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執導古裝片《陰陽師》而成名。
B. 電影《入殮師》講的是什麼啊是恐怖片嗎有它的介紹嗎
電影《入殮師》講述的是本身為大提琴家的小林大悟因生活所迫改行做入殮師的故事。
小林大悟是管弦樂團的大提琴家,因為樂團解散他不得不結柬演藝生涯,帶妻子返網了故鄉。求職無門之際,他看到一個招「旅行社導游」的廣告便去應聘,結果被佐佐木社長一眼相中,糊里糊塗地就干起了給死者擦洗、更衣、化妝的入殮師工作。
盡管每次面對冰冷的屍體他的內心都要經歷掙扎與煎熬,盡管妻子不堪忍受。說他「臟」而拒絕肌膚之親,但是一次次地見證生死訣別,大悟對生命與死亡有了新的認識,用他那雙藝術家的手在逝者的身體上奏出裒美的旋律。
經歷種種曲折之後,他終於贏得了妻子美香的理解及周圍人的尊敬。此時,突然傳來30年前拋妻奔子離家出走、音信全無的父親死亡的消息,從孩提時代就萌發的恨讓大悟的內心拒絕面對,但在為父親入殮時,卻發現父親的手中緊握著30年前的月夜與大悟交換的石頭,大悟感情的防線霎時崩潰。
(2)采訪入殮師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8年9月10日在中國上映 。
影片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該片曾獲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等獎項。
C. 如何評價電影《入殮師》
如果說人世間有一部電影是上帝拍給人看的,那麼這部電影一定是《入殮師》。導演以非常嚴謹的態度和觀眾探討:人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先讓我們了解下電影的故事梗概:
影響人一生的無疑是五樣東西——生命、事業、愛情、情親、友情。
健康、知識、金錢、地位等等只不過是為了讓這五種關系相處得更融洽罷了。
導演也是有心,從剛開始小林看到雞肉要吐到後來大口大口吃雞腿,選的是同一種食物。可見,能否活的開心全看自己的心態。
林算是大徹大悟了。但是,如果老闆的這些話不是對小林這樣性格的人來說,那簡直是對牛彈琴。因此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對的人在一起才有貴人相助,相互滋養,錯的人在一起,那叫雞同鴨講、彼此折磨。
因此,認知自我成為了每一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必修課。盡早認清自我,可以少走彎路,少給自己和別人添麻煩。
許多人感嘆:人生若能重來……,然而人生沒有如果。
D. 《入殮師》講的是什麼,獲過什麼獎
劇情
大悟(本木雅弘飾演)原本是位管弦樂團的大提琴演奏家,然而因為樂團的解散他不得不放棄了演奏家之路,而返回到了故鄉。這時他發現了一則徵人廣告「年齡不拘,保證高薪。實際勞動時間很短。旅行的家務助理。NK代理商。」看著這個門檻要求很低的工作,於是大悟欣然前往應聘,他來到了一間不知為何擺著棺材的舊事務所里,社長佐佐木(山崎努飾演)連看也沒有看他的履歷表,光是看看他的臉便決定錄取他了。然而當吃驚的大悟問他關於工作的職務內容的時候,沒想到並不是「旅行的家務助理」而是「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NK便是入殮的NK。看著這份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工作,驚慌失措的大悟一邊猶豫著,一邊也只好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演)說是找到了一份在結婚會場的工作。
大悟的新人入殮師的生活就此開始了,在見習的這段時間中,他看到了原本以為是美女結果卻是個人妖青年、留下年幼的女兒死去的母親、有著很多吻痕但壽終正寢的爺爺……在這里有著各式各樣遭遇的離別在等待著。不知不覺中,大悟也開始能夠理解入殮師的工作了,但是因為美香的誤解,在事情敗露之後,很不能理解他,丟下一句「骯臟」便跑回了娘家。對於大悟來說,美香是他唯一的親人,因為母親早已在幾年前過時,而父親則在他年幼的時候便失蹤了,所以美香的離開對於大悟來說是件很令人難過的事情。不過為了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大悟還是拿出自己最真摯的態度來出席儀式,另一方面他也在等待著美香回來。就這樣,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大悟已經很熟稔入殮師的工作了,而且在各式各樣的儀式中他都可以感到很充實很驕傲。然而面對美香的懷孕、童年好友母親的過世以及30年來不知去向的父親的死亡,到底身為入殮師的大悟要怎樣去面對自己作為丈夫的角色,而面對身邊重要人物的去世又應該怎樣去面對呢?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入殮師》折桂蒙特利爾 日本生死故事感動世界
