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集電視劇《突圍突圍》以湘江戰役為背景,講述紅軍小分隊隊長雷五龍(傅程鵬飾)所率領的小分隊執行敵後營救任務的精彩故事。
劇名:突圍突圍
題材:近代革命
集數:40
年代:2014
B. 湘江戰役 時間 地點 主要人物 詳細過程 結果
1、時間: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2、地點:廣西全州縣。
3、主要人物:中央紅軍、國民黨軍。
4、過程: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但是,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5、結果:
國民黨敗退,中央紅軍損失慘重。
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引起了廣大幹部和戰士對王明軍事路線的懷疑和不滿到達了極點,紛紛要求改換領導。
湘江慘勝直接導致在遵義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它是紅軍四處碰壁身處絕境時召開的,從此中國革命一個傑出人物正式登上歷史舞台,標志著中國紅軍翻開嶄新的一頁。
(2)電影湘江戰役演員表擴展閱讀
湘江戰役的戰爭評價:
湘江戰役雖然粉碎了國民黨軍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也是中央紅軍長征後損失最大的一次作戰行動。
連同前3次突破封鎖線的損失(包括非戰斗減員),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後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餘人銳減為3萬餘人。這是"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實行逃跳主義所造成的嚴重惡果。
此戰之所以能夠保重紅軍主力部隊渡過湘江,是因為紅軍指戰員在作戰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英勇的獻身精神,阻止住了敵人的進攻。
此戰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損失,則主要是因為"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沒有充分發揮紅軍的長處,部隊在行動中仍要背負著"壇壇罐罐"行軍,行動遲緩,戰略戰術指導上更是存在著嚴重錯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湘江戰役
C. 血戰湘江有什麼電視劇
《血戰湘江》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類電影。該片由陳力執導,王霙、保劍鋒、徐箭、董勇等主演,於2017年6月30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1934年紅軍34師官兵付出巨大犧牲奮力掩護黨中央渡過湘江、成功突破封鎖的悲壯故事。[1]
D. 有誰知道湘江之戰介紹一下
戰敗不是因為天險,而是人為的錯誤。紅軍戰略轉移的出發點是江西瑞金,目的地是湖南、湖北、貴州、四川交界的紅軍根據地,就是賀龍所在的二六軍團的所在地。這一路上就必須渡過湘江。 湘江之戰也被形容為是紅軍撤退大搬家的行動。當時紅軍有一個中央軍委,還有一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所謂大搬家,就是從瑞金把中央軍委和中央政府,包括所有機關、醫院、學校的所有機器設備都要搬,拖著這些壇壇罐罐,走得非常慢。我們知道,紅軍比國民黨軍隊優越的是靈活機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如果可以一天走120里,像林彪率領第一軍團直撲湘江,那紅軍一下子就渡過去了。