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哪些著名導演
先說內地吧。
張藝謀
中國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早期執導的作品,藝術成就很高,並在國際上影響深遠。電影《紅高粱》斬獲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入圍48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且斬獲了銀獅獎最佳影片、費比西獎,《秋菊打官司》斬獲4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活著》斬獲47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並獲得天主教人道精神獎,《一個都不能少》斬獲5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魔法時刻獎,《我的父親母親》斬獲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大獎,《英雄》斬獲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阿弗雷鮑爾獎,此外還有《菊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等作品入圍各類國際電影節。
張藝謀國師之名,當之無愧,據我統計,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他累計提名20次,獲獎12次,捧走了一座金熊獎、兩座座金獅獎,可以說是中國內地當前在國際上最具有知名度的導演。
此外特別提及一下蔡明亮導演,因為不是中國國籍,所以未列入其中。他本人也是囊括歐洲三大電影節獎項,累計獲獎9次,捧走了一座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三座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文/星夜行)
⑵ 有人把櫻桃的滋味這部電影看完了嗎感覺怎麼樣了
我看完了,感覺不錯啊,該片獲得了當年的金棕櫚大獎。
《櫻桃的滋味》表現了尋找死亡時發現生命的奇妙歷程,探討了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中」對生死的看法。
這部影片從形式上屬於公路片,男主角在打算自殺的旅程中,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這些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伊朗的各個階層,男主角以幫他埋屍體給予巨額金錢為條件,但幾乎每個人都回絕了男主角的提議,並利用自己的哲學觀念試圖去改變男主角對於死亡的觀念,影片的最後,男主角躲進了自己挖的墳墓中,導演沒給出男主角的命運,這一開放性的命題令每一位觀眾陷入沉思。緊接著,出現了攝制組拍攝電影的畫面,導演阿巴斯是在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其設計的關於生命輕與重意義的命題,這種處理有點像1967年左右的「反電影」的設想,將影片脫離了簡單的意識形態性並說明拍攝影片的目的在於探討某一哲學問題。
在我看來,觀看這種電影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以及對生活的細膩把握,去感受影片帶給我們的哲學上或者情感上的沖擊。當然,攝影手法,場面調度,光與影的配合都是些看點,你可以看到阿巴斯純熟簡練的長鏡頭和優雅細致的構圖。這種純藝術片是需要用心體味的。
我覺得很好,當年看的時候給予我很大的觸動,今天你提出來。我決定再看一遍。
⑶ 櫻桃的滋味txt全集下載
櫻桃的滋味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伊朗導演阿巴斯的電影里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對我影響深遠,因此我很樂意再講一次。
有個失意的人爬上一棵櫻桃樹,准備從樹上跳下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決定往下跳時候,學校放學了。成群放學的小學生走過來,看到他站在樹上。
一個小學生問他:「你在樹上干什麼?」人倒霉時,連想自殺都不順利。唉。看著小孩,他心想,總不能告訴小孩我要自殺吧。於是只好說:「我在看風景。」
「你有沒有看到身旁有許多櫻桃?」小學生問。
他低頭一看,根本沒有注意到樹上真的開滿了大大小小的紅色櫻桃。
「你可不可以幫我們采櫻桃?」小朋友們說,「你只要用力搖晃,櫻桃就會掉下來了。拜託啦,我們爬不了那麼高。」
(這是什麼日子啊?)
失意的人違拗不過小朋友,只好答應幫忙。他開始在樹上又跳又搖的,很快地,櫻桃紛紛從樹上掉下來。地面上的小朋友全都與奮地搶著撿食櫻桃。
由於是放學時刻,地面上聚集了愈來愈多放學的小朋友,他也被要求一跳再跳,一搖再搖。然後……
⑷ 伊朗電影《櫻桃的滋味》的主題是什麼
《櫻桃的滋味》獲第50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一個伊朗男人巴迪對生活感到了厭倦,准備自殺,但自殺在宗教上是被禁止的。他在一棵櫻桃樹下挖了一個坑,然後開著車在德黑蘭效外轉悠,尋找一個能在他死後幫忙掩埋屍體的好心人。他分別遇到了阿富汗人、庫德人、土耳其人、囚犯、士兵、神學院的學生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但他們都由於種種原因拒絕了他,有的因為恐懼,有的出於宗教上的顧忌,有的則基於人道主義上的考慮。到最後巴迪也沒有死成,晚上,他獨自躺在大傘一樣的櫻桃樹下,仰望著茫茫夜空,漸漸露出了平靜的微笑。
該片是伊朗大導演阿巴斯電影生涯的頂峰之作,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詩歌情懷和哲學思考。它雖以自殺為主線,卻並不是為了表現厭世,片中每一個拒絕埋葬巴迪的人都代表著一種活下去的理由。
⑸ 有哪些推薦的伊朗電影
1,《籌款風波》
《籌款風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執導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薩蕾·巴亞特主演,於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17年6月,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德黑蘭:愛之城》
《德黑蘭:愛之城》是阿里·賈比爾安薩里執導的劇情電影,弗魯格·凱哲貝格里、貝納茲·賈法里等參演,於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三個人近中年、對生活感到幻滅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著能在這個從未真正接納自己的城市中尋找到愛情的故事。
3,《計程車》
《計程車》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於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由賈法·帕納西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輛黃色計程車行駛在德黑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種各樣的乘客坐上車,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機的各種問題。
4,《推銷員》
《推銷員》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沙哈布·侯賽尼、塔蘭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電影,於2016年5月21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場與前房客有關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馬鞍的男孩》
《背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劇情類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花錢僱傭另一個窮男孩為他到處駝東西的故事。
⑹ 征詢演員蔣雯麗的詳細個人資料...
http://ke..com/view/109360.htm
這里很詳細,你可以去看看!
