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央一套朗讀者創辦者是誰
中央一套朗讀者的導演是劉欣、田梅。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製作,於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合播出。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
《朗讀者》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傾情演繹來自朗讀者文學顧問團的國家頂級文學家、出版人、專家、學者精心挑選的經典美文,最終節目將會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
《朗讀者》是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電視經驗的一次全情綻放,她不僅擔綱節目的主持工作,還首次以製作人的身份轉型大型電視節目的幕後製作,呈現出不同於以往主持人的另一面。董卿表示《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觀眾遇見了大千世界。
『貳』 求《朗讀者》的 電影原聲(音樂)
Who Was She?
本片的配樂是尼可·穆利(Nico Muhly)
尼可·穆利是一位年少成名,遊走於古典和流行之間作曲家、鋼琴家。成長在一個藝術氣息濃厚的家庭,母親是畫家,父親是紀錄片工作者,從小就接觸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另外作為一名別人常常另眼相看的「同性戀男孩」長大對穆利之後的音樂風格也有很大影響。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英文文學和阿拉伯語,還是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碩士畢業生。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得到在美國芭蕾劇團、波士頓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克萊爾學院合唱團創作和表演的機會,作品曾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美國惠特尼藝術博物館等音樂聖地首演。他與作曲家、配樂大師菲利普·格拉斯有過密切合作並深深受其影響,還因為精湛的鋼琴和鋼片琴演奏技巧,為女歌手比約克的專輯《Medúlla》負責鍵盤和編曲,06年他更比約克御用製作人 Valgeir Sigurosson新創的廠牌Bedroom Community 旗下發行了個人首張古典音樂專輯。2008年他取代了大名鼎鼎的阿爾貝托·伊格萊西亞斯為史蒂芬·戴德利執導的《朗讀者》一片創作主題配樂。他與電影的緣分是從2002年同一導演的《時時刻刻》開始的,菲利普·格拉斯當時憑借該片得到了奧斯卡原創音樂的提名。他還與格拉斯合作過《丑聞筆記》的配樂。
『叄』 有沒有類似《生死朗讀》的電影。
《超越邊界》,講述救助非洲難民的故事,很感人,從70年代講到90年代末,結局看了有點悲,看完這片子後,我半天回不過神,太震撼了。
<預言者>,好像說的是巴西還是什麼地方的故事,雖然電影名字叫預言者,其實里邊誰都無法預測未來發生的事,屬於另類的黑幫大片,導演很強大。
《戰火重生》,土耳其的片子,講述土耳其內戰,喜歡中東類型題材的可以看看,比較象海龜也會飛,故事裡邊,講述了一個村子,因為戰爭,全部搬遷,有到法國的,有去伊斯坦布爾的,最經典的還要算里邊一個BT,最後裝成女人,被他家人打死了,故事很悲壯。
<黑皮書>.<驚懼黑書>.<黑色名冊>
都是以個片子,美國版本色界,講猶太人的故事,絕對比生死朗讀經典,但是種子絕對不好找,建議加我好友,我給你種子。
《殺手沒有假期》
科林。法瑞爾的片子,英國導演處女作,屬於新概念電影,風格獨特,特別喜歡里邊歐洲清冷的感覺和音樂
『肆』 如何理解電影《朗讀者》(The Reader)
