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對當代中國電影現狀的看法。
對於電影發展中存在的艱難現狀如下:
一是「出口轉內銷」。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的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功,反過來又提高了影片在國內的票房,使得不少電影人採取了類似的辦法——先到國際上拿獎,再通過宣傳來提高國內的票房。當然為此就必須去迎合西方。一方面採取西方較少見的各種東方民俗風情的奇觀,如顛轎、擋棺、求雨等;另一方面採取西方感興趣的題材內容,如同性戀、亂倫等,同時採用西方習慣的表達方式。如《霸王別姬》中的口誤;《一個都不能少》是改編自小說的,小說中涉及到民辦教師的問題,但導演擔心外國人看不懂什麼是民辦教師,就把這個情節刪去了。
二是加強了宣傳炒作,利用媒體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如夏鋼的《紅櫻桃》放映前,傳出女主角郭柯宇的家人為一個裸體鏡頭狀告電影廠,其後則不了了之。現在宣傳炒作已經成了重要的手段,開機儀式、首映式、明星簽名等,再加上各種明星的宣傳。這在商業上有一種現象叫「鯰魚效應」。意思是長途販運鮮活的魚類,會有很高的死亡率,如果水箱里放一條活躍的鯰魚,激活了其它的魚,死亡率便會大大下降。
總體說來,中國電影之所以陷入低谷,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
其一,體制問題。中國的電影產業傳統上採用賣拷貝的方式,即電影製片廠僅作為電影的製作方,將電影以拷貝的形式賣給電影發行公司,而電影的票房收入基本歸電影發行公司所有,電影製片廠只得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多數的電影賣到幾十個,上百個。個別電影只能賣出幾個拷貝,使電影製片廠陷入困境。
其二,電影的多級審查制度。中國大陸電影審查制度是個內部的制度。它不對公眾開放,不像多數法庭審判或價格 聽證。這種做法本身充滿非體制、「地下」的色彩。因此,要求電影審查不再暗箱操作的呼聲時起時伏。暗箱操作也不符合公眾經濟的原理。很多影片因為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的問題而被判為禁片,不能 播出,令中國電影的發展裹足不前。
其三,商業社會中娛樂方式的多 樣化,以及電視、走私電影的出現,導致國產電影產業受到沖擊。
其四,相對較高的電影票價超出了社會大眾的平均消費水平,使看電影成為奢侈品。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電影發展戰略的失敗。這些年電影廠普遍舉步維艱,卻又提出精品戰略,主張拍主旋律影片,對各電影廠更是雪上加霜。關鍵的問題是拍一部虧一部,而觀眾對電影又失去了信心。要改變這種面貌,首先要找回信任,要拍出好看的影片,這就要先從商業電影入手,通過商業電影的盈利來投資於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
-------來自《中國當代電影》
B. 中國電影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注入了真實感情的電影最能打動人
2真正盈利的就是那麼幾個公司的作品,大公司才有大製作
3導演化,演員化,知名導演,知名演員才更容易受到關注
4由於中國特色的審查制度,高科技電影還是不會出現
5由於沒有分級體制,很多題材都不敢涉及,尤其不允許說壞話
6功夫片,將會出現不同門派傳記;喜劇片,由於傳統戲劇的動作在消逝,所以只能用表情來表示
7為吹捧某企業家喜歡的明星,聘請知名導演演員的爛片也會多
8團隊職業化,現在的院線和發行方還是不能很好融合,各有千秋
C. 張藝謀導演反映中國電影的現狀
現在電影都是請的一些小鮮肉來維持票房,但有小鮮肉的電影都不怎麼樣。影片質量肯定會下降。(言情劇、偶像劇除外)
D. 中國電影導演的發展概況
中國電影在全世界的文化價值上一直是有地位的,但商業片要想占據國際市場短期內是沒有可能的
在談到當代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中的演變和位置時,他回憶了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中國文化開始面對世界崛起開放,電影逐漸走出國門並在各大影展取得佳績:1986年謝飛導演帶領《湘女瀟瀟》走到歐洲,此後又有《本命年》在柏林得獎。直到90年代初期的《霸王別姬》、《喜宴》、《香魂女》和《秋菊打官司》,中國在國際三大電影節上實現一年內都有最高獎項斬獲,是中國在文革後藝術最輝煌的一個時段。當然這也和中國此前的文化封閉有關,然而這一高峰期很快就過去了,被諸如伊朗韓國等電影代替。在談到電影節的作用時,謝飛導演分析它主要是對藝術電影和多民族電影的支持平台,是對主流商業電影市場的補充。很長時間內,主流商業市場都被美國文化統治,別人很難進去。不像導演成長的五六十年代期間的中國,可以看到來自全世界二三十個國家的電影,電影節正是在支持這些電影。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就一直被世界電影節電影文化關注。最近二十年來,他們通過張藝謀、陳凱歌和賈樟柯等導演的電影了解中國社會。國外將賈樟柯視做大師,國內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他的影片不過類似紀錄片,不好看,也沒有票房, 但是國外認可它的文化含量。中國電影在全世界的文化價值上一直是有地位的 。
