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电影艺术主要的叙述表现手段之1
电影中的叙述表现手段:
【电影剧作表现手段】
表现手段指文艺创作中运用的各种具体艺术手法。电影是以视听结合语言和时空自由变化特性为艺术表现手段。电影剧作表现手段即指电影剧作者在对电影语言、电影艺术特性及其规律加以把握的基础上,在剧作中所运用的视听结合、时空变化等电影艺术思维方式。
【主观式叙述】
是从叙事方式或视点结构的角度着眼的一种结构形式。指电影剧作中将某个人物置于类似“第一人称”的地位,并以其口吻和视角来叙述事件和结构情节的方法。主观式叙述的叙述者常常是影片的主人公,也可以是其他人物(如影片《红高粱》);叙述的内容可以是曾经发生的事,可以是正在发生的事,也可以是过去的与现在各种事件不同时态的交叉。它们都是人物所闻、所见,通常以主观叙述者的画外音的形式来导引画面的实现。叙述有着明显的主观性和感情色彩。
【客观式叙述】
从叙事方式或视点结构的角度着眼的一种结构形式。将电影剧作中某个人物置于类似“第三人称”的地位并以其口吻和视角来叙述事件和结构情节的方法。这种叙述方法中,讲述者可以是事件的参与者,但更多时候是旁观者,叙述带有更多的客观描述性,表现方式上更为自由,更易于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再现生活。有的影片人物和情节虽然是通过剧中人物回忆方式叙述出来的,然而就其性质看,其叙述内容仍是客观的。同时,客观叙述中也渗透着创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态度。客观式叙述还有一种“全面性”的含义,即剧作超然局外,可自由地看到一切人和事,称为“上帝视点”、“万能视点”。
【主客观交替式叙述】
电影剧作中客观叙述与主观叙述交叉进行方法。剧作在作者叙述中不断插入人物的回忆、想象等,展示人物心理活动。视点在客观、主观之间转换,兼有客观叙事性和主观抒情性作用。通过两种不同方式的交叉叙述,推进情节发展。它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结合起来,形成多时空跳跃的剧作结构。剧作时空的跳跃性缩短了时间跨度,带来叙述形式的变化和内容的扩充。叙述中主客观视点转换要有清晰性,避免叙述和表达上的模糊和杂乱。
【多角度叙述】
是剧作主观式叙述方法的变化和发展。由几个剧中人从不同角度共同说明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由此形成对同一对象的多角度描述,达到对事件和人物比较全面完整的描写和刻划。特别是用来表现复杂的事件和复杂的性格时,虽然不同人物的叙述都可能带有个人色彩,然而正是这种“主观”的集合,加强了影片总体叙述的客观真实性。也有另一种情况,多角度叙述不完全在于求得完整性和真实性,还要表达某种整体寓意性或引起异议。
【闪回式叙述】
电影剧作中描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时,插人对这事件追叙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补充叙述那些属于整个情节链条中重要环节的往事,以交代背景、介绍人物,使观众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随着电影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闪回式叙述手法的运用大量和经常地转入人物的内心,重点已不在对某件往事的追叙,而是表现人物对事件的心理反应、事件和动作的人格心理动因,进而产生了电影剧作的心理结构。对比较复杂的闪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叙述的清晰性。
【夹叙夹议式叙述】
电影剧作中叙述过程中夹带议论的方法。伴随画面的变化,作者对所描写的情节、人物以画外音的形式进行解说、评价和议论。这种方法有利于观众直接感受作者的态度和理解影片内容。作者的议论不是对画面已表达内容的重复,而是对画面内容的强调、补充、深化和强化,或揭示画面难以呈现的人物内心活动、情绪状态和揭示画面的某种寓意,也可用来增强影片的哲理性和政论性。议论应与画面内容和谐一致,力避冗长。善于对应社会心理的关注点,即能耐人寻味。
【平行式叙述】
电影剧作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动作、事件和情节线索的并列平行表现。其基础是平行表现的不同动作的统一目的性和结构完整性。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动作,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动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不同动作都可以平列起来表现。它们虽按各自逻辑发展,但彼此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互为衬托,统一于剧作完整构思。这种方法有益紧凑剧情,强化冲突,有益叙述较为复杂的情节内容和揭示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益形成对照和比较,产生比喻、对比等效果。
【交叉式叙述】
是平行叙述的一种发展。指电影剧作中两上或两个以上平行动作或场景的交替展现。与平行叙述的不同,在于交叉叙述特别强调平行动作在时间上的同一性和快速交替性,以及动作最终的同一归宿。常用以表现各种惊险场面,增强观众的悬念感。
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蒙太奇】
原是法文建筑学上的一个词的译音,是装配和构成的意思。这个词被借用到电影中来。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它公认的含义是:在电影制作中,导演需要把整部影片的内容分成许多不同镜头,分别拍摄以后,再依照原来的制作构思,将分散的镜头有顺序地剪辑组合起来,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这种技巧就叫电影蒙太奇。
