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長恨歌電影女主角

長恨歌電影女主角

發布時間:2021-08-09 14:58:48

1. 長恨歌 女演員

長恨歌主要人物
黃奕 飾 王琦瑤
張可頤 飾 王琦瑤
謝君豪 飾 程先生
吳興國 飾 李主任
徐崢 飾 康明遜
陳麗娜 飾 蔣莉莉

2.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女主角是誰

唐玄宗與楊胖胖

3. 電影里長恨歌里誰演的

電影《長恨歌》演員表
鄭秀文 飾 王琦瑤

梁家輝 飾 程仕路

蘇岩 飾 蔣麗莉

吳海若 飾 蔣麗莉表哥

陳潔玲 飾 王母管家

胡軍 飾 李忠德

王偉華 飾 副官

吳競 飾 王母

孫思翰 飾 岳少帥

吳彥祖 飾 康明遜

黃奕 飾 王薇薇

藍燕 飾 段文芳

4. 長恨歌的主人公是誰

「王安憶《長恨歌》的主人公是:王琦瑤
白居易《長恨歌》的主人公是:女主角是楊玉環,男主角是唐明皇(玄宗皇帝)」
「王安憶《長恨歌》:講述了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其中交織著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壘了無數理想、幻滅、躁動和怨望,她們對情與愛的追求,她們的成敗,在我們眼前依次展開。王安憶看似平淡卻幽默冷峻的筆調,在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的津津樂道中,展現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稱作「三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絲雀」,使她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復雜關系,想來都是命里註定,也在艱難的生活與心靈的糾結中生下女兒薇薇並將她撫養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女兒同學的男朋友為了金錢,把王琦瑤殺死,使其命喪黃泉。」
「白居易《長恨歌》: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5. 華清池長恨歌女主角的名字

一月來五萬觀眾觀賞《長恨歌》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七夕」(7月31日)
以來,有關《長恨歌》在西安臨潼華清池上演的消息成了市民的中心
話題,《長恨歌》這首傳唱了千年的愛情絕響,吸引了大批的觀眾前
來觀看,記者從陝西華清池旅遊有限公司市場部獲悉,這部山水情景
舞劇開演一個多月以來,已經吸引了5萬多名觀眾前來觀看,其中還
有很多外地的觀眾慕名而來,反響格外強烈。而更難能可貴的是,節
目組聽取了觀眾的建議,對劇情作出相應的調整。
《長恨歌》是以唐華清宮遺址為背景、以盛唐文化為主題、據白
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長恨歌》改編創排的大型山水情景舞劇,
也是我國目前惟一一部真山真水真史的情景舞劇,與《印象劉三姐》
等山水情景舞劇相比,曾在華清池發生的真正的歷史故事是獨一無二
的,而高水平的演出、富麗堂皇的盛唐氣象,還有演員們敬業的演出,
都成為《長恨歌》吸引觀眾的原因所在。
據悉,《長恨歌》今後將作為一個長期演出項目在華清池演出,
每年3月15日開演,至10月31日結束,而節目組也在不斷完善著這台
情景舞劇。他們聽取了觀眾的意見,對劇情做出了相應調整,刪減了
一些繁冗的情節,壓縮了節目的長度,此外還增加了梨園戲等戲中戲
場景。而最大的改進是增加了「吊鋼絲」,「馬嵬兵變」後貴妃被賜
死,被鋼絲吊著緩緩升上了天空,滿懷著眷戀,與皇上依依不捨;此
前還有一場武鬥戲,也採用了「吊鋼絲」的手法,非常吸引人。對於
戲中靈魂——貴妃出浴的情節,一直圍繞著貴妃「脫還是不脫」討論
了半天,聽取觀眾的意見後,節目組更改了貴妃出浴的服裝,薄而不
露,性感卻高雅。此外,燈光、音響方面也採用了高科技手法,特效
方面日趨完善。
《長恨歌》推出僅一月,就有5萬多名觀眾觀看了《長恨歌》,
因而有人評價作為一個老景區,華清池舉辦《長恨歌》演出,不但豐
富了自己的文化內涵,更使歷史變得鮮活起來,對臨潼地區旅遊的帶
動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6. 電影長恨歌演員名單

鄭秀文——王琦瑤
梁家輝——程先生(攝影師)
胡軍——李主任(包養王琦瑤的那個)
吳彥祖——康明遜
黃覺——老克勒
蘇岩——蔣麗莉
黃奕——王琦瑤的女兒
鄭希怡——張詠紅

