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巴比倫電影演員

巴比倫電影演員

發布時間:2021-08-05 13:59:20

『壹』 巴比倫的人物介紹

白銀中擁有最強火焰的人,據說其威力能將地球燒焦,原著中也是亞魯高率領去日本執行任務的8名白銀高手之一,負責刺殺青銅聖鬥士,但最終不敵屬性相剋的冰系戰士冰河,被冰河金光火焰旋風拳所打敗。
而TV版中是在燒毀的競技場與青銅聖鬥士展開戰斗,最終在鋼鐵聖鬥士3人幫助下被冰河擊敗,因感受到雅典娜小宇宙而脫離邪惡,含笑而逝。

『貳』 巴比倫的介紹

頁游《奧拉星》4月4號跟新的稀有亞比,4月4日-11日可在主題公園參加「夢想戰隊向前沖」活動獲得。

『叄』 巴比倫是什麼

古巴比倫(約前30世紀-前729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距今約5000年前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聖經》稱為「伊甸園」,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這平原上發展了世界上第一個城市,頒布了第一部法典,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葯典、農人歷書等,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肆』 古巴比倫的詳細介紹。

想了解清楚的話最好去網路裡面了解一下:

古巴比倫王國簡介
1、古巴比倫王國
巴比倫最初不過是幼發拉底河邊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約公元前1894年,來自敘利亞草原的閃米特民族的一支——阿摩利人雅赫茹茹姆(Iahrurum)部落在首領蘇姆阿布帶領下攻佔這座小城,建立了國家。驍勇善戰,爭 漢謨拉比
強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為中心,南征北討,四處征戰,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巴比倫王國,歷史上稱之為「古巴比倫王國」。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稱為巴比倫人。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並發揚光大,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到了頂峰。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漢謨拉比是古巴比倫最傑出的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穆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公元前1595年,赫梯國王穆爾西利斯一世攻佔並掃盪了巴比倫城,馬爾杜克神像也被掠走,但是赫梯軍隊由於國內的宮廷政變而迅速撤離,不久喀西特人(或譯為加喜特人)佔領了這里建立了喀西特巴比倫王國,史稱「巴比倫第三王朝」
2、古巴比倫王表
蘇穆阿布 公元前1894-前1881年 蘇穆拉埃勒 公元前1880-前1845年 薩比烏姆 公元前1844-前1831年 阿皮勒辛 公元前1830-前1813年 辛穆巴里特 公元前1812-前1793年 漢謨拉比 公元前1792-前1750年 薩姆蘇伊魯納 公元前1749-前1712年 阿比舒 公元前1711-前1684年 阿米蒂塔納 公元前1683-前1647年 阿米薩都卡 公元前1646-前1626年 薩姆蘇蒂塔納 公元前1625-前1595年[1]
編輯本段前巴比倫時代
古巴比倫文明成就
概述
流經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產生過飲譽世界的兩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奪目的巴比倫文化,曾與古代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和埃及文明比肩齊輝。 古巴比倫廢墟
古巴比倫時代的科學以數學和天文最為發達,計數法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六十進位法應用於計算周天的度數和計時,至今為全世界所沿襲。在代數領域,古巴比倫人可解含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在天文學方面,則已知如何區別恆星與行星,還將已知的星體命名。當時的歷法為太陰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一晝夜分為12時,一年分為354日。為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已經知道設置閏月。古巴比倫人在天象觀測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後來的新巴比倫人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沖現象,並進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時15分41秒,比近代的計算只多了26分55秒。 乘法表在古代並非中國一家獨有,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後來發展起來的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對於運算速度的提高和演算法的改進起到一定作用。 