趟,他刚到剧组就听到姜文对工作人员说“给美国剪辑师买飞机票吧”随后,转向张一凡说:“你来剧组”。原来姜文在与美国专家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工作理念的不同,发生了很多矛盾。姜文对张一凡的工作能力非常信任和肯定,让张一凡接手,独立剪辑制作。随着《鬼子来了》完成之后在国内外广获好评,进而促成了张一凡和姜文的友谊以及二人之后的默契合作。
张一凡告诉记者,国内那种摇片子的时代已经过去,现阶段的电影剪辑技术从设备上说已经和国际持平,做片子都是底片直接扫描成数字信号,然后存在硬盘里,在机器里剪辑,然后做特技,所有东西在电脑里合成完以后,最后把完成的胶片做成拷贝。若论国内和国外剪辑的差异,张一凡还是拿《鬼子来了》举例:“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外国人剪不了中国的东西,你不可能让一个很西化的人来剪辑中国的故事。《鬼子来了》第一稿由美国人剪辑出来的时候,姜文放给好朋友看,包括那个美国剪辑师,姜文问他觉得怎么样,结果美国剪辑师说这不是电影。你可以想象姜文的感受,因为这里面都是姜文的思想和心血。”
剪辑师和导演之间不是执行与被执行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信赖的关系,张一凡认为剪辑师应该比导演更冷静,应该更客观地去对待影片的风格、格调,因为导演在拍的时候有强烈的主观因素,如果同样由导演来剪辑的话,可能会因为在某些地方用心太多而舍不得割舍。而剪辑师就会分析某个镜头要不要,是不是该把它拿掉。导演介入的时间、经历、过程比剪辑师要多很多,但是最后一关又离不开剪辑师的甄别、修改。张一凡的剪辑风格是先让导演融入情感剪一遍,然后他再把自己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删掉、调整,最后再由导演剪第三遍。这样的流程已经得到导演们的认可,从来没有一个导演现会因为一个镜头和张一凡坐在一起争来争去。
当一名优秀的导演需要具备多方面素质,做一名出色的剪辑师同样要求很高,专业知识当然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文学修养,然后是画面的感觉,音乐的感觉,是一个理性和感性高度结合的职业。目前国内剪辑师学院派与经验派的比例是一半一半,并且新生代剪辑师越来越多,他们渐渐占据了影视剧剪辑队伍的主流。这种阵势让1971年出生的张一凡多少有点恐慌,所以他打算在今后的两年时间里筹备拍摄自己的电影,拍一个中国版的《美丽人生》的故事,一是在剪辑这个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状态下冷静地沉淀自己,另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张一凡时常会感到郁闷,因为剪的片子多,什么样的导演都会遇到,有些导演通常会让他觉得很困惑,会怀疑这样的水平怎么还敢出来拍片子,所以自己更想尝试一下做导演的能力,在他之前虽然剪辑师出身的人转行做导演的不多,但有集大成者,像大导演吴宇森就曾做过剪辑。
Ⅷ 张一凡的介绍
著名电影剪辑师,曾与姜文、陆川、张一白、宁浩、徐静蕾、章家瑞等多位国内著名导演合作,在十几年的电影剪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电影剪辑和导演经验。凭《太阳照常升起》夺得第四十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