通过相同或不同的电影元素的结合而产生新的含义,即实现电影元素的艺术组接,这是蒙太奇最本质的涵意。由此可以确认广义蒙太奇的概念,即:蒙太奇首先是电影创作的总体思维原则。蒙太奇不仅是镜头与镜头的组接,蒙太奇的单位也不仅是镜头,它可以是大于镜头的段落,也可以是镜头内部的不同构成元素。它包括镜头之间声音与声音、画面与声音、色彩与色彩等蒙太奇的关系。镜头内部多项主题的并存、不同色彩的对比、光亮暗影的配置等表现形态以及影片的总体构思和结构方式直至剪辑艺术,都应当归入蒙太奇范畴。蒙太奇有着多种艺术功用:对电影的各种组成元素衔接组合,对电影的时间、空间进行艺术再创造,形成艺术节奏,使电影产生诗情画意,深化思想内容等等。
【蒙太奇思维】
电影思维的核心,电影艺术创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思维原则和思维方式。特别是电影编剧和导演在进行剧本和影片创作构思时,必须具有总体把握剧作内在联系和未来影片结构样式的宏观角度,具有将各种艺术表现元素做全局性的、全局与局部相互关联的、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辩证统一的完整银幕视听形象布局的自觉意识。
【心理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手法之一。通过各种内容镜头的对列、交叉、穿插等组接方式和声音与画面(包括黑白与彩色)的各种结合方式,直接而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片断的、跳跃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如人物闪念、回忆、梦境、幻觉、想象、思索甚至潜意识活动等。形象表现带有人物强烈的主观色彩。对这种手法运用的评判没有固定样式规则,常常要与一定的接受效果相联系,看其是否具有可接受性,是否贴切,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是否恰切地显示着某种寓意,等等。在电影与观众互动的途程中,心理蒙太奇也出现了主观性表现与客观性表现相融合的趋势。
【隐喻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的手法之一。即传统的电影比喻手法。其最基本的形式是,将两个有相似点的不同内容的镜头(画面)衔接并列表现,从而产生一种比喻意义。电影发展百年以来,简单化、表面化、晦涩的和某些陈旧的比喻手法已被逐步抛弃,同时,隐喻蒙太奇仍在运用,在更自然、新颖手法的追求中,有了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新的发展。
【对比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的手法之一。通过镜头、场景、段落之间在内容上(如贫与富、生与死、悲与喜、正义与邪恶、成功与失败等迥然不同的形象)或形式上(如景别大小、角度俯仰、光线明暗、色彩冷暖、声音强弱、动与静等对立的表现元素)的强弱变化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等效果,以强化表现内容、情绪和思想,或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有时,平行蒙太奇与对比蒙太奇交织在一起,但其中仍有一个起着主要的作用。如影片《大清炮队》中,一面是炮台将陷落,爱国将士做最后拼搏,一面是总兵府正开庆功会,总兵等人洋洋自得……,显然,这里主要不是在叙述情节,而是重在对比。对比手法,包括一定蒙太奇结构(镜头、场景、段落)中的形象诸方面的自比。
【叙述性蒙太奇】
秉承艺术的再现性原则,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进程为表征的蒙太奇类型。是电影艺术最基本的叙述原则。它要求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关系、因果联系切换与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展现动作的连贯性,推动情节发展,引导观众理解剧情。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观众的成熟,“叙述”的面貌有了很多变化,单一的“叙述”虽然还存在,但在过程叙述中更多地蕴涵意义,成为了叙述性蒙太奇的深层要求。
【平行蒙太奇】
叙述蒙太奇的一种基本手法。指两条或两条以上情节线索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或叙事主题中。常见情形有: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平行表现,如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一面是瓦斯科夫在指挥战斗,一面是女战士奔跑在回去报告的路上;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平行表现,如影片《南征北战》中,我军与敌军同时争夺凤凰山摩天岭主蜂;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平行叙述,如影片《淮海战役》中,在某个时空,蒋介石召集军事会议,在另一个时空,我中央举行“五大”书记会议。作为电影平行思维结构艺术,平行蒙太奇也注意从视觉造型方面做探索,如不同情节的银幕画面分割表现等。
【交叉蒙太奇】
叙述蒙太奇的一种基本手法。是平行蒙太奇的发展。平行蒙太奇注重于平行表现的情节线索的总体一致性、剧情或事件的内在联系。交叉蒙太奇注重的是它所并列表现的情节线索的严格同时性、相互依存性和交替表现的快速频繁性。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或决定另一条或数条线索的发展,彼此制约,这种手法以激烈紧张的气氛、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和悬念感,牢牢掌握观众情绪。
【表现蒙太奇】
