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 《十二怒汉:大审叛》,谁能给我讲讲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很深奥,有些看不懂啊
我引用一篇影评吧,我觉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去年看的片子,许多细节记不清楚了。在某论坛上跟W大讨论本片时忍不住写了一篇观影心得文,在这里留个备份。
俄罗斯导演Nikita Mikhalkov影片12,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Sidney Lumet的12 angry men。其实把这两部片子对照来看,会很有意思。两片都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少年被控杀死自己的父亲,12位来自不同阶层的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对此展开讨论,并做出判决。最开始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一个简单直观的案子,只想草草结束早点回家,但有一个提出异议,并促使陪审团员们重新审视案件,并最终做出无罪判决。
美版最让人称道的是,在局促空间内运用镜头和推理营造出张力十足的压迫感,随着案件推理的进行,剧情层层推进至高潮。全片片长96分钟,节奏紧凑、张力十足,虽然总共只有一个场景(片头片尾的短暂画面忽略无妨),却绝无沉闷之感。从1:11到12:0的逆转胜利,让人们审视司法程序表象下真正的法理公义,每个公民如何尊重自己手中的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维护法律的本质和初衷——不分阶级和偏见的公平正义。
而俄版虽然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是形式和内涵都突破了美版。故事场景从狭窄的审议室变成了空旷的学校体育馆,全片片长159分钟,空间和时间都较美版进行了延展,内涵也更丰富。
电影从头到尾不停闪回车臣战争和男孩回忆的画面,所处的陈旧体育馆更让人联想到几年前beslan人质事件同样发生在学校体育馆,战争的残忍镜头和记忆的伤痛为影片渲染出深沉凝重的气氛,与陪审团员一开始的轻松态度形成讽刺的对比。回忆画面里,战火中烧毁的钢琴、被狗叼着的戴着钻戒的断手,时时刺痛着观众的神经,隐喻俄罗斯曾经历的文明衰落和价值混乱。
审判讨论过程中,十二个陪审员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经历讲了一段故事,他们的身份经历各异,代表俄罗斯的各个阶层,12段故事折射的是俄罗斯近几十年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他们在回顾自身经历的同时寻找失落的价值观和良知,也是俄罗斯对历史及社会问题在进行着自我审视。
俄版与美版的差异也由此呈现。本片中,陪审员对案件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价值观和良知的回归,虽然也有案件推理,但是重要性却不如美版了。特别是最初投无罪票的几个人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从良知上给予无罪判决,再去进行推理说服剩下的人,剩下人的转变也更多取决于放弃偏见而不是被推理说服。与美版强调法理公义不同,俄版更强调的是价值观的回归。美版的结局是12:0,正义得到了伸张,法律得到了维护。而俄版在12:0之前却有一个11:1的转折,指出了法理公义无法拯救的悲剧——案件已经结束,但造成悲剧的仇恨却并未结束。最后解决的办法是尼古拉的人道情怀,由他暂时收养离开看守所却无处可去的男孩。更特别提到现为艺术家的尼古拉原先也当过军官——和男孩的俄罗斯继父同样的经历。从军人到艺术家的身份转变,有着枪炮化作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车臣遗孤继续俄罗斯养父的未尽职责,也传达了导演对放下历史仇恨、抛弃偏见、心怀仁慈、着眼未来的愿望。
在影片片尾,工程师独自走进房间,亲吻圣母像并放飞小鸟,窗外是风雨交加,工程师则默默祝福。俄罗斯是东正教国家,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圣母像寓意呼唤回归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底蕴和人道关怀。联想到本片的海报——低头沉思者的脑海中飞出无数只小鸟,向风雨中飞去的小鸟寓意俄罗斯知识分子对自由不懈的追求和艰辛。而这种对民族的悲悯关怀以及对自由意识的坚守正是俄罗斯传统知识分子自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以降的伟大精神遗产。
本片的片头片尾字幕也很有意味。
片头:不要去寻找生活的真相,试着感受生活的真谛吧!
一个祈使句奠定整部影片的基调,可以理解为是在刻板、冷漠的法律理性之外,呼唤真正的价值回归和人道关怀。
片尾: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一个疑问句在影片结束后仍萦绕于观者脑海中,恐怕没有人能轻易给出答案。
B. 十二怒汉大审判 结尾那只狗是什么意思
我和你一样有过这个疑问 很高心我们都喜欢这个电影
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
首先 可以看到 电影中反复穿插了 雨天,尸体,以及模模糊糊的狗的场景
这些意味着什么呢?