7. 求王安憶的《長恨歌》里女主角王琦瑤的女性形象分析

從《長恨歌》看中國傳統敘事的還原一支是陰郁而灰暗的歌,一支則是明亮而昂揚的歌;一支是哀怨感傷的歌,一支則是熱情樂觀的歌;一支是綿長而緩慢的歌,一支則是急促而短暫的歌……當我們將王安憶的《長恨歌》和《青春之歌》進行對照的時候,就發現了「歷史」本身戲劇性的古老而執拗的邏輯,這種邏輯包含了歷史與美學兩個方面。從某種意義說,青春敘事的終結是當代歷史本身巨變的結果,時間改變了革命時代的新鮮色調,把青春的留影變成了黯淡陳舊的老照片。其實支配著這美學演變的一隻巨手不是別的,正是時間本身。時間的長度不但構成了歷史,也構成了美學,而「長篇」敘事作品的特有的、其他文體所不能取代的意義,也正體現在它對時間——一定的「歷史長度」的追求。當我們把王安憶的《長恨歌》和另一首更古老的歌——白居易的《長恨歌》(甚至還有比較小市民的《今古奇觀》中的《王嬌鸞百年長恨》的故事,其中也有一首市民化的擬作《長恨歌》)進行比較時,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有更多的相似之處,也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經驗和趣味。王安憶追慕著那極美的意蘊與神髓,應和著那凄婉的旋律與節拍,綿延出另一場不無重復的人生戲劇,也小心地修復還原出一個古老的歷史敘事的模式,並且流連於那樣陳舊和古老的美學體驗。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循環?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而且,這樣一個對照還令我困惑不已:《青春之歌》是相當「現代」的,《長恨歌》則是非常「傳統」的,可「現代的」和「傳統的」,究竟誰更有價值?誰又在「本質上」更接近「現代」?

A.新女性的舊生活:回到傳統的美學「還原」首先是從人物的生活方式與生存價值的選擇開始的,《長恨歌》的主人公表現了與林道靜完全不同的人生選擇——她們幾乎是在共同的起點上,選擇了「新」與「舊」兩條完全對立的道路。簡單地說,《長恨歌》的故事可以概括為「一位新女性的舊生活」,她徹底地背離了被我們以往的歷史敘事所構造出的一個巨大的「潮流」,躲過了中國現代主流社會歷史的風雲;對應著林道靜的「革命的壯劇」,王琦瑤重復的是「世俗的悲劇」,她重復了一個「紅顏薄命」的故事,一個關於女人命運的古老的寓言。這樣的命運不僅僅是由於中國現代社會的難以預知的巨變所導致的,是「革命」毀了王琦瑤的「幸福生活」,同時也是她自己個人選擇的結果,是她固執地按照一個小市民的價值立場選擇了這樣的生活。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當然首先是兩個置身於完全不同的時代的作家,為她們的主人公「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楊沫是按照革命時代的政治倫理,去為她的人物選擇了一條介入主流的光明之路;而王安憶則是在一個經歷了百年風雲的世紀末,在一個物質發達起來、精神沉落下去的時代,在一個已經可以獨立冷靜地觀察歷史的時代,在一個歷史本身已經發生了某種復位和整合的時代,讓她的主人公選擇了一條有著古老慣性的道路。人性天然是向下的,王琦瑤當然地選擇了一種懶惰和安逸的生活。她先是像所有充滿了虛榮與享樂觀念的都市少女一樣,嚮往著出名、嚮往著被寵愛、被關注的生活,甚至在真心愛她但又身份低微的程先生、同只是打算包養她做「外室」然而卻地位很顯赫的李主任之間,她還未加什麼思量權衡,就很自然地倒向了後者的懷抱,這正是「上海人的選擇」,也是這個市民社會最尋常、最正常的選擇。這和林道靜的拒絕富貴和被包養生活的「出走」,真是相映成趣。林道靜所遵從的是「求變」的革命的意志,而王琦瑤選擇的卻是「求穩」的古老的邏輯。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旁證,即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其中的核心人物頌蓮的背景和身世情況幾乎和林道靜無異,而且和林道靜相比,她受教育的程度還更高,已經上過一年大學,而林道靜還只是剛剛中學畢業。按說頌蓮應該是一個真正的「時代女性」了,可當她父親破產身亡,繼母給她指出或者下學做工、或者嫁給有錢人「做小」這兩條道路來選擇的時候,她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嫁人——為什麼如此相似的背景卻有著如此不同的選擇?這是寫作者使然,是小說家蘇童和楊沫處在完全不同的歷史邏輯與處境中,採用了完全不同的觀察視角;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觀照視角?這是當代歷史與社會變遷的結果,作家重新擁有了認同民間價值與古老邏輯的自由權利。時間恢復了歷史的固有邏輯,而作家當然也就要來把這樣一個邏輯以美學的形式展示出來。