秉承艺术的表现性原则,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强化艺术的表现性色彩为主旨的蒙太奇类型。它的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重在表现寓意,揭示含义和突出地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情绪和心理。传统的表现蒙太奇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或相连镜头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冲击,产生单独镜头本身不具有或更为丰富的含义。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观众观赏能力的增强,表现蒙太奇的表意方式越来越多样,各种电影元素都可以通过决心构思在表现蒙太奇的各种手法中发挥作用,促发激情,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思考。
【连续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的一种基本手法。指电影叙述按单一情节线索的自然进程做连续性安排,动作、情节、人物情绪表现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发展。电影中大量的叙述就是靠这种具有清晰和细致特点的传统蒙太奇手法。但这种手法有时容易造成冗长缓慢的感觉。在电影与观众双向联系的历史发展中,连续蒙太奇的叙述节奏发生了变化,有时也与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手法交互使用,并融入某些表现蒙太奇因素。同时,其情节叙述过程被越来越多的赐予意义。
【重复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手法之一。蒙太奇结构中,富有各种寓意性的镜头、场面以及电影艺术的各种表现元素在一定艺术构思中反复出现,产生独特的寓意,表达某种哲理,并造成强调、对比、呼应、渲染等艺术效果。它是艺术中的重复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重复蒙太奇的运用,一是采用从内容到形式完全重复的方式,达到突出意蕴、渲染氛围等作用;二是通过事物形式上的重复来突出事物的内容和本质,强调人物命运、性格、心理的变化,以刻划人物形象,丰富哲理意蕴,深化主题。
【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
② 导演拍摄电影时,应当遵循内心还是迎合观众
当一部电影播出之后,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可能都不一样,但如果这部电影的口味没有迎合观众们的喜好,可能负责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会遭到观众们的唾弃。认为他们舍不得花钱,同时编的一首烂剧本。
如此,导演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是应该遵从内心,还是应该迎合观众的喜好?
我认为如果想要让自己的电影拥有一个好的关注度和口碑,导演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更应该去调研一下观众们当下的口味和喜好。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有很多系列的电影拍摄的内容也是极其不错的,但是看到评分和关注度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可惜。这是因为导演选题不对,就比如当下人们比较喜欢看的电影电影类型喜剧,科幻片等等。大多数人们不喜欢看所谓的伦理片或者是纪录片。这就是当下人们的口味,如果导演真的想让自己所拍摄的电影票房爆满,就必须要去遵从当下观众们的口味。
③ 对于电影,观众能看出导演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多少
那要看导演走的是商业路线还是艺术路线了!如果是纯粹的搞笑商业片,大部分的观众是都能看出来的!
④ 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是导演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
要说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导演的原因,也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观众的原因。这都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现象,我们需要仔细的去分析才行。
一、悬疑类的电影很多观众刚开始都看不懂。我们只要在市面上有很多类似文艺或者悬疑之类的电影,很多观众看一遍两遍都是看不懂的。尤其是悬疑类的电影,如果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话,那说明这个导演的水平是非常的高超的。比如说像《电锯惊魂》这种电影,你可能在刚看前面一部两部的时候,你是完全没有头绪的,完全不知道这个电影在讲什么,但是你往后看之后,你越来越思路清晰,就说明这个电影是好电影。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有可能是导演的原因,有可能是观众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⑤ 电影《海市蜃楼》比《盗梦空间》更加烧脑,有谁能够理解里面的逻辑关系
这个电影很复杂,关系很难理解。
一场罕见的暴雨,一台电视机,把两个时空中两个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不断循环,在电影中进行了平行空间对话。
说实话整部影片很容易让观众混乱,关系并不好理解,大家觉得呢?