但中央軍委和政府走得這么慢,120里要走足5天5夜,讓紅軍主力在湘江邊死頂著3倍優勢的敵軍,每天消耗幾千人,所以5天就消耗了5萬。在兵力武器懸殊下死拼當時兩軍的兵力對比懸殊。紅軍方面有一、三、五、八、九軍團,其中一軍團是林彪,三軍團是彭德懷,這兩個軍團是主力,兵多,武器好,戰鬥力強。五個軍團加起來一共是12個師,戰斗兵力估計有五六萬人,非戰斗部隊二萬人。白軍方面有何鍵,何鍵是湖南軍閥,在湖南打仗由他做總指揮。還有蔣介石中央軍的薛岳、周渾元部隊,有白崇禧的桂軍,陳濟棠的粵軍。加起來有二三十萬人馬,但是真正投入湘江之戰的約有15萬人。 當時的作戰形勢是紅軍要渡過湘江,白軍從四麵包圍,前面攔截的是湘軍,左右包抄的是粵軍、桂軍,中央軍在尾追,一路跟著打,所以就形成了一個包圍的態勢。包圍不奇怪,紅軍和白軍打仗就經常被包圍,紅軍可以突圍,非常靈活,東南西北任你走,只要擺脫敵軍就行,但這一次是由共產國際的顧問李德和洋書生博古指揮,他們的指揮死板,要紅軍死守,把戰役限制在一個比較小的范圍,那就要拼消耗,拼武器裝備了。當時白軍的裝備是比較精良的,因為有德國等歐美列強的支持。紅軍就相形見絀了,連步槍手榴彈都是比較簡陋的。比如林彪被包圍的時候,他用望遠鏡觀察敵人的炮陣,然後對手下的團長和師長說:今晚摸過去把那個炮搞掉。因為紅軍沒有炮,敵人的迫擊炮、山炮、野炮打過來,紅軍只能躺在戰壕里挨炸,紅軍的槍頂多打1000公尺,而白軍的炮打幾公里,更別說飛機在上面轟炸了。紅軍連炸葯包都沒有,就用集束手榴彈,把十個八個手榴彈捆在一起扔過去,扔手榴彈的戰士死定了,因為爆炸力那麼大,這十幾斤重的東西能扔多遠。他們就是敢死隊,這說明紅軍有一往無前的犧牲精神。 但是犧牲精神在敵軍的優勢火力下,結果可想而知。紅軍拼刺刀,湘軍也是很能打的,有所謂「無湘不成軍」。毛澤東過湘江時說這是罪過但是蠻干不是紅軍的強項。林彪是個狐狸一般的統帥,最善於打機動戰,有便宜就打,沒便宜就走,讓他打硬仗,打死仗,這就把他困死在陣地上了,所以他的一軍團和彭德懷的三軍團在堅持5天5夜後死傷慘重。12月1日,毛澤東過湘江時看到江上岸邊有很多兩軍的屍體,他說了一句話:罪過、罪過。這5天5夜裡,前面是一、三軍團主力,接著是八、九軍團,斷後的是第五軍團,所以第五軍團打得特別慘。第五軍團是劉伯承當參謀長。劉伯承很能打仗,但中央下死命令,就得死守,就算有三十六計也都使不出來。劉伯承手下最能打的是34師師長陳樹湘,他身先士卒,帶著部隊在湘江邊死守,每天飛機大炮轟過來,部隊一批批地犧牲。陳師長被5倍的敵軍包圍,直至腹部傷重被俘。當他醒過來的時候,發現敵軍已經抬著他去領功了。因為活捉一個紅軍師長不容易,排長抓到他可以升營長,所以白軍排長一路上很好地招呼他,給他煙抽。陳樹湘認為死也不能落在敵人手裡,當時他的肚子被炸開了,腸子往外翻,他就悄悄地把綳帶拉開,抓住自己的腸子一拉,就這樣血淋淋地自殺了。 紅軍的作戰素質並不高在湘江之戰中紅軍損失了5萬人,除了被打死打傷和俘虜的,還有一部分潰散了。比如周昆的第八軍團,在半夜裡被敵軍三面襲擊,部隊的建制被打亂了。當時軍團的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後來在回憶錄里說,這一仗,部隊確實有混亂、自相踐踏甚至開小差的現象。而第五軍團本來有1萬人左右,但是過了湘江就只剩下800人了。損耗是相當大的,這裡麵包括了被打散的人員。當時這些士兵都是踴躍當紅軍的,毛澤東有個調查:江西的才溪鄉和福建的長崗鄉有80%到88%的青壯年男女都當紅軍了,差不多是全民皆兵。 的確,他們都有非常堅強的戰斗意志,但也存在著素質不高的問題。因為從1928年打到1934年,經過6年的內戰,中央蘇區十幾個縣,人口密度不是很大,兵源已經枯竭。首先是赤衛隊,23歲到50歲的所有青壯年男女都編到赤衛隊,然後是15歲到22歲的少赤隊,15歲以下是兒童團,所以差不多所有男子都編進准軍事隊伍。紅軍在長征時的兵源,或者身體不是太好,或者年紀比較大了。而紅軍潰敗還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國民黨的俘虜,抓過來,然後衣服都不用換,馬上就當了紅軍,兩三天紅軍的軍齡和兩三年白軍的軍齡比較起來,一打起來,肯定他那個心就跑了。二是新兵,紅軍離開江西以後,一路上經過廣東、湖南,不斷有人參加紅軍,但是他們沒有經過軍事訓練,不懂得打仗,打起仗來就會發生誤傷。