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美丽心灵电影主角性格

美丽心灵电影主角性格

发布时间:2022-04-25 22:39:41

1. 电影《美丽心灵》的剧情

《美丽心灵》讲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

剧情介绍: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拉塞尔•克劳)在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珍妮弗•康纳利)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他如愿以偿。


(1)美丽心灵电影主角性格扩展阅读

《美丽心灵》角色介绍:

1,约翰·纳什

个性孤僻的数学家。他拒绝与别人相处,由于科研路上的挫折和情感世界的缺乏,患上精神分裂症,并出现一系列光怪陆离的幻觉。但纳什在妻子艾丽西亚的帮助下,通过自己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

2,威廉·帕彻

纳什想象出来的人物,在病情加重的时候出现,自称供职于美国国防部,要求纳什为国效力。他体现了纳什渴望成功的一面。

3,艾丽西亚·纳什

外表漂亮,性格温柔,思维缜密的物理系学生。她打动了纳什的心,两人共同走进婚姻殿堂。她发现丈夫患有精神分裂的疾病后,内心几近崩溃,但一直没有放弃对丈夫的帮助和陪伴。

2. 《美丽心灵》故事情节非常感人,有哪些剧情让你感动

《美丽心灵》这是一部讲述了一位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然而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

看完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是纳什本身患有精神分裂症,常常会看到三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人,因为受其困扰,辞去了工作后,进入了精神病院,而他后面为了妻子孩子事业,克服了心魔,最终登上了诺贝尔领奖台!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眼泪不觉的就流下来了,通过影片,看到了纳什的艰难选择,以及他对妻子孩子的爱,特别是在领完奖的时候,夫妻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的时候,真是特别让人感动,让我们彻底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你愿意为之去付出,那么总会有修成正果的一天
而这个,正是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夫妻两人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度过了生活给予的考验,修成正果!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引发人们思考的,也总是能给人生活上或是生命上的启发,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电影会成为永恒经典的原因!强烈推荐没看过的朋友去观看一下!

3. 《美丽心灵》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人生的跌宕起伏无处不在

万事万物,很少有一件事情是完全能如人心意的。家家,甚至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就像影片中的男主角一样,年纪轻轻就发表了具有前瞻性的并且能适用于广泛领域的博弈论,并且还在数学几何学等多个学科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再加上他那张英俊潇洒的脸庞,很多人羡慕都来不及。

但是,这样优秀的男子,却患有精神分裂症,并且无时不刻地受其困扰,让男主角逐渐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动物。是的,人生中的跌宕起伏无处不在,一个人看似再辉煌的人生也总有自己的挫折和难言之隐。

2、人生中的亲密关系很重要

影片中的精神分裂症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难治愈的,几乎可以等同于绝症,更何况电影还有夸张的艺术手法。在电影中,这样的精神分裂症几乎可以摧毁男主角纳什的整个人生,但就在这样危险的关头,他的妻子挺身而出,没有抛弃他,时刻亲密地相伴在他的左右,并最终让他成功地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且帮助他成功地摆脱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

3、人生中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帮助人们战胜人生中的困难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态势都是一条螺旋的上升曲线。所谓螺旋式的上升,就是指一个人在人生中的发展轨迹不可能是一条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打着无数个拐弯的曲线。这也就决定了人生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挫折与困难,而这些光靠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战胜的。

4、尊重,是人们彼此交往的基础准则。

而在亲密关系中的尊重,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和电视言情剧里面一样的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你选择了对的人"那么简单,尊重更需要真心实意,不要只是嘴上说尊重圆场而心里却心怀不满。

5、懂得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

在蜀国灭亡后,面对曾经相伴多年的主子,蜀国大臣们中时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绝对不能当"扶不起的阿斗",无论关系中的另一方对自己有多么的尽心尽力。我们要在亲密关系中保持一定的自尊,自强,自立,才可以给这段亲密关系持续下去的理由。

4.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评论《美丽心灵》这部影片

这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评论:

如果是从心理学角度对影片的主角纳什进行变态心理分析,就需要剔除该人物作为电影形象的艺术强化成分。影片以纳什的精神分裂症为独特素材,对其忐忑但卓越的一生加以传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病。该病症的心理异常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分裂。会出现的病症有:思维障碍(其中包括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和妄想。)、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
通过对纳什的分析,可发现他所患的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病症。在思维障碍方面,纳什患有妄想。个人认为具体是受思维逻辑障碍影响较大的继发性妄想。纳什会对身周的事物和人有一些奇怪的联想和逻辑推理,他是热情的数理学家,并把自己的这份热情和痴迷注入进了日常生活。对鸽子行为的观察推理,对研友领带的思考以及对男女交往的本质的发觉,等等,无不有数理狂热的渗入。以致无形中形成了思维逻辑障碍,最终导致了妄想。纳什妄想的内容比较固定,并形成了系统。纳什妄想的人物主要是葡萄牙室友、国安局的威廉和室友的小侄女玛希;内容主要围绕国安局秘密事件展开。而所有这些都在纳什让人惊叹的广阔的幻想空间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妄想之外影片刻画得最突出的其他症状是感知觉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对这些内在反应和外在表现的刻画可以让影片人物更加生动。影片在艺术上也达到了这一效果。纳什的幻想是十分显著和真切的。一般出现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幻觉内容于现实生活是怪异的,兼有听幻觉、视幻觉和触幻觉。听幻觉为真性,声音清晰,主要是下达指令、威胁等,也有对自己有利的好的方面;视幻觉出现时,纳什并不完全是旁观者,大多时候他都参加到了幻觉的场面;触幻觉在影片中比较明显的一处是国安局工作人员给纳什手臂植入芯片时他所感到的触电感和疼痛感。当然这些都存在艺术需要的变动和扭曲。
在影片中,纳什不主动参加活动,经常处于沉思之中;不与周围的人接触,闭门索居,不修边幅,孤僻,脱离现实。同时伴随一些刻板、机械、不具实际意义的动作和姿势,如影片中僵硬地偏头和恐惧、防卫地抱着包等。这些都是纳什意志行为障碍的表现。
根据以上的病症分析,可以推导出纳什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又称妄想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可围绕某一中心思想而逐渐发展,最初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妄想结构可变得松散而不严密,内容也更荒谬和不固定。这跟影片中纳什关于国安局的妄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大致吻合的。一开始纳什很自然地置身于国安局的秘密行动中,井井有条。但在不断地深入中,谋杀、枪战等意外出现了,妄想不再严密,荒谬起来。
至于纳什发病的原因,影片所提供的材料和背景较局限。首先我们无法追究其生物学因素,而这些因素至少多少存在。葡萄牙室友刚出现时,说:“当你身体水份不足,体内的循环会停止……”我敏感地认为,纳什在高度紧张和专注的工作下可能造成了体内代谢异常,幻想出的人物所说的这些话可能是身体对意识的自我提醒。除去生物学因素,就心理-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发病原因与机理而言,目前为止,理论和研究本身尚不确凿,当然还是有共性特征可谈论的。
当纳什第一次跟葡萄牙室友饮酒长谈时,他忆及童年说:“我一年级的老师跟我说,我很聪明,但是心地却不怎么好。但是事实上,我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也不喜欢我……”从这习影片透露的简短话语我们来挖掘,可以发现纳什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都从小有人格异常,容易跟别人(包括家庭成员)形成格格不入或关系失调的状态,由此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并发展成人际冲突,从而很可能成为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因素之一。人格因素在纳什身上的表现是明显的,直至他研究生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他在人际交往上一直都是单薄紧张的,很糟糕。
心理应激作为精神因素对精神分裂的发生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心理应激会导致大脑功能的失调,从而促使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生活事件(即在生活过程中,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不同影响的事件)是造成心理应激的重要因素。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证实,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越高,导致心理应激的可能性越多,进而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就越严重,造成疾病的可能性也越大。影片中从纳什进入研究生院到发表博弈理论,尽管最后他取得了成功,但中间的过程中出现的“生活事件”数不胜数。纳什受到同伴的嘲笑和导师的否定,把友未遂,下棋失败,等等,这些都不断地刺激着这颗孤独微弱但好强的心。强烈深重的心理应激,不断地在沉默和压抑中积聚,直至转化成妄想幻觉爆发出来。
至于社会、经济因素,影片所突出得不够鲜明。
就精神分裂症的其他起因,不少人推崇瑞士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情结”说。荣格认为,当情结作用超出自我的可控范围时,便容易构成独立的分裂人格。本质上,这是一个人被压抑的潜意识进行自我抗争的表现,是人的精神允许被压抑的内容进入意识领域,从而扩展人格的一种自我治疗的尝试。我们无法单从影片正面了解纳什的一些情结,但可从反面加以推导和发掘。对纳什幻想出的三位人物的原因加以思索,我们可以泛泛地概括出一些与其相符的个人情结。葡萄牙室友的出现是被压制在内心深处的焦虑、孤独;渴望被认同、鼓励等情感的呼喊,这些情感一直被意识拒绝和忽略,并被迫处于无意识状态。葡萄牙室友正是这些情感的共鸣和发泄。
至于国安局的威廉,他出现在纳什在五角大厦破解出一组高难度军事暗号的当头。那时纳什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这些成功和这一次在五角大楼作出的贡献(那些将军感激和肯定的表现有些冷淡,我个人认为纳什的内心对此是不满意的),激起了纳什的英雄主义情结。他渴望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国家似乎并不乐于满足他。于是他开始了精神状态下的自我实现。这种满足的过程是狂热和惊心动魄的,以至于自己深陷其中,逐渐被这股强大的情结和幻想的力量控制住,病症不断恶化。
小女孩玛希的出现是美好温暖的。可怜的玛希失去了双亲,这种可怜是纳什内心的悲哀和无助的幻化。小女孩可能也是纳什对自己过往已久但一直心有余悸的童年的潜意识的补偿。总之,玛希是纯洁的,无助的,需要人照顾,渴望成长强大。纳什不也是如此嘛!
从心理学的其他角度,该影片还有广多的可谈之处。作为变态心理学的个案素材,小约翰•纳什的一生和贡献是可敬可感的。