⑥ 有些电影把一些片段分别放出来、看到最后观众才知道是串起来的故事、这种叫什么逻辑思维
恩,这只是导演的一种手法。
例如:记忆碎片。整个故事都是倒着来的。还有穆赫兰道,大部分故事都是梦。
追根究底,还是一种吸引人的方式。
这玩意见仁见智。
楼主喜欢看这样的,网络:悬疑片吧友很多朋友
⑦ 豆瓣高分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反转剧情太烧脑,怎样才能看懂
问怎么才能看懂无非是想最直观地知道故事在讲什么
简单梳理一下故事脉络,原则只有一个:透过表象看本质。男主杀了两个人,他前面所有说辞和蒙冤叫屈都是企图掩盖真相的瞒天过海。而女律师的目的就是拆穿他,拆穿的手段是假意迎合,骗取男主信任,然后等待男主放下戒心,再步步紧逼索取真相。至于女律师为何这样做?因为受害人之一正是女律师亲儿子。夫妇二人乔装易容,只为了找出儿子遗体所在。在理解了双方角色和立场的基础之上再看你来我往的博弈,就容易理解多了。男主外表光鲜亮丽心理极度扭曲,道貌岸然的形象在结尾呼之欲出,而夫妇二人从善良朴实到走投无路,爱子心切的悲情也被大众看在眼里。这种邪不压正,歹人自有人收的结局,看得大快人心。这给享受了电影多次反转极尽烧脑的观众又一次畅快冲击。得而让很多人走出电影院酣畅淋漓。
第三层假象:收到杀人指控的男主请了一个金牌女律师为自己脱罪。但满口谎言
真相:女律师其实是年轻人的母亲易容假扮,为了套取藏尸地点。最后男主上钩。
至此结束大快人心。西班牙悬疑电影果然了得,推荐另一部《镜中人》
⑧ 电影有哪几种转场方式
无技巧的有12种。
1、两极镜头转场
前一个镜头的景别与后一个镜头的景别恰恰是两个极端。前一个特写,后一个是全景或远景;前一个是全,远景,后一个是特写。
特—远 特—全 全—特 远—特
效果:强调对比。
2、同景别转场
前一个场景结尾的镜头与后一个场景开头的镜头景别相同。
全—全 特—特
效果:观众注意力集中,场面过度衔接紧凑。
3、特写转场
无论前一组镜头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什么,后一组镜头都是从特写开始。
其特点是,对局部进行突出强调和放大,展现一种平时在生活中用肉眼看不到的景别。我们称之为“万能镜头”,“视觉的重音”。
4、声音转场
用音乐,音响,解说词,对白等和画面的配合实现转场。
5、空镜头转场
空镜头是指一些以刻画人物情绪,心态为目的的,只有景物,没有人物的镜头。空镜头转场具有一种明显的间隔效果。
作用是渲染气氛,刻画心理,有明显的间离感。另外也为了叙事的需要,表现时间,地点,季节变化等。
6、封挡镜头转场
封挡是指画面上的运动主体在运动过程中挡死了镜头,使得观众无法从镜头中辨别出被摄物体对象的性质,形状和质地等物理性能。
7 相似体转场
(1 )非同一个但同一类
(2) 非同一类但有造型上的相似性
8、地点转场
满足场景的转换。比较适合新闻类节目。根据叙事的需要,不顾及前后两幅画之间是否具有连贯因素而直接切换(使用硬切)。
9运动镜头转场
摄影机不动,主体运动。摄像机运动,主体不动。或者两者均为运动。
作用:转场真实,流畅,可以连续展示一个又一个空间的场景,是纪实纪录片创作的有力武器。
10、同一主体转场
前后两个场景用同一物体来衔接,上下镜头有一种承接关系
11、出画入画
前一个场景的最后一个镜头走出画面,后一个场景的第一个镜头主体走入画面。
12、主观镜头转场
前一个镜头是人物去看,后一个镜头是人或物所看到的场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主观性。此转场要慎用。
13、逻辑因素转场
前后镜头具有因果,呼应,并列,递进,转折等逻辑关系,这样的转场合理自然,有理有据,在电视片,广告片中运用较多。
(8)导演电影观众逻辑关系扩展阅读:
转场简介:
每个段落(构成电视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一个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镜头序列)都具有某个单一的、相对完整的意思,如表现一个动作过程,表现一种相关关系,表现一种含义等等。它是电视片中一个完整的叙事层次,就像戏剧中的幕,小说中的章节一样,一个个段落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电视片。
因此,段落是电视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电视片在内容上的结构层次是通过段落表现出来的。而段落与段落、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或转换,就叫做转场。
⑨ 考编导让写影评时,在分析影片时,是不是需要写一些专业术语比如导演的拍摄手法都有哪些拍摄手法呢
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评论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评论内容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任务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 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影评现状
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电影表现手法
电影是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所有的创作成员都是银幕造型的创作者。相对而言,每个部门只能对银幕造型的某个方面起到作用,通过各部门创作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银幕造型。这种集团创作归根到底仍是以导演的总体构思为依据的,因此,导演对银幕造型的质量负有主要责任。电影导演工作的主要成果也表现在银幕造型上。
