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国外用胶片拍电影的导演

国外用胶片拍电影的导演

发布时间:2022-04-26 01:26:08

1. 现在还有谁什么电影是用胶片拍的都是数字的了么

2012年是数字电影和胶片电影的分水岭,2011年10月9日冯小刚微博宣布《一九四二》是其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胶片电影。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停止发行胶片拷贝,宣告了胶片电影的结束。从2012年起,数字电影拍摄逐渐占主流。各大影院更是几乎数字放映。现在的电影几乎都是用数字电影摄影机拍摄的,很少用胶片拍摄,因为现在国内胶片洗印厂全都关停,国内最后一条胶片洗印生产线——上海电影技术厂于2016年10月关停了胶片洗印生产线。全球可以胶片洗印的地方也寥寥无几。只有美国诺兰等极少数导演,才坚持用胶片拍摄,不知以后他会否放弃胶片拍摄。国内影院中放映更全是数字放映。即使原来是用胶片拍的电影,现在也是转成数字版,用数字放映机放映

2. 柯达破产了,那么还会有人用胶片拍摄电影吗除了死忠胶片党克里斯托弗·诺兰之外。

有啊 近日上映虎胆龙威5就是胶片哦啊 现在都用富士Eterna胶片

3. 国外的一个电影,主人翁小名叫多多,他回忆自己小时候跟着哎费得学习电影胶片放映,这个影片叫什么名字

《天堂电影院》: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1988年首度在意大利上映。雅克•佩兰、菲利浦•诺瓦雷、莱奥波尔•多里雅斯特、马哥•莱昂纳迪和萨尔瓦多•卡西奥在电影中联合出演。著名影评网站烂蕃茄上给予《天堂电影院》正面评价达到89%。1990年在奥斯卡金像奖也得到最佳外语片的殊荣。
意大利南部小镇,古灵精怪的小男孩多多(萨瓦特利•卡西欧 饰)喜欢看电影,更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菲利浦·诺瓦雷 饰)放电影,他和艾佛特成为了忘年之交,在胶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好心的艾佛特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搞了一次露天电影,结果胶片着火了,多多把艾弗达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艾弗达双目失明。多多成了小镇唯一会放电影的人,他接替艾佛特成了小镇的电影放映师。
多多(马克·莱昂纳蒂 饰)渐渐长大,他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艾萨•丹尼埃利 饰)。初恋的纯洁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对小情侣的海誓山盟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给隔断了,托托去服兵役,而艾莲娜去念大学。伤心的多多在艾佛特的鼓励下,离开小镇,追寻自己生命中的梦想……
30年后,艾佛特去世,此时的多多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导演,他回到了家乡,看到残破的天堂电影院,追忆往昔,唏嘘不已。多多意外地遇见了艾莲娜,往日种种,真相大白,他们如何面对彼此?

4. 雅克·贝汉去世,他曾出演《天堂电影院》,他在影片中演绎了什么角色

法国电影人雅克·贝汉去世,享年80岁,他的家人发文称他走的很安详,雅克·贝汉是演员、导演及制作人,曾出演《天堂电影院》《焦点新闻》《半个男人》《鞑靼人的荒漠》《警察的诺言》《放牛班的春天》等多部影片。

对于生命雅克·贝汉有不同的见解,从他的纪录片中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小小的一只蚂蚁,还是展翅翱翔的雄鹰,它们都在努力的生活着,这也是他想要通过镜头告诉我们的,尊重生命,感受大自然。因为人类快速的发展,使得大自然遭受了破坏,飞禽走兽也被迫远迁,更甚至有很多动物濒临灭绝。

5. 诺兰为何坚持于胶片电影

电影走过了一百年的胶片时代,终于敌不过技术的变革,转而走上了“数字时代”。数字电影成了主流,但主流并不是唯一,还有人再坚持用着胶片拍摄,比如诺兰。一盘卡带、一台机器、一个放映员,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们对胶片电影的回忆。就如《天堂电影院》中的多多,在胶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也是在胶片中找到了往日的自己。胶片电影终究没落了,不论是从摄像器材,还是发行拷贝,抑或是电影放映等层面来说,胶片都在被渐渐淘汰。虽然引起了无数人的惋惜和叹气,不过,电影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然后再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技术的变革,造就了电影发展的不可逆转趋势。

诺兰对胶片电影的坚持,是一种情怀,更是对电影这个行业以及对观众的尊敬。随着数字化电影的普及,虽然拍电影更加方便,但再也找不出从前的那种味道。而诺兰给我们的胶片电影,让我们又找到了看电影的那种情怀,那种感动。相信怀旧的人一定会喜欢看胶片电影,看起来更有感觉,更能深入电影,让心灵随着电影去旅行。

