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 旗鱼》 剧情介绍: 这是一个关于游泳的励志电影,也是一个感动人心的爱情故事! 因为文革而失学的跃海洋与母亲回到乡下生活,认识了同样热爱游泳的美丽小女孩白灵。 二人并没有因为逆景而放弃加入国家泳队的梦想,反而想尽法子利用简陋的游泳设施继续刻苦训练,并因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八年之后,二人到省城会合跃海洋的儿时好友高明参加选拔试,高明对白灵一见钟情,当他看见白灵对跃海洋的感情,妒火中烧,好友二人更大打出手,高明的父亲以跃海洋故意打伤高明为由,要将他逐出游泳队。 失意离队的跃海洋心灰意冷,幸得白灵支持,二人终于坦诚了心意……跃海洋要再次回到游泳场上重新出发,就在比赛的前几天,意外发生了,高明父亲因文革的平反而遭受打击,跃海洋在劝解高明时,受了伤。最后跃海洋忍着疼痛,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冠军。最后,跃海洋并没有出什么大事。好友冰释前嫌,跃海洋和白灵有情人终成眷属。
㈡ 感天动地父子情电影
《背着爸爸去上学》
主要演员:赵强、江化霖、于芮、颜丹晨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石娃是一个山区农村的孩子,从小失去了母亲,家境贫寒。爸爸用一把铜勺决定了石娃上学的命运,而姐姐则退了学,早早嫁了出去,用收到的彩礼钱为石娃付学费。石娃的老师很欣赏这个聪明刻苦的孩子,多次为石娃垫付学费,这一切都促使石娃克服种种困难,刻苦学习。石娃获得了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的桂冠,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师范学校时,父亲却因中风而瘫卧床上。坚强的石娃谢绝了乡亲们的帮助,作出了惊人的抉择:背起父亲,走出马莲河,进省城上学……
该片获得1998年第五届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99年第八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成人演员奖(颜丹晨饰姐姐);1999年第29届瑞士吉福尼国际电影节铜神鹰奖。
《海洋天堂》
一位47岁的父亲,名叫王心诚(李连杰饰),他21岁的儿子大福(文章饰)从小患有自闭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无法独立生活。大福的妈妈(高圆圆饰)在大福年幼的时候,因为承受不了儿子患病的消息,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王心诚独自一人把大福抚养长大,与儿子相依为命。
然而此时,王心诚被确诊患肝癌晚期,生命只剩3~4个月的时间,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王心诚日夜焦灼的心头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带着大福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经过多方打听,历尽周折,王心诚终于找到了一所能够接收大福的机构,却发现大福在这局促单调的环境中,如同离开了水的鱼,顿时失去生气。大福生性爱水,每天在父亲工作的海洋馆里畅游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还在这里结识了唯一的朋友,表演杂技的玲玲(桂纶镁饰),大福成了独自在异乡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倾听者。
为了大福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爱的海洋馆,王心诚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计划,教会大福在海洋馆“上班”。他费尽心力地教大福自己坐公交车去海洋馆,在海洋馆擦地。为了不让大福感到孤独,他不惜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将会变成海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王心诚最终离开了人世,却已心中无憾,而大福也学会了在海洋馆“上班”。