【节奏】是电影艺术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电影节奏是电影艺术中所有要素的综合构成并作用于观众生理心理所产生的效果。节奏在电影中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以及时空综合中。影片节奏不单纯是艺术技巧的表现,而是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塑造需要,对影片总体把握、对电影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是节奏的局部构成与整体构成的辩证统一体。电影的节奏总体存在于剧作中、存在于导演的总体构思和分镜头本中,渗透在表演、造型、声音、摄影、美工、剪辑等艺术创造中,形成情节节奏、造型节奏等节奏方面。而导演作为影片总设计师和指挥者,对影片节奏面貌的体现和创造影片的节奏风格起着决定作用。
节奏在根本上是艺术情感的显现。节奏的物理形态是运动,其心理根源是艺术家通过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在作品中传递出一定强度的情绪情感的脉律,并引发观众情绪情感上的震荡或共鸣。人们常将速度作为节奏的唯一表达形式,以快、慢来衡量节奏,但速度并不等于节奏。速度节奏只是节奏的一种。节奏的衡量,也不单是镜头的长短,还有音响、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高、低、强、弱、紧张、松弛、疏缓等等方面),以及它们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状况。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心理和生理的统一。电影表现内涵的无限丰富性、电影表现手段的无限可能性和观众接受心理的复杂性,决定影片节奏形式和节奏变化的无穷多样性
【内部节奏】缘于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人物的情感波澜等内容要素而形成的节奏。在电影中,内部节奏显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场面调度和蒙太奇技巧等密切融合的演员的表演、演员饰演的角色情感的内在张力。
【外部节奏】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各种长度镜头组接和镜头的各种转换方式,以及速度和光影、色彩、各种画面形式的变换而产生的节奏。外部节奏表现有时和内部节奏相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表现。服从于统一的艺术构思。
【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
【主观镜头】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摄制。这种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狭义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还包括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论观点和主观情感与情绪的镜头(广义的具有强烈主观表现色彩的镜头)。没有纯粹的客观镜头,也不会有纯粹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总是在客观镜头表现中产生的。例如这样一种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主观镜头表现:人物头部受伤,鲜血流下,逐渐遮盖了视线,鲜血覆盖了画面,是主观表现,但它不能离开人物受伤这个客观过程。主观镜头表现比客观镜头表现更为复杂,有着变化多样的运用模式。如反应式主观镜头、想象式主观镜头、多视角式主观镜头、多层次式主观镜头、近似式主观镜头等。
【客观镜头】一般指摄影机采用大多数人在拍摄现场所共有的视点拍摄的镜头。这种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产生共同临场感,达到客观表现的目的。客观镜头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层:首先是指反映对象自身的客观实在性,即艺术所再现的生活内容的真实性。这通常是导演在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所要求和恪守的。如《人到中年》等影片中所表现的许多事件、环境、人物等生活画面,都要求对生活真实性的再现,也就是艺术所反映生活的能见性;二是指对对象的客观描述性。这种客观描述性无论在现实生活片还是在童话片、神话片、荒诞片中都有其不可避免性。如影片《西游记》中种种事件过程的表现,都是客观镜头的用武之地。客观镜头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观众观赏无论哪一层含义的画面表现,都具有规定情境的客观实在性,使影片达到叙述和描写的目的。最终,它们都免不了渗透着编、导、摄的思想情感。
【空镜头】即没有人物出现的景物镜头。是导演阐述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的重要手段。有主观空镜头和客观空镜头两大类。主观空镜头是人物眼中的、心理的和被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觉,客观空镜头是客观表现的环境景物以及过场性景物等,它要求景物表现的真实实在性。