及至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朝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編纂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這部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法典,將楔形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個2.25米高的石柱上。這部法典詳細規范了國王、奴隸主與自由民、奴隸之間的階級關系,還規定保護孤寡等。這不僅具有進步性的歷史意義,而且堪稱人類社會法典領域的開先河之作。 在巴格達以南約90公里的希拉市附近的幼發拉底河河畔,有古巴比倫城的遺址。從公元前19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統一兩河流域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巴比倫一直是西亞最繁華、最壯觀的都市。特別是在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王朝,新巴比倫城進入鼎盛時期。據史書記載,尼布甲尼撒二世擴建的新巴比倫城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0公里,外面有護城河和高大的城牆,主牆每隔44米有一座塔樓,全城有300多座塔樓,100個青銅大門。城內有石板鋪築的寬闊通衢,還有90多米高的馬都克神廟,兼有幼發拉底河穿過城區,上有石墩架設的橋梁,兩邊有道路和碼頭,其恢弘壯闊可見一斑。國王宮殿奢華至極,宮牆用彩色瓷磚和精美獅像裝飾,宮中還以「空中花園」裝點,古稱「懸苑」。這座方正的「空中花園」周長500多米,建在23米高的人造山上,園中遍植珍奇花木,宛如人間仙境。新巴比倫王宮的「空中花園」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歷史上,文明的發祥總是和河流密切相關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象兩條生命之藤,伸展在荒涼和乾旱的沙漠地區,在今天伊拉克一代聯袂合作,塑造了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這里,孕育了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也就是人們習慣所說的「巴比倫文明」。 考古發掘已經證明,巴比倫文明是距今6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兩河流域一系列城市文明的總稱。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岸,風格類似或迥異的城市如繁星點點,點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這個歷史舞台上,蘇美爾人和後來各支閃米族入侵者象走馬燈一般依次扮演著創造文明的主角,共同奏響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輝煌的樂章。當我們重新翻開歷史,那一幕幕歷史的悲劇便浮現在眼前。
著名的空中花園
位置: 位於幼發拉底河的東岸,距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南約50公里。 巴比倫空中花園
歷史: 古巴比倫王國在著名的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1750)的統治下曾經繁榮一時。但是直到新巴比倫王朝,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才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人們相信傳說中的空中花園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年~562年)建造的。據傳,尼布甲尼撒為了取悅於其在米底亞長大並對山景懷有深厚感情的王後或者是妃子而建造了空中花園。 雖然對花園最詳盡的記述是出自Berossus 和 Diodorus Siculus等希臘歷史學家筆下, 但巴比倫的歷史記錄卻對此事隻字未提。盡管在尼布甲尼撒時期存留下的各種書寫板上發現了對他的宮殿、巴比倫城以及巴比倫的城牆的種種描述,但這些書寫板上卻沒有一處提到過空中花園。甚至那些對空中花園進行過詳細描述的歷史學家們也從沒有親眼目睹過它們。現代歷史學家爭論說:當亞力山大的士兵們到達了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並看到了巴比倫時,他們深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當他們後來回到崎嶇不平的家鄉時,帶回了有關美索不達米亞的令人驚嘆的花園和椰子樹……、有關尼布甲尼撒的宮殿……以及有關巴別塔和金字型神塔的各種故事。是詩人和古代歷史學家的想像力把這所有的元素混合在一起製造出了世界奇觀之一。 直到二十世紀,圍繞著空中花園的一些不解之謎才被揭示出來。在得到關於花園的地理位置、灌溉系統,和真正面目的最終結論之前,考古學家們仍在努力地收集足夠的證據。 與羅得斯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跡,事實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園的古人也只是從別人口中聽回來,並沒有真的看過,到底空中花園是否純粹是傳說呢?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患上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又譯阿米伊斯),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而興建了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個四角椎體的建設,由瀝青及磚塊建成的建築物以拱頂石柱支承著,台階種有全年翠綠的樹木,河水從空中花園旁邊的人工河流下來,遠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Euphrates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如圖所示的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緊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米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plain)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前1792年 - 前1750 盧浮宮內的漢謨拉比法典
