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星馳電影有什麼鮮明特色
在周星馳早期的作品中,大家知道的,周星馳一直是以演員的身份飾演影片中某一個主角或者配角,人物的塑造是留給觀眾最深的印象的幽默元素之一,電影中周星馳飾演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小人物,這類小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重視個人價值觀的生活,而反感主動背負社會責任,擁有各類高尚品質。

如今的電影我們也都想模仿周星馳那樣的特色,塑造周星馳無厘頭的形象,但是縱觀整個影界,我們很難做到無厘頭電影,因為周星馳的形象實在是太深入人心,換成其他人,感覺就很尷尬,難以達到無厘頭的效果。
2. 周星馳電影文化的解析
演戲嘛,都是假的,他就會裝可憐,博取別人同情,還不是為了賺票房,和路邊假要飯的差不多
3. 簡述周星馳喜劇電影的主要特徵
我看周星馳的喜劇語言特徵
有位高人說「語言畢竟是一種靠『社會約定』而代表一定思想情感的高級符號系統。電影觀眾在聽到銀幕上的語言後,必須激發理性分析,才能領會它所代表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見,電影人物的語言在影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自從《大話西遊》在北大清華等高校風靡之後,其中的許多高智商台詞為大學生爭相引為經典,甚至形成一種特有的「大話語言」現象。到底周星馳的語言具有一種什麼樣的喜劇特徵呢?綜合比較後發現:周的電影台詞大多具有戲謔而不失內斂、庸俗而不失儒雅的風格。簡單地概括就是雅俗相濟,就是影片台詞通過文白相雜來突出喜劇效果。這種雅俗相濟的風格主要得力於三種「不和諧」。
第一,人物身份與人物語言的不和諧。《唐伯虎點秋香》中四大才子共作了這么一首小詩:「山下一群鵝,噓聲趕落河。落河捉鵝一肚餓,吃完回家玩老婆」;此詩一經四大才子通過台詞表達出來,詩歌的正統地位與詩句內容本身產生沖突,四大才子的文人身份與詩句的低俗性產生了不和諧,正是這些沖突和不和諧反襯出了喜劇效果。其影片中唐伯虎還有這么一句台詞:「江南四大才子之中,就以祝兄最為灑脫,眾人皆知,所謂『風吹雞蛋殼,財去人安樂』,此乃祝兄座右銘不是嗎?」就整句的語言風格來說,文化意味較為強烈,但「風吹雞蛋殼,財去人安樂」這樣俗語添加其中,就顯得文白相雜,與人物身份也有距離,但卻使人物形象顯得機智、風趣。喜劇效果不言而喻。
《鹿鼎記》中的韋小寶應屬「文盲青年」。即使這樣一個沒文化的人在取悅別人的時候,依然能夠顯出一派儒雅之氣,諸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這樣的成語更是信口拈來。人物的身份與語言的不和諧再度使該電影笑料百出、令人捧腹。
第二,影片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和諧。一部影片的影片語言有很多,包括能夠傳達給觀眾信息的人物表情。《少林足球》中有這樣一段場景:少林足球隊的兩名守門員先後被抬出場外,此時剃著光頭的阿梅(趙薇飾)請求上場守門,周星馳當時的表情極其凝重,心裡充滿擔心。但他深情凝重的表情卻搭配了一句「快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的!」此時,所有的觀眾都被這種表情與語言不和諧的揉合逗樂了。而《喜劇之王》中的伊天仇事實上一直在跑龍套,但他每次都以極其認真的表情向人們說道:「我其實是一個演員」。人們同樣為這種不和諧報以笑聲和掌聲。可見表情作為影片語言的一種,當它與人物語言發生不和諧的組合時,喜劇效果的突現就輕而易舉了,因為它符合一切喜劇「寓庄於諧」的本質,也是雅俗相濟的特定表現形態。