今年九月,當人們都把注意力放在有三位國際級日本電影大師入圍的威尼斯電影節時,不太起眼的《入殮師》倒在不太起眼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出人意料地拿到了大獎。
本片導演瀧田洋二郎本是粉紅電影出身,01年憑借票房黑馬《陰陽師》名聲大振,03年則風格一變拍出古裝人情傑作《壬生義士傳》,該片一舉摘得了學院獎最佳影片的桂冠。瀧田擅於處理瑰麗詭異的奇幻素材,同時也擁有打造平實正劇的高妙手腕。《入殮師》講述了一位新手葬儀助手的成長歷程。這一題材雖說視角奇特但平淡乏味,對導演來說頗難駕馭,而瀧田將它拍得情感綿長、略帶喜劇效果,輕快且感人至深。影片圍繞日本式的葬禮場面展開,織入了夫妻愛、生死觀等一系列雋永的主題,成功地打動了海外的觀眾們。
「我想演入殮師」 緣起於一個執念的電影
說來有趣,本片的誕生緣起自本木雅弘的一個願望——「我想演入殮師」。個性出位的本木雅弘是第十六屆日本學院獎的影帝,曾經參演過《間諜佐爾格》、《雙生兒》等眾多名作。他和事務所的社長談起了自己的這個願望以博取支持,在中澤敏明製片人的協助之下,有關入殮師的電影進入了籌備期。中澤找到了著名的綜藝節目編排人小山薰堂,請他來撰寫劇本。小山薰堂本不是專職編劇,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廣受電視觀眾喜愛的烹調對抗賽節目《料理鐵人》,曾偶爾玩票為電視劇《東京奇妙酒店》寫過劇本。最初,小山由於題材關系拒絕了。後來,本木打聽到同事務所的竹中直人的經濟人和小山是大學同學,便託了關系前來說情。小山被製作方的誠意所動,於是決定放手一試。
小山走訪了寺廟的主持、葬禮會場的工作人員,了解相關知識,還對兩位專業入殮師進行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采訪。最後根據這些材料寫成了劇本。
實力演員會聚 音樂大師助陣
本片會聚了一批實力派演員。除了本木雅弘之外,片中的老入殮師由演技不凡、存在感強烈的山崎努飾演,大悟的妻子美香則由如今已經脫去偶像氣質的廣末涼子出演,老牌名配角余貴美子、《武士的一分》中的笹野高史等也前來加盟。他們以多彩的演技出色地詮釋出這個深厚動人的故事。
音樂大師久石讓也為本片增色不少。他為影片譜寫了以大提琴為主要樂器的背景音樂。琴音時而激越、時而溫柔,彷彿主人公本木雅弘內心的情感之流。這樣的配樂與電影的舞台——山形縣庄內平野相得益彰,充滿自然氣息的四季風景在琴音的烘托下,顯得抒情怡人、格外美好。
每個人都會成為送別之人和被送別之人。這是一部描繪生死這一普遍性主題的電影,它訴說著骨肉之情、夫妻之愛、朋友之義以及對工作的自豪,給人帶來笑、帶來淚,帶來一份別具一格的感動。
[編輯本段]花絮
�6�1 本木雅弘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苦練大提琴,在山形縣拍外景時,每天晚上都在自己的房間里練琴。
�6�1 最初製作方安排廣末涼子出演主人公妻子的同學,後來為了增加她的戲份改成了演妻子美香,為了這個變動,編劇小山薰堂特地重寫了劇本。
�6�1 小山薰堂寫作時愛聽音樂。在為本片寫劇本時候他聽的是《馬友友演奏莫里康》這張CD,受此影響,他將主人公原來的職業設定成了大提琴手。
E. 入殮師這個電影表達了什麼主題
《入殮師》側重於表現不同家庭關系中的親情,能獲取日本本土中老年觀眾的好感。但《入殮師》還有新奇成分,就是日本獨特的文化美學,如入殮過程。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點有煽情,大提琴等內容更不會產生隔閡障礙。
關鍵一點,在西方世界與死亡有關的行為往往涉及宗教,《入殮師》與宗教的牽連則幾近於無(影片社長有一句與此對應的話,稱不信三大教),這顯然提供了另類的東方視角。
影片看似通篇在說不同的死,但其實更是提醒生者:不懼死,才能更好地生。至於片中人物的真情實感,不同國家的觀眾都能感受得到。
