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需歌手伊琳的明星檔案,哪位可以給我,謝謝
伊琳明星檔案(最新)
英文名:Eeleen
本 籍: 中國廣 東
生 日: 10月1日
語 言:國語 粵語
身 高: 162cm
體 重: 46kg
血 型: A
星 座: 天秤座
興 趣:唱歌 跳舞 彈鋼琴
家庭狀況:父母、弟弟
歌曲代表作:《後會有期》
最喜愛的歌手:Mariah Carey Celine Dion
最喜愛的演員:張瑞希、陶大宇
最喜歡的食物:水果
最喜歡的顏色:綠色
最喜歡的運動:打籃球
最難忘的經驗:第一次登台演出
最討厭的人:小人
最尊敬的人:父母
最喜歡的季節:秋天
最喜歡去的地方:海邊
最理想的對象:穩重,大方,浪漫
最大的理想:站在GETING的舞台上開個人演唱會
伊琳音樂歷程
2004年9月份參與香港小姐袁潔儀,容中爾甲演唱嘉賓
2004年12月22號參與台灣著名歌星—潘美辰
2004年12月23號參與香港歌手-許秋怡演出嘉賓
2004年12月24號參與卓依婷演出嘉賓
2005年9月19號廣東陽西台灣卓依婷演唱會擔任演出嘉賓
2006年4月1日約著名音樂人-黃海濤
2006年4月份廣東衛視《午時有約》個人專訪
2006年5月份首發單曲《後會有期》
2006年5月南方衛視《伊琳音樂旅程》
2006年5月電視周報《伊琳新歌報道》
2006年5月份新聞發布會在廣州隆重召開
2006年5月上旬歌曲《後會有期》傳遍廣州大街小巷
2006年5月中旬歌曲《後會有期》傳遍廣東所有電台
2006年5月中旬風靡廣東各大報紙。
2006年5月份中旬遍布網路重量級網路媒體.新浪,搜狐21CN 網易
2006年5月份《娛樂周刊》焦點人物
2006年5月份單曲《後會有期》遍布全國各地
2006年5月份中旬歌曲《後會有期》MTV工程順利啟動
2006年5月底廣東天賦唱片再版歌曲《後會有期》
2006年6月份即將登陸福建東南台
2006年7月份個人專輯《一萬次日落》,正由音樂人黃海濤創作籌備中
2006年6月《後會有期》彩鈴全球上市
2006年6月廣東音樂風雲榜《後會有期》重點推薦
2006年6月《後會有期》被許多家唱片公司列入發燒音樂出版
2006年8月廣東巡迴歌友會。
2006年8月26日參與卓依婷南海演唱會嘉賓
2006年11月10日江蘇歌友會
2006年11月參與港台電影拍攝《新不了情》中飾演歌手
2006年12月接受廣州電視台專訪
2007年2月第二首單曲《有多少愛傷了還能重來》已面向全國發行
2007年4月18日與宋祖英、高勝美等在羅定同台演出
2007年5月19日與卓依婷在花都體育館同台演出
2007年8月5日東莞群星大型演唱會
2007年8月6日攜同卓依婷廈門超級歌友會
2007年9月24日參與吳川群星演唱會
2007年9月30日廣西桂港演唱會
2008年1月份發行新歌《哭泣的雨》
2008年2月8號大年初二參與英德大型群星演唱會
2009年6月新專輯《那一段日子》拍攝
2009年7月25號新專輯《那一段日子》花都新聞發布會
② 求和北伐戰爭有關的電影
和北伐戰爭有關的電影有《大浪淘沙》《黃埔軍魂》等。
1,《大浪淘沙》是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由伊琳導演,於洋、王蓓、史進、劉冠雄等出演,於1966年拍攝完成,1978年上映。該片通過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等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奮斗和分化再現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風雲變幻的歷史畫面。
2,《黃埔軍魂》是由劉家昌執導,柯俊雄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1949年國民黨退據台灣,在鳳山恢復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後的故事。
(2)電影大浪淘沙劉芬演員擴展閱讀