年在位)頒布的一部法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產生於3800年前。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銘刻,除序言和結語外,共有條文282條。包括訴訟手續、損害賠償、租佃關系、債權債務、財產繼承、對奴隸的處罰等。 1901年在伊朗發現,為一個黑色的玄武岩圓柱,現存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圓柱上端有漢謨拉比從太陽神沙馬什手中接過權杖的浮雕。 漢謨拉比法典將人分為三種等級: 1.有公民權的自由民 2.無公民權的自由民 3.奴隸: 王室奴隸、自由民所屬奴隸 、公民私人奴隸 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朝的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1750年)編纂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這部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法典,以楔性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個2.25米高的石柱上。這部法典詳細規范了國王、奴隸主與自由民、奴隸之間的階級關系,還規定保護孤寡,將債奴期縮短為三年等等。這不僅具有進步性的歷史意義,而且堪稱人類社會法典領域的開先河之作。 月份 一月:尼薩奴(Nisan)相當於我們現在的3月中旬——4月中旬。 二月:伊亞爾(Iyyar)相當於我們現在的4月中旬——5月中旬。 三月:西馬奴(Siman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5月中旬——6月中旬 四月:杜烏朱(Duuz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6月中旬——7月中旬。 五月:阿布(Ab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7月中旬——8月中旬。 六月:烏魯魯(Ulul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8月中旬——9月中旬。 七月:提什瑞圖(Tisrit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9月中旬——10月中旬。 八月:阿拉散奴(Arah-samn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0月中旬——11月中旬。 九月:基斯里穆((Kislim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1月中旬——12月中旬。 十月:台貝圖(Tebet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2月中旬——1月中旬。 十一月:沙巴圖(Sabatt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月中旬——2月中旬。 十二月:阿達加(Addar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2月中旬——3月中旬。 這些月份的名稱來源於阿卡德的塞姆語,但所用的符號卻是尼普爾的蘇美爾的楔形符號。這種以阿卡德語發音讀蘇美爾月份符號的方法一直被延續,直到楔形文字死亡。但巴比倫的塞姆語月名仍在被應用,如:後起的猶太民族一直用兩河流域巴比倫月名,直到近代。 在巴比倫,每30天便是一個月,一年共360天,每四年都會多出一個月,那一年的一月便是雙月(也就是要過兩個白羊之月),且雙月中的前者被稱為慶典之月。(右手亂語:為期30天的狂歡,好幸福啊~)同樣,那一年便有390天。
編輯本段巴比倫王國政治與社會
1.政治制度
古巴比倫時代各城邦的政治制度與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及烏爾第三王朝不同。漢謨拉比統一後,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國王獨攬政治、軍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權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 大行政區設總督,在較大城市中任命被稱為「沙卡那庫」 的官員,小城市任命被稱為「拉比亞努姆」的官員治理。有些城市(如西帕爾等)獲得一定自治權,城市商人鑒督從富裕商人家族中選出,任期1年,負責稅收、運河開鑿、城牆修築、公共倉庫和碼頭的管理等。 漢謨拉比的對內政策基本是伊新拉爾沙時期城邦政策的延續。統一過程中,漢謨拉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遠交近攻,靈活變動結盟關系,為統一兩河流域總目標服務。
2.階級關系
古巴比倫社會分為三個等級: 1.「阿維魯」為全權自由民,上層是統治階級,下層多是納稅、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農和士兵。 2.「穆什欽努」為依附於王室土地的無權自由民,古巴比倫時代還存在其他類似穆什欽努的依附階層。 3.「瓦爾都」(男奴)和「阿姆圖」(女奴)是奴隸階級。