這部影片之所以深受好評,凱特·溫絲萊特完美的表現首當其沖,美國有媒體表示「我有多久沒有為一個虛構的角色而感動了?凱特·溫絲萊特在本片的演出無可挑剔。」這樣的評價令人信服。《朗讀者》通過黨衛隊成員漢娜這個角色,以及他與米夏·伯格之間的情愛關系,展現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集、中營的情況,並且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對戰爭中的屠殺、紛爭和人性的扭曲、包容和理解,客觀而又深刻的表達出被害者的痛苦。影片中的納粹戰爭,沒有武器、沒有徽章、沒有流血,甚至沒有任何室外戲來表現。但我們卻看到了人們對戰爭的詰問、痛恨和爭論,漢娜顯然是罪犯中最特殊的一個,導演沒有將她的感想完全表露出來,而是始終選擇通過第三人的角度對她進行觀察和敘述,因此觀眾和她之間始終是存在一定距離感的。我們也只能從男孩米夏·伯格、二戰受害者和監獄管理人員的嘴中得知她的所為所感。
可以說,凱特·溫絲萊特在《朗讀者》中為我們奉獻了偉大的表演,從而使她成為在奧斯卡影後爭奪戰中,梅麗爾·斯特里普最直接最有力的競爭者。此前表現二戰題材的影片多部勝數,但《朗讀者》卻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影片通過凱特扮演的漢娜,讓我們看到在那場戰爭中有許多毫不自覺的參與到其中的人,他們擁有羞恥心和完整的人格,對工作認真負責,是極好的社會成員和產業工作者,但在當時無法想像的殘酷時局下,他們卻不經意的成為戰爭的參與者,成為別人罪惡行徑的執行者,這種遭遇所帶來的心理負擔和負罪感,同樣難以撫平。導演史蒂芬·戴德利對此也是感慨良多:「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也是受害者,只是從來就沒有人關注過他們。
可以說這是一部關於懺悔與救贖的電影,男女主人公一生都深陷自己的過去而不能自拔。年輕時的米夏·伯格,放棄了身邊充滿陽光、歡聲笑語的生活和好朋友,每天很早的回到那個陰暗狹小的房間中。而漢娜也在他生日的時候選擇了離開,去經歷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時刻。於是兩人騎車漫步鄉野,共進午餐的歡樂時光,便成了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瞬間。
片中扮演成年米夏·伯格的拉爾夫·費因斯,則早先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主演過這類二戰納粹題材的影片,同是英國演員的他和凱特·溫絲萊特在《朗讀者》里優秀的演出令人過目不忘,而且倆人的德國英語的確純正,為影片加分不少。當然,這部影片也不是沒有爭議,比如凱特·溫絲萊特和扮演少年米夏的演員大衛·克勞斯之間的情愛戲,其實是非常真實、精彩的,可惜影片公映後帶來的負面新聞事件令人們難免感到些許不快。
此前媒體和影迷都將目光集中在凱特·溫絲萊特在老公導演的《革命之路》上,她的表演也的確值得稱贊,但無論是角色的感染力、表演難度和年齡跨度上,《朗讀者》中的漢娜對觀眾和學院都更有吸引力。而凱特在片中的戲份並不是最多的,但她卻在未出鏡的時間里,依然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思。在影片中把女主人公的懺悔、思念和隱忍,表露的入木三分,將觀者的心思牢牢帶入到當時的那種境況之中。
『伍』 《朗讀者》第三季來了還有濮存昕白岩松等嘉賓助陣
,經過兩年時間的籌備,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新聞發布會暨第三季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除了應邀出席儀式的相關領導,還來了梁曉聲、徐則臣、陳彥、李洱4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董卿對此滿懷期待:“走進朗讀亭的一個個主體,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無數星星點點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為火炬,照亮這個時代,照亮我們的前程!”