影片结尾,大福就像从前趴在父亲背上一样,伏在海龟的身上,和他一起游泳,安心而幸福,父亲永远和他在一起。。。
《末日危途》
这是一个发生人类文明大毁灭后的寓言故事:幸存下来的一对父子穿过寒冷的城市废墟、荒无人烟的沙漠不断地向南行走,希望到达温暖的海边,寻找到活下去的可能,寒冷、饥饿侵袭着他们,还有吃人的人。孩子的母亲不堪面对这样的绝望,选择了自杀。不愿放弃的父亲,带着幼小的儿子,推一辆超市的手推车,里面放着毛毯、油布、沿路找到还没变质的食物罐头,随身携带一把只剩一颗子弹的手枪,向南方不停跋涉。途中他们几度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几次又幸运的绝处逢生。一路上,父亲不时警惕着避开可能有人的足迹以求自保,幼年的儿子却常常寄望能遇上和他们一样的好人。
不断向南的求生之旅,将父子俩带到了期望中的海边,可是茫茫的大洋,依然看不到任何生的希望,在海滩上停留数日后,他们继续前行。父亲的咳嗽日益严重,加上腿部受伤,终于不支倒下,处于惊恐中的儿子,在父亲的遗言下,拿着手枪,独自走到了路上。一个有妻有儿有女的男人收留了他,男孩被这个家庭中的女人搂在怀中,文学里女性以救赎者身份现身的意象,再次出现,人类也在此刻终于见到了重生的希望。
暂时只想到这 几部,想起了再补充。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㈢ 求无间道演员表
无间道演员表如下
1、刘德华饰演:刘健明
2、曾志伟饰演:韩琛
3、陈冠希饰演:少年刘健明
4、陈慧琳饰演:李心儿(心理医生)
5、林家栋饰演:大B
6、萧亚轩饰演:May
7、尹志强饰演:梁警司
8、许金峰饰演:警校校长
9、梁朝伟饰演:陈永仁
10、黄秋生饰演:黄志诚
11、余文乐饰演:少年陈永仁
12、杜汶泽饰演:徐伟强(傻强)
13、郑秀文饰演:Mary(刘健明女友)
14、吴廷烨饰演:强Sir
15、林迪安饰演:迪比亚路
《无间道》是寰亚电影发行公司于2002年出品的一部警匪片,由刘伟强、麦兆辉执导,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等主演。该片讲述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经过一场激烈的角斗,他们决心要寻回自己的故事。
2003年该片获得了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梁朝伟凭借该片获得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等奖项。
(3)电影无间父子情演员表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刘德华饰:健明
刑事情报科高级督察,韩琛内应。刘健明于屋村长大,年少无知时加入了黑社会,之后接受黑社会大哥韩琛的指示加入了警队。多年来刘在警队努力不倦,加上韩琛在背后的支持,提供了不少的敌方黑社会犯罪情报,令他在警队内平步青云,连年晋升至高级督察。
2、梁朝伟饰:永仁
韩琛得力手下,实为警方卧底。陈永仁一生的志愿是当上一个好警察,当年投考警队后被挑选进入一个核心的卧底计划,目的是渗进黑社会的高层。成功在望的时候,负责计划的上司们相继死去,陈永仁面对一个两难的局面。
3、黄秋生饰:黄志诚
重案组警司,陈永仁上司,韩琛的死敌。黄志诚是重案组A队的主责警司,负责一个核心的卧底计划。他在警校挑选了陈永仁参与计划,多年过后他与陈永仁的关系已情同父子。
㈣ 无间道阿黄谁演的
黄秋生。
黄秋生(Anthony Perry),1961年9月2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影视男演员,中英混血儿。
2002年在电视剧《无间道》中饰演黄志诚,重案组警司,陈永仁上司,韩琛的死敌。黄志诚是重案组A队的主责警司,负责一个核心的卧底计划。
他在警校挑选了陈永仁参与计划,多年过后他与陈永仁的关系已情同父子。
演艺经历:
1983年黄秋生入读香港亚洲电视演员训练班而出道。