3.土地制度
漢穆拉比時期王室佔有的土地分為三類: 1.「供養(維持)宮廷之田」;以供職為條件所授份地,以納賦稅(納貢)為條件所授份地。以供職為條件領有份地者包括士兵、官吏、塔木卡(商業代理人、高利貸者)等。士兵列都、巴依魯以服軍役而領有王室份地。其份地可由其成年兒子繼承,但仍以服軍役為條件;拒絕或僱人代其服軍役者處死刑。 2.「納貢人」;指領有大部分王室土地是以納賦稅(納貢)為條件的份地的人,受王室的剝削和控制,其份地亦不得買賣、抵押或傳於女繼承人。 3.除王室土地外,古巴比倫社會還存在神廟土地、城市土地及私人土地。漢穆拉比法典和考古發現的契約文書及其他文獻材料證明:私有土地佔相當數量,土地租佃和僱傭關系已普遍流行。地租一般是收成的1/2或1/3。果園、菜園的地租為收成的2/3。 土地價值隨灌溉用水的供應情況而異,有的供應灌溉用水的園圃地租高達收成的3/4。高利貸業甚為活躍,神廟和酒店同時經營高利貸業。高利貸業的活躍促進債務奴役制的發展。債奴被稱為基薩圖。在家庭和婚姻關系方面,還保存父權和夫權的家長制殘余。父家長可將其妻或子女賣為奴隸或使之變為債奴,子女須為其父家長殺害的他人子女抵命。債務奴役制的發展導致債務人的反抗。漢穆拉比之後即爆發了反債務奴役的斗爭,導致國王發表解負令。這也是古巴比倫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祭司階級
祭司是神廟的侍奉人員,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節慶典禮,念咒祈禱,占卜等。他們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一個最特殊的階層。 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的神,都供在廟里。因此,美索不達米亞地的廟宇也多得數不清。據統計,考古學家僅在蘇美爾遺址就發掘出了3500座廟宇! 美索不達米亞人注重現世的祈福和享樂,建造神廟是為了祭祀諸神,保持和神的良好關系,以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一國之中,廟宇往往是僅次於王宮的最好建築。對修建神廟,各民族都捨得花大本錢。希羅多德在他著作中描述的巴比通天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神廟。 既然神廟多得數不清,祭司作為神廟的侍奉人員,數量自然驚人。他們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權勢顯赫。 在美索不達米亞,國家的王權受到三種限制:法律、貴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勢力。國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權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在老百姓眼裡,人君如果不從祭司手中獲得權杖,就不能稱之為名正言順。祭司代表神授權給君王時,一般都有庄嚴隆重的儀式。在這種神權政治下,祭司擁有極大的特權。 而且,祭司是國家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他們控制和管理著神廟里的財富。由於宗教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達米亞的神廟聚斂的財富無以數計。國王一般劃撥一部分土地作為廟產,並指定區域獻租納稅。對外戰爭如果獲勝,戰俘和戰利品優先送達的地方就是神廟。加上國民競相敬獻的各類供品,神廟里不僅充滿了食品、蔬菜、水果,而且擁有大量的金銀財寶。祭司作為財富的管理者,他們出租土地、經營錢庄、參與商業活動,使神廟的財產不斷增值。因此,祭司因神得財,因財得勢,成為社會的特權階級。 祭司多出於名門望族,職業是世襲的,其稱號也代代相傳。他們還往往是國家少數壟斷了文化知識的人。在神廟開設的學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師,對學生灌輸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壟斷思想的階層。 祭司也分不同的等級,高級祭司負責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普通祭司按等級各司其責。比如卡魯、那努負責領唱聖歌,尼撒庫負責主持奠酒,那姆克負責清掃,巴努負責驅魔儀式。另外還有專門從事占卜和解釋預兆的祭司,他們負責求神問吉、解夢看相、占星預卜等。
5.巴比倫的學校
巴比倫的學校產生於何時,尚無定論。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在幼發拉底河畔南部的馬里城(Mari)挖掘出一所約公元前2100年的學校遺址,被認為是根據考古發掘所知的最古老的學校。「它包括一條通道和兩間房屋,大間房屋長44英尺,寬25英尺;小間面積為大間的三分之一。大間排列著四排石凳,每條可坐1人、2人或4人,共容45人;小房排著三排石凳,共可容23人;很似學校課室。兩房四壁無窗,從房頂射入光線。房中沒有講課的講台或講桌,卻放著許多學生的作業泥板。牆壁四周的底部安放著盛有泥土的淺淺水槽,好似是准備製作書寫用的泥板的。附近擺著一個橢圓形的陶盆,可能是儲放清水以便和泥製造泥板的,或則是放置書寫用具的。地面上裝點有很多亮殼,好似是教授計算的教具。這所房舍靠近皇宮,不靠近寺廟;剛好別處發掘的泥板書的儲存場所也是近宮而不鄰寺的;有人推斷這是古時的學校。」 兩河流域的學校以培養文士為目的。文士分為高級文士和低級文士。前者充任官員,後者則從事各種職業,如公證人、掌印員、土地測量及登記員、軍情記錄員、繕寫員、計算人員、秘書,等等。 在古代兩河流域,考古發掘了大量泥板書。這些泥板書標明的最早日期是大約公元前3000年,是用蘇美爾人的象形文字書寫的。