『陸』 電影《朗讀者》解析:真實的歷史總會令人心痛不是嗎
看見這個名字是不是覺得好像看過,不過,可能你看的是綜藝,而小編看的是它的同名電影。這個影片並不是在介紹一個人讀書的愛好或者是參加了一些什麼節目,它其實主要講的是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和他的後一代的關系,然後主要是通過他們各自的內心的世界,來看看他們對上一輩人走的路是什麼樣的感覺。
《朗讀者》
這部劇的導演是英國的史蒂文戴德利,他從小就比較喜歡戲劇事業,而且他的作品通常讓人看了以後都帶有濃濃的藝術氣質。他在執導這部劇以前,就已經拍過很多知名的舞台劇,並且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評價,對於當代的人來說都是極其受歡迎的。
《朗讀者》
而且他拍攝的電影一般都作為經典片段被老師們用來進行點評以及讓學生們進行分析。這個電影也是改自於的它的同名小說,是一本非常具有浪漫還有藝術美的書。這個片子中主要是通過三個人非常出色精要的表演,然後把這個片子的主題表達的非常清楚。
《朗讀者》
他們三人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時代,但是它是把這三個不同時代的人放在同一個主題下,通過了他們三個人在生活上的經歷,然後分別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位置和感悟人生的故事。它其實是一個敘事片,看完電影之後,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從主人公的一生中得到獨特的人生啟示。
《朗讀者》
關於二戰類的電影一直都是很多導演拍攝范圍的一部分,有些是想要表達戰爭中慘無人道的血腥,有的是展現對於戰爭的一些思考,還有的是為了諷刺當時那些政府的暴力,或者是為了贊揚某個英雄而拍攝的一部類似於傳記一樣的電影。但更多想要表達是要更多的人記住歷史,希望以後能夠沒有戰爭只有和平,這樣才會有更加美好與光明的明天。就像一首音樂一樣,不管現在的生活多辛苦,我們心中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能夠看見明天的美好。
《朗讀者》
這個影評主要是通過對一個人的回憶展開的,主角之一是米夏,16歲。大家也都知道像這么大的人其實內心還是一個孩子,他們這段時間屬於到青年人的過渡時期,是需要家人關懷的。可是米夏基本上就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所以他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樣處於一種自卑,敏感的地步,即使他有心事有困難也沒有向他的家人們說過什麼,他把自己的心封閉了起來。
《朗讀者》
後來他在一次碰巧的機會下認識了漢娜,他的心好像被一把鑰匙給打開了。漢娜是一個中年女人,她很會激發這個少年人的情慾,米夏好像在這個女人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他感覺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意義。也是漢娜一直鼓勵他說他的朗讀天分很高,這讓小小年紀的男孩情竇初開了,他甚至在公眾中承認這個能做他母親的人是他愛的人。但其實漢娜也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孩子,純粹的利用他而已。後來還是因為漢娜工作的變動,他們之間才算結束。
《朗讀者》
可是在很多年以後,米夏知道了,原來漢娜是一名集中營的守衛,她殺了很多人,這讓米夏難以接受,盡管這所有的一切不應該推到漢娜的身上來。可是卻讓他來不及去思考,漢娜被殺死了。米夏的心裡只有愧疚,對法西斯手下無辜者的嘆息,還有對自己的懦弱的憎惡。
《朗讀者》
雖然導演是英國人,可他曾經在德國的經歷讓他覺得當時那裡的人完全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背黑鍋的都是那些雖然涉及其中,但只是一個無辜的人,這也是對當時戰爭的一種反思,這才是他拍攝這部片的目的~
『柒』 朗讀者是那國出品的電影
美國電影《朗讀者》
2008年上映|117分鍾|美國/德國|英語
導演:史蒂芬·戴德利
主演:凱特·溫絲萊特拉爾夫·費因斯大衛·克勞斯詹妮特·海因蘇珊娜·羅莎
類型:劇情|愛情
『捌』 朗讀者》的拍攝風格,請問有什麼類似電影推薦