1,《大浪淘沙》劇情介紹:大革命時期,知識青年靳恭綬(於洋 飾)、顧達明(簡瑞超 飾)、楊如寬(杜熊文 飾)、余宏奎(劉冠雄 飾)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離鄉相遇,在濟南結為拜把兄弟。不久,由於出身信仰的不同,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期間他們還結識了謝輝(王蓓 飾)和劉芬(吳慧明 飾)兩位女學生。
北伐的勝利召喚他們來到武昌,靳恭綬等人考入中央軍校,師從共產黨員趙錦章(史進 飾),余宏奎則投奔了國民黨參謀薛建白(林嵐 飾)。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共分裂,蔣介石大肆捕殺共產黨人,「馬日事變」暴發後,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靳恭綬和顧達明闖入敵營救出身受重傷的趙老師,並遵從趙的遺訓回武漢找黨,而余宏奎則在大革命的風囗浪尖上徹底投降了敵人。
2,《黃埔軍魂》劇情介紹:1949年國民黨退據台灣,在鳳山恢復 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連長教官江支森不求名、不求利,認真地以「鐵的紀律、愛的教育」訓練學生,上課時對學生嚴格要求,下課後將學生視如子弟。學生們都愛他又怕他。他的妻子綉春亦熱愛他的事業,照顧著他的每個學生,經常請學生到家中作客。
為了讓學生無拘束地在他家度周末,他竟離家徜徉在校園里。原是膽小的學生劉志良,在江支森的教導下自覺鍛煉自己,得知母親病逝,卻因在校組織同樂會,不能回家送終,在晚會上演唱悼念慈母一曲,聲淚俱下,感動了全校師生。以後他成為該校的校長。
頑皮的周浩庭也在轉變,後來成為少將軍官。三十多年間,江支森的官階只從中尉升到中校。他雖沒有子女,卻受到學生的敬愛。在他退休離校時,校長帶領全校師生,隆重地列隊為江支森夫婦送行。
③ 一部史詩大片,為何被封存山洞12年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能看到的主要電影主要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以及八一電影製片廠還有北影廠拍攝,與此同時,一些年輕的電影廠也陸續籌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珠江電影製片廠和西安電影製片廠。
為了能在全國迅速打開局面,珠影廠和西影廠都立足集中力量拍攝一部轟轟烈烈的史詩大片,其中西影廠在這段時間拍攝的代表作是《桃花扇》,而珠影廠的代表作則是《大浪淘沙》。
奇怪的是,珠影廠拍攝《大浪淘沙》用時三年多,耗費人力和資源無數,但這部電影在1965年攝制完成後卻被封存在山洞裡12年無法面世,直到1977年才重見天日,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文就聊聊《大浪淘沙》背後的故事。
一、故事原型
《大浪淘沙》主要人物是四兄弟顧達明、靳恭綬、余洪奎和楊如寬,他們背井離鄉走到一起,結拜為兄弟共同到濟南求學尋找真理。在濟南他們結識了進步女青年謝輝和劉芬,在老師趙錦章的教導下逐漸接受革命思想。
1927年兄弟四人和謝輝劉芬一起趕赴武漢加入大革命浪潮,在這里他們出現了分化,楊如寬參軍,余洪奎投奔了在國民黨任高官的老師薛建白,靳恭綬四人考入軍校。
馬日事變中,余洪奎暗殺趙錦章,靳恭綬顧達明死裡逃生回到武漢,楊如寬對革命失去信心回家謀生。在七一五事變中靳恭綬和顧達明殺死余洪奎為趙老師報仇,隨後革命青年和工農一起參加了秋收起義。
故事的核心是四兄弟、兩位進步女青年和兩位老師,這些角色和事件均改編自革命幹部朱道南的自傳《在革命的洪流中》。
在原著中,朱道南、謝拙民、楊榮林是來自山東棗庄的三兄弟,他們痛打惡霸學生被土匪威脅生命被迫背井離鄉到濟南上學,地主的兒子孫之斌由於全家被土匪仇殺滅門也跟著他們一起離開家鄉。在濟南上學時,他們結識了進步學生白慕翰和進步女青年劉輝,也開始參加革命活動。在一次革命聚會中他們遭遇軍警抓捕,緊急時刻一個來自山東曲阜的黑臉大漢公今壽救了他們,幾個人成為形影不離的同伴。
1927年朱道南五兄弟和劉輝一起被組織派往武漢考軍校,楊榮林由於第一次沒考上自尊心受損參加了北伐宣傳隊,孫之斌在街上偶遇做生意的姨夫也告別同學們轉去經商。其餘四個人考上了軍校,朱道南、公今壽和謝拙民轉到長沙分校接受分校書記趙柔堅的領導。