第三,影片內部人物語言的不和諧。《大話西遊》中的經典台詞非常多,許多被大學生奉為口頭禪也不為過。這部影片不僅時空交錯,而且人物語言的雅俗相濟、不和諧的組合方式同樣多種多樣,甚至可以說每個演員都成了雅俗相濟的載體:至尊寶作為山賊時可以說出「長夜漫漫,無心睡眠」的儒雅味十足的話,也可以撒一個散文味濃烈的彌天大慌:「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懂得珍惜,等到失去以後我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大的苦痛莫過於此……」而當他成為大聖之後,居然又可以說出「三八,我看你是個女的才不和你打,別以為我怕了你了」這樣俗氣乃至惡氣十足的話語;春十三娘這樣的妖怪同樣可以說出「桃花過處,寸草不生,金錢落地,人頭不保」具有《詩經》色彩的話語;唐僧在該劇中雖是啰嗦者形象,但他一會兒說「外面對於我來說只是個大一點的監獄」,語言中飽含大徹大悟的佛道精神;一會兒又唱「only you,能保護我,讓螃蟹和蚌精無法吃我……」歌詞中的俗世傳統又有了回歸的傾向等等。總之《大話西遊》中的台詞,不論演員的身份,都有雅俗相濟,庄諧交錯的跡象,這應該是該劇受到大學生喜愛的重要原因。
總之,周星馳電影的語言很值得人們思索,不管他是高雅的還是庸俗的。
4. 我認為周星馳導演的電影闡述了怎樣的哲學思想
哪有那麼多哲學思想,別整高深的,對大眾來說覺得好看就支持。
5. 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的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有人懷疑《大話西遊》的內涵,而將其貶為一部無聊,庸俗的香港泛濫之作;有人否定周星馳的藝術價值,認為他不過是個開低俗玩笑,行為舉止猥瑣的香港演員。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以上這些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把周星馳看成與香港電影界其他俗人一樣的貨色;二是太自視清高,喜歡那些所謂的高雅嚴肅的藝術電影,而不屑與我們一般見識;三是根本就是太笨太呆,看不懂《大話西遊》,揣摩不透周星馳那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卻又相當深刻的藝術理念。我覺得真正的原因應該是第三個!!!
在我心目中周星馳是真正的藝術大師,或許他的表達方式還不能讓某些人接受,或許他的表現手法還被某些人斥之為低級趣味,但他是真誠不做作的,他是親切不疏遠的,他是卑微不高傲的,他是熱情不冷漠的,他是與我們這些下層人民是心心相映,水乳交融的。誠然在周星馳早期的作品中還充斥著大量的幼稚和低俗,但在他的後期乃至最近的一些作品中開始逐漸滲透著作為一位成熟的電影大師持的藝術意象,甚至是對生命,對世界,對愛情乃至對自身的深刻反思,更表達了他對生存本原的探尋與追求。這些都在其經典之作《大話西遊》中突出表現了出來!