與「革命」為林道靜帶來了人生的機遇與幸福完全不同,現代中國社會的變遷恰恰改變了王琦瑤既定的人生軌跡,給她帶來了淪落底層的厄運。當然,如果沒有政治的重大變故,王琦瑤最終也可能會落得一個「紅顏薄命」的悲劇結局,但那樣的悲劇是古老而永恆意義上的悲劇,它重復的可能是中國文化中最古老自然的法則。而現在,她的李先生因為面臨巨大的政治變故而在匆匆忙忙的奔波中殞命於一場空難,她也就匆匆地結束自己少女時代和「愛麗絲公寓」的外室生涯,成為了革命時代局促窘迫的避難者。當上海結束了它的末世繁華的時候,王琦瑤也就註定了是一個生錯了時代的美人。像一個走錯了房間或坐錯了車的過客,她的一生註定要在「錯過」的尷尬中度過。在鄉下,她遇見了書生「阿二」,經歷了一場短暫的更像戀愛的戀愛,然而王琦瑤已經不是少女時代「上海三小姐」的王琦瑤,她已經歷得太多,而涉世未深的阿二註定不會真正了解她,他們像是在風雨的間歇里共處屋檐下的路人,很快便匆匆告別。之後,這個曾經驚詫了一個時代的美女就註定只有「蟄居」於地下了。然而這就是上海,這就是市民民間的、海一樣的上海,它仍然能夠容納下她,靠著給人打針的微薄收入,她居然還能夠隱姓埋名地生存下來,並經營出了她自己的那個小小的地下沙龍。在這個年代,她又經歷了和程先生的重逢、和康明遜還有混血兒薩沙之間不無荒唐的「愛情」,並生下了一個沒有名義上的父親的女兒。雖然註定了是一場尷尬的人生戲劇,但王琦瑤還是依靠低調的「平淡」而活了下來,其間除了生活的雜碎,並無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而程先生和蔣麗莉卻先後以不同的形式和相似的悲劇作別了這人生。這說明,即便是在革命的時代,也仍然有著一個潛在的柔軟的市民社會的上海,它構成了這個城市的基礎和更加持久的民間生活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革命和政治的上海」與「小市民的上海」之間的較量,構成了在暗處操縱王琦瑤命運的那隻手以及她一生的底色。王琦瑤的一生,即可以說是個人與歷史之間的沖突,這註定了她作為一個弱女子的悲劇;但同時也可以視作是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持久較量,在這個層次上,市民社會及其意識形態庇護了她,並和她一起,成為了最終的另一意義上的勝利者。這是「長恨歌」的深長的歷史含義與綿遠的悲情之筆的共同所在。

總結王琦瑤的一生,可以用三個詞語來概括,「末世的繁華」、「地下的遺民」和「遲到的夕陽紅」。這不僅是小說的三部曲結構的基本格局,也是它的「感傷主義美學」所得以建立的基礎。現代中國的歷史和時間在「滾滾向前」,而王琦瑤卻試圖停下腳步,她對舊式生活的慣性依戀,使她和現代中國的歷史之間發生了不成比例的悲劇沖突;活在「過去」的時間里,則使她的一生無法不充滿「錯、錯、錯」式的長恨。這是她區別於林道靜的人生壯劇的悲劇所在。這不只是兩種性格的沖突,也是兩種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沖突。「紅顏薄命」是中國人古老的生活經驗和世代相傳的美學,王琦瑤重復著這樣的經驗,從未試圖反抗過它,雖然生活的內容是有了一些「進步」,但生活的觀念和邏輯卻沒有變。從「滬上淑媛」到「上海三小姐」,再到「愛麗絲公寓」,到李主任死於飛機失事,年紀輕輕即經歷了一次人生的重大變故,其實這很有點像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故事:王琦瑤在獲得「上海小姐」稱號之前的生活,好比是楊玉環的少女時代——「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倒向權貴李主任的懷抱,好比是楊玉環得到了皇帝的專寵——「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李主任突遇不測,王琦瑤孤雁單飛,又好比是楊玉環痛別唐明皇——「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只是原來的人物關系做了一個顛倒;再之後顛沛流離避難他鄉,被迫蟄居地下徒然地追憶當年的一縷溫情,又好比楊玉環唐明皇天上人間的苦苦相思——「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不過,這終究是小市民的生活層次,和古典時代帝王人家的華貴生活終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王琦瑤的一番經歷可以使人產生些許的憐憫,但卻沒有白居易的《長恨歌》里高貴華美、叫人唏噓斷腸的悲傷痛絕。一個不過是小市民不免荒誕的悲劇,一個則是真正經典的悲絕浪漫的古典傳奇。然而小市民的長恨也不失為一種美的長恨,兩相比較,難免也讓人生出一番「舊時王謝堂前燕」的感慨。

B.兩組人物的對照:「青春」之後是「長恨」

王琦瑤和林道靜之間的「對照性」的意義,還不僅在於她們之間不同的人生道路的選擇,還在於她們人生的「長度」是不同的,這很關鍵。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的故事止於她的青春年代的「成熟」,結束至「革命高潮」的到來,結尾時所呈現給讀者的是一片燦爛的曙光,沒有人會懷疑她以後的生活和道路,因為這樣的結尾所產生的「修辭效果」,已經取消了關於「青春之後」的追問,時間和勝利會一直持續下去,但人物的年齡卻終結了,她的「青春」已被定格,這樣就從美學上確立了作品的最終格調。這是革命敘事普遍和共同的修辭方法,所有的結局都是革命的勝利、或者至少是階段性的勝利,革命者站到高處演講,人民則敲鑼打鼓歡慶勝利。