(5)采訪入殮師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影片的誕生緣起自男主角本木雅弘的一個願望:想演入殮師。個性出位的本木雅弘是第十六屆日本學院獎的影帝,曾經參演過《間諜佐爾格》、《雙生兒》等眾多名作。他和事務所的社長談起了自己的這個願望以博取支持,電影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之下進入了籌備期。
中澤敏明邀請著名的綜藝節目編排人小山薰堂撰寫劇本,小山薰堂走訪寺廟的主持、葬禮會場的工作人員,了解相關知識,還對兩位專業入殮師進行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采訪。最後根據這些材料寫成了劇本。
F. 入殮師的幕後製作
劇本創作
影片的誕生緣起自男主角本木雅弘的一個願望:想演入殮師。個性出位的本木雅弘是第十六屆日本學院獎的影帝,曾經參演過《間諜佐爾格》、《雙生兒》等眾多名作。他和事務所的社長談起了自己的這個願望以博取支持,電影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之下進入了籌備期。中澤敏明邀請著名的綜藝節目編排人小山薰堂撰寫劇本,小山薰堂走訪寺廟的主持、葬禮會場的工作人員,了解相關知識,還對兩位專業入殮師進行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采訪。最後根據這些材料寫成了劇本 。
創作陣容
影片會聚了一批實力派演員。除了本木雅弘之外,片中的老入殮師由演技不凡、存在感強烈的山崎努飾演,大悟的妻子美香則由如今已經脫去偶像氣質的廣末涼子出演,老牌名配角余貴美子、《武士的一分》中的笹野高史等也加盟影片。音樂大師久石讓也為影片製作原聲配樂,這次他為影片譜寫了以大提琴為主要樂器的背景音樂。而影片導演瀧田洋二郎本是粉紅電影出身,2001年憑借票房黑馬《陰陽師》名聲大振,2003年則風格一變拍出古裝人情傑作《壬生義士傳》,該片一舉摘得了學院獎最佳影片的桂冠。瀧田擅於處理瑰麗詭異的奇幻素材,同時也擁有打造平實正劇的高妙手腕 。
G. 入殮師的幕後花絮
本木雅弘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苦練大提琴,在山形縣拍外景時,每天晚上都在自己的房間里練琴。 最初製作方安排廣末涼子出演主人公妻子的同學,後來為了增加她的戲份改成了演妻子美香,為了這個變動,編劇小山薰堂特地重寫了劇本。 小山薰堂寫作時愛聽音樂。在為影片寫劇本時候他聽的是《馬友友演奏莫里康》這張CD,受此影響他將主人公原來的職業設定成了大提琴手 。
H. 《入殮師》導演是誰還有哪些經典作品
我認為作品很好,導演是瀧田洋二郎,1955年12月4日出生於日本富山縣高岡市。日本導演、編劇。
所以,這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入殮師》的這位老人死了很久也沒有被發現,雖然電影沒有講這位老人的家人都去哪裡了,都在幹嘛,但也正是這樣,才能引起我們的想像和反思。慢慢地,我們都長大了,我們離家了,父母也老了。在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多抽點時間陪陪他們吧,父母陪我們長大,我們陪父母變老,常回家看看,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I. 如何評價電影《入殮師》
看了電影《入殮師》之後,我表示對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不再那麼害怕,而且由心底對他們表示尊敬。一開始看這部電影,覺得還是蠻恐怖的,畢竟要接觸已經去世的人,但是,多看幾遍之後才發現,選擇做入殮師這一行,真的是需要極大的勇氣。
《入殮師》讓我明白,跟已經去世的親人也是需要好好告別的。好好的告別,才能夠更好的繼續自己額生活。不然,一直生活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之中,對誰都是一種折磨。
《入殮師》這部電影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很好看,建議題主自己去看一下。沒看過的其他人也應該看一看,真的是很能夠改變人生觀的一部電影。對我影響很大,在我爺爺去世那一年,看到這部電影對我來說真的是莫大的安慰!