在馬日事變中,趙柔堅被敵對分子餘五一殺害,朱道南三人殺死餘五一逃出學校回到武漢,繼而和劉輝一起被編入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該團在參加南昌起義的路上被繳械,隨後南下廣州,成為廣州起義的主力軍。
劉芬和謝輝的原型劉輝,參加廣州起義時只有18歲,起義失敗前夕她和戰友們在街頭阻擊敵人進攻,五六個人包圍了她,劉輝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顧達明的另一個原型朱道南將劉輝寫給母親的最後一封家信帶回了山東。
一幫來自山東棗庄的青年,犧牲在遙遠的廣東,如果不是朱道南倖存下來,也許他們的事跡和他們的名字都將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大浪淘沙》不光是一部史詩大片,也是一座紀念碑,永遠紀念那些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青年們。
④ 電影<大浪淘沙>觀後感地址~~~
段時間我曾為某震驚全國的突發事件寫過篇帖子,沒想到在各大論壇發表後只有三個結果,一是鎖帖,二是封帖,三是根本不放出來,即便收藏在自己的博客里,也被管理員給偷偷刪掉了。眼見辛辛苦苦寫的帖子落這種下場,直氣得我大熱天裏手腳冰涼。想來想去,直到今天我終於大徹大悟,我蟲蟲在這里向各位斑竹鄭重承諾:「從今以後再不寫此案的任何帖子,其它任何帖子也決不出現涉案人的姓名。」
今天寫的帖子和這事件就一點關系都沒有了,是想和大家探討一部著名的革命傳統教育電影,算是一篇影評吧。這部電影也許很多人都看過,是以前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大浪淘沙》,電影里的主人公叫靳恭綬,是民國時山東的一個農民青年。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正是他逃命在外之日。
原來他的父親和當地的地主有某種債務糾紛,因他父親到期未還,和地主發生了爭執,也許是地主要債要得急了點,也許是靳老爹心路窄了點,到了晚上靳老爹居然上弔死了。氣得靳恭綬撫屍大哭。
「我也不是好惹的!」電影里靳恭綬向朋友們回憶往事時咬牙切齒地說道:「當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還把地主一家給殺了。」
從此他浪跡江湖,結識了幾個類似的江湖朋友,悠閑之中還認識了謝暉、劉芬等漂亮MM。經謝暉介紹,幾兄弟一同去濟南報考了軍閥張宗昌的公費師范學校。張宗昌雖說是大字不識的軍閥,卻對知識分子格外敬重,學費全免外,還全額資助師范生讀書。說來也怪,這種學校不僅連我們現在政治審查都沒有,連身份證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殺人犯就錄取了這些人。
按說靳恭綬等殺人犯被張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錢花,擺脫了流浪生活,總該對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綬業余時間除了和漂亮MM謝暉談情說愛——「談人生,談理想,談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種反對軍閥的政治活動上,甚至多次組織參與反對當局的油行四威,每當與前來驅散「不明真相的群眾」的警察搏鬥的時候,他總是沖鋒在前。最後這幾個人還嫌鬧得不解氣,乾脆一跺腳去了湖南報考軍校,穿上軍裝扛起槍,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業,直到跟著毛主席上了井崗山。
影片從未對靳恭綬因債務糾紛殺人的事情有過任何指責和歧視,也不提倡什麼「殺人償命」、「依法治國」、「普法教育」,更未象現在某些自以為自己多麼理性網友那樣,動不動就很麻木地樣子說什麼:「凡是生命都應該珍惜」,「為什麼不去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啊?」要求被壓迫者單方面去體諒壓迫者,以換取所謂的「和諧」。相反,這部影片卻用這樣一個個情節證明了一個偉大的道理並大為贊揚,那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以此說明靳恭綬作為勞動人民的代表,天生覺悟就那麼高,用刀子去處理債務糾紛,去報仇,處理得很對!