最大敗筆是李德的瞎指揮湘江之戰,紅軍最大的敗筆就在指揮,而當時的指揮官是李德。李德是德國人,他是共產國際派來的,當時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李德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是一個普通的士官,而且他在德國工人起義的時候打過街壘戰,對於小規模的巷戰,他的確有一套。但是真正指揮十幾萬中央紅軍打這樣的大仗,就沒有經驗了,所以他就把蘇聯軍事學院的那一套正規戰搬過來,把德國巷戰那一套搬過來。而紅軍的游動性很大,裝備又不好,和優勢的白軍只能打游擊戰,他又看不起游擊戰,還和王明、博古和張聞天等人一起排斥毛澤東,把毛澤東的軍權和黨權都剝奪掉,所以就造成了湘江之敗。 當時中央軍事指揮的核心是三人團,是中央代主席博古和王稼祥、周恩來,但博古是聽李德的,王稼祥也沒有意見,周恩來一個人也不好說什麼,所以就全憑李德瞎指揮了。紅軍長征非常艱苦,很多士兵沒有鞋子,沒有軍裝,沒有食物,沒有武器,可是李德卻有老婆照顧,還有兩匹馬,有大量的煙抽,有咖啡喝。湘江之戰後,紅軍上下都知道李德不行,要把他炒魷魚,然後請毛澤東出山,這是湘江之戰最大的收獲。打完這仗後,毛澤東就逐漸走到領導崗位,領導紅軍打破敵人的包圍,闖出一條生路。而且敵人並沒有把紅軍消滅,沒有把黨中央消滅,這就留下一個火種,可以星火燎原。
E. 湘江戰役的故事有哪些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1934年11月中旬,從中央蘇區向西進行戰略轉移的中央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的三道封鎖線,繼續西行,向湘桂邊境前進。蔣介石則拼湊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中央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湘江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湘江戰役前,根據蔣介石的安排,湘軍劉建緒的第1縱隊,開赴廣西東北部的全州,與廣西第15軍夏威部切取聯系,組成攔截紅軍的正面防線;中央軍吳奇偉的第2縱隊,由薛岳指揮,沿湘桂公路祁陽、零陵、黃沙河一線進行側擊,保持機動,防止中央紅軍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中央軍周渾元的第3縱隊、湘軍李雲傑的第4縱隊、湘軍李韞珩的第5縱隊從東面將中央紅軍壓向湘江防線。 1934年11月16日,湘桂軍閥達成堵截中央紅軍的「全州」協議。湘軍劉建緒與桂軍夏威防區的劃分以湘桂邊界的黃沙河為界,桂軍擔任興安、全州、灌陽至黃沙河(不含)一線的防禦;湘軍擔任衡陽、零陵、東安至黃沙河一線的防禦。根據協議,桂軍將原屬湘軍的全州防務攬了過去。 隨後,桂第將其所部15個團約三萬人全部部署於桂東北地區,呈南北走向的一字長蛇陣。長蛇陣的北段,為全(州)灌(陽)興(安)三角及湘桂邊境的清水、高木、永安、雷口四關,由第15軍代軍長夏威負責;長蛇陣的南段為恭城、龍虎關、富川、賀縣帶,由第7軍軍長廖磊負責。北段夏威部包括:第15軍44師、第15軍45師134團、15軍43師、第7軍24師,約10個團。南段廖磊部包括第7軍19師、15軍45師的兩個團,約5個團。這是一個北重南輕的部署。 11月18日 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廣西賀縣白芒營、恭城龍虎關分別與桂軍交戰。 20日,紅九軍團逼近江華,21日,攻佔江華縣城,並派出兩團兵力攻打龍虎關。之後,紅五軍團、紅八軍團和紅九軍團部隊都先後進入江華、永明,威脅廣西富川、賀縣、恭城。白崇禧(李宗仁長駐廣東,當時桂軍的實際指揮官是白崇禧)擔心中央紅軍從富川、賀縣帶進入廣西腹地,又接到王建平從上海發來的密電,說蔣介石採用政學系頭目楊永泰 「一舉除三害」的毒計,擬將紅軍由龍虎關兩側地區向南壓迫,一舉除紅軍、廣東、廣西「三害」,遂作出了將部署於全灌興三角地區的夏威部主力南撤的決定。 11月20日晚(一說為21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義電告蔣介石,要求將夏威部主力南撤,所留空白由湘軍填補。