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胶片即将淘汰这种说法纯粹是胡扯,不要说电影,摄影领域胶片也是属于发烧级高端的,就像机械键盘占据高端键盘市场一个道理。你去随便问个影视导演,如果他们能用胶片拍电影,那他们绝对打死也不用数字电影摄影机。柯达传言破产只是一方面,电影拍摄上,胶片机的效果仍旧是数字电影摄影机没法比的,不过胶片机的确成本高,拍一分钟视频的胶片价格是3000元左右,一部片子90分钟,加上剪掉的废片,成本多少想想看就知道了。现在数字电影摄影机可以实现胶片机的效果,但数码机毕竟是数码成像,通过感光元件电子投射成像,有着永远都无法逾越的硬伤,而胶片机是化学成像,根据胶片感光的化学反应把画面呈现在胶片上,跟数码机完全是两码事,胶片机对于镜头的还原,是数字电影摄影机再发展几百年也无法比拟的,所以真正的大制作仍旧使用胶片拍摄,最主要的是,对于导演和摄像师们来说,胶片拍摄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电影,就像喝纯咖啡而不加糖和牛奶一样,而且数字摄像机是电子成像,只要基本参数差不多,用什么机器都是一样的,需要选择的只是镜头。但胶片摄像机就不一样了,70mm、35mm、16mm、超8mm,尺寸不同特点不同用途不同,胶片自身也有N多种,根据表面工艺、材料感光分子密度各方面不一样,胶片种类也不一样,每一种种类的胶片对于景物的呈现有着不同的类型,有的色调表现偏冷,有的对比度偏高,导演和摄影师要根据影片的内容、风格和艺术特征去谨慎选择胶片,你说哪一种更好玩?导演们肯定倾向于胶片机,质量绝对比数字摄像机强。只不过现在数字电影摄影机的发展很快,画质呈现上已经无限接近胶片机了,而且更方便,不需要承担着拍废胶片的压力,想拍几条拍几条,成本还非常低,所以冯小刚也决定打算转而使用数字电影机了,其实在好莱坞,中大制作还是用胶片机,用数字摄影机拍的大片很少,这几年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这一点恐怕很难改变。
『贰』 夜宴的结局是什么
《夜宴》结尾,青女、厉帝、殷隼、无鸾等相继倒下后,皇室唯一的幸存者婉后抚摩着她钟爱的茜素红绸缎,充满无限幻想地说:“知道朕为什么喜欢‘茜素红’吗?因为它红得像人们熊熊燃烧的欲望。对,欲望!多少人的生命被它毁灭,只有朕,因它的燃烧而更加辉煌。”此时,一支匕首从身后飞来刺穿了她的心脏,她悠悠转过身来看着凶手,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电影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悬念,“究竟是谁杀死了婉后”?
《夜宴》结束了,这部翻版《哈姆雷特》的作品中,所有的主角都死了,在戏中剩下一个可以做女皇的婉后“章子怡”。结果,一把飞刀,结束了这位女人对于“情欲”的挣扎。然而究竟是谁刺死了章子怡?谁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也许根本不需要答案。
、如果按照再早前的剧本解释,这个“杀手”更是“别有洞天”———章子怡贴身婢女凌儿,是最后在暗处发出这阴冷一剑的真正凶手。这是一个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的“凶手”,也符合章子怡所说的“至亲”身份。据《夜宴》制片人王中磊透露,原剧本中曾把凌儿设置为太常卿安插在皇后身边的“内线”,作为这个三代元老谋权篡位的“眼线”之一。不过后来由于人物关系太繁杂,冯小刚觉得拍不了,就把这层关系砍掉了。
《夜宴》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宫廷悲剧电影,该片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改编,由冯小刚导演,主要演员有章子怡、葛优、吴彦祖、周迅等明星。
该片讲述了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宫廷斗争中权力、爱情、死亡的故事。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欲望的凄美传说。
该片于2006年9月14日正式上映并最终获得1亿3千万的票房;2007年1月该片入围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叁』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的什么,女主最后一眼表达了什么
时代感,是历史灾难题材电影的根,从“讽刺”中来的冯小刚,早年用戏虐的喜剧来建立普通人的时代感,后来用宏大的悲剧来建立一代人的时代感。
但到了《唐山大地震》,情况变得棘手起来。它是如此熟悉——毕竟,唐山大地震才过去了40来年,却又十分模糊——毕竟,很多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特殊的历史。冯小刚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将历史的宏大与厚重,与人性的伟大与平凡有机的联系起来。
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人性是伟大的。作为“拍啥啥就成”的国内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用他独有的敏锐与睿智,嗅出《唐山大地震》的独特,在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无常之间,他准确找到了令人动容、感人肺腑的感情宣泄点。
此外,本片试图将人物的感情走向,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但从最后的成片来看,这种尝试是失败的。过分渲染的感情,冲淡了时代性这个关键元素,观众的所思所想,全部都是围绕着一对母女的感情纠葛,选择性的忽视了不同时代背景带来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