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
电影《大空头》:揭示金融危机的洞察与讽刺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场金融风暴,而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这场风暴中的复杂剧情。影片以四位主角,如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角色为代表,他们凭借对数字的敏锐洞察,通过做空CDS(信用违约掉期)在危机中觅得商机。尽管他们的行动被误解,甚至被视为叛逆者,但他们实际上是揭露真相、推动金融体系改革的先驱者。
电影中,观众跟随主角们穿越金融市场的迷雾,他们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公众的怀疑、亏损和嘲笑,却在危机的深渊中斩获丰厚利润。电影不仅局限于华尔街的金融圈子,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和生动的社会新闻,揭示了危机的全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拆解金融术语,让观众对这场危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大空头》揭示了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不负责任的贷款发放、评级机构的失职以及监管的漏洞。CDO(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价格虚高,源于模型的失效和市场的失衡,而非大银行的蓄意欺诈。尽管没有大规模的欺诈定罪,但电影深入剖析了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和市场失衡,指向了监管与市场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挑战。
与《大而不倒》这样的作品相比,《大空头》以其犀利的幽默和深入剖析,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金融危机画卷。电影《监守自盗》则进一步揭示了普通民众在金融灾难中的无知,以及他们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让人对金融世界的复杂性和道德伦理产生反思。
总结来说,电影《大空头》不仅是一部金融惊悚片,更是一部教育性的社会寓言,它以生动的故事,警醒世人警惕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唤起对监管和市场公平的深层思考。
『贰』 次贷michael burry赚了多少
我是不懂金融的,不过看了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Big Short”[大空头],描述07年美国次贷危机。巴里博士操作所在基金购入信用等级B级的次贷产品,成本来自投资者,价值约23亿美元,回报率为二十多比一,最终回报率为489%。也就是最终收益为112.5亿左右。扣除成本为89.5亿。我不清楚巴里所在基金对基金管理人的回报是多少,我查了几个典型数据,国内多为管理费的5%+收益的10%,国外有一例罕见年收益70%的基金被管理人切走了45%的收益。平均一下的话是20%,我觉得怎么也得有20亿。扣除税款,应当在17+
『叁』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这个电影是根据由迈克尔·刘易斯写的“大空头”小说改编的。主要讲几个交易员和对冲基金经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发了大财。美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我的冲击太大了,当时我们路口的四家银行有3家破产被别的银行收购,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银行,我买人寿保险的公司也曾宣布破产,幸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援救才没有倒闭,据说还是因为欧洲几个国家的头脑打电话给美国总统要求援救那个保险公司的。这个命中率要是我买乐透奖也这样就好了。居然还有人在这个危机时期发大财?我自然对这个电影非常的感兴趣。
这个电影非常的具有娱乐性和吸引力,影片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的交替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因为次级贷款已经有很高的风险并提供越来越少的回报。他预测市场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个时候崩溃,他意识到,他可以创建信用违约交换市场,让他可以用来与房地产市场对堵,从而从中获利。他走访了多家银行向他们贩卖他的这一想法。 而那些银行,认为住房市场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银行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这个对赌激怒了巴里的客户,他们认为他是在浪费他们的钱,要求他停止他的对赌,但是他拒绝了。正当经济倒塌的时候快到了,他的投资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钱了,但巴里提出暂停提款,引起了投资者们的愤怒。
但是,正如他预言的那样,时常崩溃了,他的投资产生了489%的利润。
交易员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从他得银行家那里听说了巴里的行动,并很快意识到巴里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决定把自己的股权都放到信用违约交换市场上。对冲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史蒂夫卡莱尔)偶然的知道了这个计划,并被韦内特说服加入了这个计划。俩人发现,因为不诚实的信用评价人的评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债务抵押债券(CDO)被评成了AAA级,而大量的出售这样的债券(CDO)会造成即将到来的市场进一步的崩溃下去。在拉斯维加斯,鲍姆出席美国证券讨论会,他采访了创造的合成债务抵押债券的商人。他意识到,这些欺诈的问题贷款会造成经济的全面崩溃。鲍姆的业务合作伙伴说服他去通过这个信用违约交换获利。
年轻的投资者查理·盖勒和杰米·希普利意外地捡到了韦内特的计划,也决定参与这个信用违约交换。由于需要钱,他们争取到退休银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盖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讨厌他们庆祝即将发生的经济崩溃。俩个年轻人终于感到恐惧,于是试图通风报信给记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告诉即将到来的灾难。最终,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都他们失去了对这个破碎的系统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资于水,鲍姆拒绝说外界说:“我告诉过你”,他继续着他的职业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盖勒试图起诉评级公司但是失败了。没有人因为在这场CDO泡沫中被逮捕,债务抵押债券很快得被再次销完了。