1985年出演电影《y89代》后入香港演艺学院深造,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1986年加入无线电视台,参演过《天若有情》《人海骄阳》等剧集。凭借1994年影片《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和1998年影片《野兽刑警》两次荣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2003年黄秋生凭借着《无间道》赢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2005年黄秋生更凭着《头文字D》再赢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2011黄秋生凭借《竞雄女侠·秋瑾》获得第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
2015年12月13日,在TVB万千星辉颁奖礼上获最佳男主角奖。
2019年,凭借《沦落人》获得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㈤ 中央6台电影频道昨天放了什么电影
楼主你好
昨天CCTV6电影频道
播放的电影有很多 你没有说明具体时间段
节目表已上传请楼主自行比对时间与节目
有图有真相求采纳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哦
㈥ 意大利电影父子情深影片中妈妈是孩子的妈妈吗片中的父亲得了什么病片中的妈妈和爸爸结婚没有
意大利电影《父子情深》由赖蒙多·德尔瓦尔佐导演,贝金姆·费谬 雷纳托·切斯蒂 阿尔斯蒂娜·贝利主演。在中国播放时,则由上海电影译制厂1981译制,主要配音演员有刘广宁、乔榛、王建新、施融、丁建华等。
不久,卢卡患了败血症,罗贝尔托才感到自己平时对儿子的关心太少了,他很少到学校去看望卢卡,他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剥夺了卢卡同他在一起的机会。父亲日夜守护在他身旁,并千方百计地满足了孩子到游艺场游乐的愿望。也许是出于同情心,已经关门的空无一人的游乐场为卢卡重新开放,罗贝尔托抱着心爱的卢卡在各处玩着。卢卡临死前终于得到了父亲的爱,但父亲的内疚却永远难以消除。
影片通过最真实的情节叙述,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传达了无需言说的浓浓父子之情,感人至深。
㈦ 告诉我一些关于父子情的外国电影
1,《父子迷情》
《父子迷情》是由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安德烈·薛提宁、阿里克谢·尼穆斯霍夫主演的剧情片,于2004年1月21日在法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位父亲与儿子长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看起来像兄弟,有时甚至像一对恋人的故事。
2,《老爸向前冲》
《老爸向前冲》是由丹尼斯·杜根执导,亚当·桑德勒、乔伊·劳伦·亚当斯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法律系毕业生Sonny三十出头,不愿长大和轻浮的性格令女朋友向他提出分手。为了令她回心转意,辛尼向福利署讹称是五岁男孩朱利的生父并收养他,藉以证明自己是可托付终生。
3,《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情感电影,由黄东赫执导,金英哲、丹尼尔·海尼主演,该片于2007年9月6日在韩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被美国家庭领养的孩子,在22年后回国与杀人犯生父相认的感人故事。
4,《大鱼》
《大鱼》是一部2003年出品的美国奇幻片,故事改编自丹尼尔·华勒斯(Daniel Wallace)于1998年出版的《大鱼老爸》(Big Fish)改编而成。
由蒂姆·伯顿执导,由伊万·麦克格雷格、阿尔伯特·芬尼和杰西卡·兰格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率先放映。电影以孩子的口吻来叙述其爸爸传奇的一生。
5,《因父之名》
《因父之名》是由美国环球影业制作的剧情片。该片由吉姆·谢执导,丹尼尔·戴·路易斯、艾玛·汤普森等人主演,于1993年12月12日上映。
影片讲述了盖瑞康伦是个不知深浅的小贼,无意间得罪了当地政府。之后他逃往英国,却被警察诬陷为罪犯并被判无期徒刑。其父亲为救儿子,但却也被关入牢。多年之后一位英国女律师才为康伦父子洗刷罪名。