我認為《大話西遊》提出了兩個命題:愛情與仇恨。關於愛情,我想人們已討論的夠多的了,《大話》中所體現的愛情是我見過的最奇怪的,也是最合理與最感人的。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至尊寶在戴上金箍圈時問觀音的那個問題:「我還是不明白,恨一個人可以十年五十年甚至五百年這樣恨下去,為什麼仇恨可以大到這種地步呢?」至尊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並不是出於偶然,而是當他超脫了一切,看穿了萬物時的頓悟,正如他所說的:「以前我看事物是用肉眼去看,但在我死去的那一剎那,我開始用心眼去看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真的可以看得前所未有的那麼清楚……」至尊寶看清了什麼?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才是編劇乃至周星馳最想向我們表達的,我想那就是關於仇恨的思考。其實在影片中並非愛情而是各式各樣關於仇恨的矛盾沖突占據主要位置,至尊寶始終陷入在各式各樣的仇恨交織的網中,並最終導致其愛情的悲劇性結局。眾多矛盾中白晶晶與春三十娘之間的沖突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片中並沒有交代原因卻相當著重渲染了她們間矛盾的嚴重程度,正像片中至尊寶所質問春三十娘的「有這么大仇嗎?這么多年來你還不肯放過你師妹!」因為她們的仇恨才有了白晶晶的中毒跳涯揮刀自殺,才有了至尊寶為救白晶晶而倒轉時空回到五百年前,更有了後來至尊寶被春三十娘所殺從而翻然醒悟了卻情緣變回齊天大聖。紫霞與親生姐姐青霞之間一開始更是充滿仇意,「前世跟我斗得太厲害了,所有佛祖就把我們兩個卷在一起變成一根燈芯,要我們苦練修行化解這段恩怨,可惜事與願違,現在比以前斗得更厲害了」,至尊寶夾在中間相當不好做人。唐僧的羅嗦使無論是至尊寶還是孫悟空都對他痛恨無比,最終孫悟空才幹出把唐僧送給牛魔王的弒師行為、至尊寶痛打高唱「ONLY YOU 」的唐僧,甚至連觀音都曾對唐僧起過殺意。牛魔王與原來是兄弟的孫悟空為了紫霞而反目成仇;就連豬八戒與沙和尚之間也是吵鬧不斷……
至尊寶雖然做的是山匪,但他是個善良的人,他對生活無所求,他不想做猴子不想當齊天大聖,他只想找到真正的愛人。因此他曾不顧一切地要拿到月光寶盒回去救白晶晶,卻由於陷入了各式各樣的矛盾仇恨中始終不能得到,甚至失去了真正是上天安排的愛人——紫霞,直到患難之交菩提子等人無辜被殺,至尊寶對這個世界失望了,對這個充滿仇恨的世界徹底地失望了。因此死後他向觀音問了那個問題,而觀音回答道:「所以唐三藏取西經他就是想指望這本經書去化解人世間的仇恨。」 這使至尊寶明白了一切,甚至明白了唐僧整天婆婆媽媽嘮嘮叨叨所要表達,也明白了唐僧之所以要捨生救他的意義,正所謂「 生亦何哀,死又何苦」。因此他戴上了金箍並不是像我的一些天真的朋友所想的僅僅是為了復活,而是他真正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艱巨的任務,從而拋開一切情慾去西天取經,為得就是感化世人消除仇恨,讓世界充滿愛!由此可見,周星馳在這部片子中呼喚的是愛的主題,想教育觀眾相互間不要充滿仇恨,應該相互理解、相互關愛,就像唐僧對待那些小妖一樣。:)
故事的結局也寄託了周星馳的美好願望:紫霞與青霞終究歸好,姐妹情深在關鍵時候表現了出來;白晶晶與春三十娘共伺一夫;唐僧不再 嗦,說話簡潔明了;甚至豬八戒與沙和尚也相敬如賓,友好禮貌……這些是《大話西遊》所向我們揭示的,只希望我們的世界也能少些仇恨,多一些愛!