⑺ 蔣雯麗簡介
蔣雯麗,1966年6月20日生於安徽省蚌埠市,中國影視女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會員。
1989年,參演首部電視劇《懸崖百合》,飾演保育院的老師,並獲得飛天獎最佳女配角提名;同年,參演首部電影《離離原上草》,飾演山區姑娘水秀。
1999年,參演《牽手》奪得第1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女演員獎、第1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獎。
2007年,憑借電影《立春》,奪得第2屆羅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奪得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第5屆中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人物評價:
蔣雯麗在《牽手》中塑造了一位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事業的知識女性形象;在《中國式離婚》中,蔣雯麗更是將林小楓那種完全喪失自我、缺乏安全感的歇斯底里展露無遺;
而在《金婚》里,她給觀眾印象最深的還是中國傳統婦女的典型形象;蔣雯麗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有對她的影響特別大,所以,她一直堅持用真情實感去演繹角色。
⑻ 盧米埃爾與愛迪生;愛森斯坦、希區柯克、波蘭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塔可夫斯基、米哈爾科夫、阿巴斯
盧米埃爾(1864.10.5—1948.6.6)
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1864年10月5日生於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於邦多勒。1895年,他與其兄獲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專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一天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影片運用了特寫(《嬰兒午餐》)和景深鏡頭(《火車到站》);他還拍攝了最早的喜劇片(《水澆園丁》)。
愛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生於里加,卒於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1925年導演的《戰艦波將金號》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攝了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1938他拍攝的《亞歷山大·聶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
希區柯克(1899.8.13—1980.4.29)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出生於英國倫敦東區一個普通的、以販賣蔬菜為生的家庭。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導演了英德聯合製作的影片《快樂之園(The Pleasure Garden)》,這也標志著他的導演生涯的開始。1939年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希區柯克導演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導演,為了表彰他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希區柯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
波蘭斯基(1933.8.18—)
羅曼·波蘭斯基出生於一個僑居巴黎的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猶排猶浪潮迫害。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些電影短片,其中《兩個男人與更衣室》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1967 年羅曼莎朗·塔特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婚禮。這一年羅曼成功地推出《失嬰記》,成為了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獲得第26屆金球獎、第41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已懷孕8個月的莎朗·塔特被殺害。1974 年,羅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為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獲得第28屆英國學院、第3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以及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79 年,羅曼編導愛情片《苔絲》,獲得法國愷撒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第38屆金球獎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94 年執導驚悚片《不道德的審判》,成為他最為黑暗壓抑的一部電影。2002年,羅曼推出力作《鋼琴家》。贏得了好萊塢及全球評論界、觀眾的認可,獲得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法國愷撒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導演,以及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他是具有高超駕馭影片能力的藝術家,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電影導演。1903年12月15日生於東京,1963年12月12日卒於同地。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當攝影助理,1926年升為副導演,1927年成為導演,第一部執導的影片是《懺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來初次看到的》完成,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後兩年,他執導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連續 獲當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電影劇本《恬淡的生活》經 審查不準拍攝,直至1952年才搬上銀幕。1941年,他的《戶田家的兄弟》再獲十佳之首。戰後,他導演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貧民街紳士》、《晚春》、《麥秋》、《東京紀行》、《早春》、《東京暮色》等,1958年獲文部大臣獎和紫綬獎章。1960年,他抱病拍攝的《秋光好》獲日本藝術獎和亞洲國際電影節導演獎。他最後兩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魚的味道》也是很有影響的優秀影片。1963年,他被選為日本藝術院院士,逝世後追贈政府四等勛章,日本電影記者協會追贈文化獎,日本廣播協會追贈特別獎。
黑澤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導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一個武士階級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間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電影公司徵求助理導演的廣告,因緣際會下開啟了在電影界發展的大門。黑澤明三十三歲拍攝生平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開國外知名度的作品則是1950年的《羅生門》,此片榮獲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再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黑澤明的作品對於許多日本和美國的後輩導演多所啟發,由於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場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稱;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電影從我的身上抽離,剩下只有零。」他的電影主題一向強調武士道精神、人道主義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犧牲的重要,細節的考究和橫向運鏡則是他的獨創風格。他的代表作品為《羅生門》、《七武士》、《夢》。他是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也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譽為「自愛森斯坦後最重要的蘇聯導演」,終其一生只拍攝了兩部短片,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一九三二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塔可夫斯基成為了當代電影的傑出代表。他自稱拍電影就是在「雕刻時光」,希望能將電影真正提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米哈爾科夫(1945.10.21—)
男,生於1945年10月21日,俄羅斯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為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於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於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並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的《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米哈爾科夫目前擔任俄羅斯電影家協會主席,是當今影壇享有盛譽的電影大師。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學院。在過去和現在的世紀里,最為國際贊美和敬佩的亞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級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一位多產而具有批判精神的電影導演、藝術家、攝影家和詩人,他的作品視覺上樸素,但是概念豐富多元。曾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眾多國際榮譽的阿巴斯堪稱當今世界影壇少有的大師,他善於從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類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隨著伊朗新浪潮電影的興起,阿巴斯開始涉足電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關於死亡哲理的影片《櫻桃的滋味》獲得第5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至今,阿巴斯共執導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為不足60分鍾的短片和紀錄片,他創造的影像世界脫離了大眾電影的范疇,而是一種需要閱讀的「作者電影」。阿巴斯也被稱做70年代以來伊朗電影的掌門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薩蒂亞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澤明相媲美的東方作者導演。
(沒找到「愛迪生」這個導演。是托馬斯·愛迪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