「青春的定格」在傳統敘事中也是存在的,特別是在「大團圓」式的喜劇中。但在絕大多數有長度的敘事中卻不是只有一個時間要素,而是對比存在著的兩個——白居易的《長

恨歌》就是如此。楊玉環被賜死於馬嵬坡前,是一種「香消玉殞」之死,她的青春與美麗定格在這悲慘一幕中,這樣才留下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唐明皇,也留下了人們心目中永久的美麗和憾恨。一個時間停止了,另一個孤獨地向前,天上人間,生死兩界,活著的人才體驗到他的餘生「被拋棄」的悲涼、生不如死的痛苦,體驗到「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滋味——《長恨歌》之「長恨」就是這樣產生的。《紅樓夢》也一樣,試想如果林黛玉不是死於她的豆蔻年華,而是真的嫁給了賈寶玉,等過上許多年,當她人老珠黃之時,她的越來越重的肺癆,無法救葯的吐痰咳血,會將她少女時代那令人哀傷和愛憐的「美」一掃而光。果真那樣,一幕使人心痛傷絕的悲情詩篇將不復存在。

古典的美學可見也與「青春敘述」有關。但革命的青春美學卻去漠視這種生者與死者的分離,它要把先行者的死和後來者的生合為一體,讓死者在生者身上獲得永生,這樣它所實現的,便成了一種「不死」的壯美。然而時間終將要延續下去,青春終將要衰老,勝利者也會再度面臨失敗,敘事終止了,生活卻還在繼續。如果楊沫寫出《青春之歌》的「續篇」,真不知道會是一番什麼摸樣——林道靜會結束她的青春年代,會成為革命勝利後某個部門的負責人,然後就成了「反右」、「四清」、「文革」的對象,接下來將要上演的,無疑會是令人似曾相識的悲劇……很顯然,林道靜的出身和經歷將使她難以擺脫被懷疑甚至被專政的命運。我們在文革結束後曾經看到了無數這類關於「傷痕故事」的敘述,這些敘事同樣是採用了革命的「斷裂式」的敘述,即過去的不幸已經終結,美好的生活又「重新開始」,然後故事又在正義的恢復和人民的勝利的歡樂時刻終結。所謂「過去」和「未來」,就是這樣不斷在我們的時間進程與歷史概念中斷裂和重復的。可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時間修辭法,把這兩段「青春之歌」和「傷痕之歌」的敘事鏈接起來,得出的敘事效果就會大相徑庭,虛假的因割裂而造成的正義、勝利和壯美,就會被完整的敘事本身的荒謬所代替。

而《長恨歌》所採取的歷史修辭法,即體現了對中國古老的傳統意識的恢復。它完整地展現了一個人的一生,也展現了一段有完整長度的歷史,這段歷史的刻度就是穿越了幾個時代的王琦瑤。王安憶寫她充滿浪漫憧憬的少女時代、是為了更加凸顯她爾後深陷紅塵短促而不幸的婚姻生活,襯托她生錯了時代、走錯了房間的一生,映襯她漫長蟄居中的無聊而寂寞的生活,以及晚年遲到又荒唐的「夕陽紅」。王安憶完整地書寫了一個女人重復了無數陳舊故事的「薄命紅顏」的一生。所謂美麗本身就是一場錯誤,幻想美麗更是一場無法躲過的悲劇。王琦瑤的「長恨歌」和楊玉環的「長恨歌」是相似的,但卻充滿了荒唐與卑賤。人們會想,怎麼會這樣?這是人世的敗落,也是美的敗落。王琦瑤,記載和書寫著中國現代歷史的一個側面,見證著上海這座市民之城的一個側面。她的一生完成了作家對一段歷史的認識,也完成了一種美學,一個真正蘊涵著傳統神韻的美學。

還有另一組對照:這就是《長恨歌》中的另一個人物蔣麗莉與王琦瑤的對照。蔣麗莉可以說是《長恨歌》中的林道靜,卻又延伸了林道靜的命運。可以說,關於她的故事「續寫」出了《青春之歌》「省略」了的部分。少女時代的她曾經歷了和王琦瑤完全一樣的生活,她們追想著浪漫的未來,在閨中度過了「姐妹情誼」的時代,她甚至還鼎力相助,幫王琦瑤選上了「上海小姐」的第三名。但這個「丑小鴨」一樣的女孩,可能內心深處在充滿了對王琦瑤的美麗的艷羨的同時,也深藏著一種隱秘的妒忌,她可能一直在和王琦瑤「比」:她的家庭背景好於王琦瑤,擁有可供上流社會出入的沙龍,她就把王琦瑤拉到了她家這個社交場合里來,這樣她就有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再者她實際上也是在幫王琦瑤競選上海小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某種滿足,並和王琦瑤的美麗的優勢達成了某種「平衡」;然而當王琦瑤果真成為「三小姐」,並且在和她與程先生三人構成的「三角戀」中牢牢地處於優勢(蔣麗莉愛程先生,而程先生卻愛王琦瑤時,她的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妒忌就逼使她要「革命」——尋找另一種競爭的方式了,她的「向左轉」在深層心理上可能是出於這樣一種原因。可以說,與王琦瑤「攀比」是她終生的一個「情結」,這最初源於人性,最終卻導向了政治。