影片劇情稍顯復雜,主要是因為月光寶盒存在的因素,一會兒回到過去,一會兒沖到未來,著實有些費解。而且幾次的移神大法,使我差點兒把劇中人物打亂。這也說明了劉鎮偉的剪輯技術還不夠高明,有一種故事情節脫節的感覺,但是脫節了還不算嚴重,差強人意吧。畢竟劉鎮偉面向的是廣大普通觀眾,笑料才是他的立根之本。
《大話西遊》里充斥了各種各樣的笑料,說的,唱的,喊的,熱鬧非凡。在笑聲中,我們體會到了周星星無與倫比的才華,吳孟達超乎想像的天才,還有配角們的敲鑼打鼓的技術。大概這就是我第一次觀看《大話西遊》所有的感覺。而今天的第二次觀摩,我已不再笑了,取而代之的是認真體會至尊寶的愛情觀。
在一部喜劇中,來剖析角色的內心,有些困難,因為主角們把渾身的解數都用在了笑料方面,而在感情這塊雖有表達,但差不多都是一筆帶過,寥寥數語。可是細細品味的話,《大話西遊》還是帶有一股濃濃的咖啡味,純厚,香甜。《月光寶盒》中,說的是至尊寶與白晶晶的戀愛故事。他們的戀愛著實簡單,一把烈火,一頓暴打,就把他們聯系在了一起。沙漠中,中毒了的白晶晶與至尊寶激情演繹的一幕,更加令他們的靈魂升華,從此兩人決定不再分離。再簡單不過的故事情節,很難令我們信服他們真的變成了戀人,但是我們卻相信了,而且還深信不疑。當我們滿懷希望的時候,白晶晶卻自殺了。我相信,看這部電影的男生,很多人都把自己當成了至尊寶,而把白晶晶當作了自己的初戀情人。當我們的初戀情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總會去盡力地幫助她,來使她重拾信心,回到自己的懷抱。至尊寶也是如此,帶著迫切的期盼,來到了第二世界,不幸地是,他遇上了第二個情人,因而他要經歷第二段的感情。
有人說,初戀是青澀的,初戀只是正式戀愛的一次預演。的確,至尊寶跟大多數的男人一樣,見到美麗動人的紫霞已經蠢蠢欲動了,只是他的思想還很壓抑,沒有迸發。這點又可聯繫到一群大男人的身上,用「衣冠禽獸」來形容是不是有些過分了?
紫霞非常地漂亮,而且有些野蠻,但是萬分的溫柔體貼,屬於美女中的上品。有這種情人的存在,令男人們覺得世界還是美好的,至少多看她們幾眼,就可以少看自己的「黃臉婆」幾眼,賺了。因而就會輕而易舉地拋棄自己的初戀,自己曾經的摯愛。這一點,影片所反映出來的信號,還是蠻有現實意義的。當然電影就不能拍得那麼直接了,要有深度,要有廣度。《仙履奇緣》里至尊寶先是對初戀的白晶晶萬分的思念,當碰到紫霞之後依舊是堅定不移地喜歡自己的初戀,但晚上做夢說胡話的時候,卻大發真實的感慨。這一幕,至尊寶其實早就把紫霞當作是自己的唯一了。印證了初戀比不過現成的美味,總之初戀是青澀的,是短暫的,男人也是多變的。
與之相反的女人的執著,白晶晶,紫霞,甚至是春十三娘都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型的代表,他們只愛自己的初戀,就跟紫霞手中的寶劍一般,只愛拔出劍的唯一一個人。正因為她們的存在,才令世界更加美好,令世界更加絢爛,缺少了她們,男人們還真的只是一個狗屁而已。大概電影在這時候,開始教導我們男人,要善待女人,要善待自己的初戀。但是回頭想想,我們做到了嗎?至尊寶做到了嗎?沒有,沒有,都沒有。就跟至尊寶留著淚對紫霞說的一番真情告白,全是假的,我也奉勸戀愛中的紅男綠女中,少說「一萬年」之類的話,否則受傷的只有你自己。
6. 周星馳電影功夫的主題思想
電影《功夫》故事梗概:主人公是一個小混混,和他的小弟冒充最兇殘「斧頭幫」到下層人民聚集地「豬籠城」行敲詐,未遂,不料卻引來了真正的「斧頭幫」,引出了城內的隱退「武林高手」和斧頭幫的欺壓與反欺壓的爭斗,也引出了阿星個人情感經歷:從小一身「橫練筋骨」的小主人公被騙用盡積蓄買得一本《如來神掌》,在出手為解救一個被欺負聾啞女孩時被羞辱,便發誓要做個壞人,要出人頭地。但是善良本性未泯的主人公遲遲不能「如願」,當再次遇到已經長大的「聾啞」女孩時,無論如何也沒有表現出他的「兇殘」,善與惡在他心裡激烈的沖突著。