电影的最后 看到了那只凶恶的狗 仔细看 狗的嘴里叼了一只血淋淋的手臂 手臂上有金灿灿的戒指
很强烈的视觉冲突
我想导演的深沉意思是
揭露了在利益面前赤裸裸的掠夺欲望 屠杀同胞 掠夺财富 这恰恰反应了官司中嫁祸小男孩的动机
人类就像一条恶狗。。。。
C. 求西德尼鲁迈特导演的《十二怒汉》【1957】和《大审判》《判我有罪》《在魔鬼知道你死前》的迅雷链接
资源链接在附件中,请查看。
请用迅雷下载。
请采纳,谢谢。
D. 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中,最后那个投有罪票的那个退休军官,他当时没有说出来的话
“艺术家的尼古拉原先也当过军官——和男孩的俄罗斯继父同样的经历。从军人到艺术家的身份转变,有着枪炮化作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车臣遗孤继续俄罗斯养父的未尽职责,也传达了导演对放下历史仇恨、抛弃偏见、心怀仁慈、着眼未来的愿望。 ”这是从网上找来的,我觉得说的不错。正映着片尾那句话: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E. 求 12怒汉:大审判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链接,谢谢
链接:
该片取材于1957吕美特导演的同名电影,讲述一名车臣少年被指控杀害养父,在十一名陪审员认定他有罪的情况下,唯一对案件怀有疑问的陪审员说服其他人重新审视案件证据、寻求真相的故事
F. 十二怒汉的电影是十二怒汉大审判吗
1957年拍的是美版《十二怒汉》豆瓣9.3分,俄版的是《十二怒汉-大审判》豆瓣评分8.4分,明白了吗?我觉得美版的是经典,俄版的8.4分都高了。。
G. 如何评价2015年电影《十二公民》,当时我记得我们这的电影院只上了一周就不放了
国内首部戏剧电影
电影《十二公民》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青年导演徐昂执导,也是他首次导演的电影作品。12位北京人艺及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米铁增、高冬平、张永强、李光复、王刚、班赞、刘辉、雷佳领衔联袂主演。
原剧本《十二怒汉》文本带着很强的悬念,一环扣一环,所以要求表演者一气呵成,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加上《十二怒汉》至今已是全球改编最多的电影之一,各个优秀版本珠玉在前,故此次中国版压力不少。由于导演以及演员都是戏剧界中人,电影在正式拍摄前也像舞台剧一样经过了近20天封闭式排练,到正式拍摄当天,12位演员竟无一人携带剧本, 流畅地进行了演出,这种做法也有别于现今的电影拍摄。
在昨天的电影点映中,影片让在场的观众仿佛置身于话剧现场。因为这部电影中涵盖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整部电影没有多变的场景,只在一个“模拟法庭”的主场景,这在其他商业电影中是不可思议的做法。据了解,这个场景是现实中北京798艺术中心的一家知名展览馆,在影片顺利拍摄完成之后,由于密闭空间戏的剪辑难度很大,后期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最后请到前法国真实电影节主席杜阿梅女士担纲剪辑指导,才敲定简洁大气的最终定剪版。
而且《十二公民》剧本文学性强,完全以针锋相对的对话推动剧情发展,电影先从陪审团11:1几乎一边倒的判决开始,随着12个人对案情疑点的争议,最终陪审团观点的完全逆转,反高潮,引发观众对法律的严肃与公正的深刻思考。这种的叙事手法也是话剧常用的。
这部电影的演员常演出话剧,把舞台剧的戏剧张力带到电影里面。“模拟法庭”中12人围坐,话语连珠,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针锋相对,没有浪费一个镜头。但是话剧形式的表演方式去表达电影未免给人过于煽情的感觉。
不同人有不同偏见
电影《十二公民》原著《十二怒汉》被不同国家都搬上过银幕,但由于每个国家国情不一样,大家相似的故事的表达内容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美国版《十二怒汉》,讲述的是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1991年日本版《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通过一桩弱女子杀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女性权益的保护问题,也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审员的一部;2007年俄罗斯版《十二怒汉大审判》说的是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俄罗斯军官的继父;至于2015年中国版《十二公民》,审理的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
从而亦可窥探出不同国家所要反映的偏见也有所不同:美国的偏见是种族歧视,日本的偏见是女性地位;俄罗斯的偏见则是车臣问题;中国的偏见是“富二代”。
而且电影《十二公民》与之前的不同版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陪审员都是采用不同的性格以及社会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然后针对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反应,显现出大家的不同偏见。与其说这部电影是讲法律和公平,不如说它披着司法的外套,诉说人性的偏见。
《十二公民》的重要角色“8号陪审员”扮演者何冰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充满怨气,我们没有陪审员制度,但在网络上,类似的争论每天都在发生。大家交换意见时前三句还能好好说,到第四句就骂起来了。我希望大家看了电影,至少能有话好好说。
《十二公民》点映期间是各大影片竞争激烈的五一档期,国内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矛盾再次凸显出来。我留意到张艾嘉导演的《念念》和王小帅导演的《闯入者》仅仅只得到1%左右的排片,而且都是不好的时段为主,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低分但排片量相当可观的《左耳》和《何以笙萧默》等国产青春片。这部戏剧电影《十二公民》没有明星光环,文学艺术成分较重,上映前后均有进口大片。
H. 《十二怒汉大审判》结尾那只狗是什么意思
电影的最后 看到了那只凶恶的狗 仔细看 狗的嘴里叼了一只血淋淋的手臂 手臂上有金灿灿的戒指
很强烈的视觉冲突。
导演的深沉意思是,揭露了在利益面前赤裸裸的掠夺欲望 ,屠杀同胞掠夺财富 。