就這樣,當上海這個「資本主義」與小市,面臨著中國現代以來最大的變動的時候,蔣麗莉走上了革命道路。和林道靜以及許多「小資」人物之所以走上革命是源於個人生活的原因一樣,蔣麗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變成了革命隊伍中的一員,變成了另一意義上的「勝利者」。在接下來的生活中,蔣麗莉取得了無可爭議的優勢,而王琦瑤則淪為了「地下的遺民」。這時,「青春敘事」的「主角」終於由於革命而實現了一次替換。如果小說到這里結束那和楊沫的《青春之歌》的故事也就很有些異曲同工了。但敘述可以終止,時間卻沒有斷裂,當蔣麗莉繼續活下去,成為了革命短暫的勝利者之後,生活還在繼續,結局永遠是新的開始,不但悲劇會再度降臨,死亡也會在時間之河中如期出現。蔣麗莉嫁給了她並不喜歡的革命者——有著一雙臭腳丫子的南下山東幹部,勝利者的新鮮與喜悅並沒有維持多久日常生活的陳舊與固有的邏輯就又開始了。而且要命的是,「革命的上海」似乎永遠也無法戰勝「小市民的上海」,革命政治高居在上海的屋頂,而日常的小市民的生活卻深處於每一座弄堂和角落。對於蔣麗莉來說,她認同革命只是暫時和無奈之下的選擇,而認同「原本的上海」卻是從骨子裡決定的。她骨子裡的那顆「上海心」並沒有使她認同從山東來的革命丈夫的生活,她一直沒有得到自己的幸福。這不僅因為她與美麗的王琦瑤相比本是一個「灰姑娘」,不僅因為革命的燦爛神話終究要還原到灰色的日常生活,還因為她壓根就沒有在內心戰勝過「舊上海」——雖然她會以新社會、「新上海」的勝利的代言者而自詡,但她在王琦瑤面前卻從來就沒有找到過勝利者的感覺,她永遠是自卑的,即使是在王琦瑤最困難的時期。她在抑鬱的生活中度過了暗淡的中年最終死於肝癌。一曲「青春之歌」就這樣變成了「死亡之歌」和另一支「長恨歌」。某種意義上,蔣麗莉完成了林道靜的續篇,也用時間的延續終結了「青春之歌」的神話。

巴赫金在論述小說中的時間問題時,曾分析過古希臘的一種小說,這類作品寫男女之間一見鍾情、然後歷經曲折磨難、最後終成眷屬的故事,這其中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看,顯然是有相當的長度的,然而「主人公們是在適於婚嫁的年歲在小說開頭邂逅的;他們又同樣是在這個適於婚嫁的年歲,依然是那麼年輕漂亮地在小說結尾結成了夫妻。他們經過難以數計的奇遇的這一段時間,在小說里是沒有計算的」⑤。為什麼沒有計算呢?顯然是要保持其「青春敘事的特徵。這和古希臘文化的整體上的「童年傾向」與青春氣息是有著內在一致性的。從中國當代文學敘事的歷史變遷看,《長恨歌》這樣的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標志:它標志著原型來自西方的「青春——歷史」敘事的格局及其「進化論美學」的終結,以及中國傳統的「生命/死亡——歷史」敘事的格局及其「循環論」與「感傷主義美學」的恢復。「生命本體論歷史觀」所支配下的敘事,必然會呈現出自我的「閉合」性、循環性、完整性和悲劇性,展現出其「長恨」的本質與悲劇美學的力量。個體人生的「必死」和歷史以個體人生為刻度的循環,是中國人歷史及其歷史美學觀的核心。在它的觀照下,歷史的整體整合了歷史的局部,歷史的悲劇消除了歷史的喜劇,以生命為單位的更長的完整敘事取代了以青春為單位的斷裂式敘事。這當然和中國當代文化的語境有著微妙的關系一個世紀結束了,一個「青春」的時代也已消逝,因此他們集體地終結了原來的熱情而不免虛浮淺顯的「青春敘事」與「青春美學」。在這一點上,《長恨歌》是特別要值得肯定的,因為它不是一部一般的小說,而是一個美學——一部可以構成一種美學範例的作品。