除了他的結義三弟余鴻奎而外,影片中幾乎所有角色都接受靳恭綬這么做,認為這么做「很正常啊」。只有那被塑為反面角色的三弟余鴻奎在和靳恭綬吵架時,忍不住罵了他一句:「殺人犯」。而靳恭綬被罵時不僅不懺悔,反而覺得受了污辱,反而覺得自己理直氣壯,氣得兇相畢露,動手打了余鴻奎一拳。最後這個反對報私仇的余鴻奎在影片當了叛徒,被兄弟們打死,而當過殺人犯的靳恭綬從未為那些被他殺掉的人去抵命,因為他後來已經從政了,刑事責任一筆勾銷。
靳恭綬在影片中被塑為英雄,可見,因一些小事去殺人放火報私仇,起碼在舊社會,乃至在拍攝該影片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是廣為傳頌並廣為提倡的,是一種英雄的象徵。我就不知道這事情要是發生在現在,民間和官方是怎麼看的?是否也一致認為,在受到冤屈時可以不經法律途徑自己殺人解決,或者在尋求法律要求賠償而不能如願後提倡這樣去自我解決呢?
我不知道人類的觀念在短短時間里怎麼會變得這么快?反正我是很羨慕以前的那種生活的,你看,江湖有那麼多供各路好漢的容身之所,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你看,國家有那麼多可以施展抱負的地方,不需戶口不需身份證,更沒聽說過暫住證,流竄犯也可以報考大學甚至軍校,由國家花錢供流竄犯讀書,流竄犯還可以隨時攜槍潛逃去「起義」。這在我們現在感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那時是那樣的簡單……
而現在的青年人呢?好象生活在籠子里,辦任何事情都要先辦好無數的證件,得被人審查無數遍才能考試,就是考上了還不一定有錢去讀,只好在家當「宅男宅女」。要是發生流竄犯考取大學隱藏起來的事情,會被當成奇聞登在新浪搜狐網易的首頁。
想到這些,我越發感到困惑了,我們這個社會是在前進呢?還是正好相反呢?難道活動范圍越來越小,才算是發展嗎?難道自由越來越少是前進嗎?難道法律越來越多,多得律師也記不住,一不小心就算犯了法才算是進步嗎?難道受了冤枉,法律解決不了,還不允許採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公正,才算是文明嗎?
我腦子有點亂了,今天借這部電影向大家請教請教,看哪位有高見呢?
