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袁枚是誰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另有同名影視演員。
袁枚
[1]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乾隆四年(1739)24歲參加朝廷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庄,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得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做官,曾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好友錢寶意作詩頌贊他:「過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領取十年卿相後,幅巾野服始相應。」他亦作一幅對聯:「不作高官,非無福命祇緣懶;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自此,他在隨園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他在給友人程晉芳的信中說:「我輩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誕,當不受文人之厄。」袁枚晚年游歷南方諸名山,與詩友交往。生平喜稱人善、獎掖士類,提倡婦女文學,廣收女弟子,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與趙翼、張問陶(船山)並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
㈡ 影視演員袁枚現在干什麼去了
拍電影去了 要不要來跟我一起拍電影
㈢ 《紅樓夢》的演員:袁玫,還演過什麼電影要全!我把所有分獻上!
袁玫,1964年出生於安徽省蕪湖市;1978年考入安徽省藝術學校學習黃梅戲,畢業後與馬蘭等一道成為安徽黃梅戲的「五朵金花」;1983年被中央電視台選中在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扮演襲人一角;1988年成為廣東電視台演員劇團演員,後主演過《公關小姐》、《趙氏孤兒》、《孫武》等多部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2000年開始策劃電視連續劇《故鄉的雲》;2004年4月,《故鄉的雲》在廣州開機,袁玫正式出任執行製片人。現為省政協委員、省青聯委員。
此後主演過影片《第二次握手》、《劍魂》、《知音》、《月到中秋》、《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紅樓夢》等,同時在電視劇《何日彩雲歸》、《新來的班主任》、《雨霧》、《母親與玫瑰》、《街上靜悄悄》、《拔根蘆柴花》、《第二個峽谷》中扮演女主角。此外還撰有談藝及評論文章多篇。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表演藝術學會會員。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北京小妞 (1991)
碧血寶刀 (1991) .... 瓜爾佳氏
古墓荒齋 (1991) .... 連鎖母
神秘夫妻 (1991)
紅樓夢-第6部 (1989) .... 薛姨媽
紅樓夢-第3部 (1989) .... 薛姨媽
紅樓夢-第4部 (1989) .... 薛姨媽
紅樓夢-第5部 (1989) .... 薛姨媽
紅樓夢-第2部 (1988) .... 薛姨媽
紅樓夢-第1部 (1988) .... 薛姨媽
望春風 (1987) .... 林母
仗義小伙兒 (1987) .... 小雪
俠女十三妹 (1986) .... 何妻
峨眉飛盜 (1985) .... 霞妹
月到中秋 (1983) .... 方澍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1982)
劍魂 (1981) .... 蘇春秀
知音 (1981) .... 洪姨太
第二次握手 (1980) .... 葉玉菡
紅色郵路 (1966) .... 王玉蓮
汾水長流 (1963) .... 杜紅蓮
北大荒人 (1961) .... 黃燕子
青春的腳步 (1957) .... 林美蘭
㈣ 電影女演員袁牧扮演過什麼電影
袁牧是誰。。。你說的是《紅樓夢》里演襲人的那個女演員嗎?
那個是袁玫。。。她演過《仗義小伙兒》和《峨眉飛盜》(摘自網路)。
袁牧真心不認識= =
㈤ 袁玫的演藝經歷
1978年考入安徽省藝術學院學習黃梅戲,與吳瓊、馬蘭、吳亞玲、楊俊一道成為安徽黃梅戲的「五朵金花」;
1983年被中央電視台選中在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扮演襲人一角;
1988年成為廣東電視台演員劇團演員,後主演過《公關小姐》、《趙氏孤兒》、《孫武》、《情滿珠江》等多部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
2000年開始策劃電視連續劇《故鄉的雲》;
2004年4月,《故鄉的雲》在廣州開機,袁玫正式出任執行製片人,此外還撰有談藝及評論文章多篇。現為廣東省電視台製片人,廣東省政協委員,省青聯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表演藝術學會會員。
87版《紅樓夢》「姐妹」中一直堅守「本行」做演員的,恐怕只有「襲人」袁玫了,雖然「王熙鳳」鄧婕也常常露面,但人家「主業」已經是製片人了。當「紅樓」姐妹大部分或出國留學或下海經商時,袁玫卻在這20年中歷盡艱難,出演了大大小小50多個角色。然而也許是一個決定促成的機緣,也許是她出演的「襲人」給觀眾印象太深,袁玫說她人生中有兩件事最為遺憾,一是她當初沒有堅持留在北京,另一個就是作為女演員始終沒有如願出演過真正意義上的女一號。