C.持守了民間的敘事

從「青春之歌」到「長恨歌」,既是一條遙遠的歷史之路,同時也只有一步之遙,它是主流意識形態逐漸從文學中淡出的一個必然結果,也是歷史與民間意識形態的自動恢復的必然意志。《青春之歌》之所以把一個小資的個人敘事改裝成革命的主流敘事,是當代知識分子迫於在「交代」自己的「歷史問題」的同時謀求政治合法性的企圖。但對《長恨歌》的作者來說,這樣的問題顯然已不存在,她很輕巧地就做到了三個迴避:一是讓王琦瑤選擇了純粹民間式的生活,這一方面是人物自身生存的內心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上海特有的市民社會所具有的「庇護」作用,使她得以生活在最底層和最本原的民間社會——「歷史的芯子」里;二是讓人物選擇了迴避主流社會生活的心靈方式,讓巨型的政治生活無法在人物的心靈中留下痕跡。原發而又根深蒂固的民間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使王琦瑤能夠毫不費力地拒絕和消化著政治歷史給予她造成的影響,這一點正是她不同於林道靜的最大區別。她的看起來十分可悲和可鄙的「外室」生活,和古代的那位「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的美女所選擇的生活和價值之間的細微差別,不過是從高貴的王族到卑賤的小市民的蛻變罷了。上海的弄堂已經造就了她的一顆「上海心」,這顆上海心也就是《長恨歌》的「芯」。正是這顆心使她得以「生活在世道的芯子里」。第三個迴避對小說來說是最重要的——它屬於作家王安憶自己。她選擇了非常個人化的敘事角度,刻意地釋解和避開了宏大歷史敘述的模式,把人物和事件還原到日常生活的末端和細部:參加舞會、串門、喝下午茶、圍爐夜話。津津樂道的是旗袍的式樣,點心的花樣,咖啡的香味,大伏天打開衣服箱子曬霉,用小磨磨糯米……這些都顯示了《長恨歌》作為一部「新歷史主義」小說的特性,即在主流歷史敘述之外重新建立一個「反權力敘述模型」的特性。這是一部屬於上海小市民的現代歷史,是屬於民間和個人的歷史記憶。它所表現的「新歷史主義的」歷史詩學或歷史美學,既是最舊和最傳統的,同時也的最新的。現代的歷史在這里是通過她的民間化、邊緣化、私語化和瑣碎化的「編纂法」來得以再現的。

與此相連的是一個「巧合」(也許是重合),這樣的私人化的敘述恰好同「女性主義」的視域天然地具有著某種一致性,也就是說,在這里,市民化的敘事和女性化的敘事產生了奇妙的重合,使《長恨歌》成為了當代中國近乎是「惟一」——至少是不多的——的一部「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的作品。它們共同與波瀾壯闊的主流歷史拉開距離,遠離了男性世界的政治風雲。王安憶「背叛」了現代以來的「啟蒙—革命」的復合式的敘事規則,卻恰恰從另一個方面重建了女性敘事,也建立了現代中國女性的另一種歷史。也可以這么說,在《長恨歌》里,反主流的民間歷史敘事同女性敘事正好是同構的。這與《青春之歌》的情況也正好是反著的,因為「革命敘事」同「男權敘事」之間某種不可避免的重合,正好導致她在試圖保留女性敘事的同時又把它改裝為革命敘事的努力中,陷入了男權的陷阱。

D.從「出走」到「回家」,一個循環

很顯然,從「青春之歌」到「長恨歌」,兩代女性作家在敘事形式上的追求正好經過了一個循環、一個從傳統中「出走」又重新「回家」、回到傳統的過程——當然,這個「傳統」指的是在敘事的內在原型意義上的傳統。王安憶的《長恨歌》不僅離白居易的《長恨歌》更近而且離《紅樓夢》,離《三言》、《二拍》,離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也更近;當然,這也正是它比看起來非常「革命」的《青春之歌》更具有「現代性」的原因。相反,盡管楊沫是在竭力反叛傳統,但與王安憶相比,她的「現代性」還是要更為稀薄些。很明顯不是這部小說中的「革命」支持了它的魅力,而是「性」和一些十分陳舊的東西,比如「才子佳人」,「英雄美人」等等。這是不是一個有意思的矛盾?