㈧ 谁可以帮我提供一些“父子情”的影片
《美丽人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比较感人
《克莱默夫妇》 Kramer VS. Kramer,很棒!
《父子情深》 Tribute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不一样的童年》 A Bronx Tale,又译《四海情深》、《布朗克斯的故事》,罗伯特·德·尼罗首次执导并主演的自传性影片。
《生死频率》 Frequency ,不错的科幻片,主题是父子情
《大鱼》 Big Fish 有点魔幻色彩~~~
《父子情深》 The last snow in spring,意大利的老片子,很感人。
《千里走单骑》
《父子情》,1982香港电影金像奖
我个人最喜欢达斯汀·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克莱默夫妇》,看哭了…………
至于感动的片子就很多了,像《天堂电影院》。
㈨ 谁知道电影<英雄>和<无间道>的剧情和演员
喜欢港版《无间道》的影迷,可能会比较难以喜欢这个美版
港版是时尚的。不论镜头对准的是高级警员,还是街头混混,那种魅力之都的精英气氛,都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感觉。
美版是粗俗的。脏话成了角色的标志,从警员到黑帮头子,在国骂方面都是个顶个的熟练。这里的警察也很少西装革履或制服笔挺,休闲懒散的风格使剧中人物看起来很家常。
港版是内敛的。无论是刘建明内心的欲望,还是陈永仁那逝去的爱;无论是黄Sir对永仁的爱护,还是韩琛对建明的算计……一切都是在隐讳的状态下进行,反而能勾动观众敏感的心弦。
美版是奔放的。黑帮老大的霸气,不仅写在老杰克的脸上,还存在于他的每一段话和每一个举手投足当中。尽管他在派头上比不过港版中的韩琛,但在嚣张程度上则是大大超越。其中各种感情的表达,也是很直观热烈的,热烈到卧底的双方竟然玩起了三角恋。难怪他们最后的“天台决战”无法像港版那么冷静,情敌之间嘛,是一定要饱以老拳才能解恨的。
港版是中正均衡的。一正一反两个卧底,两老两少的层级搭配,你有未婚妻,我有知心人。势均力敌的架势,营造出特殊的紧张氛围。配以舒缓精致的摄影,这种氛围又被文艺化,从而使全片散发出东方情调特有的淡雅醇和风味。
美版是偏私宠幸的。这个偏爱和宠幸的对象,就是老杰克,杰克尼科尔森(JackNicolson)。他饰演的黑帮老大,一举突破了港版中四分之一不到的戏份,不仅超越对手警察组长很多,甚至凌驾于两位卧底角色之上,成为美版中的灵魂人物。如此一来,美版的重点,就偏离了港版中警匪双方的斗智斗力,而变成一力刻画一个黑帮老大的声威以及由此给相关人等带来的命运转折。
演绎重点、表现手法的完全不同,并不代表美版的《无间道风云》是部烂片。恰恰相反,它是一部非常具有观赏性的影片,在老马的作品中,具有如此娱乐精神的电影,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渴望很久了。
无间行者 The Departed (2006)
剧情介绍:
两条看似完全平行的生命轨迹,一旦交叉,只会带来毁灭……
位于波士顿南部的马萨诸塞州的警察局里正紧锣密鼓地统筹安排,他们即将迎来一场大范围的围剿行动,波士顿的底层社会被爱尔兰黑帮所控制,警局决定下大力度,一举捣毁这个最大的犯罪集团网。然而,犯罪组织的龙头老大弗兰克·科斯特洛却太过狡猾,擒贼先擒王,不把他拉下台,他名下的组织永远都不会消亡。恰逢一批新警员从警校毕业,对于社会来说,他们就像是一张张白纸,局长从中拿出了比利·考斯蒂根的档案,他需要有人能够渗透进黑帮,从内部为警局传递消息,而比利就是最完美的人选,因为他本身就是从波士顿南部底层走出来的。于是,比利还未穿上警服,就重新回到了街头。
与此同时,与比利同期毕业的另一位年轻警员科林·沙利文却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屡破奇案的他被当成了警察的未来之星,短短几年,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最终,他成功地进入为对付弗兰克而专门成立的调查小分队中,并成为这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然而对他信任有加的长官可能并不知道,其实科林是弗兰克安插进警局的一颗棋子,偷偷地将警察的行动事先通知给弗兰克。
