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伦敦大轰炸为什么没炸坏大本钟
这是一种军事手段,日本,美国,苏联,德国,英国都用过,他们要为这些事道歉,那么还打什么战,整体都处于道歉中了。
当时的日本军队一直负隅顽抗,美军每收复一个岛屿都付出惨痛的代价,在美国舆论的压力下,政府当然想着尽可能减少本国士兵阵亡的代价来打倒对手,自然就采取了轰炸的威胁手段。
所以,这只是发起战争的双方必须承受的灾难。
㈡ 伦敦大轰炸的早期的攻击
在6月6日下午,也就是盟军刚在诺曼底登陆后不久。当时德军高层指挥认为诺曼底登陆只是盟军的一次牵制行动,想把德军从重要的占领区帕_德_加莱(PasdeCalais)地区吸引出来。如果盟军是在帕_德_加莱地区登陆的话,这些Fi103导弹可能在发射前就损失掉了。由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这个新情况的出现,在“D日”的下午,第155高炮团的指挥官奥伯斯特_马克思_沃彻特尔(OberstMaxWachtel),接收到了于12日下午向伦敦发射导弹的命令。
由于导弹发射需要长时间的准备,而这个任务留给他们的准备时间非常短,但是沃彻特尔和他的手下人员很好地完成了准备工作。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在64个发射地点中的55个上安装了发射必需的装置。由于盟军的空中打击给法国的铁路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当发射期限到来时,还有一些导弹发射点由于缺少的物资无法运到而不能正常工作。这个高炮团有4个导弹中队,每个中队负责16个导弹发射架,其中一个中队缺少供给发电机用的柴油燃料,另一个中队则缺少发射燃烧室用的“Z燃料”高锰酸钙,因此这两个中队都未能参与第一次发射。虽然另外两个中队的情况稍好一些,但是也只有四枚导弹飞到了英国本土。
经历了第一次的失败之后,沃彻特尔被允许利用3天的时间使所有的导弹发射架做好发射的准备。当6月15日又开始导弹轰炸时,从德军观察点得到的轰炸结果使德军高层将领非常满意。到16日午夜,第155团高炮团共发射了244枚V1导弹。其中45枚(占所发射总数的18%)算是彻底发射失败,因为它们都坠落在离发射架不远的地方。只有153枚(占所发射总数的62%)穿越了英国海岸或者被英国观察人员观测到。
在德军于13日进行了第一次导弹攻击之后,更多的战斗机和高炮被调往英国南部,用来对付这种新的威胁。这些战斗机和高炮击落了22枚导弹,大约有50多枚落在了伦敦周围的开阔地里,但是仍有73枚(占所发射总数的30%)导弹落在了伦敦市区,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从6月15日开始第二次轰炸到6月底的这16天内,第155高炮团共发射2442枚V1导弹,平均每天153枚。大约三分之一坠毁或被击落在到达英国海岸之前,三分之一坠毁或被击落在英国南部,另外三分之一则坠落在伦敦市区。
由于V1导弹自己并不会辨识目标,所以在6月份它的最有成效的一次攻击发生在一个军事目标上。当时威灵顿军营里的士兵正在做礼拜,18日发射的一枚导弹正落在做礼拜的人群里,造成121人丧生,其中63人是军人。
盟军的侦察机发现了V1导弹的发射基地之后,便对它开始了连续不断的空中打击。由于沃彻特尔和他的手下对发射基地进行了精心的伪装,并制作了很多假目标,所以盟军的很多炸弹都投到了假目标上了,很少有发射地点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就算受到了一些破坏,大部分的发射架稍加修理又能投入发射。从6月12日到7月1日,有两个发射点被完全摧毁,22个发射点遭受了严重的破坏,8个受到了中等损失,另外10个则只受到了些轻微损失。德军的发射人员中有28人丧生,80人受伤。
盟军空中打击最有效的成果是阻塞了德军的铁路和公路运输。在发射完储备的导弹之后,发射部队有时候要浪费好几天等待下一批导弹的运来。由于德军铁路和公路的被破坏,导弹补给部门的补给能力已经跟不上导弹发射部队的发射能力了。
自从6月13日开始攻击之后,德军在整个7月份都对英国进行了不间断的导弹攻击。而8月2日达到了攻击的最高密度,在这24小时内,155高炮团从38个发射架上一共发射了316枚V1导弹。大约107枚导弹落在了伦敦市区。所有导弹预定的目标都是泰晤士河上的塔桥,正是在这一天,第一次有一枚导弹击中了这个著名的建筑,使桥面受到了一些损伤。
虽然V1导弹这种先进的飞行器给英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它却没能扭转德国陆军的命运,到这时,德国陆军在法国西部的日子已经是屈指可数了。8月的第三个星期,德军在前线溃败,开始了匆忙地撤退。在8月25日,第25英国骑兵连跨过了塞纳河,并向帕_德_加莱地区快速推进,最后将这些导弹发射架一个接一个地摧毁。