【时空转换技巧】影片中用以表现一定时间、空间镜头或段落的变换,以造成各种艺术效果的手段。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有:利用渐隐、渐显、化、划等传统光学技法,在两个镜头或段落之间插入能够表现时间、季节、地点变换的景物镜头;利用字幕和绘画说明时间、地点的变换;无技巧剪辑,即完全利用画面内容本身的直接转换、而不用附加的光学技巧来表明时空的转换、划分时空段落。
【渐显、渐隐】亦称“淡入、淡出”、“渐明、渐暗”。传统剪辑技巧手法之一。电影艺术表现时空间隔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暗谈直至完全消失(渐隐),后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明亮(渐显)。这种手法表现某一个情节(段落)的终了和另一个情节(段落)的开端,留有一定间隔,使观众在段落感中得到短暂的间歇,从容领会进展中的剧情。并可表现一定的情绪和节奏。
【切】 “切换”,即“切出、切入”的简称。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渐已成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之一。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如化、划、淡化之类作为过渡,而是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为保证镜头切换流畅,符合艺术逻辑性并适应一般观赏心理,在剪辑创作中,必须把握影片节奏和准确地掌握镜头恰切的剪接点。
【化】亦称“化出、化入”、“溶出、溶入”。传统剪辑技巧之一。电影艺术表现时空转换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画面渐渐隐去(化入、溶出)之前,后一画面即开始渐渐显露(化出、溶入),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直到后一画面完全清晰。“化”的作用很多,如:起到时空过渡作用;可简捷地表现大幅度时空转换;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想象、梦幻、回忆等,直接传递情绪;在时空距离较近情况下,连续使用“化”过渡镜头,可产生抒情、缓慢柔和的效果;在神话片中用来达到“变形”的特殊观赏效果等等。
【叠印】电影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画面重叠起来,复印在一条胶片上,即叠印。同时,叠印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之间必须保持内在联系,以形成叠印画面的各种意义。有的影片片头字幕或唱词字幕也采用叠印方法与画面合成。
【划】亦称“划出、划入”、“划过、划变”。传统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为实现画面衔接所采用的一种技巧。表现形式是后一镜头从前一镜头画面上做左右划、右左划、上下划、斜向划、棱形划等。当代电影中,这种手法比较少用,但为了加强某种视觉效果或制造其他各种艺术效果,这种手法有时仍然使用,并且注意具有新颖性。
【跳切】 “切”的一种。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它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既以情节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也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排斥缺乏逻辑性的随意组接。
【闪回】通常指在一定的场景结构中插入另一场景或片断。闪回可以是电影的一种片断叙述手法,也可以形成全片结构形态,即闪回结构影片。从内容上看,闪回的内容一般为闪回前面镜头中某个人物的思维或回忆。它可以是情绪性的,也可以是叙事性的;可以是较长篇幅的,也可以是瞬间意识表现,目的是使观众更清晰地感受人物的思维、情绪和了解事情原委。
【工作样片】每个摄制工作日都要将拍好的底片印出一条正片,即为工作样片。供摄制组创作人员和厂负责人审查用。在工作样片尚未经审查通过或需要重拍前,一切布景和拍摄现场的各项设置不得拆除。在后期制作中,工作样片供导演和剪辑修剪、组接镜头用,也供配音、混合录音用,还供最终审查影片用,最后作为完成片套底用的依据。工作样片属珍贵资料,要求精心保管。
【双片】即“完成双片”、“混录双片”。由经剪辑完成的工作样片和混合录音后的磁性声带片两部分组成。双片的用途是为听取审查意见后便于修改。与正式拷贝不同,它必须通过声画同步放映机放映才能达到声画合成的效果。审查通过和修改后,经过画面套底,将混录磁带转成光学声带,就可印制正式拷贝。
1.3 影视镜头表现手法
镜头是影视创作的基本单位,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完成的,离开独立的镜头,也就没有了影视作品。通过多个镜头的组合和设计的表现,完成整个影视作品镜头的制作,所以说,镜头的应用技巧也直接影响影视作品的最终效果。那么在影视拍摄中,常用镜头是如何表现的呢,下面来详细讲解常用镜头的使用技巧。
一、推镜头