⑤ 伊琳的1、電影編劇伊琳
伊琳,中國電影編劇,導演,原名許崇琪,曾用名林其,1915年4月出生,7歲里隨母親來到上海。由於經濟條件所限,他沒有讀完高中,1932年,他當上了英文打字員,一干就是五、六年。1937年,伊琳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三隊,進行抗日宣傳。次年7月,他輾轉來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習,後曾任山西晉東南太行山「魯藝」分校戲劇系主任教員,八路軍前方總部實驗劇團團長,陝甘寧抗大總校文工團藝委會主任,《延邊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延邊話劇團團長。這期間,他先後創作了《大保嫂》、《百團大戰》等劇本。檔案介紹1946年10月,他被派到東北電影製片廠任電影導演。不,他創作了小型電影文學劇本《留下他打老蔣》,並由他任導演,1948年該片攝制完成。1950年,他和呂班合作導演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一部故事片《呂梁英雄》,1952年,他被調到中央電影局,任藝術處處長。1956年,伊琳去越南幫助培訓電影藝術創作人員。1958年,他被調到珠江電影製片廠工作,導演了《接班人》,《慧眼丹心》、《大浪淘沙》等片,影片《大浪淘沙》是伊琳的重要代表作,該片在導演處理上獨具匠心,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具有時代情感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影片真實地再現了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代的斗爭歷史,表現出伊琳深厚的生活積累及其駕馭革命歷史題材的能力。伊琳是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珠江電影製片廠副廠長,1979年11月27日去世,終年64歲。 少年失學
伊琳,於1915年4月24日出生在廣東省潮陽縣深溝鄉。伊琳七歲時隨母到上海尋父,在上海讀了小學和高中一年級。勤奮好學,成績出眾,曾兩次跳級,很受老師的賞識,但終因家境貧困而被迫失學。伊琳飽嘗了失學與失業的痛苦。
遇見陳劍青
1932年某天,伊琳從報紙上的廣告欄里,看到上海寰球中國學生會招收一名英文打字員的消息。當去報名時,已有三百多人爭相報考,結果,伊琳考了頭名被錄取了,當上了英文打字練習生。後來又先後轉到中國評論周報社、華西興業公司當英文打字員。前後五、六年光景,接觸了社會,接觸了人生。在這段時間, 伊琳認識了一個同鄉陳劍青(現名路江) ——參加過1925—1927 年廣東海陸豐農民運動,後因革命失敗而逃離廣東。他們開始接觸時,伊琳整天與陳劍青爭論時政,在陳劍青的啟發下,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
同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激起伊琳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伊琳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一些進步的社會活動。由於伊琳喜愛文藝,參加過歌詠會及上海量才劇團宣傳抗日;參加過為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送葬的遊行,還經常與朋友一起在報上發表文章評議時弊。
參加上海救亡演劇第三隊
這時,伊琳博覽群書,提高了文學修養。1937年,「八·一三」日寇進攻上海,血氣方剛的伊琳便奮身投入了抗日洪流。伊琳離開了家庭,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第三隊。8 月 25 日離開上海,直奔南京。途經蘇州、常熟、鎮江、揚州,一路上進行抗日宣傳。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百馬計》、《打鬼子去》等節目,激勵群眾,掀起抗日熱潮。12月,南京告急,演劇隊只得去漢口。1938年2月,伊琳通過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介紹,7月到達革命聖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習。從此為伊琳一生從事文藝工作打下了基礎。同年9月,伊琳幸福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擔任戲劇系主任教員