J. 《入殮師》的影評,從影視的賞析角度,誰看過求影評
實話實說,如果不是《入殮師》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打死我也不會去看日本電影的。對於日本電影還停留在很早以前在佳片有約上看的《命》,那也是一個讓我感動的稀里嘩啦的日本電影。其實和我一樣抱有相同看法的人確實很多,在3月19日之前,網上根本找不到這片子的完整片源,也就是最近幾天,才在電驢和BT上出現DVDrip格式的下載,隨之我家附近的小店裡也能買到該片D5的碟片了。
人們對死亡一直是諱莫極深的,尤其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一直是很消極的,當然像入殮師這樣一個為死人服務的職業也一直是被人們所唾棄的。我想起一個初中同學,曾經他就是在火葬場工作的,當時很多同學家長都以他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接觸影片之前,我先接觸到了這片子的原聲CD,剛開始我不得不借著片子的原聲在腦子里構思情節,這種感覺是很奇妙的。當影片畫面和配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才發現久石讓的配樂是那麼的好!這也就是吸引我看這片子的另一個誘因,不得不承認久石讓作為現在少見的New-Age配樂大師,配得電影音樂毫不遜色於歐美大牌配樂大師,甚至可以說久石讓的配樂讓《入殮師》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因此我將以久石讓的配樂作為主線,以音樂作為切入點,淺析日本作曲家久石讓在電影《入殮師》中的配樂藝術。
簡單質朴的情節,旋律如歌的音樂構成了電影《入殮師》的整體基調,因此久石讓對於電影中配樂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師,因此久石讓就以大提琴作為主奏樂器,並通過簡單的弦樂五重奏的方式演繹了電影《入殮師》中的主題段落。
久石讓的配樂和歐美的一些配樂大師是不同的,歐美的配樂大師一般比較偏愛音畫同步似的「對位」關系,他們追求的是音樂「似有似無」,將音樂置於「背景」上的位置,著力讓音樂來渲染環境,音樂甚至和音效等同。而久石讓的配樂是不同的,他配的音樂多數是與畫面平行關系的,看不出明顯的音畫同步的感覺,但事實上此時的音樂卻在著力刻畫著主人公的心理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日本電影看上去節奏緩慢,但是卻很引人入勝的關鍵所在——音樂成為了片子里的另一個主角!將音樂參與敘事,這是久石讓配樂的高明之處,從《菊次郎的夏天》再到為奧斯卡獲獎的動畫長片《千與千尋》所作的配樂,無不滲透著這樣的思想。而這一點讓我想起了很多歐美的「另類」配樂大師,比如John Barry和Ennio Morricone,他們的配樂就很少音畫同步,而更多的是用音樂參與敘事,用音樂刻畫人物的心理,感染觀眾的聽覺,用聽覺喚醒觀眾內心的共鳴。
《入殮師》中有一個讓大家記憶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參與入殮儀式以後,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親,想到了拋棄家庭和情婦私奔的父親……此時,隨著小林的獨白,鏡頭以第一視角垂直掃過了母親的遺像和一些家什,並最終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隨後我們聽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著本木雅弘親自演奏的入殮師的主題,此時鏡頭的處理非常巧妙,以一個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現在聯想到了小林小時候,與此同時配樂在大提琴干澀的音響上,加入了鋼琴和其他弦樂,凸顯了溫暖的愛的氣息。這段配樂在影片原聲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後的情節中,我們從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這支曲子是父親最愛聽的。其實我個人認為導演將這支曲子作為影片的主題是很明智的,雖然我們聽到小林獨白中對父親拋棄家庭與情婦私奔這件事耿耿於懷,但是音樂卻在溫暖的旋律基調上演化著,這是否也就為片子最後小林原諒父親埋下伏筆了呢?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現則是在影片的最後,在原聲CD里的名字改為了《Memory》(關於此段配樂,後面詳說)。
影片的配樂有一個很容易讓人忽略的主題,在原聲配樂里出現兩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參與的前幾次入殮儀式都有這首配樂的加入。配樂兩次出現,第一次出現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殮師為一個年輕母親做入殮儀式的情節中,當失去愛人的大男人突然撲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聲痛哭的那一瞬間這首配樂達到高潮。配樂以大提琴和其他弦樂組成的五重奏組開始配樂的主題,凄婉而哀傷,深入細致的描繪著死者家屬觀看小林做入殮儀式時的復雜心境,讓觀眾感同身受,配樂里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從小二度上的主題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緩的配樂描繪著那個大男人最終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師傅的入殮師所感染,並失聲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種五味雜陳。音樂此時早已概括化了!這段配樂第二次出現則是小林為澡堂老闆娘做入殮儀式中出現,主奏樂器從大提琴變為了單簧管。鋼琴上的一個富於試探性的動機引入了小林給澡堂老闆娘做入殮儀式時的心理感受,隨後弦樂和單簧管進入,豎琴華麗的撥奏似乎描繪了澡堂老闆娘平凡而偉大的一生,這次出現少了幾分悲涼,卻多了幾分憧憬和希望,音樂終結在小林的妻子終於原諒丈夫時的那淺淺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個閃爍著熠熠光輝的配樂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田壟拉琴」那場戲中。