导演麦凯因导演喜剧电影“王牌播音员”而出名。他以擅长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电影著称。在大空头这个电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玛歌·罗比和塞莱娜戈麦斯直接向观众解释“次贷”。“王牌播音员”里的史蒂夫·卡瑞尔扮演里马克·鲍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预言家。芬。维特罗克和约翰马克罗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导下研究对冲基金的新手。
电影里人物的衣服发型比较老,像90年代的。倒叙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时用了很多不饱和光线。但是叙事,智慧的对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这个电影非常的出色。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各大银行都才参与了次贷欺诈犯罪活动,美国政府牺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释了这些银行。
电影同时运用了电影艺术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人们的愤怒,悲观,无助,因为这些欺诈将来可能再次出现。
这个电影还可以当作一个金融教课书来看,可以帮你理解美国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肆』 为什么说《大空头》是一部值得看N遍的金融电影
1. 《大空头》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它深入剖析了次贷危机的成因,揭示了金融市场中个人际遇和社会百态。
2. 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如Michael Burry、Steve Eisman、Charlie Geller等人,都是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预见到了次贷市场的危机,并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了空头交易,最终在危机中大赚特赚。
3. 电影中的金融术语,如MBS、CDS、CDO等,虽然对于金融小白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通过阅读原著和相关的金融科普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剧情和人物。
4. 电影中的角色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的华尔街精英,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每一个非专业出身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都是很好的榜样。
5. 电影中的空头交易者都是所谓华尔街的边缘人物,他们的成功表明,在金融市场中,独立思考和坚定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6. 电影中的角色们通过做空,揭示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他们的行动也反映了金融市场中“不要把博弈问题道义化”的原则。
7. 电影中的角色们通过做空,狠狠地打了那些自大固执的华尔街人士一记耳光,这也反映了电影中“反英雄主义”的主题。
8. 电影中的角色们通过做空,揭示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他们的行动也反映了金融市场中“不要把博弈问题道义化”的原则。
9. 电影中的角色们通过做空,狠狠地打了那些自大固执的华尔街人士一记耳光,这也反映了电影中“反英雄主义”的主题。
10. 电影中的角色们通过做空,揭示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他们的行动也反映了金融市场中“不要把博弈问题道义化”的原则。
『伍』 电影《大空头》都看懂了吗
《大空头》是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的传记剧情片,由亚当·麦凯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联合主演。
影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华尔街金融危机时四个性格怪异的男人抓住机会,从全球经济衰退中捞取了利润,同时他们还试图阻止全球经济的衰退的故事。
该片于2015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映[1],于2016年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
中文名
大空头
外文名
The Big Short
其它译名
大卖空、沽注一掷
发行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
制片地区
美国
导演
亚当·麦凯
编剧
迈克尔·刘易斯
制片人
迪·加纳
类型
剧情、传记
主演
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
片长
130分钟
上映时间
2015年12月23日(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陆』 电影大空头为什么谁都没有得到利润
得到利润了,只不过没有合约上的二十倍,而是仅仅几倍的利润,团队一因为支付这笔赌约的银行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可能破产,如果破产,银行无力支付赌约,血本无归,于是吓得团队一赶快找人贱卖,最终3000万变成8000多万,还行了..团队二因为母公司快破产了,自己的基金会在母公司摩根大通旗下,如果破产清算,自己的基金会算作摩根公司一部分,将被拿来抵债,所以他们必须在母公司申请破产前,把合约卖了,解散基金会,拿到基金提成,到时候追责,基金会都没了,无法追责,就能保住钱.于是实际收益也不可能是合约所写的20倍,最后赚了好像几亿美元.团队3,就一个人,银行在早期赚到了空头合约的保险费,他从中提成.后来合约爆炸也和他没关系,因为他提前溜了.赚到了几千万美元.团队四,最早发现这一情况的博士卷毛,看那块白板应该是大赚百分之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