1939年1月,組織派伊琳到山西晉東南太行山「魯藝」分校,擔任了戲劇系主任教員。1940 年 10 月,伊琳又被調到八路軍前方總部實驗劇團,擔任了團長,之後又任政治指導員。兩年後,伊琳又被派到陝甘寧抗大總校文工團,任藝委會主任。在 1942年日寇大掃盪時,伊琳的妻子龍韻犧牲了;同時,又傳說伊琳寄養在老鄉家裡的兩歲女兒也被日本狼狗咬死了。伊琳經受了家仇國恨的嚴峻考驗,始終以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頑強地工作著。 伊琳先後創作了《大保嫂》、《孩子們》、《國際活動》、《模範婦女》、《平安無事》、《百團大戰》等宣傳抗日的劇本。抗日戰爭勝利後,伊琳又隨軍北上,參加了東北的土地改革運動。
1945年
10月,組織上派伊琳任《延邊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同時又兼任延邊話劇團團長。伊琳滿腔熱情地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團結了相當多的中青年知識分子和工農群眾,鼓勵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壯大了革命力量。
1946年
10月1日,東北電影製片廠在鶴崗興山正式成立。這是在黨直接領導下的人民電影的第一個製片基地。組織上派伊琳到該廠擔任電影導演工作。伊琳遵循黨對當時故事片製作的指示:「從小做起,先試寫小型劇本,拍小型片子」的製片方針,創作了《留下他打老蔣》的小型電影文學劇本。劇本描寫人民解放軍某營在行軍休息時,一個剛剛參加革命的小戰士因擦槍不慎走火,打死了一個老農民的兒子,為了嚴肅革命紀律,部隊組織決定要小戰士償命,但當第二天在群眾大會上宣布執行這一決定時,老農民跑上講台,要求連長和指導員不要執行。老農民經過一夜的思想斗爭後深深感到解放軍就是自己的軍隊,沒有解放軍,就沒有自己的翻身日子;他感到小戰士也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是自己階級的子弟,他的爸爸也是給反動派殺害的。因此老農民要求不要槍斃小鬼,讓他去打蔣介石反動派吧!老農民的行動感動了到會的所有群眾,一致要求把小戰士留下。部隊組織同意了老農民和群眾的意見。老農民並把小戰士認作自己的義子。後來小戰士在戰斗中立了功,受傷住在醫院里,老農民去醫院探望受傷的小戰士。影片是以老農民探望小戰士作為開頭,用倒敘的手法來展開故事的。
在當時拍攝這部影片時,各方面的條件都相當困難,可是在袁牧之、陳波兒的直接幫助指導下,伊琳團結全攝制組同志克服重重困難,以實景為主,在嚴寒風雪中拍攝。終於在1948年春攝制完成。這部短片雖然取材於一個偶然事件卻真實地反映和刻畫了老農民和小戰士的可愛形象,很好地表現了人民解放軍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這是共產黨直接領導下建立人民電影事業後拍攝的第一部短故事片。
1950年
伊琳和呂班聯合導演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一部故事片《呂梁英雄》。
1952年
組織上調伊琳到中央電影局,任藝術處處長,使他有機會系統地學習和研究了蘇聯電影和中國三、四十年代的影片;學習了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這對伊琳後來的藝術創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954年,他回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先後導演了《保衛勝利果實》、《劉巧兒》、《撲不滅的火焰》等影片。
1956年
應越南政府的邀請,中國派伊琳去越南幫助培訓電影藝術創作幹部,並參加《同一條江》的創作,幫助他們搞出分鏡頭劇本,增進了中越兩國人民的友誼。影片《同一條江》是越南北方解放後拍攝最早的一部故事片。
1958 年
伊琳被調到廣州新建的珠江電影製片廠工作,導演了《接班人》、《慧眼丹心》等片。六十年代初期又導演了《大浪淘沙》(編劇:朱道南、於炳坤、伊琳)。
後來,《大浪淘沙》被「四人幫」視為大毒草,打入冷宮,伊琳也備受摧殘折磨,險些喪命。粉碎「四人幫」後,影片迅速獲得公映,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被公認為是一部優秀的影片。這部影片通過對一群青年知識分子所走的不同道路的描繪,形象、生動地反映了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代的斗爭歷史。特別是對反動軍閥統治下的濟南、北伐軍取得勝利後的武漢、「馬日事變」後的長沙等三個典型的歷史環境的展現很真實,表現出伊琳深厚的生活積累及其駕馭革命歷史題材的能力。尤其突出的是,伊琳在這部影片中塑造的一群青年知識分子靳恭綬、顧達明、謝輝、楊如寬、劉芬、余宏奎等人物形象都較鮮明、生動,並揭示出由於他們各人的階級出身不同,經歷不同,世界觀不同,他們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走上不同道路的必然性。伊琳在這部影片的導演藝術處理上是很見功夫的,在人物、時代、環境、細節的真實感和典型化方面都表現出導演藝術上的造詣。