在此後的1000年間,象形文字發展成為楔形文字,廣泛流行於中東地區,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和波斯人均使用它。這些考古發現的資料大多是宗教方面的文章 或是與實際生活有關的文獻,如契約、記錄、文職人員的報告、法律、條例、公告等。還有一些資料是關於數學的,雖然當時兩河流域的數學比古埃及的數學水平高得多,但這些數學問題和古埃及一樣,涉及的都是一些實際問題。在晚些時期的數學記載中(即波斯和塞琉西時代),就有了一些天文圖表以及關於日歷和占星術的計算步驟了。很明顯,兩河流域學校存在的目的是給不同類型的未來官員提供高級教學。 約公元前2000年的一篇蘇美爾文描述了當時學校的生活。該文後來被多次抄寫,所以可以推斷出它的描述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從此文多次使用阿得語來看,可判斷是由一名阿得族的學生所寫的,但全文還是用蘇美爾文寫成的,因為當時蘇美爾文是學術語言,其地位相當於後來歐洲的拉丁文。學生早上來到學校,自帶午飯。校長是「學校之父」(schoolfather),有一名教蘇美爾文的教師和一名教算術的教師。上課的形式是抄寫已有的泥板書。學習的科目有蘇美爾文、算術和簿記。學校實行嚴格的紀律,執行紀律的人有一名勤雜工、一名教師和操場監管人。學生常常在一天內由於不同的過錯要遭受幾次鞭打,這些過錯包括早上遲到、上課講話、未經許可就起立或離開校園等。直到晚上,疲憊不堪的學生才能走回家,向父親匯報自己一天的情況(父親一般都是官員)。晚飯後早早上床睡覺,以保證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有時候,教師還會被請到家裡,通常是由於做父親的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最傑出的書寫者和有知識的人,希望他比其他同學甚至比那些貴族出身的同學更優秀。 公元前2000年的智慧之家(the House of Wisdom)是兩河流域實施高水平教學的場所,入學者是已畢業的文士,這里從事的研究也是高水平的。然而,兩河流域的學校不同於後來古希臘的學校,其所謂高深知識也是側重應用價值,而不是面向理論探索。以數學為例,理論推測並沒有獲得充分發展,大批巴比倫數學論文涉及的是具體問題。 巴比倫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其教育也是早於其他國家的。「甚至可以說,它早於埃及,至少是與埃及約在同時而有了學校。這是人類最初的學校教育搖籃,也是人類正式教育的起點。」當然,其高等教育還是相當模糊的。
編輯本段古巴比倫的傳說故事
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就在兩河流域泛濫成災。特別是下游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向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只動物和一些種子。沒過多久,烏雲布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只有那隻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人類許多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巴比倫這個古老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從這個傳說演變來的:一個叫諾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諾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著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諾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復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幸福。要戰勝洪水,還得靠人們自己。 後來這個傳說被猶太人寫到《舊約聖經》。
相關名詞
1.巴比倫之囚 「巴比倫之囚」緣起於公元前601年。這一年尼布甲尼撒再度與埃及交戰,結果折翼而返。3年來一直臣服於尼布甲尼撒的猶太國王約雅敬,便趁機脫離新巴比倫,投向了埃及的懷抱。尼布甲尼撒在聽到猶太國王投降的消息之後,大發雷霆,發誓要踏平耶路撒冷。公元前598年底,投降埃及的猶太國王約雅敬死去,他的兒子約雅斤即位。尼布甲尼撒認為進攻猶太王國的時機已到,親自率領大軍攻向耶路撒冷。經過兩個多月的圍攻,在猶太內部親巴比倫派的推動下,猶太國王帶著所有的大臣一起出城投降。尼布甲尼撒廢黜了約雅斤,封約雅斤的叔叔為猶太王,並為其改名西底家,讓他宣誓效忠新巴比倫王國,不得反叛。然後下令將猶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員和猶太的能工巧匠一起押往巴比倫。臨行前,又下令部下對耶路撒冷的神廟進行洗劫。 公元前588年,埃及向巴勒斯坦地區發動了進攻。猶太國王西底家和這一地區其他臣服於新巴比倫的小國,這時紛紛起來響應埃及人。不久,尼布甲尼撒又一次率新巴比倫軍隊對耶路撒冷發動了第二次圍攻。這次圍攻歷時18個月。由於飢荒和內部分裂,耶路撒冷終於在公元前586年陷落。尼布甲尼撒對一反再反的猶太國王無比的痛恨,下令在猶太國王西底家的面前殺死他的幾個兒子,然後又剜去了西底家的眼睛。當已經雙目失明的西底家押到尼布甲尼撒面前時,尼布甲尼撒對他說:「這就是你們背叛我的下場!」然後下令用銅鏈鎖著西底家把他帶到巴比倫去示眾。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牆被拆毀,神廟、王宮和許多民宅被焚燒。全城活著的居民幾乎全被擄到巴比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巴比倫之囚」。 對猶太人來講,淪為「巴比倫之囚」是一次慘痛的經歷。猶太的先知文學,對尼布甲尼撒對耶路撒冷的圍攻和「巴比倫之囚」的記述,都保存在《聖經·舊約全書》中,尼布甲尼撒在那裡被說成是上帝懲罰猶太人罪惡的工具。