87 版《紅樓夢》拍攝時,袁玫是安徽黃梅劇院的「五朵金花」之一,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袁玫想留在北京,然而事與願違。袁玫說:「當初央視想與我簽聘用合同,他們希望留下幾個女演員,有鄧婕、陳曉旭和我。但那會兒戶口是個大難題,央視的領導為此費盡周折,我們仨眼巴巴地等著消息,但還是因為名額緊張沒能簽約。」 那段時間袁玫感到了很大的失落,她說:「《紅樓夢》拍攝時,姐妹們住在集體宿舍里,有個家的感覺,但劇組解散後,我得自己租房、自己找事。那時沒有戶口就沒有單位,很多人看你的眼光覺得你是個『黑人』,生活各方面都沒有保障,我懼怕孤零零地漂在北京的感覺。」袁玫覺得當時還太年輕缺乏獨當一面的勇氣,她最終沒有像陳曉旭、鄧婕一樣堅守在北京。袁玫說:「我知道她們倆吃了很多苦,鄧婕幾乎沉寂了10年才又出來,但事實證明她們的堅持是對的。」 離開北京的那段時間,袁玫經常自己偷著哭,哪怕事隔多年後,每次與昔日「紅樓」姐妹們聚會,她都特別感傷,她說:「我一看到當年同時長大的姐妹們,會有種歲月流逝的感覺,她們很多人留在北京,我卻散落在外面。『紅樓夢』像自己娘家,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想到彼此在各方漂泊的不易,心底會有很多辛酸,想『娘家』的感覺是很凄楚的。」 離開北京的袁玫,最後選擇去了廣州,「因為當年覺得廣州發展很快,考慮應該有不少機會。」但在打拚幾年後,袁玫發現事情並非如她所想,她說:「《紅樓夢》在北方很熱,在南方就沒有那麼受關注,而且我的朋友圈子都在北京,在廣州我要重新建立各種關系。雖然有不少劇組找到我,也都是『襲人』那類賢妻良母型的角色。」當時袁玫出演的《公關小姐》、《情滿珠江》雖然反響不小,但袁玫並非是女主演,她說:「我發現廣州很多大戲和好的角色,都要到北方去找『名角 』。我那時候挺郁悶,希望自己有更好的角色開拓戲路,卻發現很難找到好劇本。尤其到了1992年以後,文化活動與交流重心在北方,南方機會越來越少,很多南方演員都選擇去了北京。」 袁玫有了深深的危機感,「我覺得自己慢慢被觀眾淡忘了,為了生活我也沒有間斷拍戲,但隨著女演員的年齡增大,我發現自己的處境挺尷尬。我1997年拍了一部戲,從1998年至今我再也沒有演過戲。我一直想演那類大青衣型的女主角,卻未能如願。」袁玫說如今自己已錯過了女演員的黃金季節,「我現在沒有更寬的角色挑選,這個行業就是這么殘酷。我現在的先生也是同行,他經常勸慰我。我覺得我們這幫演員最後都淡出熒屏,也是因為那個時代劇組、電視台都不懂得捧演員,演員更不懂要宣傳自己。」 一次偶然的機會,袁玫參加了第二屆留學生交流會,留學生的艱苦奮斗給她很多的震撼,使她有了自己籌拍一部留學生創業題材電視劇的想法,她也想在表演生涯最後的時刻,能出演一部作品,圓一次自己的「女主角夢想」。袁玫說:「當時我把這個創作策劃書拿給電視台的領導,但沒通過,我當時挺受傷的,但我堅信這個題材能做好。我這人挺要強的,不服輸。於是我找了廣東的留學生負責人。他聽了以後覺得值得做,就幫我找了一家留學生企業,並給了我啟動資金,雖然只有10 萬元,但我覺得這筆錢的意義重大。」 但對於做製作人,袁玫卻一點概念也沒有,她說:「沒人信任我這個項目,我四次去談立項,都沒有通過,我就一門心思想把劇本弄好。」為了籌備稿費,袁玫不惜賣掉了自己的車,換了十幾萬元,但她沒想到劇本創作波折更多,袁玫說:「我自己換了五撥編劇,這個劇本從2002年到2004年,我打磨了三年。」就在最後劇本快完成的時候,袁玫所有的錢已經花光了,她面臨抵押房子的危機,好在她奔波了十幾次的立項這時通過了,她也拿到了第一筆資金,袁玫終於輕舒一口氣。在《紅樓夢》姐妹們的聚會上,袁玫總被笑稱「開竅最晚,比別人反應都慢半拍」。在《故鄉的雲》這部電視劇的製作中,袁玫說她覺得自己腦子「轉得慢」,確實挺吃力。她說:「記得《紅樓夢》拍攝時,我對股票聞所未聞,當時人家給我股票我都不要。那會兒劇組的很多女孩跟萬科的一個副總比較熟,他們公司當時正在發行股票,我們中只有鄧婕和陳曉旭買了,她們後來說是1萬塊錢變成38萬。這件事對我觸動挺大,但這么多年過去了,我的經濟頭腦依然沒有長進。這次談拍攝地點、演員片酬時,我不懂如何與別人談價錢,也不知道現在演員的行情。」 不懂經濟,袁玫就靠著一股「沖勁」和誠意打動對方,她說:「這部劇的場景太多了,不僅去西藏,還要去加拿大、美國拍,這個協調工作非常艱難,它需要有社會資源的人去完成,我四處求人找關系,為了在中山大學拍一個月,我找了他們好幾個副校長,還有黨組委書記。當我拿到拍攝批文時,沒注意到大廳地面特滑,想快走幾步到劇組,結果狠狠地摔了一跤,差點兒腦震盪。」 吃了這么多苦,創作這個作品的源動力,就是想讓自己能主演個自己滿意的角色,但因為劇組的工作太忙,袁玫最終無暇演戲,她說:「如果我演的話,這個戲可能在拍攝過程中麻煩更多。我認為這部劇觀眾越看越會體味到更深刻的含義,雖然沒有主演成這部作品,作為一個演員,我感覺有遺憾,但作為一個人,我覺得沒有遺憾了。」 「揮舞水袖在舞台中央圓轉一現,口中唱念咿咿呀呀的韻白悲腔」,袁玫說,「我在決心告別舞台時,總會想起我年輕時站在舞台中央唱黃梅戲的片斷,每次在落幕時,我不知道掌聲能否四起,台下是否有人喝彩。人的一生會有一些不圓滿的事,就如同我的表演,有著遺憾之處,在《紅樓夢》之後,我沒有再詮釋過讓自己特別滿意的角色,表演的成功與否還要由別人評斷,我已經盡力而為了。」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袁玫說:「《故鄉的雲》為我打開了另一個領域,我決定轉行做製作人,我想我以後不會再去演戲了,但我每當看到大幕拉開,聽到鑼鼓聲響起的時候,總會油然升起一種特別的心情。我想,雖然我對舞台依然有那麼多的不舍,但每個演員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人生總是這樣的吧。」 作為「紅樓夢中人」活動廣州賽區的總負責人,袁玫認為:「新版《紅樓夢》參賽選手整體水平很高,形象、氣質、才藝方面都不錯,並且在拍攝手法上我相信一定比我那時要強很多。但老版有很多長處讓人難忘,我覺得老版『紅樓人』當年之所以表演成功,多歸功於眼神的純凈。我最難忘的是最初學習時,當時關在圓明園,現在想起來像天堂一樣。4月份去的時候正是迎春花開、桃花開、春風拂柳,我們每天早晨6點鍾起床,就在圓明園大院裡面,一群姑娘、小夥子在那兒晨練,練歌、練唱、練台詞、跑步,真是桃紅柳綠。每天周汝昌等老師都會給我們上課,這些年輕人在那兒學習的狀態非常安靜,人的內心很單純。我擔心現在的人還能否像我們那時一樣,全心沉浸在另外一個情境當中。」