在9月1日的凌晨4时,8617枚V1导弹中的最后一枚从法国北部发射升空。这标志着最初和最具毁灭性的V1导弹攻击阶段的结束。
㈢ 二次世界大战被德国轰炸的英国城市
被轰炸的是英国首都伦敦,历史上叫伦敦大轰炸。
伦敦大轰炸(The Blitz)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的战略轰炸。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发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一直到不列颠战役结束,伦敦已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伦敦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三座城市之一(其他分别是柏林和重庆)。
被轰炸后的伦敦市。 满意请采纳,谢谢。
㈣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不是把英国伦敦炸成一片废墟呢
伦敦只是遭到一定破坏,但是相比德国和日本的城市好太多了,在盟军的毁灭性空袭下,很多德国日本城市被夷为平地,科隆千机大轰炸,把科隆城除了科隆大教堂炸成了一片白地,光是科隆和德累斯顿其中一个被炸死的德国人就比整个英国被炸死的人还多,柏林90%的建筑被毁,德国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因为防空不力在办公室吞枪自杀。东京大轰炸一晚上烧死10万人,四分之一个东京被烧成白地。德国轰炸机的载弹量比英美的轰炸机小很多,一半都不到,每次投掷量也差很多,毁灭性远不及盟国空军,所以对伦敦的破坏不大。
㈤ 《大轰炸》有哪些令人期待的演员
当然是范冰冰呀
至于到最后观众是以一个批判的眼神看待呢,还是以一种崇拜的眼神去看呢,我们就静待电影的上映了,毕竟笔者是不会给《大轰炸》送票房的。
㈥ 《伦敦陷落》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这几天,埃及民航劫机案和比利时爆炸案牵动着全球视线,恐怖主义也因此再入眼帘。回首这几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更是不胜枚举。毫无疑问,恐怖活动已成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最大障碍之一,而恐怖分子也已成全球公敌,反恐不仅是国家大事,更人人有责。
从现实回到影视作品,恐怖活动与反恐战争向来都是创作者聚焦的热点,尤其在好莱坞,无论美剧还是大片,反恐大剧大片总能收割到不错的口碑与尚佳的票房、收视率。这些个影视作品既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如《国土安全》《猎杀本拉登》《拆弹部队》《美国狙击手》等,也有靠非凡想象力生造、臆测的,如《反恐24小时》等。即将在国内热映的《伦敦陷落》无疑也是生造出来的,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他的喜爱与追捧。
《伦敦陷落》班底强大,总统、特工、副总统分别由艾伦艾克哈特、杰拉德巴特勒、摩根弗里曼扮演。事件由美国总统被绑被虐,面临被杀危险而起;特工依旧独闯龙潭,只身斗敌;副总统照旧坐镇大后方...结果不言自明。
《伦敦陷落》也是无惧剧透的。因为,总统获救,恐怖分子被缉获的大结局是不用浪费脑细胞就能想到的。此类型片看的就是过程,过程的精彩指数决定着影片的期值高度和可视强度。片中,美国总统较以往被虐的更惨、更狠、更残暴。不仅如此,西方七国首脑(俄罗斯除外)中,仅有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两国元首活了下来,其他五个都惨死于恐怖分子的惊天大轰炸。不得不佩服好莱坞编剧、导演的想象力,竟然敢让这么多国家元首葬身于炸弹。
在《伦敦陷落》中,整个伦敦都被虐惨了,几乎所有地标建筑都被粉碎,伦敦就像被掘地十尺,翻了个儿。而伦敦人民为了安全也不得不辗转于防空设施,况且,对伦敦的轰炸是海、陆、空全方位的。各种武器、军备、弹药、机车一拥而上,首都伦敦在劫难逃,美国总统插翅难飞。
作为一部不错的爆米花电影,《伦敦陷落》少不了炸弹横飞,枪火弥漫,追车、打斗等惊险刺激的场景更是层出不穷。对视觉系观众而言,一定会给该片的大场面送上一个大大的赞。诚然,影片也不乏笑点,比如对意大利总统贝卢斯科尼的恶搞、戏谑,而日本首相和司机连车带人坠入河中的场景也莫名的就戳到了不少人的笑穴。