『伍』 少年巴比倫的演職員表

出品、策劃:青島帝帕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全案營銷:北京華洋捭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出品人:劉小 沈芷蔚 龍藝佳
製片人:劉小
監制:林炳坤
編劇:陳建忠
終稿編劇:路內
導演:相國強
執行製片人:劉揚
策劃:司南[1]
製片主任:馮中華
執行導演:司南
攝影:王猛 王小瑋
美術指導:程作平
錄音指導:羅俊
剪輯指導:喬愛雨
特效指導:楊鵬舉

『陸』 巴比倫的有關資料

大約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1792BC,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605BC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538BC,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柒』 巴比倫導演是誰

達米恩·查澤雷

『捌』 求關於巴比倫的圖文資料!~~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 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4000BC,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這座花園傳說是當時的國王為公主而建的。

之後的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兩河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希臘人從那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裡學到了神學,並將它傳播於世;阿拉伯人從那裡學到了建築學,並以此教化了整個中世紀野蠻的歐洲。

大約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1792BC,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605BC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538BC,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世代網》

古巴比倫的悲哀!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兩河之間的地方)大約在公元前19世紀(中國下朝的時候)就孕育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這個地區由於沒有天然的屏障,所以產生了古巴比倫多樣化的文化發展趨勢。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的地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這兩條河就在美索不達米亞泛濫成災。特別是下游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向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只動物和一些種子。沒過多久,烏雲布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只有那隻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人類許多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巴比倫這個古老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挪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從這個傳說演變來的:一個叫挪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挪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著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挪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復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幸福。要戰勝洪水,還得靠人們自己。巴比倫人在和洪水斗爭中,學會了修堤築壩,開渠造河。當洪水被制服以後,他們和埃及人一樣,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濫的好處。泛濫的洪水帶來大量淤泥,使兩岸的土壤變得十分肥沃。再加上這里陽光強烈,水量充足,莊稼年年豐收。據說,小麥最早就是生長在巴比倫的。

