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平縣主是哪部小說的主人公
安平百姓網:安平縣號稱絲網之鄉!
❷ 原來他是日本的翻譯,有些歷史真的知道嗎
半個世紀前拍攝的經典黑白電影《小兵張噶》塑造了一身「嘎氣」,倔頭犟腦卻又機智勇敢的「張嘎」,偵察敵情、端鬼子炮樓等生動細節,影響鼓舞了幾代人,以致先後拍了同名電視劇版、動畫版,重溫再塑了這一性格鮮明的少年抗日英雄形象。關於「張嘎」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誰,一直流傳有諸多版本,莫衷一是。在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浩如煙海的塵封檔案中,有一份檔案記載另一個真實的「張嘎」,在冀中智取炮樓讓日軍大為惱火。他,就是張恩淼。
當翻譯掩護幹部群眾
張恩淼,男,1928年出生,衡水市安平縣楊各庄村人,因從小脾氣犟,乳名小驢兒。自幼跟隨在山西平遙郵電局當職員的父親上學,1938年日軍再度入侵平遙後,推行奴化教育,小恩淼因此學會幾句日本話。父親1941年冬去世以後,他回到老家楊各庄隨奶奶生活。
電影《小兵張嘎》劇照
智取角邱炮樓後,小英雄張恩淼正式參加八路軍,屢立戰功,進步很快,派送晉察冀軍區學習。關於他的結局有兩種說法:據張根生回憶,他在反掃盪中,與敵遭遇,英勇苦戰不退,被迫擊炮彈炸傷犧牲;另一說因病去世。他短暫的人生,未留下一張照片,連智取角邱炮樓的時間都沒定論,用「1943年3月的一天」 模糊代替,對智取炮樓更有眾多的傳奇說法。以大隊政委張根生回憶錄《滹沱河風雲》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不復原著實際,歪曲為縣大隊在光天化日扮迎親隊伍攻打炮樓。直至日軍檔案《角邱鎮分遣隊炮樓被襲狀況》印證了張根生的部分回憶細節,糾正了流傳的訛誤,還原了張恩淼智取角邱炮樓的英雄壯舉。
❸ 安平出過什麼名人
歷代名人
聖姑(郝女君),戰國時期,安平閻會渦村人,現存其廟宇。
崔篆(?——?),西漢安平人。王莽時建新大尹,臨終作《慰志賦》。
崔駰(?——92年),東漢文學家,安平人,崔篆之孫,著述頗豐。
崔瑗(77——142年),東漢書法家,安平人,字子玉,崔駰次子,著《崔瑗集》五卷。
崔寔(?——170年),字子真,東漢政論家,安平人,著述頗豐。
崔烈(?——192年),東漢安平人,崔寔堂兄,官至司徒。
崔洪(?——291年),字伯良,西晉安平人,官至司農、吏部尚書。
崔州平,名及生卒不詳,字州平,東漢隱士,博陵安平(河北安平)人,與諸葛亮、徐庶、龐統、石廣元、孟公威等名士交厚。
張載(?——?),字孟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田園詩人,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書侍郎。著有《劍閣銘》、《榷論》、《濠汜賦》等。與其弟張協、張亢俱以文學、辭賦著名,史稱「三張」。
張協(?——?),字景陽,西晉文學家,詩人,擅長五言詩,與其兄張載齊名,官至中書侍郎,河間內史等。
張亢(?——?),字季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詩人,著述頗豐。
李德林(530——590),字公輔,史學家,博陵安平人。官拜散騎侍郎,授內史。修《齊史》未果而終,其子李百葯完成。
李百葯((565——648),字重規,安平人,唐史學家、詩人。官拜吏部尚書,續修《北齊書》(齊史)。
崔護,字殷功,博陵人,唐代詩人,代表作《題都城南庄》。
崔鶯鶯,唐崔相國之女,《西廂記》主人公。
張益(1369——1410),字克謙,安平人,明洪武二十九年入太學。官至監軍,永樂帝賜尚書銜。
張鳳(1396——1461),張益之子,安平人,宣德二年進士。為官清廉,官至戶部、兵部尚書。
門洞開(生卒不詳),字啟明,安平義門村人,明萬曆二十八年舉人、四十四年進士。歷任山東文登知縣,國子監博士、工部虞衡司主事。以彈劾魏忠賢著稱於世,著有《依隱園集》。
劉明壽(1912——1939),又名大慶,安平黃城村人,中共黨員,烈士,歷任安平角邱區區長、清苑縣抗日大隊隊長、縣長等職。與日寇激戰中壯烈犧牲,年僅28歲。
安貴普(1914——1940),安平宅後寺村人,中共黨員,烈士,歷任深北特委書記,安平縣委書記、河北游擊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冀中第四軍分區司令部政治處主任。為開辟清苑、蠡縣、博野抗日根地,協助呂正操等八路軍領導收編徐二黑、張八、何經武等地方民團武裝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與日寇激戰中,英勇捐軀,年僅26歲。
宋永安(1883——1940),安平徐疃村人,烈士,中共黨員。早年加入人民抗日救國會,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歷任安平軍用代辦所所長,縣長等職務。參加了盧溝橋抗戰,受我黨委託與李錫九爭取孫殿英部、段海洲部抗日做了大量工作,壯大了冀中抗日武裝力量。在八路軍領導的反圍剿破路戰斗後被俘,宋永安大義凜然,英勇不屈,在看守所自縊殉節。終年57歲。
李子遜(1905——1942),安平任庄村人,中共黨員,烈士,參加「五卅運動」,組建保定學生非常委員會。發展壯大了我黨在蠡縣、高陽的抗日組織。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並任教員,42年在河北饒陽反日寇大掃盪突圍時壯烈犧牲,年僅37歲。
徐老山(?——?),安平香管村人,民族實業家,安平絲網工業主要奠基人。