6. 蒙大奇,司徒雷登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因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o又加,把一组短镜头诽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俱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院俱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钱,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入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司徒雷登由于毛泽东写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Farewell Leighton Stuart》)的文章而使他在中国非常有名,但是在他的祖国——美国却是默默无闻。
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管杭州基督教天水堂,司徒雷登即出生在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他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从事传教,并钻研汉语。
1908年开始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辛亥革命时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约记者。
民国8年(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轮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邓之诚、郭绍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
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
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的师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21年他受聘为中国教会教育调查团成员。193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日军关在集中营,直到日本投降后获释。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直到离开中国。中华民国35年(1946年)7月11日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积极支持国民党政府进行反共内战,又拉拢民主个人主义者,培植中间势力。同年10月,来杭参加杭州青年会复会典礼并祭扫其父母之墓,杭州市参议会授予他“杭州市荣誉公民”称号。当时有人这样评论:他“既是政客又是学者,既是狡猾的对手又是温馨的朋友”。
1949年4月,解放军攻占南京,他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留在那里。1949年8月2日由于美帝国主义阻挠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一切努力都已彻底失败,司徒雷登不得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随即退休。据说在他离开中国前夕,曾经和中国共产党高层秘密接触,也打算前往北京磋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事宜,但是被提前召回,未能成行。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极尽讽刺,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篇文章还被收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
回到美国后,他先被国务院下了“禁言令”,后来又被麦卡锡主义者骚扰。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埋在燕京大学校园内。
主要著作有《启示录注释》《司徒雷登日记》《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等。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论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2008年11月17日上午,杭州半山安贤园,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一片肃穆中进行。回到中国安葬,是司徒雷登先生的遗愿,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至此,他的遗愿才算完成。

7. 为什么好莱坞还在用胶片拍电影

随着数码产品在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用硬盘、光盘、闪存等介质来储存影音文件。由此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现在拍摄电影应该不用胶片了吧?
然而,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恰恰相反,现在的电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胶片拍摄的。
首先,胶片的质感是数码无法比拟的。胶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层次感、色彩饱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数码的综合来讲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胶片的成本还是相对较低的。前面已经说过,拍电影的机器与拍电视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会比胶片便宜,但你能想象专业的人士用DV拍电影吗?而如果使用专业高清的电影设备,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胶片高。
还有,从感情上来讲,很多导演也倾向于使用胶片。当很多家庭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录象时,当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钱欣赏到盗版电影时,也就是说,电影越来越容易得到时,人们对电影的感觉在消退,这也是导演会偏爱胶片的深层原因。

8. 昆汀的电影都是用胶片拍的吗目前为止有哪些电影是用胶卷拍摄完成的

胶片并不代表不能有特效,将胶片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技术上个世纪就有!至于第一部非胶片电影是2002年用家用DV拍出来的,那时候数字技术还很差劲,你所熟悉的绝大部分经典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包括09年的《阿凡达》,13年的《一代宗师》等。就算是目前,数码技术也很难与被挖掘到极致的胶片技术抗衡,不仅是色彩宽容度层面还是色彩连续方面。至于胶片厂商破产的现状是无力回天了,但小范围的生产和运营是不会断绝的,至少在用过胶卷的那一代人消失之前,胶卷电影还会存在,后世之人也定将会传承。

9. 只用胶片拍电影的导演是谁人

克里斯托弗·诺兰

最坚决的胶片爱好者,除了对IMAX情有独钟外,对3D、数字都不感兴趣。坚守着自己那份纯正的电影趣味和热情。

10. 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外大片还是用胶片

需要高清晰图片的 别看现在数码相机都上千万像素了,可是要出大幅面的图,最好的还是胶卷的。细腻程度和色彩还是数码目前不能超越的,而且实现起来成本可以低很多,听人家说过。而且胶片机还有比135相机更大的中幅相机和大幅面相机,更是数码没办法比的。环境特殊的
如低温。胶片机尤其是机械相机在这方面可靠性更高。

阅读全文

与国外用胶片拍电影的导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个城市拍电影需要演员 浏览:213
力量电影中文版印度 浏览:324
电影院爆米花价格投诉 浏览:192
电影开头倒计时图片 浏览:726
戴拿碰到大古的电影 浏览:216
法国电影绿光完整版 浏览:756
龙珠孙悟空电影大全 浏览:762
成龙跟外国小孩拍的电影 浏览:641
电影一家老小演员表 浏览:853
老人用生肉喂养宝宝是什么电影 浏览:117
最多电影的网站是哪个 浏览:587
2020年电影10大票房 浏览:618
宋祖儿周星驰电影 浏览:653
老电影大沙暴视频 浏览:77
屋顶建电影院 浏览:176
看英语电影如何挡住中文字幕 浏览:377
25分钟完整版电影 浏览:177
电影院的带东西吃吗 浏览:972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300字 浏览:514
宠爱电影中的音乐 浏览: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