然而,近年來由於國內的拜金主義等思潮,國內嚴肅文化的位置越來越差,也造成了我們今天文化藝術電影質量的下降。中國近年來商業片有很多進步,在國內發展也不錯,但是商業片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地位,短期內是沒有可能的,也許三十、五十年後會有希望。所以說對商業電影不要太抱幻想,因為全世界電影都受到美國文化統治,就象今天的年輕人願吃麥當勞而不願吃炸醬面,讓那些外國年輕人看中國產的商業片,似乎很難。要慢慢來不著急,不要幻想用商業電影去統領別人。導演舉例在戛納碰到一個美國電影公司,要拍攝一部以花木蘭為題材的故事片。得知中國剛剛拍完一部趙薇主演的影片後,對方卻回應那隻是給中國人看的影片,世界其它國家不會看。他們要拍的,是邀請章子怡,拍出美國動畫《花木蘭》一樣給全球觀眾看的影片。這里,確實有一個主流商業電影和民族電影之間的區別。
國產電影的未來發展: 應該進一步完善國內市場,國有壟斷應該消弱
在談到中國電影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是,謝飛導演表示中國人多,天才也多,自己教過的學生中很多就都很有才華。因此,電影的發展關鍵還是國家要給於正確和科學的政策支持引導。近十年來的進步正是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正確。原本不許外來資本的進入,發行也要許多證件批准,現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簡化。市場競爭實際上是平等競爭,只有這樣才能有活力。所以,應該進一步完善國內市場,國有壟斷應該消弱。現在有不同民營資金參與,但它們又受到壟斷的抗拒。因此重要的還是改革。
謝飛導演坦率地分析,中國電影要真正走進國際市場還需要時間,即便政策上正確,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實現。也許三十五十年後,中國成為世界軍事政治大國後,全世界都學中文,那時將封神榜拍成三維電影,就不會像現在,拍出來西遊記這樣的古典外國人根本不懂。
中國商業電影的現狀: 娛樂片要有娛樂性,但是也應該有正常的道德輿論要求
在談到今天的中國商業電影市場,謝飛導演表示,今天的中國基本是個半市場經濟,要想成為完全的健康的市場經濟,還要政策配套。這不賴我們的演員編劇和導演,他們很多都才華橫溢,是政策有問題。就象大家開玩笑說現在實施的是娛樂宣傳主義,而過去的年代除卻現實主義就是浪漫主義,如今正確的創作方法都仍掉了。
這不是針對商業電影,商業電影本身沒有問題,是要有文化。美國或者西方其它國家的電影,比如《拆彈部隊》,就是《阿凡達》這樣很商業的東西,它中間的愛情故事,對人類命運的思考都是有內容的。不像我們的有些娛樂電影太沒有內容了,跟現實沒關系,跟人類的文化思考沒關系,而且一味的簡單宣傳。比如《葉問》是個很成功的片子,但是你一味的打外國人解恨,這種簡單的民族主義是很傻的思想。這些在文化上都是很傻的東西。娛樂片要有娛樂性,但是也應該有正常的道德輿論要求,被提倡的道德標准才是有價值的。
擔任今典影業藝術總監:發揮余熱幹活
當謝飛導演談到高齡仍接受擔任今典影業的藝術總監時,解釋到想要發揮余熱。教書了很多年後,希望不再只教書,得干點活了。經典影業的總裁張保全曾是謝導的學生,因此,從各種角考慮,接受了擔任藝術總監的邀請。
談到經典影業未來的藝術發展,謝飛導演透露,公司有具體的房地產酒店業在背後支持。同時,今天的影業投資有別過去,比如經典影業和銀行談判貸款已經談妥。只要有市場潛力有希望,就會有財務後盾。其次就是全面營業,先做發行和技術,在現在的200多塊銀幕基礎上,希望可以增到一千多塊。同時還做數字放映,為三維電影准備。謝飛導演幽默的比喻,電影業最重要的都是賣菜,種菜都是賠錢的。所以能把影院建設起來,自己種菜自己賣,雖然這個賺了那個賠了,很難預料,但是這個路子還是對的。
E. 當代中國電影的現狀是什麼
談中國電影的現狀不如從導演入手。
首先不妨談談張藝謀。因為《紅高粱》和《秋菊打官司》等朴實無華,針砭時弊的作品而名噪一時。其後一發不可收拾——我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在CCTV-8播出的一部反映戲劇學院大學生活的連續劇中的諸如,老達,兔子等等的大學生出口閉口都以為張導拍戲為莫大的榮譽,其間也圍繞他製造了不少的噱頭——諸如什麼《什麼大戰秦俑情》就不一一細說了,最近令媒體津津樂道的要數他的武俠三步曲了。《英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聽說都要被舉薦去爭奧斯卡之類的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了,可是我總不懷側目地感到這種融有很大商業目的以至於背離了電影最基本的准線的作品,要使得奧斯卡的小金人入彀,真是有些力不從心。他的〈滿城〉恰巧與JAY的沒落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永遠化為了一個符號,淹沒在了滾滾的商業與當今社會特有的紛亂之中了。