1976年
粉碎「四人幫」之後,伊琳面對撥亂反正、百廢待興的局面,總是勉勵自己和別人,要正確對待困難,要為黨為國分憂,要積極工作,為「四化」貢獻力量,他雖然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積勞成疾,仍然辛勤地工作著。他總想再搞幾個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劇本,把人們所敬仰的、他自己又熟悉的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搬上銀幕,可惜已力不從心,於是便轉向培養電影事業的接班人這一工作上。熱情關懷、鼓勵和幫助中青年創作人員成長,甚至在他病重住院期間,還念念不忘地渴望青年人盡快成長,獨立拍片。
⑥ 大浪淘沙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也許很多人都看過,是以前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大浪淘沙》,電影里的主人公叫靳恭綬,是民國時山東的一個農民青年。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正是他逃命在外之日。
原來他的父親和當地的地主有某種債務糾紛,因他父親到期未還,和地主發生了爭執,也許是地主要債要得急了點,也許是靳老爹心路窄了點,到了晚上靳老爹居然上弔死了。氣得靳恭綬撫屍大哭。
「我也不是好惹的!」電影里靳恭綬向朋友們回憶往事時咬牙切齒地說道:「當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還把地主一家給殺了。」
從此他浪跡江湖,結識了幾個類似的江湖朋友,悠閑之中還認識了謝暉、劉芬等漂亮MM。經謝暉介紹,幾兄弟一同去濟南報考了軍閥張宗昌的公費師范學校。張宗昌雖說是大字不識的軍閥,卻對知識分子格外敬重,學費全免外,還全額資助師范生讀書。說來也怪,這種學校不僅連我們現在政治審查都沒有,連身份證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殺人犯就錄取了這些人。
按說靳恭綬等殺人犯被張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錢花,擺脫了流浪生活,總該對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綬業余時間除了和漂亮MM謝暉談情說愛——「談人生,談理想,談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種反對軍閥的政治活動上,甚至多次組織參與反對當局的油行四威,每當與前來驅散「不明真相的群眾」的警察搏鬥的時候,他總是沖鋒在前。最後這幾個人還嫌鬧得不解氣,乾脆一跺腳去了湖南報考軍校,穿上軍裝扛起槍,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業,直到跟著毛主席上了井崗山。
影片從未對靳恭綬因債務糾紛殺人的事情有過任何指責和歧視,也不提倡什麼「殺人償命」、「依法治國」、「普法教育」,更未象現在某些自以為自己多麼理性網友那樣,動不動就很麻木地樣子說什麼:「凡是生命都應該珍惜」,「為什麼不去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啊?」要求被壓迫者單方面去體諒壓迫者,以換取所謂的「和諧」。相反,這部影片卻用這樣一個個情節證明了一個偉大的道理並大為贊揚,那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以此說明靳恭綬作為勞動人民的代表,天生覺悟就那麼高,用刀子去處理債務糾紛,去報仇,處理得很對!
除了他的結義三弟余鴻奎而外,影片中幾乎所有角色都接受靳恭綬這么做,認為這么做「很正常啊」。只有那被塑為反面角色的三弟余鴻奎在和靳恭綬吵架時,忍不住罵了他一句:「殺人犯」。而靳恭綬被罵時不僅不懺悔,反而覺得受了污辱,反而覺得自己理直氣壯,氣得兇相畢露,動手打了余鴻奎一拳。最後這個反對報私仇的余鴻奎在影片當了叛徒,被兄弟們打死,而當過殺人犯的靳恭綬從未為那些被他殺掉的人去抵命,因為他後來已經從政了,刑事責任一筆勾銷。
靳恭綬在影片中被塑為英雄,可見,因一些小事去殺人放火報私仇,起碼在舊社會,乃至在拍攝該影片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是廣為傳頌並廣為提倡的,是一種英雄的象徵。我就不知道這事情要是發生在現在,民間和官方是怎麼看的?是否也一致認為,在受到冤屈時可以不經法律途徑自己殺人解決,或者在尋求法律要求賠償而不能如願後提倡這樣去自我解決呢?