住在巴比倫北面的亞述人十分強悍。公元前8世紀(中國已經進入春秋時代),亞述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巴比倫被它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都先後歸入它的版圖。除了希臘和義大利,地中海沿岸幾乎都被它佔領了。亞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裡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宮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聯合東邊的米堤亞人進攻亞達。他們手執帶血的長矛和盾牌沖進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殺,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亞述最後一代國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宮殿一起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帝國連同它的首都就從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邊有兩堆很大的荒丘,據說是尼尼微的遺址。1845年,英國人拉雅得在這里發掘出兩座亞述王宮,發現了著名的帶有雙翼的人頭牛身巨大雕像和許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後來他繼續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宮大廳。但是,這里並不是尼尼微,而是亞述的另一個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宮殿遺址。這座宮殿曾經遭到米堤亞人的焚毀。許多刻有圖畫和楔形文字的泥版還有大火燒過的痕跡。王宮的兩間藏書室堆滿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塊長3米,寬2米多,最小的還不到1寸長,只刻著一兩行文字。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的圖書,內容很豐富,包括歷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過了幾年,考古學家拉薩姆又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王的王宮大殿和另一處王宮藏書室。藏書室內收藏的泥版文書上,刻有許多關於亞述和巴比倫的神話。亞述的宮殿是由成千上萬的奴隸修建的,他們多半是亞述人在戰爭中掠奪來的俘虜。奴隸勞動的時候,有的帶著鎖鏈和腳鐐,有的被鐵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邊還有手執武器的兵士監視著。反映這些場面的圖畫也被發掘出來了。在尼尼微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亞述帝國興衰的歷史。

戰勝了亞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了和那個被亞述滅掉的古巴比倫王國區別開,人們把它叫做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倫城建成一座堡壘般的城市。它的規模就是用今天的標准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城市是方形的,每邊長22.2公里。圍繞城市的城牆大約有8.5米高,是用磚砌和油漆澆灌而成的。四匹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牆上賓士。全城有100扇用銅做成的城門。城牆周圍還有很深的護城河。幼發拉底河從城牆下流進來,穿城而過。巴比倫城裡還有一座很大的皇宮,皇宮內修建了一個「空中花園」,被後世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間(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倫的國力最為強大。他率兵攻打敘利亞,出兵巴勒斯坦,奪占耶路撒冷,滅掉猶太王國,強迫猶太人遷居巴比倫當奴隸,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晚年,他還侵入埃及。在這幾十年裡,巴比倫城人口達到10多萬,還有來自亞洲各地的商人,奴隸制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在強盛的背後,已經埋伏了危機,被征服的外族人對巴比倫奴隸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斷發生,本族的貧民和農民因破產淪為奴隸,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後,國內政局立即動盪起來,6年中8個國王被廢,其中兩個被殺。在東面,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的盟邦米堤亞,對巴比倫形成了大軍壓境的局面。

巴比倫的奴隸主們忙於爭權奪利,縱情享樂,他們以為他們的城牆是那樣高大而堅固,誰也攻不破。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利用穿過城牆的幼發拉底河打進來。一天晚上,巴比倫的一個年輕王子正在舉行狂歡宴會。波斯王居魯士下令在幼發拉底河中修築了一座水壩,把河水放到壩的一邊去。他的軍隊從另一邊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進到城裡,未經交戰就佔領了巴比倫。據說,有一些巴比倫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內應。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國春秋末年)。

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的繁華,巴比倫的奇跡,巴比倫的高牆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廢土。巴比倫遺址從1899年開始逐漸發掘出來,使人們能夠更准確地研究它的過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難題,地下水的沖擊使古巴比倫城有完全被毀的危險。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為許多國家的專家們研究的課題。

然而令人們始終憂慮不已的是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與文明相生相伴,戰爭也從來沒有休止過。這塊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據說就是《聖經》中伊甸園的原型地。然而,也許正是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斷成為政治和戰爭的舞台。當巴格達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為精妙絕倫的城市的時候,整個歐洲還處於蠻荒狀態,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其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見的。綜觀數千年來的兩河流域興衰史,哪一場戰爭不是對文明的破壞呢?