这个也是http://www.douban.com/review/1062953/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58190/

还有很多 楼主找找吧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6029/reviews

满意要给分哦~~~~:)

5. 电影美丽心灵

《美丽心灵》的男主角纳什患有精神分裂和幻想症,浪子室友、小女孩,还有那个秘密军官都是他的幻想,从一开始就是,就因为小女孩一直没长大,纳什自己才意识到3个人都是他的幻想(现实中的小孩是会变老的),最后虽然采取治疗但是也没有完全摆脱那些幻想,但是由于妻子的支持和自己的意志力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
纳什老婆没说过有那个室友啊!你应该记错了。

6. 《美丽心灵》 从专业电影角度鉴赏。比如主题分析,视听语言分析(蒙太奇,长镜头,画面组接,镜头剪切等)

楼上的复制!!

7. 美丽心灵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什么

1、《美丽心灵》影片讲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的故事。

2、电影英文名为 ABeautifulMind,是由朗·霍华德执导,罗素·克劳、詹妮弗·康纳利等主演的一部电影。影片于2001年12月13日在美国上映。

3、剧情简介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数学家小约翰纳什念研究生时便发明了他著名的博弈理论,短短26页的论文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

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与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全通过意志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在博奕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拓展资料

角色介绍:

1、约翰·福布斯·纳什|罗素·克劳

英俊怪异的数学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就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终其一生都与精神分裂症相伴,但最后他获得了自我实现,斩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艾丽西亚|詹妮弗·康纳利

一个漂亮,大方,温柔,思维缜密的物理系学生,最终打动纳什的心,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当发现丈夫的精神疾患后几近崩溃,但一直没有放弃对丈夫的帮助和陪伴。

3、查尔斯|保罗·贝坦尼

纳什想象出来的一个室友,一个挚友,通过他体现了天才的孤独和不为人理解的一面。

4、威廉·帕彻|埃德·哈里斯

也是纳什想象出来的,在病情加重的时候出现,自称供职于美国国防部,要求纳什为国效力。

8. 电影《美丽心灵》即《A beautiful mind》的男主角是不是属于那种 智商高情商低的人

我觉得不算是= =电影里他自己说:我的一个老师说我有两个脑袋半颗心
但是后来,他遇见了他的妻子,是她的妻子帮助他,使他有毅力去和那些幻影斗争,算是斗争吧= =这样说来,他还是个情种啊~还有之前用星星画伞、章鱼,不是也很浪漫的吗

9. 结合〈美丽心灵〉影片分析,影片中主人公纳什的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取决于他的性格和敏捷思维能力还有他争强好胜的内心。首先,从小的孤僻性格在他大学生涯必须塑造一个伙伴,因为他太孤独。其次在屡屡受挫后他在内心塑造了军事师这样很厉害的角色去任其发挥。正是这些也让他更加敏捷聪慧。纳什自己成就了自己