比利和科林都活在双重身份的困扰中,并渐渐混淆了最基本的判断力,他们成了收集信息的机器,然后再将自己所知道的告诉那个真正的“老板”……然而纸包不住火,警局和弗兰克几乎同时开始怀疑自己的内部出了奸细,他们开始着手一系列调查,誓要将卧底揪出来,一切冲突开始明朗化,而比利和科林则不断受到身份曝露的威胁,他们要保住的,不是真实身份,而是性命。
幕后制作:
【从香港到波士顿】
严格说来,《无间行者》讲述的是两名立场不同的警察的生活:科林·沙利文,头脑灵活且野心勃勃,从微不足道的小警员迅速成长为一名举足轻重的高级警官,进入了专门为打击弗兰克·科斯特洛成立的专案小组;比利·考斯蒂根,是波士顿南部最底层社会的代表,他在街头摸打滚爬,所以拥有难能可贵的街头经验,他不甘于像身边其他人那般堕落着混日子,希望通过考入警校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最终却仍然成为犯罪组织的一名核心人物。然而,科林和比利的真实身份却是互相调换的,他们的行为带着双重目的,在一场危险的游戏中小心前行,稍有不慎,小命不保。
《无间行者》的故事灵感起于2002年香港电影《无间道》,因其在亚洲的风靡程度而受到了好莱坞制片商的关注,最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登陆美国……美国版本的影片由威廉·莫纳汉(William Monahan)进行编剧,其实在接下这个工作之前,他并没有看过中国版的《无间道》,但仍然为这个伟大的故事着迷,同时,他也意识到,从香港平移到波士顿,即使是同样的故事,也应该有特色完全不同的角色去支撑,虽然他喜欢极了《无间道》中每一个角色都是那般的处心积虑,但他更想创造的是一个美国式的悲剧,而非中国式的,他的想法比较简单:人,一旦被迫与他熟悉的生活剥离,就注定了悲惨的结束。
香港版的《无间道》是那种曾被广大影迷所喜欢的犯罪类型片的典型,但首先要说明的是,《无间行者》并非《无间道》的重拍版,只是被故事中的人性激发了灵感而已。而且,除了借助了相同的故事线索外,莫纳汉创作的剧本也与香港版有着天壤之别,这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并非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是人性中最坚强、最不可战胜的那一面。
《无间行者》仍然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最擅长的黑帮片,却与以往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仅仅是影片的背景地被改在了波士顿,主角被换成了爱尔兰黑帮,还因为这是斯科塞斯第一次涉及探讨美国警察机构内部以及贪污问题。在波士顿南部,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几年前,爱尔兰黑帮一直控制着城市的地下黑帮组织,他们是绝对的犯罪核心。可是为何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爱尔兰犯罪分子能在波士顿如此猖狂,与警察内部的腐败是分不开的。
【警察,还是罪犯?】
两个年轻人被迫走进了与他们期望完全相反的世界里,在警察机构和黑帮组织中过着折磨着神经的非人生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是比利·考斯蒂根,一个刚刚从警校毕业且成绩优异的年轻警员,可是他还没有证明自己作为一名警察的能力,就服从上级的安排,执行了一项危险的卧底任务。从小,比利一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警察,他生长于波士顿的底层社会,性格里有着一种不加修饰的粗糙,一直尝试着摆脱原来的生活,加入警队就成了他惟一的希望。然而很有讽刺味道的是,一个命令,就让比利不情愿地回到了他一直努力挣脱的世界,有好几次,他都差点曝露身份,而且一切线索都指向“比利是卧底”这一事实,于是弗兰克开始巧设陷井,等着比利自投罗网……在最有智慧的犯罪头子面前,比利能够成功逃脱吗?