註:古巴比倫是對文明發源地的稱謂;而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則是現今古巴比倫的位置。

『玖』 誰知道巴比倫飯店(第二季)只要演員的名字

演員表
Tamzin Outhwaite ·飾演· Rebecca Mitchell 中文:塔姆金·奧斯威特
Natalie Jackson Mendoza 飾演· Jackie Clunes 中文:娜塔麗·傑克遜·門多薩
Dexter Fletcher ·飾演· Tony Casemore 中文:德克斯特·弗萊徹
Martin Marquez ·飾演· Gino Primirola
馬克思·比斯利 ·飾演· Charlie Edwards
Emma Pierson ·飾演· Anna Thornton-Wilton 中文:艾瑪·皮爾森
Michael Obiora ·飾演· Ben Trueman
Raymond Coulthard ·飾演· James Schofield 中文:雷蒙德·庫特哈德

『拾』 有沒有關於古巴比倫的電影

《亞歷山大大帝》我就知道這一部

◎中文名 亞歷山大大帝◎片 名 Alexander
◎年 代 2004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劇情/冒險/戰爭
◎語 言 英語
◎片 長 167分鍾
◎IMDB評分 5.5/10 (19,155 votes)
◎導 演 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主 演 科林·法瑞爾 Colin Farrell 飾 Alexander
安吉麗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飾 Olympias
瓦爾·基爾默 Val Kilmer 飾 Philips
安東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飾 Old Ptolemy
傑瑞德·萊托 Jared Leto 飾 Hepheastion(Alexander的同性情人~) 布賴恩·布萊斯德 Brian Blessed
克里斯托弗·普拉莫 Christopher Plummer
喬納森·萊斯-邁勒斯 Jonathan Rhys-Meyers
劇情簡介:
亞歷山大大帝生於紀元前356年為馬其頓國王(腓利普斯)之子,是歷史上第一位征服歐亞大陸的著名帝王。亞歷山大自幼聰穎過人,曾受教於大師(亞利斯多德),稍長即被授予首府總督之職,並以平定山賊有功而任命為馬其頓大軍統帥,隨父橫掃希臘城邦之亂。 西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亞歷山大繼任王位並繼承其父遺志,率領希臘聯軍進攻波斯,關尼卡卡一役大敗波斯並直入小亞細亞攻佔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崩潰,波斯王大流士被殺,又進軍埃及又越過印度河進入恆河流域,因軍士思鄉被迫退回。亞歷山大融合東西文化,鼓勵民族間通婚,並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講希臘思想律法散布各地,開創希臘化時代文化,死時卻年僅32歲。

閱讀全文

與巴比倫電影演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什麼變態的電影網站 瀏覽:735
三大電影節獎品 瀏覽:23
古惑仔電影人物介紹及圖片 瀏覽:172
電影妮娜中文字幕 瀏覽:751
國語版冰海陷落2019免費完整電影 瀏覽:639
似曾相識電影音樂 瀏覽:152
簡愛的電影結局是什麼 瀏覽:994
英文版電影ppt 瀏覽:493
老易的故事電影完整版 瀏覽:327
最新電影付費觀看網站 瀏覽:360
吸血鬼戀愛動漫電影大全 瀏覽:283
電影十面埋伏完整版免費觀看 瀏覽:593
電影教父音樂網盤下載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511
阿虎電影音樂 瀏覽:920
外國電影動畫片名字 瀏覽:476
電影夜校演員表 瀏覽:812
國外網站的電影怎麼復制bt 瀏覽:710
2021大年初一上映的搞笑電影 瀏覽:261
2019年男同泰國電影 瀏覽: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