10. 谁知道美丽心灵的男主角

是有真人,可是电影也不是完全属实。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
2015年5月24日,约翰·纳什夫妇遇车祸,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1]
早期经历

约翰·纳什,全名为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1928年6月13日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West Virginia)工业城布鲁菲尔德(年轻时的约翰·纳什年轻时的约翰·纳什Bluefield)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950年,约翰·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个重要发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父亲老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Sr.)来自德克萨斯州,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任职于阿巴拉契亚电力公司(Appalachian Electric Power Comp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当时在法国担任负责后勤工作的中尉;母亲玛格丽特·弗吉尼亚·马丁(Margaret Virginia Martin)生于布鲁菲尔德,结婚前是当地的一位中小学教师,教英语和拉丁语。

纳什从小就显得内向而孤僻。他生长在一个充满亲情温暖的家庭中,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母亲、外祖父母、姨妈和亲戚家的孩子们的陪伴下度过,但比起和其他孩子结伴玩耍,他总是偏爱一个人埋头看书或躲在一边玩自己的玩具。

小纳什虽然并没有表现出神童的特质,但却是一个聪明、好奇的孩子,热爱阅读和学习。纳什的母亲和他关系亲密,或许出于教师的职业天性,她对纳什的教育格外关心,早在纳什进入幼儿园前,就开始亲自教育、辅导他。而纳什的父亲则喜欢和孩子们分享自己在科学技术上面的兴趣,能够耐心地回答纳什提出的各种自然和技术的问题,并且给了他很多的科普书籍。少年时期的纳什还特别热衷做电学和化学的实验,也爱在其他孩子面前表演。

纳什就读于布鲁菲尔德当地的中小学,然而在学校里,纳什的社交障碍、特立独行、不良的学习习惯等时常受到老师的诟病。这些问题令纳什的父母忧虑,曾经想过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小学时期,纳什的学习成绩(包括数学成绩)并不好,被老师认为是一个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测验水平的学生。比如在数学上,纳什非常规的解题方法就备受老师批评,然而纳什的母亲对纳什充满信心,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另辟蹊径恰恰是纳什数学才华的体现。这种才华在纳什小学四年级时便初现端倪,而高中阶段,他常常可以用几个简单的步骤取代老师一黑板的推导和证明。而真正让纳什认识到数学之美的,恐怕要数他中学时期接触到的一本由贝尔(E.T.Bell)所写的数学家传略《数学精英》(Men of Mathematics),纳什成功证明了其中提到的和费马大定理有关的一个小问题,这件事在他的自传文章中也有提及。

在高中的最后一年,他接受父母的安排,在布鲁菲尔德专科学院选修了数学,但此时的纳什并未萌生成为数学家的念头。

大学生活

后来因为获得George Westinghouse Competition的奖学金在1945年6月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开始以化学工程为专业,后来才逐渐展示出数学才能。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由于这一笔优厚的奖学金以及与家乡较近的地理位置,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来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当时生活的地方,并曾经与他有过接触。他显露出对拓扑、代数几何、博弈论和逻辑学的兴趣。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Neumann)在1944年与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士特恩(OskarMorgenstern)的著述《博弈论和经济行为》,通过阐释二人零和博弈论,正式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础。1950年,22岁的纳什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为题的27页博士论文毕业。他在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从事教学

纳什对纯数学里的拓扑流形感兴趣。1950年夏天他为美国兰德公司(Rand)公司工作。那时兰德公司正在试图将博弈论用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和外交策略。秋天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后,他并没有继续在博弈论方面的研究,而是开始在纯数学里的拓扑流形(Manifolds)和代数簇(Algebraicvarieties)上做他原先在攻读博士期间曾经感兴趣的工作,同时教些本科生的课程。但是Princeton数学系没有给他教职,不是基于他的学术水平,而是因为他的性格因素。

1952年他24岁,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他的教学和考试方法有悖于传统。如果说一般人心目中的数学家们是一些以古怪偏执傲慢为自豪资本的典型NuttyProfessors的话,那么你可以想像纳什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奇怪——或许并不奇怪——的是,数学系占据的大楼往往在一些校园里虽然狭小,但却是最高的,仿佛要加深人们对象牙塔的印象。