《伦敦陷落》是一部标签感十足的美国主旋律大片。美国总统惨遭凌虐后在死前还高喊其就职时的宣誓词,极尽展示了美国总统的恪尽职守,视死如归。而反恐战争不应殃及路人、平民的理念也贯穿全片(尽管在实际行动中很难避免伤及无辜,而头号恐怖大亨报复毁灭美国总统的初心也缘于美国打死太多他身边的平民百姓)。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还浸透着导演的反战思想。比如最后,当副总统下令对头号恐怖大佬巴卡维进行蒸发式轰战的时候,慢镜头显示,一些无辜平民再次成为反恐战争牺牲品。而配乐方面,也尽显凄绝、哀凉与悲怆,怜悯之心(不是怜悯恐怖分子而是同情那些枉死之人)跃然幕上。对誓言打击恐怖分子不殃及平民却每每都食言的描述,也看得出导演对美国反恐政策纰漏的反讽与怨念。
按照好莱坞的定律,这类模式化程序化的爆米花应该还会接着拍续集。只不过,继伦敦陷落后,下一个陷落的会是哪里?巴黎?柏林、首尔?东京?作为该系列片的笃粉,本人正搬起小板凳坐等续集。
㈦ 伦敦大轰炸中伦敦有多少建筑物与房屋被摧毁
伦敦大轰炸(The Blitz)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的战略轰炸。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发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一直到不列颠战役结束,伦敦已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伦敦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三座城市之一(其他分别是柏林和重庆)。
㈧ 同类题材电影,《建国大业》和《大轰炸》反响差距大,《大轰炸》口碑怎样,观众认可吗
电影《大轰炸》原本还没上映前,大多数人只知道这部电影耗资好几亿,可以说是一部非常烧钱的电影,再加上演员阵容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几乎集结了娱乐圈的一线明星,包括刘烨、范冰冰、陈伟霆、范伟等实力演员,本来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电影。
但在崔永元微博爆出的消息可以说对这部电影造成的很大的影响,成为了被全网diss最惨的一部电影,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惨烈,电影从《大轰炸》变成了大欺诈,这也是崔永元作为娱乐圈纪检委对这部电影的谴责。
所以说电影在未播出,就遭到了广泛群众的质疑,可以说在口碑上已经不抱希望了,原本以为可以大卖的一部电影,没想着现在被全网声讨,估计现在连上映都是一个问题了。所以观众还是不要轻易的去买账,这种时候还是理性一点,该支持的作品就要支持,不该支持的电影我们就不要去凑热闹了。
㈨ 历史英国伦敦在什么事件中被哪个国家炸掉
1940年法西斯德国对英国发动‘不列颠之战’,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很多地方变成一片瓦砾。
㈩ 电影《大轰炸》口碑怎样观众买账吗
电影《大轰炸》口碑很一般,豆瓣评分2.8,观众对这种故事结构混乱的抗日题材电影是不买账的。大轰炸有三条叙事线索,分别是以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美军空军教官领导的空军抗日线,以刘烨饰演的飞行员为主的与日本间谍斗智斗勇的叙事线,还有以范伟饰演的重庆市民崔三叔为主的民间抗日线。
(10)伦敦大轰炸英国老电影扩展阅读:
大轰炸讲述的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继淞沪战争失利,南京吃紧。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日军从1938年2月18日至1944年12月19日,对重庆及周边地区实施无差别轰炸,长达六年零十个月。
重庆市民面对日军残酷的狂轰滥炸,依然向死而生、乐观坚强,展现了重庆不死中国不亡的民族气节。为了保卫家园,年轻的中国飞行员在美国飞行教官的帮助下与日本空军展开了一系列惨烈悲壮的空战。虽然飞行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但他们宁愿战死在天上,也不在地上苟活,与敌人在长空进行殊死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