被幫會利用找到「火雲邪神」來對付「楊過和小龍女」,在決斗危急時刻懸崖勒馬,及時悔悟,被「邪神」打得「連他老媽都不認得了……」。不料,卻因此間接打通他的任督二脈,「萬中無一」的武功奇才就此「化蛹成蝶」,實現身體和心靈的蛻化,展開了一場和「邪神」盪氣回腸的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結局是皆大歡喜,「邪神」被感化,阿星的糖果店開業了,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收獲了愛情和善良的本性……
說實話,在第一次看這部片子的時候由於是「影院版」的,感覺一般般,甚至有些失望,也可能是期望太高的緣故。現在看來覺著越來越好,這是周星馳「無厘頭」風格成熟之作。故事的情節並不復雜,但是,一向的搞笑對白、出人意料的場景讓整部片子結構豐滿,處處充滿搞笑的氛圍。但是,現在看來最吸引我的是電影中表現出的一個人成長的經歷這個主題表達的內容。
童年的羞辱引起的童年創傷如同「烙印」深深觸痛著一心 「維護世界和平」主人公,這個傷痛改變了本來有著一顆「除暴安良」的主人公的信念——好人無好報,一定要做「壞人」才會 「出人頭地」。但是,在他內心中「善與惡」的較量就從未停止過,尤其是再次遇到那個長大的聾啞女孩之後……在關鍵時刻他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正義信念壓倒邪惡念頭,最終正義力量也得以伸張。
如果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解讀這一過程,那就是一個善性(自性)未泯心理問題患者的患病、治癒和轉化的過程:小混混已經是一個被錯誤信念困擾的患者,而這一錯誤信念主要來自於童年的「心理創傷」和由此帶來的對社會強化和認知偏差,要尋找他的 「人格面具」—闊綽的「有錢人」。他心中的「阿尼瑪」(聾啞女孩)形象已經慢慢長大,最終成為他排除錯誤觀念的力量所在,在「楊過」被和「小龍女」很象是他的「母親原型」和「父親原型」,救走救治時他畫了一個糖果的標志,象徵著他「阿尼瑪」原型的力量被激發,由於其本身具有的「自性化」潛能被間接激發,所以獲得了「化蛹成蝶」蛻變力量,他的心理能量得到了初步整合。在和他的 「陰影」火雲邪神的決斗中,「陰影」的強大壓力使得主人公的心理潛能得到進一步增強,最後與他的智慧原型「如來」得到溝通,使其心理力量得以發揮到極致。對於火雲邪神的處置也是很有意味的,沒有將其置之於死地,而是用了一句「你想學啊,我教你啊……」耐人尋味,這正合埃里希-諾伊曼在《深度心理學的新道德》中處理「陰影」的觀點一樣:承認我們的陰影,整合我們的陰影,而不是試圖壓抑、清除它。火雲邪神的最後武器帶刺的荷花椎被主人公拔去刺以後,變成了美麗,給人帶來寧靜和諧的荷花,飛散空中,劃過美麗的時空,也象徵著「自性」對「陰影」力量的整合。影片結尾,糖果店前,聾啞女孩的出現,接下來他們的關系進展大家可想而知,「阿尼瑪」的創造性力量使其達到了心靈的發展與和諧。
其實這不僅僅是表現的一個心理病人的成長歷程,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擾時的心理歷程,看了這個分析,結合讀者自己的此類成長體驗,是不是會引起你的一些共鳴呢?真正能震撼人心經典電影或作品,在於它能激發我們心靈深處的感受,一些對於原型意象的體驗,讓人感到共鳴。
本來只想就其中一兩個意象作一下分析,沒想到在分析過程中漸漸發現整部電影的結構情節竟然這么暗合心理分析的理論,不知道周星馳有沒有讀過榮格?!(呵呵!)《功夫》這部電影創作過程周沒有和我商量過(哈哈!),所以筆者的分析也不是完全合乎周的創作本意,一些概念的套用不免有牽強之處,只要為讀者多一個理解本部電影意義的角度。
其實有時候角度、立場的高低上下並無所謂,只要從中得出、體驗到一些積極的意義也就可以了……
7. 簡述周星馳電影風格
1、無厘頭
將一些毫無聯系的事物現象等進行莫名其妙組合串聯。無厘頭至少包含三重含義:誇張、諷刺和自嘲。如《唐伯虎點秋香》中的文化人的掙扎與無奈。