從五十年代的《青春之歌》到九十年代的《長恨歌》,從一代年輕人的主流精神偶像林道靜,到城市民間的芸芸眾生的代言人王琦瑤,在兩個大致具有相似背景的知識女性身上,我們發現了當代文學敘事在其性質上的另一個變化:即,裹挾和隱含了知識分子話語及其敘事的主流權力話語與宏偉歷史敘事已經逐漸讓位於由知識分子主體觀照與改造下的民間話語與民間敘事。這個轉變不是一個個例,而是一個整體的趨向,對此必須要加以強調。

兩部小說在話語方式的選擇傾向上也構成了有意思的對比。《青春之歌》的話語特徵是分為前後兩部分的,前一小部分是以「小資」話語來敘述的,從盧嘉川出現之後,則慢慢向政治話語講述過渡,到江華出現之後,即完全改造成了枯燥無味的政治化敘述,連江華對林道靜的求愛,都是以「能不能比同志關系更進一步」的可笑的話語來表達的。它「假公濟私」地用政治話語來裝裹並講述「私人生活」的故事與場景,既情願又不情願地遮蔽了知識分子原有的啟蒙敘事模式,目的是試圖保留知識分子敘事的潛在的優越感,同時又建立其「革命敘事」的現實合法性,這當然是頗有「苦衷」的,我們從中不難看出楊沫左右為難的樣子,她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但還是免不了被批判指摘的命運,在對她求全責備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給予諒解——因為這也已經成為另一種歷史。從這部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的傳統及其賴以書寫的啟蒙知識話語,是怎樣一步步地自覺而又不自願地「擠進」了政治話語的囹圄之中,這是青春壯歌中的一個無法掩飾的悲劇。

相比之下,雖然《長恨歌》「復辟」了中國傳統的歷史與美學觀念,但它在小說的敘述過程中卻恰恰強化並隱含了「知識分子的話語」,並使之在與市民民間話語的「合作」中實現了互利的相得益彰。市民生活的場景和絮絮叨叨的方言化講述,並沒有遮蔽《長恨歌》作為一部「新歷史主義」小說所包含的知識分子情懷,她實踐了復活歷史邊緣、修復民間歷史並「將歷史交還民眾」的理念。尊重而不是扭曲、改裝和粉飾歷史,正是當代小說新歷史主義敘事中所包含的人文內蘊——「歷史的芯子」畢竟是不會輕易被修改的,上海又回到了它本然的樣子。這個本然的樣子當然不是樂土一片,但它是豐富和真實的,這就是生活和歷史根部的樣子。什麼是「上海文化」和「上海書寫」?王琦瑤的一生,她的全部,都闡釋著這個問題,她更形象地解釋了上海這座現代中國的城市其文化的沖突與變遷,隱喻出小市民的上海、殖民地的上海、革命的上海和回到了市場與物慾時代的上海,它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與人生意蘊。這是王安憶的貢獻。《長恨歌》值得贊揚的另一點是,它對中國傳統小說的時間修辭以及對中國當代歷史的處理方式之間,實現了一種創造性的「神會」,具備了一個當代優秀作家應該有的高度,即對傳統歷史美學的「現代性的改造」。這表現在,當歷史恢復了它陳舊而恆常的邏輯、上海結束了它的革命時代而再度成為一座典範的消費城市的時候,王琦瑤不僅延續了它少女時代的生活,而且也續接上了她「中斷的悲劇」,她正是死於這樣的一個時代。物慾、市場和消費的上海,並沒有使王琦瑤過上安逸幸福的晚年生活,相反卻真正上演了她該上演的荒唐悲劇——王安憶不是一個簡單的作家,她讓王琦瑤死在金條帶來的災禍之下,死在無聊的小市民的鬧劇里,不但隱含了一個知識分子的人文批判的命題,更在「現代」的語境下取得了古老的美學神韻:這是永恆的悲劇,只是更帶上了落敗和荒謬的氣息。很明顯,我們所需要的,不是簡單的修復,而是創造性的綿延。

《青春之歌》和《長恨歌》之間還有許多可以比較的角度,特別是在小說的敘事美學上它們聯系著中外小說傳統中許多重要而關鍵的問題。我在上文中的分析,僅僅是試圖從「神會」的意義上引發一種思考,在學理上則留下了太多的疏漏。作為兩個時代的兩類不同的典範文本,它們在比較中的各自的意義都超過了它們自身。我期待著對此問題的不同見解和更深刻的學術闡發。

8. 這是長恨歌女主名字叫什麼

長恨歌女主名字叫——楊貴妃(楊玉環)吧。

9. 長恨歌里的女主是哪個

當代著名女性作家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中的女主角是王琦瑤。

王琦瑤是上海弄堂典型的女兒,她追求時尚,對未來充滿想像,並為之努力,她的生命中有一種韌性,不甘於平庸生活的寂寞,她追求各種時尚的元素,過著精緻的生活。這種對物質的慾望也是當時上海真實的寫照,表現了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繁華昌盛。