下一個不如談談馮小剛。前幾天看了有關他侮辱一名記者的一段小視頻,怎麼說呢,各為其利吧,但他的破口大罵早一腳將無數從懵懂時就對其懷有無限尊崇的FANS們踢到了天涯海角,甚至於〈神泣〉中風之叢林的某片楓樹葉上了。他的〈甲方乙方〉完完全全是自己當時意氣風發時的意氣風發的作品,不過,現在等我大了,再去回首時竟感到其中的東西是如此幼稚,以至於我總是在笑點處報以滿臉頰的冷笑。〈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天下無賊〉,〈大腕〉,〈手機〉等無不創造了數不清的朗朗上口台詞,從某一個層面上說也豐富了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夜宴〉就不用提了吧,以前聽一位很有威望的影評家說過「馮的電影的方向就是中國電影的方向。」如今看來,他的方向已經不是了,包括我還看都沒看過的〈集結號〉。
接下來應該就是陳凱歌了吧。〈霸王別姬〉,也只有它才算是他的。說這句話好像我很喜歡他的作品似的,其實,說實話,我對他還所不桑了解。他的〈無極〉我只是看的是謝霆鋒,甚至我把劇組都想像成謝張戀的愛巢。
最近又涌現了不少好的導演,我個人認為。他們又開始在不遺餘力地探索我以上所說的中國電影的道路了。寧浩的〈瘋狂的石頭〉,以及不知其大名的〈綠帽子〉,都努力地在荒野里深深地軋下車轍,清晰著前方的路。
總之,中國電影所處的時期應該是舊電影人沒落,新電影人崛起的迷茫探索的時期吧!
F. 關於中國電影的發展現狀
老子來說兩句,中國的電影在特效方面不如美國,這我們都承認,資金方面也不如美國,但有一點大家可能不清楚,那就是中國電影人的專業精神也不如美國,中國拍不出好的電影,不是單單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其中之一是中國的電影分級制度一直下不來,影響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還有一方面就是香港電影人的不專業,80年代香港的電影大紅大紫,但後來演員,導演都出去掙外國錢了,都到美國了,在美國當小馬仔,也不願意回國發展,這就要大大的BS了,中國與美國抗衡,從電影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來了,中國人愛國都是掛在嘴上的,做不出什麼實事來,所以二戰時,中國的偽軍比日本軍隊的人數還多,就不足為奇了,這大概是民族問題,可能我說的有些偏激,但我也是恨鐵不成鋼,生氣,中國的電影反攻美國,我想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G. 中國電影現狀
中國電影隨讓近幾年的票房雖然節節攀升可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就2008而言《天水圍的日與夜》被《看電影》《電影世界》等幾家媒體雜志評為2008最好的電影,和前兩年的好片相比著實差出一個檔次,可以看出現在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是要大片要票房而非質量的惡性路線,這是從2002年的《英雄》開始,引發的大片熱,到現在依然再繼續,以《赤壁》為據,而並沒有看到頹勢,可能有人會說拍大片有什麼不好啊,人們不用一直去看歐美的大片而是可以更多的去選擇中國的大片。但事實上,大片的拍攝是沒有錯的,可就中國電影而言更需要的是中等成本的影片,這樣可以拉動整體的中國電影製作的范圍,讓人們知道電影並不只是那麼一小眾的是是大導演的事。
中國電影現狀是需要更多的體制和人才,寧浩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因為「新星導」計劃,他才有機會拍攝《瘋狂的石頭》,而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他只是一個人,而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導演,拍出他們的誠意和好想法,可中國這樣的平台少之又少。這樣我們可以思索那成為一名導演需要怎樣的條件那,人們也許最先想到的是良好的人脈,這個沒錯。可在那裡才能構建人脈那,當然是北京電影學院。所以往往一名出色的導演都會誕生於一所出名的學校。馬丁西科塞斯在紐約大學電影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加州電影學院專攻電影,喬治·盧卡斯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電影系但凡大師級人物都是如此,而中國寧浩,張藝謀,陳凱歌等大導演就都是出在北電,這也就是問題的所在,在美國有那麼幾所的大學電影專業都是數一數二相互競爭營造出電影氛圍,而在中國,就只有北電,有電影夢想的就只能去北京,造成格局過於單一局面,推陳出新緩慢的現狀。
