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梁斌的「《紅旗譜》三部曲」是:
1953年開始創作三卷本長篇小說《紅旗譜》,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譽為反映中國農民革命斗爭的史詩式作品,引起強烈反響,並被改編為話劇、電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記》,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煙圖》。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代表導演 謝晉 謝晉,是第三代導演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他執導了36部影片,先後獲得國內大獎23次,國際大獎10餘次,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他舉辦過個人電影回顧展。謝晉1947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最後的貴族》、《清涼寺鍾聲》、《老人與狗》、《鴉片戰爭》、《女足九號繭自縛》。其中《女籃五號》(1957年,兼編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導演的《鴉片戰爭》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歷史題材影片。謝晉導演的電影幾乎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他也被海外影評家譽為「當今國際影壇最有名望的中國人」。謝晉不但有藝術上的創新精神,更具有社會責任感,致力於創作出真正具有精神價值、人文關懷,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謝晉共6次獲得「百花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凌子風 凌子風(1917年—1999年)原名凌頌強,生於北京,1948年開始執導影片,主要作品:《中華兒女》(與翟強合作)、《光榮人家》、《陝北牧歌》、《春風吹到諾敏河》、《母親》、《深山裡的菊花》、《紅旗譜》、《春雷》、《李四光》、《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狂》。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中華兒女》展示了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抗日熱情,是新中國最早得到國際榮譽的影片之一。1960年執導影片《紅旗譜》,在處理革命歷史題材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文革結束後,凌子風藝術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他把自己的創作視角集中到對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上,將老舍、沈從文、許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連推上銀幕。《駱駝祥子》、《邊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構成了凌子風的創作特色。 謝鐵驪 謝鐵驪(1925年)江蘇淮陰人,從影五十餘載,編導影片二十餘部。代表作品:《暴風驟雨》、《紅樓夢》(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灣,淡水灣》、《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長河》。其中,《暴風驟雨》、《早春二月》堪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上世紀八十年代,謝鐵驪把鴻篇巨制《紅樓夢》分為六部搬上了銀幕,以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段再現了封建制度的輓歌。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後導演了《月落玉長河》、《天網》等優秀影片,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謝鐵驪的導演藝術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穎脫俗的藝術魅力,能將深刻的思想內容、縝密的情節結構、精細的人物刻畫融會在一起。 崔嵬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張嘎》、《天山上的紅花》等。《小兵張嘎》最具特色的是運動長鏡頭的運用,當時西方的長鏡頭理論還沒有傳到中國,這種探索顯得十分可貴。《青春之歌》像一首優美而激昂的長詩,在新中國電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學思想上,崔嵬追求電影的群眾化、民族化,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曲藝術片。他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 成蔭 成蔭(1917年—1
㈢ 紅旗譜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導演胡春桐讓《紅旗譜》拍成電視劇的想法得到了中央電視台影視部的支持,電視劇《紅旗譜》作為一部主旋律的作品,但又因為它是表現冀中農民由個人反抗壓迫到跟著共產黨鬧翻身的歷程,題材決定了它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傳奇性;要在強化故事性、可視性上下功夫。
經過專家的多次的題材論證,並在得到梁斌家屬的精心支持下,歷經三年,劇本總體四易其稿,部分內容達到了七易其稿,終於完成了劇本的改編創作 。
拍攝過程
該劇於2003年9月16日在天津開機 。電視劇開拍不久,一場50年未遇的大雪使整個拍攝經常被迫中斷。為了保證拍攝,天剛亮劇組的人就拿著各種工具進入了場景地的積雪中,開始了清雪「大戰」 。經歷了108天的努力,完成了前期拍攝 。
投資製作
鎖井鎮作為主要的故事發生地,在該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鎖井鎮」就位於天津寧河縣的七裏海濕地保護區。這個投資20萬元的外景地被當地人稱為「紅旗村」 。
㈣ 紅旗譜的電影簡介
電影片名:《紅旗譜》
上映:1960年
類 型:劇情片
出 品:北京電影製片
導 演:凌子風
編 劇:胡蘇 凌子風 海默 吳堅
㈤ 「梁斌《紅旗譜》」當代文學作品分析
《紅旗譜》人物性格及語言特色分析
2018-06-26 6頁 5.0分
用App免費查看
《紅旗譜》人物性格及語言特色分析