太多了,你要說影像風格的話,Her的鏡頭設計一般的,其實沒什麼特點,甚至不倫不類,好萊塢類似電影很多。這部影片屬於現實主義手法,較多肩扛拍攝卻沒有遵循長鏡頭,屬於好萊塢式的現實主義。你要說畫面色彩等觀感元素的話,70、80年代很多影片都是那種風格。現在來看的話,舉例不太容易,因為首先這類電影劇情多數偏枯燥,其次很難找到完全一樣拍攝風格的電影,只能是類似吧:這兩年的電影我能想到的最適合的就是《克洛伊》和《真芯伴侶》了,劇情也非常好,你看了不會後悔覺得很枯燥的,前者是典型的好萊塢式懸念設計,畫面觀感上要強於《Her》,後者的節奏感跟《Her》有類似之處。像今年奧斯卡的《菲利普斯船長》,拍攝手法比《Her》更純粹的現實主義,鏡頭抖動要更劇烈,且喜歡用特寫,屬於當下很多歐洲藝術電影導演喜歡的手法,只不過鏡頭觀感上更明亮。好萊塢還有一部經典的獨立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拍攝手法類似,但沒《her》那麼嚴謹,但劇情也是驚人的出色。還有楊德昌的《一一》畫面觀感很相似,劇情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枯燥,看有沒有共鳴了,但鏡頭設計太厲害了,簡直是教科書式的。其實《her》是好萊塢包裝精緻的現實主義電影,因為配合劇情固定鏡頭多,運動鏡頭又十分緩慢,但所有鏡頭又都是明顯的好萊塢式商業片鏡頭,人工痕跡明顯,不像《菲利普斯船長》那樣更鮮明的現實主義。如果你對枯燥的電影不感冒的話,類似的例子就非常多了,《四月三周兩天》、《shame》等等在近幾年作品中算是相當原汁原味的現實主義電影了。去年戛納金棕櫚《阿黛爾的生活》也是非常出色的現實主義電影,但有點像上面說的多數現代歐洲藝術電影導演的風格,特寫太多,不過故事非常出色。
『玖』 求<生死朗讀><朗讀者>的創作背景和作品影響~
《生死朗讀》是一套2008年的英國舞台劇電影,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為背景。故事講述一名於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生死朗讀》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目前這本作品不但已經被翻譯成39種語言在全球賣了上百萬本,而且還是第一本登上《紐約時代》暢銷書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 在2002年奉獻出那部讓觀者動容,且獲得了奧斯卡9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終助妮可.基德曼奪得後冠)的《時時刻刻》之後,導演斯蒂芬· 戴德利苦尋良久,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電影計劃:改編《生死朗讀》。這個飽含著愛,罪惡,秘密與救贖的故事在打動全球無數讀者的同時,也深深觸動了他的心。也正是因為面對著如此令人唏噓的故事,戴德利感到了無限壓力。早在開拍前和韋恩斯坦公司商談影片時,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把握好這部電影的改編所困擾。還好家人和影迷給了戴德利力量與自信,最終在他的帶領下,《生死朗讀》順利拍竣。 雖然事關二戰與納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斯蒂芬·戴德利對本片能脫穎而出充滿信心,因為《生死朗讀》對那段慘絕人寰往事的觀點非常獨特:它不再關注那些慘無人道的罪行,也沒有慘烈的畫面作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點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過他們的轉變來折射出那段罪惡的往事。「並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是劊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覺就參與到了罪惡之中,像漢娜一樣,」斯蒂芬·戴德利說,「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只是沒人關注過他們而已。而實際上他們往往付出了更為慘痛的代價。」也正是這樣的獨特觀點,才使《生死朗讀》從斯蒂芬·戴德利的選擇中閃耀出不一樣的光輝,順利得到了這位奧斯卡提名導演的青睞。而如此有威懾力的故事,再加導演與主演的小金人星光,《生死朗讀》當然早就在各大媒體的「09年奧斯卡預測」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拾』 美國電影《朗讀者》誰能評論一下,謝謝。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對美國電影《朗讀者》的評論: 影片中,麥克對自己的女兒說,「其實一直以來我都不夠坦誠。」不管對別人還是對自己。《朗讀者》在一代對又一代的「坦誠」中,讓我們洞悉了一個時代的真相。宣洩也是窩藏了一種難以言明的情感。如今的我們在重新面對一些我們總是規避的歷史時,到底要坦誠到何種程度才會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過拂去歷史的塵埃,沉甸甸的真相卻總無法讓你我坦然接受。那麼這種坦誠,又將置於何地呢? 影片中大衛和凱特的多場激情戲的確是以性為切入口,那麼大的年齡差距卻發生地似乎合情合理。