科林·沙利文和比利很相似,也来自波士顿南部,是同一期毕业的警员。然而他也过着双重人生,和比利就像是镜里镜外的同一人……马特·达蒙扮演的科林是警局的天之骄子,他很快就爬到了警官的位置,而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却还在街头巡逻呢。即使如此,科林却和比利一样凄惨,他越来越深陷于自己稳步上升的身份地位中不能自拔,可他同时还是犯罪组织的同盟。科林本来深信自己拥有足够的智慧处理好这种双重身份,可事实却是事态的发展已经离开了他的掌握。影片一开始,就是弗兰克在收留科林的那一天对他说的话--那时科林只有12岁,弗兰克告诉科林什么是价值观,同时也说明,如果没有自己,科林什么都不是。所以在科林的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惧怕弗兰克的,弗兰克比他的父亲要更具权威性。弗兰克发现这一点后,觉得应该适时地利用一下科林对自己的忠诚,于是安排他进入了警局,并一手策划让他破了几起大案子,让他在警局做到一定的职位,才能更好的为自己做事。
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却有着共性,只不过是科林选择了一条路,然后比利选择了另一条路……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
美版《无间道》——浪费了港版好剧本
尚未观之,褒奖之声已是一片。《无间道风云》的浩大声势令我充满期望。然,观看的结果却是失望。不否认有港版的先入为主,但更确切地说,是文化隔膜带来的消化不良。
首先来说该作在马丁·西科塞斯作品系列中的地位。有人说《无》是《好家伙》后最棒的马丁作品,我却深不以为然。而有评论认为《纽约黑帮》是马丁的失败之作,个人也不以为然。让丹尼尔-戴-刘易斯入化的表演\群众演员嚣张的激情\历史街景的再现完美融合,从而诞生一部黑帮史诗的任务个人认为完成的非常漂亮,完全可胜任《好家伙》后最好电影之誉。而《无间道风云》,则应是马丁不失水准之作,并非铁板一块,完美无缺。
首先老马让那个嚣张的无以复加的“好莱坞第一流氓” 杰克·尼科尔森占据了太多的银幕时间。有人说老马强化了杰克扮演的科斯特罗的叙述使影片脱离了港版原作拘泥人物命运的窠臼,从而呈现出波士顿黑帮势力一角,是老马擅长的社会写实风格。而个人恰恰认为这是影片的最大败笔。如其所说,则故事就没有必要从港版《无间道》剧本取血,完全可将科斯特罗的戏份再加大,如果非要描写黑白两道内鬼角力,则应该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比利描述成警界棋子,突出其冲突前锋的身份,弱化个人悲剧感。这样,黑白卧底的冲突直接体现黑帮和警界的冲突,或再辅以警界腐败等情节,以呈现波士顿黑白势力全貌。则影片完全可进入老马的自由世界任意挥洒,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既然从港版《无间道》取血,自然应该抓住港版的精髓。那么现在这样的处理,则似有均摊剧力之嫌。科斯特罗并未完全展开,而科林和比利二人命运之荒谬悲苦,也没有得到全情展现。老马刻意不看港版,刻意避开港版风格的苦心,恰恰使他在《无间道风云》的处理上显得过于个人化,造成与原剧本内核的偏离。因原剧本最为成功之处,正是将焦点置于黑白卧底互斗引来的张力,以及由此引发的身份挣扎,所谓人在江湖,无间炼狱。剧本的剧眼在悲剧气氛上,是写意而阴冷的内向型故事,而非大开大阂的外向型的社会写实。
这种无当的处理,令影片看上去像个被惯坏了孩子,恣意妄为,不知节制。这并非老马不懂含蓄低调,即使以他的《出租汽车司机》和《好家伙》为例,我们也能看到,老马知晓运用低调的人物性格,或低调的技术处理配以嚣张的人物性格完成故事营造,这令那些影片历久弥新,不褪经典。可美版《无间道》,恰恰在本应表现低调之时,失了控制。这就像是一种逆反,因一贯与奥斯卡无缘,迎合之作《飞行家》也铩羽而归,老马的心理这次似乎多了不为奖项所累的洒脱和率性,要全情做回自己。可这种率性却大大出格,令一个好剧本变成了并非经典的水准之作,真乃可惜。所谓过犹不及吧。
下面我纯以个人角度说说美版港版的区别(相信影迷们看完《无间道风云》后都会有这样的冲动和兴趣的)。
角色
首先,港版将剧力最大程度上给了陈永仁和刘建明,对二者身份颠倒痛苦不堪的情境做了较为充分的展现。虽然没有交代刘建明和韩琛关系由来,却并不影响内鬼角力这一影片核心。相反,却对黄Sir和陈永仁的关系做了适当描述,即使篇幅很短,却大大强化了影片向善的内力。比如在天台上,黄Sir给陈永仁手表作礼物的情节,寥寥数笔,已经铺垫了一种温暖的情怀。这样,当黄Sir从天台坠落,死在陈永仁面前时,那种悲戚和心悸才显得至为震撼。即使在技术上,港版的处理也要强过美版。港版中从陈永仁身旁坠落的黄将轿车砸烂,美版中警察则直坠比利眼前。前者不仅触目惊心,而且因有感情铺垫,令人体会到黄和陈类似父子情愫的轰然崩裂,无疑更为揪心。