推镜头是拍摄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它主要利用摄像机前移或变焦来完成,逐渐靠近要表现的主题对象,使人感觉一步一步走近要观察的事物,近距离观看某个事物,它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从远到近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这种镜头的运用,主要突出要拍摄的对象的某个部位,从而更清楚地看到细节的变化。比如观察一个古董,从整体通过变焦看到细部特征,也是应用推镜头。
二、移镜头
移镜头也叫移动拍摄,它是将摄像机固定在移动的物体上作各个方向地移动来拍摄不动的物体,使不动的物体产生运动效果,摄像时将拍摄画面逐步呈现,形成巡视或展示的视觉感受,它将一些对象连贯起来加以表现,形成动态效果而组成影视动画展现出来,可以表现出逐渐认识的效果,并能使主题逐渐明了,比如我们坐在奔驰的车上,看窗外的景物,景物本来是不动的,但却感觉是景物在动,这是同一个道理,这种拍摄手法多用于表现静物动态时的拍摄。
三、跟镜头
跟镜头也称为跟拍,在拍摄过程中找到兴趣点,然后跟随目标进行拍摄。比如在一个酒店,开始拍摄的只是整个酒店中的大场面,然后跟随一个服务员从一个位置跟随拍摄,在桌子间走来走去的镜头。跟镜头一般要表现的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保持不变,只是跟随它所走过的画面而有所变化,就如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穿过大街小巷一样,周围的事物在变化,而本身的跟随式没有变化的,跟镜头也是影视拍摄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很好地突出主体,表现主体的运动速度、方向及体态等信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摇镜头
摇镜头也称为摇拍,在拍摄时相机不动,只摇动镜头作左右、上下、移动或旋转等运动,使人感觉从对象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逐渐观看,比如一个人站立不动转动脖子来观看事物,我们常说的环视四周,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摇镜头也是影视拍摄中经常用到的,比如电影中出现一个洞穴,然后上下、左右或环周拍摄应用的就是摇镜头。摇镜头主要用来表现事物的逐渐呈现,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从渐入镜头到渐出镜头来完整整个事物发展。
五、旋转镜头
旋转镜头是指被拍摄对象呈旋转效果的画面,镜头沿镜头光轴或接近镜头光轴的角度旋转拍摄,摄像机快速做超过360度的旋转拍摄,这种拍摄手法多表现人物的眩晕感觉,是影视拍摄中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
六、拉镜头
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它汉族要是利用摄像机后移或变焦来完成,逐渐远离要表现的主体对象,使人感觉正一步一步远离要观察的事物,远距离观看某个事物的整体效果,它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从近到远的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这种镜头的应用,主要突出要拍摄对象与整体的效果,把握全局,比如常见影视中的峡谷内部拍摄到整个外部拍摄,应用的就是拉镜头。
七、甩镜头
甩镜头是快速地将镜头摇动,极快地转移到另一个景物,从而将画面切换到另一个内容,而中间的过程则产生模糊一片的效果,这种拍摄可以表现一种内容的突然过渡。
八、晃镜头
晃镜头的应用相对于前面的几种方式应用要少一些,它主要应用在特定的环境中,让画面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等的摇摆效果,主要用于表现精神恍惚、头晕目眩、乘车船等摇晃效果,比如表现一个喝醉酒的人物场景时,就要用到晃镜头,再比如坐车在不平道路上所产生的颠簸效果。
谈起电影的表现手法一定要提的就是蒙太奇手法。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电影大师们就开始使用蒙太奇——这个使电影产生了飞跃的手法。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力,在流动的画面结构里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创作方法。
蒙太奇方法,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元素合成一个具有全新内容的方法。著名的蒙太奇大师,苏联的电影理论家兼导演艾森斯坦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汉字中的“口”和“犬”组成“吠”,要知道,这就是蒙太奇——“口”和“犬”都是名词,各自有独立的含义,但是,当把它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动词。它们展现在银幕上,“口”和“犬”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自然使观众悟到那是一只叫着的狗,或是那有一只狗在叫,并且如闻其声。这种蒙太奇方法成了电影独特的语言形式。电影中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的分切与组合,或者是剪辑。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创作试验的著名例子,同样是三个镜头,采取不同的剪辑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一个人在笑。
