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万能钥匙这部电影,谢啦
最近闲暇之余,看了一部据说比较适合高智商的人看的电影《万能钥匙》,抛开这部电影惊悚的场景和背后映射的宗教色彩不谈,电影的结局注定了这是一个悲剧,一个邪恶最终战胜善良,好人最后没有得到好报的悲剧。电影的最后,20多岁美丽善良姑娘的灵魂,被困在一个垂垂老矣的身体里,痛苦而无助地等待死亡,还有比这更加绝望的事情吗?
电影的开头,可是看出来她原本是生活得活色生香的,泡泡夜店,谈谈恋爱,生活本来可以一直这么美好的继续下去的,直到她选择了一份新的工作,于是也便为自己规划了一条不归路。下面开始分析电影:
首先,女主人公是一位被愧疚困扰的人,因为和她的父亲疏于沟通,根本没有照顾过生病的父亲,父亲就离世了。于是她心存愧疚,耿耿于怀,选择了临终关怀的工作----照顾那些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通过这种方式减轻自己的愧疚,期望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这是她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要到一个破旧诡异的旧房子里面去照顾一个垂危的素昧平生的老人的原因。不是因为她真的有多么高尚,而是她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自我的救赎。
在她意识到有危险的时候,本来打算一走了之的时候,有一个镜头,她转过头,看见了花园里孤独而无奈的老人,她然后又看了看自己和父亲的照片,彼时必然是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在准备离开的时候又选择了留下。
看见了吧,愧疚是一种多么可怕而强大的力量,坚强,顽固,几乎可以让人失去最基本的防御和思考能力。
其次,女主人公太过善良。善良是一种美德,但是过分的善良就未必了。当她的室友劝她离开时,告诉她,那个人不是她的父亲,但是她单纯的善良使她产生了拯救他的勇气和欲望。
后来,当凯罗兰成功逃脱出来之后,她本来已经安全了,可是她却选择了要回去救那位素昧平生的老人(当然,实际上是另外一个年轻的灵魂,困在这个身体里)。她的自以为是的善良泛滥到了自不量力的地步,从而忽略了自身的危险,这份自以为是的善良最后没有帮到她,反而害了她。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她对路克毫无保留的信任,让她最后无路可逃。明明意识到危险之后,她居然将信任生死攸关的事情托付给一个刚刚认识的并不了解的朋友,这也是她单纯的所在。这就告诉我们,轻易地去相信别人是很危险滴。
在影片的结尾,凯罗兰的挚友,那位年轻漂亮的黑人姑娘出现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这两个巫师的眼神,(因为他们是黑人,所以有着黑人独有的审美观),那眼神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下一个受害人会是谁?极有可能会是凯罗兰身边最亲近的人。
看见了吧?过分的善良,很多时候并非是一种慈悲,因为我们都不是救世主,过分的善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最后伤害的往往可能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这个电影的结局是一个邪恶的灵魂占据了凯罗兰年轻充满活力的身体,而女主自己的灵魂被困在那个丑陋而衰老的身体里面,孤独而绝望地等待死亡,当两个同样被困的灵魂,目光碰触的一瞬间,我分明感觉到了彻骨的悲凉和绝望。
最后,其实她原本可以逃脱的,但是她为什么最终没有逃脱呢?因为她相信了。电影里面有句台词:如果你不相信,他就不会伤害你。两个巫师最后对着凯罗琳说了一句话:“我们已经等你很久了”也就说他们之前失败过很多次,但是最后还是成功了。
抛开这里面的宗教色彩不谈,这可以说一种信仰问题,如果你相信了,那么它就真的存在了;如同中国的鬼神之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当惊恐万分的姑娘最后试图用巫术的方式获得庇护时,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因为她完全相信了,于是也就落入了他们的圈套。虽然最后她对着镜子大喊:“I don’t blieve”,但是明显是那么的虚弱,自欺欺人。
所以,有很多时候,你亲耳听到的,别人亲口说出来的也未必一定是真的,比如有人说“我一点也不难过,我一点也不伤心、我过得很好之类的,”不过是借助语言微博的力量给自己一点自欺欺人的慰藉和安慰罢了。
(二)
看完电影,我想起一位相熟的朋友,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是非常相似的,最起码我这么认为。一样的心存愧疚,一样的过分善良,一样的对某种冥冥之中的东西产生了莫名的相信。
我的这位朋友因着对前一段失败情感的愧疚,一直单身至今,对周围如花似玉的美女视而不见,绝非是作秀,是真的毫不动心。那种愧疚,像长在他身体里面的一颗肿瘤,或者说藏在他身体里面的一个魔鬼,时不时就会发作,折磨得他体无完肤,痛苦不堪。他采取的是一种自我惩罚的方式来获得短暂的解脱和安宁,不肯交女朋友,不肯结婚生子,甚至于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过着一种简单到近乎自虐的方式。令不了解他的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许他们获得自我救赎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因为愧疚产生了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