通過閱讀教材得知,《紅旗譜》是一部具有民族風格的農民革命斗爭的史詩,但對這部作品的認識,起初只局限在教材的簡單描述上。不過觀看了《紅旗譜》這部電影,對這部作品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在電影《紅旗譜》中,講述了三個主要事件,即朱老鞏大鬧柳樹林,脯紅鳥事件和反割頭稅運動。這三個事件以冀中農民的生活為背景,圍繞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展開,藉助方言和俗語,生動、有力地塑造了朱老鞏、朱老忠、嚴志和、江濤、運濤等人物形象,思想內容也由家族仇恨上升到了階級斗爭。
一、《紅旗譜》的人物性格
1、朱老忠
朱老忠的性格既可以說是隨著自身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加深逐漸完善的,也可以說是隨著故事情節的一步步發展而逐漸豐滿起來的。他的性格起初表現為:勇於擔當、堅韌、豪爽、講義氣、樂於助人,牢記仇恨;後來在他的性格中又融入了更多處事的謀略和方法,更加重視團結的力量,變得於是更加沉著。這種性格的豐富性轉變是以遇見賈湘農為分水嶺的。
故事以「朱老鞏大鬧柳樹林」為開端,雖然集中描繪的是朱老鞏的所作所為,但對塑造朱老忠這個人物來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由於虎子親眼看到了父親朱老鞏和馮老蘭得沖突,不久便吐血身亡,使虎子從小就身陷強烈的階級沖突之中,對馮蘭池充滿的了仇恨。當馮蘭池的手下要和父親朱老鞏發生沖突的時候,虎子迅速擋在父親身前,說:
「誰要動我爹,我和他拼了」。簡單的一句話體現了他的勇於擔當。
由於馮蘭池要對朱家斬草除根,迫使虎子只好隻身一人去闖盪。時隔二十五年後,在外經過一番歷練的虎子成長為如今的朱老忠。當他在火車站遇見嚴志和時,第一次對無助、想要逃避的嚴志和說出了「出水才看兩腿泥呢」這句話。這句話可以說是朱老忠的代表性話語。朱老忠曾多次說過這句話,其意義也是多重的。
在回家的路上,提及為父報仇的事情,朱老忠十分堅定地說:「一輩子的仇,十輩子忘不了」、「我不行,還有我兒子、孫子」。從這一點可知,朱老忠已經將對馮蘭池的仇恨融進了血液之中。
在脯紅鳥事件中,馮蘭池抓了大貴,嚴志和說:「還是救人要緊吶,還是托個人情吧,花多少錢,咱們大夥想法子。」朱老忠卻說:「這不是咱們的家教,憑著我五尺漢子,我捅不了他。」說完朱老忠便沖出屋門,拿起院里的鍘刀,挺立在院子中,眼裡充滿憤怒
電影《紅旗譜》,根據梁斌同名小說改編。主演:朱老鞏(崔嵬 飾);嚴志和(蔡松齡 飾);賈湘農(魯非 飾)等。
二十世紀初,冀中平原民不聊生。地主馮蘭池(葛存壯 飾)為霸佔官產,砸鍾毀證。農民朱老鞏(崔嵬 飾)為民挺身,無奈抵不過強大的封建勢力,氣病身亡。幼子虎子(陳帆 飾)——朱老忠(崔嵬 飾)逃離家鄉。25年後,正值壯年的朱老忠帶領全家從關東返回家鄉。深知盲目尋仇解決不了任何問 題。不久,他結識了地下黨領導人賈湘農(魯非 飾),並同嚴志和(蔡松齡 飾)、伍老拔(李建國 飾)等人一起走上革命道路。在朱老忠的帶領下,他們在鎖井鎮和地主階級展開了斗爭。志和的長子運濤(趙聯 飾)南下黃埔軍校,參加了北伐戰爭。蔣介石背叛革命,運濤被捕入獄,革命陷入低潮。朱老忠帶著江濤(趙萬德 飾)去探望,從運濤那裡知道了更深刻的革命道理。返鄉後,他們串聯鎖井四十八村的農民,要在平原上捲起風暴。
㈦ 在哪裡可以下載電影 紅旗譜
都是可以的啊啊
㈧ 紅旗譜電視劇演員表
《紅旗譜》演員表 :
崔嵬
飾 朱老鞏
崔嵬
飾 朱老忠
蔡松齡
飾 嚴老祥
魯非
飾 賈湘農
趙聯
飾 運濤
俞平
飾 春蘭
李健
飾 老祥奶奶
凌元
飾 貴娘
於中義
飾 大貴
葛存壯
飾 馮蘭池
趙子岳
飾 李德才
安震江
飾 劉二卯
㈨ 他是五六十年代銀幕小生,第一代李玉和,《紅旗譜》飾嚴運濤,如今怎樣了
是著名表演藝術家趙蓮誕辰90周年。我們藉此機會向趙蓮致敬。
你聽說過嗎?在中國電影界,有這樣一句話:「20世紀40年代,看趙丹;上世紀50年代,看《趙璉》。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正確,趙丹和趙蓮都是當時中國電影界非常有影響力的演員。1956年,在上海青年報評選的十名優秀電影演員中,趙蓮獲得第五名。
然而,趙丹後來卻成為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之一。由於名額限制,趙蓮沒有被列入名單,這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隨著時間的流逝,趙蓮漸漸被人們遺忘。
但毫無疑問,趙連小屏幕的演員在1960年代和1950年代,在中國電影留下了許多經典的角色,如我們的未來,李玉和燕Yuntao頻譜的紅旗,戴於宋的青年,李永和跟蹤老虎的巢穴,不知方Gui,等等。
在1959年上映的《青春之歌》中,趙薇扮演了背叛革命、成為可恥的賣國賊的戴羽。在這部電影中,趙本山扮演的賣國賊與他作為主角的積極角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之後,趙薇還主演了《海霞》、《奔流江》、《繼藍光之後》、《玉籠》、《海在呼喚》等電影。
1990年12月9日,趙本山因心臟病在北京去世,享年59歲。
㈩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
第一代導演: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等。
第二代導演: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漁光曲》等。
第三代導演: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優秀作品有《南征北戰》、《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張嘎》、《早春二月》、《女籃五號》、《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第四代導演:「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吳貽弓、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鷗》、《本命年》、《小花》、《城南舊事》、《小街》等。
第五代導演:電影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獵場扎撒》、《紅高粱》等。
第六代導演: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鬥牛》、《殺生》、《上車走吧》、《頭發亂了》、《老炮兒》,寧浩《綠草地》,賈樟柯《天註定》、《小武》、《站台》,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
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導演:陸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幾人,中國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
導演的職責是: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