2、手枪直指。
3、惊恐的脸。
如此的顺序组接的镜头,给观众的是人物的怯懦和惶恐。
1、惊恐的脸。
2、手枪直指。
3、一个人在笑。
如此组合的镜头,则表现人物的勇敢。艾森斯坦对这个试验曾经加以概括,他说:“通过剪辑把两个不相干的问题并列起来,不是等于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它导致了一种创造,而不是各个部分的合并。因为这种并列的结果和分开地看各个组成部分是有着质的不同。”(《电影艺术四讲》)
蒙太奇思维是以人的视知觉和听知觉形式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电影蒙太奇所建立起来的镜头之间分割与组合的关系,即不同元素之间分离与交叉的关系,最终所以能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知觉作用,必须依赖联想的心理作用才能够得以实现。
联想可以同时引起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这一重要的心理现象,正是架设在蒙太奇结构中前后镜头画面之间,沟通画面联系的心理桥梁。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联想方式。
一、类比联想。由于在镜头或镜头组之间采用相似的手法或者表现相似的内容,观众会产生类似情景的联想。 二、对比联想。其镜头或片断之间在形式或者内容上呈对立状态,从相反的角度表现同一主题,并且使主题给人留下更加深的印象。
三、接近联想。是通过同一、同时或相继成立的条件反射将空间、时间相接近的镜头连贯起来,从而引人联想并思忖其内涵。 卓别林自己评论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蒙太奇手法的应用,给电影注进生气和活力,使平常的画面组合成无穷的内涵,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说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是电影历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
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有构成、组装的含义。借用到电影、电视理论中来,有剪辑、组合、连接的意思。夏衍说:“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影视制作家只有根据蒙太奇法则来选择、安排、组织材料,才能获得成功。构思影视作品时,常常要用到下列五种蒙太奇手法:
(一) 复现蒙太奇
亦称反复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让一些重要的物件、场面,反复多次在影视文学剧本中出现,一方面起强调的作用,引起读者对他们的注意、重视;另一方面,在作品结构上起理清脉络、划分层次的作用。如苏联《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用的教具--地球仪,她任教之地小丘上的三棵松树,就是反复多次出现的物件,场景。
(二) 对比蒙太奇
又称对照蒙太奇。运用这种手法组接的镜头之间,存在相互衬托、比较的逻辑联系。这种蒙太奇不仅可以用在普通镜头的场景、人物表情之间,也可以用来组接长镜头。
(三) 平行蒙太奇
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有关事件、场面连接起来,让它们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剧情得以平行发展,强化观众的悬念心态。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组接方法:一个无辜的工人被误判了死刑,当绞索套在他脖子上时,他的妻子带着州长的赦免令赶到,这就是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我国影片《铁道游击队》里,刘洪飞马营救芳林嫂,也是运用蒙太奇的范例。
(四) 隐喻蒙太奇
也称比喻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相似蒙太奇、联想蒙太奇。它要求所连接的镜头,场面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类比联系,通过“相似点”、“具象点”和“寓意点”,突出事物之间的有关特征,促使观众领会其中内在的、深层的含义。
(五) 杂耍蒙太奇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蒙太奇,既有画面的分解,又有画面的集中;既有全景,又有特写;节奏快,有紧张感。爱森斯坦在其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里,在举世闻名的“敖德萨阶梯”那个段落里,成功地运用了杂耍蒙太奇,突出了沙皇军警屠杀包括老弱妇孺在内的和平居民的血腥暴行。
⑩ 与拍摄剪辑电影三个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最为相近的是下面的哪个选项
你好!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答案是A项。因为题干第三个词“电影”是名词,而B项第三个词“搬迁”是动词,所以不对;D选项是先创作后出版,所以不对;C选项,“种植”“收割”以后应该是小麦、水稻等作物,而不是直接就粮食了,小麦、水稻还要加工才行。所以只有A是对的。以上都是纯手打,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