這樣使得一些有才使得電影行業中許多職位都處在一種沒有渠道施展的境地,就編劇而言,編劇對電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個人認為這又是中國電影最薄弱的環節。把《黑暗中的舞者》同中國的《漂亮媽媽》進行比較,兩片有著相似的情節和主題,可在世界電影史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鞏俐與比約克的孩子都有著殘疾,她們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許多,但問題是在付出的過程中,兩人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出現,鞏俐的苦大仇深(中國類似題材電影的通病)與比約克的含蓄隱忍形成顯明對比,而這絕不是表演的問題,卻是劇本已經賦與的人物性格。鞏俐的生活與奮斗完全是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單一,缺乏作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約克則不一樣,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卻因為兒子而放棄,這樣的處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豐滿,更具有人性的閃光點。當然,我們可以有一種並不一定正確的猜測,即中國影片要表現的僅僅是概念化中的社會現象與概念中的善良母親,完全是一種宣傳與贊揚,甚至是乞求憐憫,而至於人的內心世界則無須反映,因為它是獨特的而不是社會的,盡管它最偉大卻不是必然。 所以在這里暫不談導演功力的深厚,在劇本上兩部影片已經發生了質的差別,所以提升編劇素質和水平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可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不下於攀登珠峰,美國還有編劇協會可以罷工,可中國但不說沒有什麼編劇協會,就算所有編劇都罷工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往往人們不願意花高價請編劇去編一個精緻的故事,而是喜歡拿同樣的前去編出3個粗製烈遭的故事。中國恰恰不缺少的就是底薪勞動力,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每年畢業那麼多編劇專業的學生,而且像導演系、電影學專業找不著工作的也有不少在寫劇本,包括北影、中戲的進修班學生,還有很多社會文學青年也在一起搶飯碗。國外有工會,大編劇帶著小編劇,慢慢新人就成熟了,我們現在的劇本創作中心都干什麼了?就是徒有虛名,完全不管學生們的死活!
錄音、攝影、後期。。。。。也都面臨著和編劇一樣的問題,算是老問題根深蒂固,難以解決。索性人們也就不去尋求問題的答案,而是另外尋找自己的生存之路,有些迫不得已,改行幹些其它,有些執著的也只能抓住文藝小成本片子這棵救命稻草。希望那天國際那個大獎提名,一鳴驚人,可這又是何等的困難,中國有金雞獎,有華表獎,可又只有在國內上映的片子才有競賽資格,使得一些過不了光電審核的片子犯難了。這時我們發現在外國獲獎難,在中國獲獎更難啊,中國的獨立電影之路還是任重而道遠啊。從此觀察,中國似乎有一些美國電影運營的影子,因為眾所周知 獨立電影最為發達、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區恰恰是商業電影最發達的美國 ,而在商業上中國的模式已經日趨成熟,恰恰是在獨立方面仍然缺乏一些人力和財力去做。獨立電影在質量上的參差不齊,根據創作者的個人水準,它既有可能是上乘的藝術精品,也有可能是粗製濫造的垃圾。很少有人願意去投錢,這也是造成一些優質電影胎死腹中的原因。
所以這樣看來,中國電影依然不容樂觀。
H. 談談你對中國電影的現狀的分析
中國電影已經越來越了解市場,越來越了解觀眾需求。從運作上來說,從《英雄》開始,製作公司就開始從市場運作上吸引觀眾去電影院看電影,製作的預告片精美華麗,影片也氣勢如虹,景色唯美。後面的大製作電影,也逐漸的從製作的精良程度上,電腦特技的應用上下大功夫,來使電影趨近於好萊塢大片。另一方面,相比之下,低成本的電影開始從電影的故事情節和思想上更加註重與觀眾的融合,讓觀眾有現實感,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比如現在上映的《左右》,故事情節、內容思想,都比較完善,給人很多的思考。象《三峽好人》,故事平淡、細膩、朴實,隨沒有太多的對白,但通過演員的表演讓觀眾有很強的認同感。