马丁在处理科林和比利因身份焦虑带来的痛苦上,笔墨寥寥。比利的痛苦相对交代的多一些,可不知大家注意了否,他的痛苦,更多的来自于,与科斯特罗及其手下这类杀人恶魔共处带来的精神紧张和恐怖,而不是来自自身身份定位的焦灼。而在科林身上,我们几乎没有感觉到一个黑帮分子在卧底生涯中渐渐向善,欲洗刷自己过往污迹的欲望。港版中刘建明杀死韩琛毫不犹豫,因为杀死韩琛就是消灭了唯一知晓他污迹的证人,这种主动性令刘建明挣脱黑帮身份的内心祈望跃然而出;而美版中,科林杀死老大似是无奈之举,完全没有了人物心理层面的动因。不注重心理营造而注重事件过程的风格,使科林和比利的天台见面狼狈而平庸,失去了两个内鬼的心理对峙张力。“对不起,我是警察!”这句港版台词,完美诠释了黑白二者身份焦灼和推动着人物行为动机。美版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这种焦灼。
对科斯特罗过于沉迷的描写,使科林和比利沦为配角。而且比利混到科斯特罗身边的过程也过份轻松,难以相信黑帮这样轻易上钩。而对警察粗口的迷恋也毫无理由,因为没有任何时间和事件解释这些粗口所谓何来。马克·威尔伯格扮演的警察性格之突兀,在老马以往影片中也是少见。在一些警匪片中我们看到警察大爆粗口,是为了表现警察的腐败,或是为塑造反英雄化的警察形象服务。可此处的粗口,则有为粗俗而粗俗之嫌。而且警察与比利见面,也实在没有必要两人同时出现。。。马丁·辛这种在《现代启示录》中光芒四射的演技派,在整个影片中沦为符号,简直渺小至不见,甚为可惜。戏份都给了尼科尔森的严重后果就是,看完美版后,满脑留下的都是他那一脸狰狞的表情,其他人似乎消失了。。。。。。
技术
在某些技术处理上,港版更为可信和有张力。比如在黑帮交易的关键戏份,陈永仁利用暗藏的发报器,刘建明利用警察科技工具相互进行的时间争夺,不仅合理,而且张力十足,有令人屏息静观的力量。二人传送情报的过程十分紧张,这是因为刘伟强对时间的处理具有“咬合”感,颇能调动观众心弦。而美版中这一过程全部交给手机处理,当然因为老马将故事背景设为1970年代有关,却很难调动观众参与感。总体看来,港版运用了较为恰当的技术手段营造黑白二鬼的紧张角力。如镜头语言,刘建明看向黄Sir发报的手,使用了合理的推镜;而往来警匪之间的各类移动镜头则维系了气场上的连贯和对细节的关注。整体气氛肃静,剧力却在眼神和手下传递,因此营造了一种喻危机于静态的气氛。而反观美版却发现,老马不知何故,对本可以而且应该营造紧张气氛的场合,大多笼统交代,技术上无显在处理,时间上咬合感不强,情节于是失于平淡。大概老马太着重于表现尼科尔森的个人恐怖魅力了,失去了对时间的敏感。
风格
港版注重细节和美版注重过程,造成了风格上的不同。这种注重过程,注重写实的风格,令美版就像是一部警匪流水账,失去了原作最为出彩的心理气氛。与《好家伙》比起来个人认为《无间道风云》完全失控。节奏过份紧凑,缺乏气口,爱情戏又过于戏剧化。少了《好家伙》和《赌城风云》对事件\对人物塑造的雍容不迫。即使音乐也紧紧张张,满铺满用,有时甚至到了让人闹心的程度。《好家伙》的故事来自于黑帮成员亲自书写的回忆录,这让其在叙事角度上占有了先天的优势,即能够令马丁以描写家族事务般的雍容还原黑帮被种种途说歪曲甚至神化的本来面目,因而令《好家伙》具备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真实,同时又兼有电影作品的造梦基因,于是《好家伙》便有了风骨,一种直逼现实却又传奇化了的风骨。而《无间道风云》则意图通过黑帮和警界角力表现那个什么世界像老鼠的矫情命题,却又没有更多素材来支撑这一命题。因为原剧本的命题根本不在此处,当然费力不讨好。非原创剧本被好莱坞编剧改得走了形,以削足适履地适应马丁的风格,于是原作精髓尽失,而使美版《无间道》成了一部警匪片片库中并不鲜见的作品。
总之,港版是东方化的\内敛的\低调的\精致的,更多的倾向于描写人物内心的焦虑和身份挣扎;美版是西方化的\张扬的\有野心的,意图打造黑帮哲学和展现社会现实。正如影片结束那个镜头,一只老鼠爬过市政厅前景,用以呼应警察说的关于世界就像老鼠的台词。可个人无法对美版产生太大喜好。
我对美版的了无好感也许有些言重了,这里确实有着港版先入为主的重要原因。但更多的是为《无间道》这一优秀剧本感到惋惜。只当是一种立足中国人审美和心理的牢骚吧。喜欢美版的不必太过较真,自然喜欢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