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清帝国国歌是什么
《巩金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国歌,诞生于宣统三年八月十三日(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义前六日。它作为当时宪法的一部分,由严复作词,溥侗编曲,郭曾炘修订。歌词中,"巩金瓯"象征稳固,"承天帱"寓意国家承蒙上苍庇佑,"民物欣凫藻"表达民众欢欣鼓舞之情,"喜同袍"表示全国团结,"帝国苍穹保"强调国家得到上天保佑,"天高高,海滔滔"则描绘了国家的广阔和深邃。
大清帝国陆军部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作为正式国歌《巩金瓯》未发布前的过渡性国家象征。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演奏国歌时,便使用此军歌代替。直至1911年,《巩金瓯》正式制定为国歌。
词句采用文言文,内容包含对国家的颂扬与祝福,表达对民众的爱护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巩金瓯》歌词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然而,这部国歌虽然庄严,却未能伴随大清帝国长久。清朝覆亡,国歌未能广泛流传。《巩金瓯》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留下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于斯万年, 亚东大帝国! 山岳纵横独立帜, 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胄, 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 唱我帝国歌!”这段歌词,不仅描绘了国家的壮丽与繁荣,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巩金瓯》作为大清帝国的国歌,虽然短暂,却承载了历史的重量,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它不仅是音乐的颂歌,更是民族情感与国家意志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