这恰恰反应了官司中嫁祸小男孩的动机。
I. 12怒汉:大审判的剧情简介
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种族。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心不在焉,对这起案件并不在乎,除了一个物理研究员之外,他们都认为男孩有罪。但是,物理研究员唤起了其他11个人对生命的尊重,他们开始认真讨论这起案件,讲述各自生活中的故事和经历,在决定男孩命运的同时,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终,当他们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陪审团主持人(Nikita Mikhalkov 饰)的决定却出乎意料……
1、在俄罗斯的一个夜晚发生了一件离奇的杀人案件,12名来自不同职业的陪审团重新讨论这个案件。讨论的地点是一个小学的体育馆,陪审员们在进密室讨论前上交手机。
J. 如何评价电影《十二公民》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20世纪最伟大的法律电影《十二怒汉》,但由于中国并没有原作中的“陪审员制度”,所以影片进行了中国本土化改编,通过模拟法庭对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进行审理,12位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陪审员——身份分别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对案件进行最终“审判”。去年10月,这部电影斩获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马可?奥列留”金奖。
国内首部戏剧电影
电影《十二公民》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青年导演徐昂执导,也是他首次导演的电影作品。12位北京人艺及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米铁增、高冬平、张永强、李光复、王刚、班赞、刘辉、雷佳领衔联袂主演。
原剧本《十二怒汉》文本带着很强的悬念,一环扣一环,所以要求表演者一气呵成,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加上《十二怒汉》至今已是全球改编最多的电影之一,各个优秀版本珠玉在前,故此次中国版压力不少。由于导演以及演员都是戏剧界中人,电影在正式拍摄前也像舞台剧一样经过了近20天封闭式排练,到正式拍摄当天,12位演员竟无一人携带剧本, 流畅地进行了演出,这种做法也有别于现今的电影拍摄。
在昨天的电影点映中,影片让在场的观众仿佛置身于话剧现场。因为这部电影中涵盖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整部电影没有多变的场景,只在一个“模拟法庭”的主场景,这在其他商业电影中是不可思议的做法。据了解,这个场景是现实中北京798艺术中心的一家知名展览馆,在影片顺利拍摄完成之后,由于密闭空间戏的剪辑难度很大,后期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最后请到前法国真实电影节主席杜阿梅女士担纲剪辑指导,才敲定简洁大气的最终定剪版。
而且《十二公民》剧本文学性强,完全以针锋相对的对话推动剧情发展,电影先从陪审团11:1几乎一边倒的判决开始,随着12个人对案情疑点的争议,最终陪审团观点的完全逆转,反高潮,引发观众对法律的严肃与公正的深刻思考。这种的叙事手法也是话剧常用的。
这部电影的演员常演出话剧,把舞台剧的戏剧张力带到电影里面。“模拟法庭”中12人围坐,话语连珠,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针锋相对,没有浪费一个镜头。但是话剧形式的表演方式去表达电影未免给人过于煽情的感觉。
不同人有不同偏见
电影《十二公民》原著《十二怒汉》被不同国家都搬上过银幕,但由于每个国家国情不一样,大家相似的故事的表达内容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美国版《十二怒汉》,讲述的是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1991年日本版《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通过一桩弱女子杀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女性权益的保护问题,也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审员的一部;2007年俄罗斯版《十二怒汉大审判》说的是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俄罗斯军官的继父;至于2015年中国版《十二公民》,审理的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
从而亦可窥探出不同国家所要反映的偏见也有所不同:美国的偏见是种族歧视,日本的偏见是女性地位;俄罗斯的偏见则是车臣问题;中国的偏见是“富二代”。
而且电影《十二公民》与之前的不同版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陪审员都是采用不同的性格以及社会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然后针对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反应,显现出大家的不同偏见。与其说这部电影是讲法律和公平,不如说它披着司法的外套,诉说人性的偏见。
《十二公民》的重要角色“8号陪审员”扮演者何冰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充满怨气,我们没有陪审员制度,但在网络上,类似的争论每天都在发生。大家交换意见时前三句还能好好说,到第四句就骂起来了。我希望大家看了电影,至少能有话好好说。
《十二公民》点映期间是各大影片竞争激烈的五一档期,国内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矛盾再次凸显出来。我留意到张艾嘉导演的《念念》和王小帅导演的《闯入者》仅仅只得到1%左右的排片,而且都是不好的时段为主,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低分但排片量相当可观的《左耳》和《何以笙萧默》等国产青春片。这部戏剧电影《十二公民》没有明星光环,文学艺术成分较重,上映前后均有进口大片,希望上映时不要沦为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