王東滄(1911——1944),河北安平前子文村人,中共黨員,抗日英雄,民族烈士,抗日電視連續劇《滹沱河風雲》主人公。歷任四區抗日游擊隊隊長,安平縣抗日大隊隊長,七分區獨立營副營長等職務。身經百戰,出生入死,王東滄率領縣游擊隊員巧取日寇在角邱村的炮樓,在劉興庄創造了一日三捷的戰例,在李村邢庄一帶連續伏擊敵人,共殲滅日偽軍四十多名,擊斃了驕橫狂妄的日寇小隊長小森、武田。之後,又在藺崗、宋崗戰役中,擊斃了三縣剿共總司令鄭國志,有攻克了王六市崗樓,火燒了大同新、南寨炮樓,繼而又取得東毛庄、邢庄、侯疃、油子等處的勝利。配合八路軍正規部隊轉戰於冀中平原,沉重打擊了日寇有生力量。1944年2月10日,王東滄帶領縣大隊的一個小分隊夜宿任家莊,因漢奸告密,日軍糾集了駐安平等五處的日偽軍,以20倍的兵力向王東滄小分隊瘋狂進攻,王東滄部突圍未果,便迅速搶佔了小張庄高房屋據守,從上午一直激戰到天黑,共擊斃日偽軍七八十人。天黑後,王東滄隊長和指導員辛志斌分兩路突圍,途中王東滄隊長壯烈犧牲,年僅33歲。(
王玉坤(1913-1984),全國勞動模範。安平縣南王莊村人。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秋,王玉坤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次年春,整社幹部按照部分富裕中農意見將大社劃為小社。王玉坤、王小其、王小龐3戶貧農和另3戶中農劃為一個社,王玉坤任社長。時間不久,那些富裕中農又鬧退社。王玉坤經再三勸解仍不起作用,遂召集小其、小龐開會,對他倆說:「黨告訴我,要大家富裕,自己富裕,就堅決領導農民辦社。我聽黨的話,一定要辦下去,你們呢?」小其、小龐也都表示願意辦下去。於是,王玉坤在3戶中農退社後,仍然同小其、小龐兩戶貧農繼續走辦社之路。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得知王玉坤等3戶貧農堅持辦社的事跡後,給予極高的評價,譽之為「英雄人合作社」、「全國五億農民的方向」。 1956年1月,王玉坤當選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並於2月7日晚在中南海懷仁堂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同年11月,王玉坤被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榮譽稱號並獲中共中央頒發的金質獎章。此後,歷任安平縣南王莊村黨支部副書記、書記,高級社社長、南王莊公社副社長、安平縣革委副主任、中共安平縣委副書記等職,並先後當選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第九、第十、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張根生(1923——2008),河北安平人,中共黨員,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代表。早年投入抗日救亡,身經百戰,屢立戰功。歷任安平縣大隊政委,安平、永清縣委書記,廣東、吉林省委書記、省長,農業部副部長等重要職務,著有《滹沱河風雲回憶錄》。後改編為電視連續劇《滹沱河風雲》,劇情充分謳歌了英勇不屈的安平人民,抗擊日寇侵略的艱苦卓絕場景;再現了以民族英雄王東滄為隊長的安平抗日游擊隊(縣大隊),配合黨中央領導的「百團大戰」痛擊日寇的慘烈場面。
佟志廣,生於1933年,河北安平人,中共黨員,知名學者,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歷任國家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復關」首席談判代表,中美貿易談判團團長等重要職務。現任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中國對外經貿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佟教授擅英文、精文史、詩詞、書法,喜中外古典文學名著及音樂、京劇、繪畫等。譯著《石油輸出國組織》等書。
佟 英
男,1924年8月生,河北省安平縣人。湖南省委統戰部原部長。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冀中區安平縣青年抗日救國會副主任,藁無縣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冀中區第七分區抗聯會青年部長,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兼任湖南省統戰理論研究會會長,湖南海外聯誼會會長等。1995年離休,現為省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抗戰時期組織青年群眾參軍參戰,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在擔負中央團校領導期間,為培養團的骨乾和革命建設人才,培訓團縣委書記以上幹部1200多人,少數民族團幹部400多人,還舉辦了各種短訓班。在各方面支持下,建起了當時湘江最大的「湘潭大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為湖南醫學院數百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師生平了反,其中正副教授五十多名。推動了教學科研醫療工作的開展。做統戰工作頭幾年間,大家一道,為全省二十萬多名統戰家庭對落實了政策,在此基礎上,展開各面工作,鞏固和擴大了愛國統一戰線為振興經濟和統一祖國服務。
喬修業 男,1934年1月生,河北省安平縣人。現為天津南開大學教授、天津市文史館研究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名譽院士高級榮譽顧問、中原書畫院、溫州墨池畫院名譽院長,《世界名人錄》特約顧問編委等職。曾先後從師張大千的弟子劉君禮教授、著名書畫家嚴六符、劉止庸研習山水畫。