2、搞怪與勵志
小人物對理想的追求,對生活的妥協,對愛情的嚮往,心靈的弱點。電影中小人物在逆境中的奮斗,對內心信念的堅持。
3、追求內心的愛情
沒有甜言蜜語,沒有海誓山盟,沒有卿卿我我,只有在困難中兩顆心靈的相觸,在失敗中對愛情不懈堅持,在稚嫩肩膀的承擔。如《唐伯虎點秋香》為追求真愛投身華府的唐伯虎。
4、別具一格的台詞
如:「你可以說我是跑龍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說我是死跑龍套的」、「我養你啊」等等。

(7)周星馳電影主題表達方式擴展閱讀
周星馳代表作品
1、《唐伯虎點秋香》永盛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喜劇電影,由李力持執導,周星馳、鞏俐、鄭佩佩等主演。影片講述了江南才子唐伯虎對華太師府上的丫鬟秋香一見鍾情,在船夫的幫助下他施展計謀混進了華府。經過一番曲折,唐伯虎終於與秋香拜堂成婚。
2、《喜劇之王》星輝海外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喜劇電影,由李力持、周星馳執導,周星馳、 莫文蔚、張柏芝等主演。該片於1999年2月13日在香港上映。
影片講述對喜劇情有獨鍾的尹天仇與舞女柳飄飄逐漸產生感情,之後在杜娟兒的幫助下,尹天仇終於獲得機會演主角,但又陷入與柳飄飄、杜娟兒的三角戀漩渦之中。
8. 周星馳各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是什麼內涵
《大話西遊》 這部電影對於時空的探索,藉助於月光寶盒,穿越時空,去拯救自己所愛的人,其實這又未嘗不是每個人的願望,回到過去,去改變一些讓自己抱憾終生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情之所至,所以這部電影經的起時間的考驗,成為了經典。 《喜劇之王》 事實上,看周星星的電影越多,看喜劇越多,看香港電影越多,就越來越認識到喜劇之王里的人生蘊涵著怎樣可貴的精神。很多時候,感動觀眾不用太多本事,因為導演拍出來的就是他自己。周星星的喜劇之王之所以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幾乎達到了喜劇電影的最高境界,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拍出了他自己。想當初,我看尹天仇這個死跑龍套的怎麼死都死不了,在娟姐後面翻來滾去浪費菲林,還不明白這到底是出自怎樣的故事。直到前年星星空降人大,在八百人說起他的不堪往事,我才恍然大悟。當年拍射鵰,他演一個被梅超風的九陰白骨爪一爪抓死的小龍套時,就跟導演說,可不可以擋一下再死,導演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於是,「我就不停的開開心心的提建議,再開開心心的被拒絕」。 在本科那麼灰暗的時光里,喜劇之王一遍又一遍的在感動我,在鼓勵我,在給我看人生逆境里不屈美好的那一面,也在告訴我輕輕鬆鬆的擺平不順和委屈。有的時候大家一起看完了跑到陽台上對著空氣大喊幾聲:「努力!奮斗!」小人物的自我勵志,是不能不珍惜的一份人生財富。 至於電影的結尾,頭幾次看的時候,我以為是敗筆,但經過這么些年,卻越來越贊嘆這樣的結局。星星自己說,這樣的結尾是為了給人以希望。但這樣的方式,無疑具有了強烈的戲謔味道,是對過往警匪片中英雄主義的極端調侃:小人物才是大英雄。 (網路)
9. 周星馳的電影表達了哪些積極正面的觀點和情感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多數以「惡搞」無厘頭為主,都往快樂歡笑開心的方向發展,星仔用一種積極的面容面向粉絲們,這是一種「樂開懷」的開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