如果你問的是白居易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的話,那女主角就是楊貴妃咯。

10. 長恨歌的女主角叫什麼

韓雪
姓名:韓雪
身高:168cm

體重:50kg

籍貫:江蘇蘇州
畢業院校: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01級本科班

簽約公司:上海新索音樂有限公司(SONY MUSIC)
江蘇福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音樂歷程】
2004/08 推出全新單曲《飄雪》
2003/02 出版《頭號新勢力》 -- 新索音樂Sony Music 2003頭號作品輯收錄個人首支單曲《想起》。被稱為「2003年走勢最看好的影視歌全能新人」
2002/08 由台灣著名製作人陳耀川度身打造並錄制第一首單曲《想起》
亦成為多部韓雪主演的電視劇主題歌
【演藝歷程】
2005/10 電視劇《不想回家》飾 白雲
2005/07 電視劇《窗外有張臉》
2005/05 電視劇《阿詩瑪新傳》飾 阿詩瑪
2005/02 電視劇《天外飛仙》飾 香雪海
2005/01 電視劇《盲俠》飾 段雪語
2004/09 電視劇《喜氣洋洋豬八戒》飾 相思(「狗妖」,女一號)
2004/07 電視劇《偏不離婚》飾 許點點(女一號)
2004/05 電視劇《錯愛一生》飾 陳想南(女一號)
2004/03 電視劇《漢城之戀》飾 李若儂
2003/11 電視劇《江山美人》飾 方玉兒 (女一號)
2003/09 電視劇《福星高照豬八戒》飾 鐵扇公主 (女一號)
2003/07 電視劇《夢工廠》飾 葉小雨 (女二號)
2003/05 電視電影《長恨歌》飾 王嬌鸞、王嬌鳳 (女一號)
2003/01 擔任陸毅新專輯主打歌《告白》MV的女主角
2003/01 電視劇.電影《萍蹤俠影》飾 澹臺鏡明 (女二號)
2002/11 電視劇《飛刀又見飛刀》飾 冷小星 (女二號)
2002/07 為滿文軍新專輯主打歌《故事》拍攝MTV
2002/04 電視劇《憤怒的蝴蝶》飾 大島紀子 (女二號)
2002/02 參加大學生創作DV短片《烏鵲》的拍攝 飾 陳琳 (女一號)
2001/09 考入上海戲劇學院2001級表演系本科班
2001/06 電影《浪漫櫻花》飾 可可 (女二號)
2000/12 電視劇《南北一家親》飾 朱小欣 (女三號)
2000/10 第八屆上海電視節特別節目----嘉禾「世紀之星」全國影視新人選拔大賽 金獎
【專輯】
2004/10 首張專輯《飄雪》推出
【廣告代言】
2002 為亞洲首款武俠3D網路游戲《笑傲江湖》擔任形象代言(任盈盈)
【個人簡介】:
出生於演藝世家的韓雪,奶奶是當年部隊文工團的骨幹,而姑姑也是在加拿大小有名氣的音樂人。受家庭熏陶,韓雪6歲就加入了蘇州市兒童合唱團,開始接受良好的藝術教育,而且一唱就是6年,為今天成為專業歌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離開合唱團,十幾歲的韓雪開始參加省內和全國的各級歌唱比賽,幾乎每次參加就有獎拿,小小年紀家裡就存了十幾座獎杯,成了獲獎「大戶」。

想當外交官 沒想到會進演藝圈
2000年10月,她獲得了嘉禾「世紀之星」全國影視新人選拔大賽的金獎,這為她進開啟了一扇通往演藝圈的成功之門。那年她正在蘇州一中讀高三,被香港導演馬楚成看中,在電影《浪漫櫻花》里與郭富城、張柏芝演起了對手戲。隨後又被江蘇福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上海新索音樂有限公司簽為旗下的藝人,就這樣真正進入了演藝圈。然而這一切卻與韓雪當初所設想的未來完全相反,她在讀書時最喜歡外語,希望將來可以當個外交官。

韓雪出生在石路老閶門附近的一個普通家庭里,父親是機電工程師,母親是軍醫。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韓雪小時侯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她是個孝順女,因為近幾年爺爺奶奶的身體不太好,所以經常也會回家看望他們。
現在參加「新浪2005年---年度新人評選」,希望喜歡她的朋友可以去支持她!

閱讀全文

與長恨歌電影女主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沒看過這部電影英語怎麼說 瀏覽:961
法國暗流1電影在線 瀏覽:285
克拉拉的電影大全 瀏覽:13
豬豬俠之第三季大電影 瀏覽:343
法國電影手冊差評 瀏覽:265
鹽亭電影院雲溪鎮店怎麼樣 瀏覽:777
能讓人相信愛情的電影 瀏覽:665
今天的電影英文翻譯 瀏覽:576
女子爬到熱氣球上自我救度是什麼電影 瀏覽:647
有一部電影小孩子長翅膀 瀏覽:685
八十年代香港粵語搞笑電影 瀏覽:666
陰陽電影主角叫什麼 瀏覽:749
法國電影野獸的電影 瀏覽:265
托尼賈全集完整版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39
周星馳電影少林寺十八銅人 瀏覽:457
彭於晏旅行電影大全 瀏覽:991
星期天上午和朋友去看電影的英語 瀏覽:940
激情微電影大全2013 瀏覽:41
吳彥祖演的一部盜墓題材電影 瀏覽:639
情侶電影院是什麼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