我不知道人類的觀念在短短時間里怎麼會變得這么快?反正我是很羨慕以前的那種生活的,你看,江湖有那麼多供各路好漢的容身之所,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你看,國家有那麼多可以施展抱負的地方,不需戶口不需身份證,更沒聽說過暫住證,流竄犯也可以報考大學甚至軍校,由國家花錢供流竄犯讀書,流竄犯還可以隨時攜槍潛逃去「起義」。這在我們現在感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那時是那樣的簡單……
而現在的青年人呢?好象生活在籠子里,辦任何事情都要先辦好無數的證件,得被人審查無數遍才能考試,就是考上了還不一定有錢去讀,只好在家當「宅男宅女」。要是發生流竄犯考取大學隱藏起來的事情,會被當成奇聞登在新浪搜狐網易的首頁。
想到這些,我越發感到困惑了,我們這個社會是在前進呢?還是正好相反呢?難道活動范圍越來越小,才算是發展嗎?難道自由越來越少是前進嗎?難道法律越來越多,多得律師也記不住,一不小心就算犯了法才算是進步嗎?難道受了冤枉,法律解決不了,還不允許採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公正,才算是文明嗎?
⑦ 《大浪淘沙》中女主角扮演者
電影《大浪淘沙》中女主角謝輝的扮演者是王蓓
。
1、角色簡介:
王蓓飾謝輝
正直,愛國,崇仰真理而充滿激情的女學生,1925年在山東第一師范學校結識了男主角等四名男青年,一起參與革命活動。聲援北伐。後來。謝輝和劉芬投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黨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堅決走上革命道路。
2、演員簡介:
王蓓(1931-
),原名王淑貞,1948年畢業於南京市師范學校,1931年生於南京,影視演員,出演過《烏鴉與麻雀》、《人民的巨掌》、《大浪淘沙》、《常青樹》、《紡花曲》等。
3、電影簡介:
《大浪淘沙》,1966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製作、伊林導演的一部再現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風雲變幻的歷史畫面的電影。主要演員有王蓓、史進、劉冠雄等。
⑧ 一部國產革命老電影
是《大浪淘沙》。
主演:於洋 簡瑞超 杜熊文 劉冠雄 史進 王蓓
劇情簡介:
1925年,知識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途中他們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結盟為兄弟,來到濟南進了山東第一師范學校。靳恭綬認識了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而余宏奎得到了國民黨員薛健白老師的賞識。他們四人在老師的啟發教導下,時常秘密在一起,讀進步書籍,談革命道理,開始接觸革命活動。在這期間,他們還結識了兩個女學生:謝輝和劉芬。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趙錦章同他的愛人、共產黨員宋珠萍一起轉移南方,參加了北伐軍。靳恭綬等六位同學在濟南積極聲援北伐。一次在與反動軍警的搏鬥中,靳恭綬表現得很勇敢,余宏奎則十分怯懦。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六位青年懷著激情趕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沖擊下,由於出身、經歷和志向不同,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軍當參謀的薛健白,楊如寬為了個人的藝術愛好,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恭綬、顧達明、謝輝和劉芬投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靳恭綬、顧達明被分派到長沙軍分校受訓,與他們的老師,現任軍分校教官的趙錦章重逢。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烏雲刮到長沙、武漢,一貫偽裝革命的國民黨右派薛健白帶著余宏奎等潛往長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顧達明、靳恭綬,他想利用顧的忠厚,摸清軍分校共產黨的情況,遭到了對方的斥責。顧達明和靳恭綬立即將情況報告趙錦章。趙預感到反革命將有行動,一再向領導提出積極防禦的建議,都遭到了右傾投降主義的反對。反革命叛亂的馬日事變終於在長沙發生了。反動分子也在軍分校製造事端,企圖清洗軍分校的革命力量,他們大肆搜捕軍分校的共產黨員。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靳恭綬、顧達明奮不顧身救出趙老師。他們牢記趙錦章臨死時的囑咐,懷著滿腔悲憤回到武昌,通過宋珠萍找到了黨組織,與謝輝、劉芬一起,在黨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而楊如寬在北伐失敗以後,於悲觀失望中當了逃兵。1927年7月,武漢反革命叛亂的前夕,匯集在武漢的革命力量在黨的領導下轉移農村,消滅了攔路截擊的反動武裝。靳恭綬、顧達明槍決了叛徒余宏奎,跟隨革命隊伍,參加了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風浪中繼鍛煉成長。
觀看地址http://www.56.com/u74/v_NDczMjc4NzE.html
⑨ 大浪淘沙觀後感
沙子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