在研究领域里,纳什在代数簇理论,黎曼(Riemannian)几何,抛物和椭圆型方程上取得了一些突破。1958年他几乎因为在抛物和椭圆型方程里的工作获得Fields奖,但由于他的一些结果没有来得及发表而未能如愿。

步入婚姻

当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高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英俊容貌。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日子里,他在一家医院做一个腿上小手术时遇到了EleanorStier,并在1953年他25岁时与她有了一个私生子John DavidStier。

1955年,他与一个他自己的漂亮学生,来自南美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读书的艾里西亚(Alicia Larde)约会。艾里西亚很崇拜他,经过一番心计,她终于赢得了他的倾心。1956年的一个晚上,Eleanor来看纳什,发现了艾里西亚。Eleanor很是恼火,将结果告诉了纳什的父亲。他父亲鉴于那个私生子的考虑,督促纳什与Eleanor结婚。但他的朋友们大都极力反对,说Eleanor与他悬殊太大。他父亲很快就去世了。

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精神失常

婚后,1958年的纳什好像是脱胎换骨,精神失常的症状显露出来了。他一身婴儿打扮,出现在新年晚会上。两周之后他拿着一份纽约时报,垂头丧气地走进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间坐满教授的办公室里,对人们宣称,他正通过手里的报纸收到一些信息,要么来自宇宙里来的神秘力量,要么来自某些外国政府,而只有他能够解读外星人的密码。[10] 当一个人问他为何那么肯定是来自外星人的信息,他说,有关超自然体的感悟就如同数学中的灵思,是没有理由和先兆的。

秋天,纳什30岁,刚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Tenure),艾里西亚怀孕。后来他们的儿子John Charles Martin Nash出生,他因为幻听幻觉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然后是接二连三的诊治,短暂的恢复,和新的复发。

1960年夏天,他目光呆滞,蓬头垢面,长发披肩,胡子犹如丛生的杂草,在Princeton的街头上光着脚丫子晃晃悠悠,人们见了他都尽量躲着他。1962年时当他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Fields奖——数学领域里的诺贝尔奖(Nobel)——获得者时,他的精神状况又使他失之交臂。

就这样,他几乎被学术界遗忘了。到80年代,有几项荣誉性奖都几乎要授予给他,最终都因为他的病状而放弃。80年代末期,诺贝尔委员会开始考虑给予博弈论领域一次机会,而纳什就名列候选人名单的前茅,最后因为对博弈论的怀疑和对纳什的健康担忧而没有实现。

离婚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艾里西亚在纳什生病期间精心照料他30年。到1970年的时候,他已经辗转了几家精神病医院,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获诺贝尔奖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20世纪80年代末期,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至1997年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复婚

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逝世

2015年5月24日,约翰·纳什夫妇遇车祸,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

成就及荣誉

非合作博弈论

约翰·纳什诺贝尔经济学奖约翰·纳什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纳什均衡理论

一个博弈收益图,中心点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一个博弈收益图,中心点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

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

冯·诺依曼在1928年提出的极小极大定理和纳什1950年发表的均衡定理奠定了博弈论的整个大厦。通过将这一理论扩展到牵涉各种合作与竞争的博弈,纳什成功地打开了将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进化生物学的大门。

所获奖项

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8]

1999年,美国数学协会授予他Leroy P Steele Prize

阅读全文

与美丽心灵电影主角性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李焕英的电影票座位号 浏览:925
大电影三级 浏览:414
韩国保姆与男主的电影是什么 浏览:147
梅根失踪电影图片 浏览:537
哪个城市拍电影需要演员 浏览:213
力量电影中文版印度 浏览:324
电影院爆米花价格投诉 浏览:192
电影开头倒计时图片 浏览:726
戴拿碰到大古的电影 浏览:216
法国电影绿光完整版 浏览:756
龙珠孙悟空电影大全 浏览:762
成龙跟外国小孩拍的电影 浏览:641
电影一家老小演员表 浏览:853
老人用生肉喂养宝宝是什么电影 浏览:117
最多电影的网站是哪个 浏览:587
2020年电影10大票房 浏览:618
宋祖儿周星驰电影 浏览:653
老电影大沙暴视频 浏览:77
屋顶建电影院 浏览:176
看英语电影如何挡住中文字幕 浏览: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