這樣的電影在歐美也是為數不少的,獨立製作在西方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中國的新生代導演很快就接受了這樣的製作方式,而且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認可。在戛納、威尼斯、柏林電影節上屢見中國電影的出現,大多是相對低成本的製作,有很多也是獨立電影製作。
在美國及歐洲電影界罷工不斷的時候,中國獨立電影的崛起是對世界電影很好的支持。
無論是大製作,還是獨立製作,中國電影都還在探索中成長,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改進和完善。
I. 中國電影行業現狀分析,是什麼影響了行業
電影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國產電影軟實力亟待提升
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
暑期過半,今年的電影暑期檔表現可圈可點,除了社會民生題材影片大熱外,某些奇幻工業化大製作題材影片尤其值得探討,其中顯露出有關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的進步與不足也引人思考。
上半年國產電影票房統計分析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
2018年上半年全國市場共產出綜合票房320億,較去年同期大漲17.8%。6月全國票房最終以35.71億的成績收官,表現比去年同期倒退9%,成為繼4月後今年第二個票房同比衰退的月份。6月票房相比5月43.17億元來說,環比增長下降17.28%;單月觀影人次為10415萬人,環比下降13.79%;6月電影上映場次897.810萬場,比5月上映場次增加了14.89萬場。
今年僅暑期檔票房已突破百億元大關,全年總票房有望再創新高。但是,相較於電影工業發達的國家,我國電影工業化仍處於成長上升階段,並一度陷入追求電影「重工業化」的誤區,有「大作」無「大獎」、有「大導」無「大師」。
國內外電影質量對比分析
大製作、大場面、大明星」的大片曾一度成為票房保證和電影工業化標桿。然而,縱觀近年電影市場的變化,我們不難發現,奇幻、動作大片票房遇冷、難以追回成本等現象屢見不鮮。今年暑期檔某些國產大片甚至遭遇換檔、撤檔危機。比如,某部影片聲稱邀請了數十個國家上百位頂級電影工作者,重金投入、耗時多年打造,上映3日票房不足5000萬元,口碑、商譽雙失。
反觀國外,日韓電影近年來佳作涌現,離不開電影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更依託於對本國文化氣質的細膩呈現;印度「寶萊塢」的電影工業始終立足本土特色,逐漸實現由「量大」到「質優」的提升。國外的經驗再次表明,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電影發展乃至文化進步,不能機械照搬「技術性指標」、迷信「商業化標准」,要結合本國國情和文化特色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好的電影工業體系,依賴於導演、編劇、製片、攝影、美術、特效等各個環節同步成長,還需具備從「造產品」向「創文化」的轉型姿態。所以說,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要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電影工業化道路,讓中國電影享譽世界,必須常懷技術與藝術並重的精品意識,銘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的使命擔當。
J. 中國電影現狀分析
老子來說兩句,中國的電影在特效方面不如美國,這我們都承認,資金方面也不如美國,但有一點大家可能不清楚,那就是中國電影人的專業精神也不如美國,中國拍不出好的電影,不是單單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其中之一是中國的電影分級制度一直下不來,影響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還有一方面就是香港電影人的不專業,80年代香港的電影大紅大紫,但後來演員,導演都出去掙外國錢了,都到美國了,在美國當小馬仔,也不願意回國發展,這就要大大的BS了,中國與美國抗衡,從電影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來了,中國人愛國都是掛在嘴上的,做不出什麼實事來,所以二戰時,中國的偽軍比日本軍隊的人數還多,就不足為奇了,這大概是民族問題,可能我說的有些偏激,但我也是恨鐵不成鋼,生氣,中國的電影反攻美國,我想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從客戶現狀分析看電影的大多是情侶、同學、同事、朋友過生日,情侶明顯屈多,注重的是怎麼留住他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