這個配樂段落其實是從聖誕夜小林在NK公司吃雞腿拉琴開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諾和聖桑的《聖母頌》隨著畫面的調轉,我們看到了大量剪輯的小林為死者做入殮儀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樂也從《聖母頌》自然而流暢的變為了入殮師的主題,這段配樂在原聲CD里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在這里其實導演也通過音樂傳達出了隨著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漸減在內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諦。這段配樂是完整而一氣呵成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段配樂非常好,配樂開始於一部偉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說入殮師的主題從某種意義上暗合了《聖母頌》的某些音樂元素,久石讓簡單而順暢的處理這段配樂,不是生硬的將兩個主題拼接在一起,當聖母頌的音樂和入殮師的主題平滑的過渡到一起的時候,音樂由C大調流暢的過渡為了G大調的入殮師的主題,音樂一下變得明朗而開闊起來,此時弦樂適時的加入。由弦樂齊奏開始的入殮師的主題透著一股生命的氣息,活潑而富於希望,尤其是畫面中美麗的白天鵝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綠。雖然片子描繪的是入殮的情節,可是卻沒有了一點悲傷的氣氛,此時影片的敘事完全由音樂做主。當這段配樂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時,我們看到了小林賣力的工作,不得不一邊開車一邊吃壽司,這段配樂最終結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現在家門口發現妻子已經回來的時候……
影片中最讓人潸然淚下的情節無疑是出現在影片最後,小林為父親做入殮儀式的場景中。隨著父親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題《Memory》悄然響起……這段場景沒有一句台詞,一切全都靠音樂來描述,此時導演將小林對父親的回憶與此時小林為父親做入殮儀式的情節,交織在一起,我們看到了那張失焦的父親的臉逐漸清晰起來明朗起來。這段配樂和入殮師的主題是完全一樣,可是卻充滿了脈脈溫情,父子親情在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中蔓延著。當我看到這段情節時早已淚眼婆娑,不僅感動於父親始終未泯的對家庭的歉疚,更感動於影片中音樂主題的呼應。這段相似的配樂主題在片子里的幾次出現其實都在暗示著小林最終一定要為父親做入殮儀式的,很多人說結尾沒有新意,其實這才是最大的心意!這正是奧斯卡評委最最最看重的一點:人性的回歸!這一點無論是亞洲電影還是歐美電影都會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奧斯卡的幾部獲獎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歸作為主題的,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人性的回歸恰恰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
回到配樂,這段配樂簡單質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鋼琴對話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親的對話,雖然沒有台詞,卻通過送石子這個情節含蓄地表達了出來。是否可以這樣說,大提琴這里其實象徵著父親,而鋼琴則象徵著小林?這段音樂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說超越了主人公當時的心境,這里我們似乎看到了小林多麼想與父親見最後一面,多麼想和父親說說話啊,可是現實,可是隔膜最終讓他只能看到父親僵硬的身體,只能通過撫摸去表達了。此時音樂似乎是虛擬了父子對話,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間本應有的正常關系。此時音樂將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徹,細致而精雕細刻,糾結而毫不做作。這樣的配樂我只在《1900》里聽到過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現在可以說我也愛上了這首配樂,它是那樣的沁人心脾,以至於我不得不聽了一遍又一遍……
其實久石讓為《入殮師》所作的配樂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小林澡堂里洗澡的情節里戲謔的配樂,比如小林參與入殮模特的情節中詼諧幽默的音樂,比如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報到時的情節中,有些試探又有些興奮的主題,所有的音樂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著氣氛,烘托著主人公的情感。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時候,導演為我們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殮儀式過程,此時的音樂跳躍而快樂,絲毫沒有一點死亡帶給人的黑暗和悲涼,似乎暗示小林最終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功,同時在家庭上喜得貴子等等,而這一切都在這段旋律輕快的《Ending》里……
《入殮師》的情節和構架也許是簡單的,傳遞的主題也許是淺顯的,配樂也許是樸素的;可是影片的鏡頭設計卻是獨到的,剪輯和構思卻是精巧的,久石讓的配樂卻是細膩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討的人生哲理卻是深沉而樂觀向上。可以說,我喜歡這部片子不僅僅是因為久石讓的配樂,更多的是探討了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生與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