看看,愧疚是多么可怕的而一种力量,在解开这个心结之前,会伴随生命一起,随影随行,无法摆脱。
倘若愧疚再加上泛滥而过分的善良的话,那就无药可救了,如同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难以医治。只不过他没有想到和看到的是,他自以为是的善良,偏执的愧疚,最后伤害的其实往往是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和真正爱他的人。有很多时候过分的善良,自以为是的善良,比不善良更加残忍,因着这份善良,他伤害的是身边最亲近的人还不自知,更因着这份善良,被伤害的人越发不忍苛责。
而且,善良的人在自以为可以帮助和拯救别人的时候,因为被需要,所以是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的。所以当下次有个特别善良的男人想要帮助你时,不要想当然认为他对你有意思,其实这不过是他的性格使然。他不帮助你,一样会帮助别人,当有人有求于他时,他不会也不懂得拒绝,这是优点,更是缺点。
其实,这也是我一个致命的弱点,老是担心会伤害到别人,结果最后为难和伤害了自己,因此对着自己这种自以为是的善良,有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厌弃。
最后说说信仰,倘若有一天我联系不到他了,别人告诉我说:他遁入空门了,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他必然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极限,于是选择了这么一种方式获得永久的安宁和彻底的解脱;因着这种情绪的折磨和困扰,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已经开始相信因果报应和轮回了,开始相信自己和佛有缘了,所以有一天他真的绕不过去了,选择这种方式来获得解脱也未可知,尽管我认为这不是一种真正的解脱,更像一种逃避。
他曾经对我说过:他觉得冥冥之中有一只推手推着他走进佛的世界,其实也许他不知道的是,背后的那个人,不是任何的其他人,而恰恰是他自己。倘若他自己无法战胜自己,那么将永远无法获得解脱,即便有一天真的四大皆空了,也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方式罢了。中国著名的佛学大师赵朴书,人家还娶了两任妻子呢,没有真的四大皆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著名的一代宗师。
我始终认为,佛学推崇的并不是所谓的四大皆空,倘若真的四大皆空,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分别。我觉得,佛学的精髓是佛学所传承的精神,告诫我们要宽容、豁达、感恩,不抱怨,不偏执,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虽然我自己并做不到。
希望我的这位朋友能早日走出阴霾,摆脱出来,否则我估计要真的要去寺庙里去拜访他了。
最后补充一下电影的细节,当时凯罗琳把路克叫进她的房间,向他展示那条写有help me的床单时,薇儿丽进来时的表情很诡异,很像一个女人在吃醋,而那个男人对这个女人说了一句话: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可惜凯罗琳没有注意。如果当时她就注意到两人关系的不寻常,只怕最后也不会去求助他而把自己送上不归路了。
哈,写到最后我明白了,原来这部电影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又是惊悚,又是宗教,又是信仰的,无非是告诉我们这个在中国早就耳熟能详的道理,就是那两句烂熟于心的话: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啊。。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de78fb01015mkr.html
Ⅱ 如何从学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沉默的羔羊3》
羔羊 表示他在平常生活中表现的一种性格 处于弱势群体沉默 被无视 或者忽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它表现的是一个心理变异的过程和结果 说明这种变化的不可预见性即使是很普通的一个人 他所隐藏的心理也是不被人所知的 。。。我没办法解释清楚 业余的说一下
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影片《沉默的羔羊》
要深究这个问题就需要看《少年汉尼拔》,如果你没看就不能重根源上明白为什么汉尼拔会成为一个食人狂魔。我只看了散步《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的崛起》《少年汉尼拔》至于《红龙》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没看了。
首先得问汉尼拔为什么成为食人狂魔, 他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美好他很喜欢他的妹妹米莎,可是悲剧降临了,他的父母亲人被炸死,米莎被二战士兵吃掉,而他的妹妹被吃永远留在了他的无意识中,从弗洛伊德的意思三部分看出无意识是最为重要的。这就解释了汉尼拔为什么会食人。
看过《汉尼拔崛起》的话就才能知道汉尼拔爱着克拉丽丝,就问问他为什么会爱上克拉丽丝,作为一个心理扭曲的人很难爱上一个人,他到巴黎见到了紫夫人,最后爱上她(这里我清楚的记得一句话what is left in you to love)其实这正体现了他的孤独以及一种保护欲望,最开他极力保护米莎,后来杀了屠夫保护紫夫人,接着保护克拉丽丝,最后宁愿砍掉自己的收。