李銀橋(1927——2009),河北安平河疃村人,中共黨員,歷任毛澤東主席衛士長、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長、北京市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副局長等重要職務,與其夫人韓桂馨女士合著《毛澤東和他的衛士長》等書。
.趙本立
河北省安平縣人,85歲,黃埔軍校第十八期騎科高材生,國民黨中將,曾任台灣「國防部」教育部長、越南戰爭國民黨軍援團參謀長。
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芸夫,中共黨員,安平孫遙城村人。當代著名文學家,「荷花澱」派創始人。早年投入抗日救亡,歷任河北抗戰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文聯編輯,晉察冀日報及華北聯合大學編輯、教師,延安魯藝文學院教師,《平原雜志》編輯等職務。代表作有《荷花澱》、《荷花盪》、《風雲初記》等,有《孫犁全集》存世。
弓仲韜
建立我黨第一個農村支部,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1923年8月誕生於河北省安平縣台城村。落成一年的「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已接待參觀者2000人次。台城村坐落在安平縣西部。80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安平縣台城特別支部」在這里誕生,創始人為弓仲韜。
弓彤軒,女,生於1921年,著名書畫家,原河北省委第一書記、革命家、中組部顧問林鐵同志夫人。愛國志士弓仲韜之後,歷任縣委書記、中組部辦公廳顧問等職。著有《弓彤軒書法篆刻繪畫選集》等書。
張進良(1921——1974),安平兩窪村人,實業家,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上海永茂染織廠創建人。歷任全國工商聯第一屆委員,上海徐匯區政協副主席、上海徐匯區副區長等職。
張廣林(1923——1991),安平張營村人,實業家,安平絲網工業奠基人之一。早年投入抗日救亡,於1950年與張連仲等多位實業救國者,發起組建國營安平拔絲廠,並長期任廠長。為安平絲網工業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李鵬飛,(1914——1987),安平後劉興庄村人,安平縣抗日游擊隊主要組織者之一,六集抗日電視連續劇《滹沱河風雲》主人公之一,歷任隊長等職。抗日英雄張根生、王東滄的戰友。
張 孟旭
原名張志良,1909年10月28日出生於河北省安平縣馬店鄉趙院村的一個中農家庭。
1925年,張孟旭少懷壯志,考上了天津河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時,接觸到該校教員、中共地下黨員張伯生,在他的影響下於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張孟旭任天津河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黨支部書記,組織學生反對國民黨統治,在散發傳單中被國民黨特務抓住,1936年出獄。
1937年,張孟旭在家鄉附近組織起抗日武裝。同年9月,張孟旭任中共安平縣委組織委員,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1月至1942年5月,張孟旭轉戰在冀中抗日根據地,先後擔任深縣縣長、冀中行政公署民政科長等職。1943年,張孟旭被分配到平北,任平北地分委委員、平西專員公署平北辦事處主任,與平北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反日軍「蠶食」斗爭。1945年8月,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反攻階段,張孟旭接到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的命令,任命他為張家口市市長。收復張家口後,張孟旭在開展治理城市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國解放後,張孟旭先後擔任過湖南省副省長、國務院文教辦公室副主任等職,1985年在北京逝世。
趙京戰,筆名葦可,河北安平縣馬店鄉趙院村人,1966年入伍,空軍功勛飛行員,副師職,大校軍銜(已退休)。現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華詩詞》雜志常務副主編。主要著作有詩集《葦可詩選》、《葦航集》。
李樹喜,45年生,安平人,中共黨員,作家、詩人,《中華詩詞》編委,代表作有《李樹喜詩詞三百首》等多部。
❹ 有一部小說叫什麼滹沱河
滹沱河風雲
❺ 張根生的著作
先後出版有《滹沱河風雲--回憶安平「五·一」反掃盪斗爭》(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國農村改革決策紀實》(珠海出版社),《大潮奮進―張根生在吉林五年》(中共黨史出版社),《農村全面小康社會解讀》(海天出版社),《中國農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顧》(1--4)(海天出版社),《五十年耕耘集》(上、下),《中國農村改革決策紀實》 (英文版)(海天出版社)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