㈥ 袁枚是哪個朝代的人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另有同名影視演員。
袁枚
[1]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乾隆四年(1739)24歲參加朝廷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庄,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得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做官,曾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好友錢寶意作詩頌贊他:「過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領取十年卿相後,幅巾野服始相應。」他亦作一幅對聯:「不作高官,非無福命祇緣懶;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自此,他在隨園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他在給友人程晉芳的信中說:「我輩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誕,當不受文人之厄。」袁枚晚年游歷南方諸名山,與詩友交往。生平喜稱人善、獎掖士類,提倡婦女文學,廣收女弟子,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與趙翼、張問陶(船山)並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
熱心網友
㈦ 1937袁牧之執導什麼電影
1937年,他編導的《馬路天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部由趙丹、周璇主演的影片被認為是中國有聲電影藝術走向成熟的標志。80年代,義大利著名影評家達西拉奇驚嘆說:「《馬路天使》堪稱一個奇跡。它所體現的『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比義大利在戰後提出的要早得多。
㈧ 袁枚是誰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是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里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庄,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
著作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倡導「性靈說」。主張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認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主張直抒胸臆,寫出個人的「性情遭際」。主張「性靈」和「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和學歷作為創作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追求,這樣才能將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相結合,創作出佳品,認為「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發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徵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後天也」。主張文學應該進化,應有時代特色,反對宗唐宗宋。他譏諷神韻派是「貧賤驕人」,格調派是「木偶演戲」,肌理派是「開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兒搬家」。他也反對沈德潛的「溫柔敦厚」說,認為「孔子論詩可信者,『興觀群怨』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主張駢文和散文並重,認為駢文與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與奇一樣不可偏廢,二者同源而異流,它們的關系是雙峰並峙,兩水分流。詩歌清新雋永,流轉自如。寫景詩飄逸玲瓏。
袁枚的文學思想有發展的觀點,對封建正統文學觀點及形式主義思潮有沖擊作用。另外,他強調駢文作為美文學的存在價值,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他的詩多敘寫身邊瑣事,多風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會內容,有些詩趨向艷俗,不免淺薄甚至浮滑。
㈨ 袁枚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另有同名影視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