顺带还说说“野牛比尔”把,你肯定能记得他杀人后扒皮,当然也会记得他有异装癖,这个电影里面没讲到但是他应该是个性倒错者(详细可参见《性学三论》),估计是年少的时候父亲的气质太过女性化,电影里没写到他的性对象是男的我估计也差不多,至于为什么扒皮,电影里没太交代缘由(至少我没看出来),估计是幼时受过什么刺激导致,如果从性学入手的话,可以说他的性能力受过某种刺激,而后需要刺激才能激起欲望,也就是扒皮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激起自己我欲望,你能看到他穿上用人皮做的衣服后,表现出的强大的欲望。
我看有很多人提出为什么汉尼拔要了解克拉丽丝的过去,我估计这就是个潜意识的行为,因为作为一个医生,有擅长于心理,他会不自觉的去分析他面前的每一个人。比如他分析那个议员的时候。
至于克拉丽丝他就是个正常人,一正常人的思维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还有问题我可以继续补充。
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满足了人们窥视欲的本能对吗
不完全对。
Ⅳ 从心理角度分析电影《浪潮》
"归属感源于脆弱,人类渴求同质化。 "
Ⅵ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
该片多处运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如精神分析,梦的解释等),简单展示了佛罗依德关于精神分析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童年的回忆 无法否认,童年的记忆在人的潜意识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人们长大后可能强迫自己忘记不愉快的童年,但是,这部分记忆不会消失,而是存留在脑海,并对将来的一系列行为作出引导。比如假扮爱德华大夫的J.B,当他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显得很紧张,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理他认为自己一定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这里,两条平行线条(代表着门前的两个滑台)仍然起看某种作用,使他产生恐惧紧张……也就是说平行的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二 关于梦的分析。佛罗依德发现了人的无意识潜在对人的巨大影响。而,其中,梦的影像更能反应一种人的本性。多年前的经历和事件潜在人的无意识中,或许我们觉得已经忘记了,或许认为不重要,可是,有些影像会在梦里不停的出现。这种无意识常让人们重复犯错误,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同一人,但,其实在心底可以分裂成几个人,情绪也在支配着个人的行为。所以,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分析梦中的事物,可以更清晰的看到个体在过去的行为以及人的本性。因此在《爱德华大夫》这片中,我们看到彼得森大夫坚持引导B.J说出他的梦境。从梦里找到过去的记忆。B.J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彼得森解析的这个梦最终帮助了B.J回复了记忆。当然,电影还是比较肤浅的解释了关于梦的分析,因为梦虽然和我们的心理密切相关,但是,不是说,我们梦到什么就可以解开什么。梦的分析是站在一个更客观和科学的理论上建立起来。三 关于情感在咨询工作中是否对立问题正如我们看待的这部片一样,彼森大夫是爱着假爱德华大夫的,这种爱,可以使她完全的信任他不是凶手,这种爱可以促使她治疗他的信念。正是这种爱,使得B.J解除了层层心理防御,抚平了童年的犯罪情结,能够直面自己的遭遇,积极配合治疗,找回自我。
这里,我们看到情感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或许,我们一直强调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有足够的理论和科学的技术,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往往忘记了,爱,才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才是打开心结大门的钥匙。http://202.206.100.3/xi/jky/wangye/renshiyan/manhua/psymovie/aidehua.htm
Ⅶ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 《活着》
活着电影没看过,看的原著,好像……怎么什么都和心理有关系呢
Ⅷ 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一部电影。急啊~谢谢!
楚门的世界,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建议你看看吧。都很典型,后两个有点极端
Ⅸ 推荐几部从心理学角度看,非常经典的电影
随着生活的进步,我们开始注重心理的修养,很多人开始注意起有关于心理的影片,下面的这几部都是经典哦。
希区柯克为电影大师名副其实,用梦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支撑整个故事。结构严谨而坚实,结局令人惊叹。当然,这部电影不会让你失望的。”强烈推荐的一部。
还有迷魂记,希区柯克这部首映于1960年的电影,为以后所有这个类型电影的树立了标杆。一系列后来的精神病题材的电影都有借鉴,相当简练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