兩個演員的表演絲毫不會讓人產生異樣的感覺,在我看來這是影片營造的特殊氛圍的原因。在這樣一種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濕乾冷的環境中,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單純冷練的少婦,以純粹情慾萌發的情感,在溫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歡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遊中,都不會顯得別扭,相反,正如這段情感對兩個人一生的影響,他們在此後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懷念和支撐著這份情感。導演對於這樣一種情感的坦誠把握,三個演員對於這樣一種情感的微妙詮釋,都淡化了這份畸戀本身不協調的作祟,反而讓我們感動。 然而真正帶我們穿越情感命題的是影片真正主題的引入和升華。在這份畸戀不可避免地出現失和沖突時,漢娜選擇了悄無聲息地離開。而在多年後,麥克作為法學院學生參加審判二戰中納粹罪行的聽證會時,他驚愕地發現漢娜竟然是被指控謀殺300名猶太人的戰犯。至此,支撐影片後半部也是帶領整部影片升華的兩大主題出現,其一是對那段黑暗歷史的人文反思,另一個便是對於知識這一命題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漢娜,她並沒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認的罪犯一樣,否認自己的罪行,而是堅定異常地坦誠一切。「是的,是我做得」。我們在驚異於她「冷酷」「無知」的態度時,也不免跟隨她一同回望那個所有人看來都憤懣的黑暗時代。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多少無辜的猶太人被納粹分子慘絕人寰地屠戮。漢娜也是儈子手之一。的確,看過電影,我們不能因為她當時的無知就原諒她,像影片中那個倖存的作家一樣,絕對不會寬恕她。然而突破個人的道德情感規范,而上升到一個狂熱時代的集體無意識來說,漢娜自身不也是一個悲劇和受害者么?她執拗遵循的規范,她堅守的職責,竟然是她眼睜睜看著300人被大火燒死的辯詞。她那句詰問大法官的話,換了你,你會怎麼做?其實是會讓所有人無語的。習慣了站在一定道德高度和「他人」視角來批判審視別人的集體,難倒不是我們的悲劇被一次次復制的源泉么?想必導演和觀眾,包括你我也絕對不會寬恕和原諒漢娜的作為,可是她卻是能夠被理解的。而且她的例子也是能夠被我們,被時代警醒的。 然而相比與她一同坐在被告席,卻昧著良心將所有罪責扣到漢娜身上的真正的罪犯來說,漢娜冒著傻氣的執拗卻顯得那樣坦誠和真實。影片出來後,導演斯蒂芬·達爾德里接到的最大批評便是他用一種藝術化的手法給殘酷的歷史披上了溫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惡的立場上來描繪漢娜這個人物。然而我倒覺得,導演恰是真正理解了那個時代,那些沾滿鮮血的手中,也有這樣一種被無意識推搡裹挾的人物。他並沒有理解罪惡,而是理解人性和時代的無奈;他也沒有要為漢娜們撥亂反正,而是希望我們在緬懷、批判、撻伐那些我們不堪回望的歲月時,需要有一種警醒,一種坦誠的正視。因此如果說導演真的在批判唾棄誰的話,那肯定是那些被判了4年刑期的黠笑流淚的「懺悔者」。 麥克這個角色其實是夾在歷史、情感、道德、理性之間的感知者。他與漢娜的那種情感讓他相信漢娜的為人,他對歷史的理性認識卻又讓他無法迴避對於漢娜們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批判。因此影片中在宣判漢娜無期徒刑時,麥克難以掩抑地留下兩行熱淚,以及他目睹審判過程中的慌亂無措神傷,還有他去探望漢娜可最終轉身離去,這都讓整部影片提升了人文關懷的力量。像是蒙著眼睛的象徵著法律的女神一樣。我不想附和說這是導演身披的溫情的外衣,因為在我看來,這恰是這個導演在坦誠面對歷史時心中懷有的愛和力量。 關於影片的另一個主題,也是貫穿影片始終的表象上的主題:朗讀,卻讓我們得以從更多一層和另一個側面來看待漢娜和麥克這兩個人物,以及整部電影寄予的深思。漢娜和麥克認識時,讓麥克給她朗讀小說,只有這樣才和他做愛。而當初她在看守猶太人時,也選小女孩給她讀小說。其實漢娜是個文盲,可是她渴求著知識,她會聽小說時開心、哭泣。然而這樣一個人在面對共犯的栽贓時,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文盲,保有最後的尊嚴,她寧願選擇終身監禁。導演這種設置一來是給無知一種批判,也是給知識一種崇高的寄託。無知本身並不是罪惡,可知識卻往往給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像守衛的漢娜,她也許只是想好好地本分地做個守衛,可卻在時代個狂熱中成為了階下囚。而我國在文革時期,不也有很多漢娜稀里糊塗地做了儈子手么?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