蔣介石於22日下午17時,下達了准許桂軍南撤的復電,並向何鍵發電,要求何鍵派湘軍南下全州接防。 白崇禧接悉復電後,沒等湘軍接防,即刻下令連夜將在全州、興安、灌陽布防的夏威所部主力撤往恭城(灌陽以南百餘公里),僅在全州留有7軍24師72團的兩營干訓隊,興安留有一個團(屬43師),灌陽留有一個團(44師130團)。 可是,湘軍在接到蔣介石的接防命令後,並沒有即刻南下接防,而是一再拖延。直至1934年11月27日,湘軍才進入全州縣城,但進入全州後又停止南下。11月22日桂軍南撤至12月1日湘桂軍佔領所有湘江渡口,全州以南、興安以北60公里的湘江門戶洞開達9日之久。這就為紅軍突圍創造了機會。 11月22日,紅一軍團偵察科長劉忠,率軍團便衣隊和紅五團偵察排,化裝進入全州城,發現桂軍南撤。25日中午,劉忠向率領紅五團駐守湘桂邊境永安關的二師參謀長李棠萼匯報了情況。李棠萼通過電台向軍團部報告。軍團長林彪又發電報向軍委請示。11月25日17時,軍委下達了《我野戰軍前出至全州、興安西北之黃山地域的作戰部署》的命令。 發現紅軍從全灌興三角地帶西進企圖後,桂軍主力11月26日開始從恭城向北調動,湘軍11月27日進入全州城。11月27日下午,紅一軍團搶佔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所有湘江渡口。11月28日凌晨,桂軍在新圩向紅三軍團發起進攻,湘江戰役正式打響。
F. 湘江戰役簡介資料 湘江戰役國民黨指揮官是誰
湘江戰役——長征中最慘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的嘉禾、蘭山、臨武地區。這時,蔣介石真正搞清了紅軍戰略轉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軍頭目何健為「追剿軍」總司令,調動湘軍和桂軍,在零陵至興安之間近300里的湘江兩岸配置重兵,構築碉堡,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蔣介石則親率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部及部分湘軍在後面追擊。此時的蔣介石躊躇滿志,得意洋洋,以為定能將紅軍全殲於湘江、瀟水之間了。
11月20日,白崇禧見紅軍的一支部隊佔領了湘南的江華,又向廣西恭城奔來,白崇禧同粵軍和湘軍一樣,不願同紅軍硬打而消耗實力,以防紅軍進入本省或被蔣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夠及防止紅軍南進廣西,在11月21日忽然從興安、全州、灌陽撤兵,使湘桂軍閥聯合防守的湘江防線出現了一個缺口。何鍵為求自保,也不盡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這130里防線無兵防守達7天之久。
順利通過第四道封鎖線的機會到來了。可惜,紅軍未能抓住這一良機。
11月25日,中革軍委才下達搶渡湘江的命令。紅1軍團先頭部隊於11月27日趕到界首,未經戰斗就佔領了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華里的湘江兩岸。這時軍委縱隊也到達了離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陽以北的桂岩地區。
剩下的問題就是爭取時間。十萬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遺感的是,中央軍委縱隊就是加快不了行軍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邊。最高三人團是想將中央蘇區整個地搬到湘西去。臨突圍前,雇了幾千名挑夫,綁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廠拆遷一空,工廠都卸走機器,凡是能夠搬走的值錢的東西都裝在騾子和驢子的背上帶走,組成了龐大的啟方運輸隊。需要七、八個人抬的石印機,需要十幾個人抬的大炮底盤,也捨不得丟下。在山間羊腸小道上行走,這樣的隊伍怎麼能加快行軍速度呢?
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
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死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拚死渡過了湘江。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湘江一戰,是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G. 湘江戰役 中央紅軍總指揮是誰
湘江戰役是被動發起的。
是紅軍因為行動速度慢在渡湘江時被國民黨軍趕上,為了掩護中央縱隊渡江而展開的阻擊戰。
原先沒設想到要打這個戰役,因而也沒有具體的作戰計劃。
打的時候也就打一步是一步吧,總指揮部也不需要什麼具體計劃,只要阻擊部隊擋住敵人、中央縱隊全過完河也就OK了。
打成這個樣子,要算在李德頭上,他設計的這個行軍隊形:四個軍團在四周、五軍團在後掩護著中央縱隊。純粹是用來挨打的。
因此說他是湘江戰役時的總指揮也不為過
H. 電影血戰湘江之後紅軍又轉到了哪裡
湘江戰授後,蔣介石調整部署,迅速向湖南省西部的黔陽、洪江地區轉移兵力,趕築工事,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北去湘酉的路上。12月11日,中央紅軍進至湘桂邊境的通道、下鄉、長安堡地區。此時,中央紅軍若按計劃北去湘西會合紅2、紅6軍團,必然要和以逸待勞的優勢國民黨軍決戰,那將會有覆滅的危險。在此危急關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根據當面軍事態勢,力主放棄原定計劃,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擺脫敵人,爭取主動。15日,中央紅軍佔領貴州省黎平。
I. 長征中的湘江之戰簡介梗概
湘江戰役在國民黨方面稱作全州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但是,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9)電影湘江戰役演員表擴展閱讀:
湘江戰役的歷史意義:
一、湘江戰役充分暴露了錯誤路線的錯誤決策給紅軍帶來的嚴重惡果,為中央錯誤領導的垮台敲響了喪鍾。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八萬六七千人,到達湘江過第四道封鎖線的實際兵力還約有6.5萬人。經過湘江一戰,紅軍折損3萬多人。這是人民軍隊創建以來受創最重、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
但為了保護中央領導和保住器物,把野戰行軍固定成一個「抬轎子」的形式。在通過第四道封鎖線時,為了搬運那些笨重的機器,拖延了很長時間,延誤了多次稍縱即逝的過江機會,使戰斗部隊付出慘重代價。
二、湘江戰役為召開遵義會議,並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幹部思想基礎。
在湘江戰役之後,從通道會議開始,他們與博古的爭論多起來了。特別是在黎平會議後軍委縱隊到達黃平老城東門內橘林休息時,張聞天和王稼祥交流看法,認為仗這樣打不行,還是要毛澤東出來,他打仗有辦法。
隨後這個信息在高級將領中傳開,大家都贊成毛澤東出來指揮。這為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進入中央常委作了輿論准備。
三、湘江戰役證明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任何力量也消滅不了的。
紅軍要戰略轉移是形勢所迫,死守蘇區是沒有出路的。在轉移過程中,一方面博古、李德堅持按紅六軍團的路線沿著湘江前進的戰略決策是錯誤的;另一方面,湘江戰役三個主要戰場的戰術指揮卻又是很出色的,應予充分肯定。
J. 內容涉及長征渡湘江(湘江戰役)內容的影視作品
很少有專門介紹湘江戰役的影視。畢竟這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慘烈的一仗;軍委縱隊行軍緩慢,造成各軍團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紅五軍團和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紅八軍團基本被打散;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建議您還是找找鳳凰大視野,好像有一期是介紹血戰湘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