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認為最好的法國導演是誰
呂克·貝松
◆ 姓 名:Luc Besson
呂克·貝松
盧貝松
◆ 出生日期:1959年3月18日
◆ 出 生 地:Paris, France
◆ 國家地區:法國/France
◆ 主要身份:Director, Procer, Writer
◆ 人物簡介:
這個殺手不太冷——呂克.貝松 (pencil)
呂克貝松生於1959年3月18日法國巴黎,他幼年時代很長時間是隨著作潛水教練的父母周遊列國,所以他的童年生活幾乎是在水中度過的。這種童年生活給他的印象和啟發是極其巨大的,最明顯的一個成果就是使他將來孕育出他的成名作《碧海情》。
呂克貝松從小就顯示出非凡的創造力,他的《碧海情》、《第五元素》等片據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打過草稿了。他17歲潛水時出過一次事故,以後不能再長時間潛水,於是放棄潛水運動,計劃改行成為研究海豚的海洋生物學家,於是他回到自己出生地巴黎。18歲的貝松第一次享受現代生活,甚至包括極為普通的電視。他逐漸發現,只有電影才能滿足他對多種藝術的興趣。不久,他開始在各種不同的電影中打各種零工,後來又到美國去了三年。當他再次回到巴黎後,他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不久正式命名為「皇太子影片公司」。
呂克·貝松的影片幾乎都是自己編寫劇本、自己公司製片,雖然影片大部分屬於美式娛樂片,但自編自導甚至自製的製作方式卻是作家電影的典型。
貝松的嶄露頭角之作是1983年的《最後的戰斗》。這似乎是一部關於未來的影片,但片中的世界並不能看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延續性,片中有大量對人類未來的富於想像力的寓言性悲觀描寫。接下來是一部以巴黎地鐵為背景的驚險片《地鐵》,想像力仍然是影片最大的特色,這也顯示出貝松成年後才接觸地鐵的特異思考和想像。同上一部影片相似的是,影片中再次出現了一個個人的世界,這個小世界與我們普通人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又有自己的生存規律。貝松在影片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對好萊塢驚險片、歌舞片等類型片的欣賞和富有創造力的模仿。
1988年,呂克·貝松執導了自己早期電影中最成功的影片《碧海情》。可以看出,貝松在影片中融合進了自己的一些童年經歷和少年夢想,成功塑造出一位以大海為家,以海豚為友的年輕潛水員傑克·馬約爾的形象,片中有大量優美的水下攝影,表達了貝松自己對大海的熱愛之情。該片在當年愷撒獎評選中獲得最佳音響和最佳音樂獎。在受到眾多觀眾的熱烈請求之後,貝松後來還發行了一個長達3小時的版本,加進了很多拍攝的素材,包括這個超長版本,在巴黎地區就有200 萬人次觀眾看過這部影片。可以說,這部影片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相隔兩年多以後,貝松再次推出自己的又一部力作《尼基塔》(墮落花)。這是把一個毫無前途的女犯改造為超級女間諜的好萊塢式的離奇故事,影片上映後不僅票房掀起狂潮,而且還獲得多項法國凱撒獎提名和獎勵,可以說是「名利雙收」。同年,貝松還以個人方式製作了一部《亞特蘭提斯》的影片,他不僅自己導演,而且自己親自擔任攝影指導和剪接,可惜影片並沒有掀起大的反響。
1994年,貝松再度出擊,以《這個殺手不太冷》(殺手萊昂)轟動整個世界影壇。觀眾爭相到影院觀看這部既有狂暴的槍戰場面,又有繞指柔情的曖昧老少戀的異國風味的好萊塢式大片。主演雷諾和波特曼也一舉成為世界級偶像明星。
如果說貝松正是一步步走向好萊塢,並以自己個人風格的大片向好萊塢宣戰的話,那麼1997年的這部《第五元素》也可以說是貝松與好萊塢的一個媾和成果。不僅影片模式已經完全好萊塢化了,而且故事發生場景也是在紐約,拯救人類和地球的也是好萊塢明星布魯斯·威利斯。除了關於未來的某些獨特的想像力可以看出貝松的個人痕跡之外,影片完全可以歸到好萊塢生產的一大堆科幻片隊伍里去了。但不管怎麼樣,該片還是在1997年成為了法國電影票房冠軍,全球總票房超過2億美元,並且獲得戛納電影節的技術獎。
接近世紀末,貝松突然以好萊塢史詩片的模式運作完成了一部大製作的古裝片《信使:聖女貞德的故事》。要知道德萊葉和布萊松的「聖女貞德」都是電影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作品,而且幾年前貝松的法國前輩雅克·里維特剛剛拍過一個版本,美國的版本也剛剛完成,貝松有把握挑戰這些高手嗎?這幾乎是所有觀眾和影評人的疑問。
其結果,這部豪華的大製作只能令我們看到了一個稍稍有別於美國版本的「聖女貞德」。兩部影片的很多情節和細節都十分相象,恐怕其中還有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幕後新聞。貝松新女友米拉·喬沃維奇的表演沿襲了一些《第五元素》中的風格——神經質、驚慌、脆弱,這種處理的結果使這個版本的貞德幾乎是最另類的,整部影片中她都能令人感到瘋狂和迷亂。聖人和瘋子就是一線之隔,也許貝松就是這樣認為的。除此之外,影片就幾乎沒有多少好說的,我們看到了一個世紀之交法國的西席·地密爾式的豪華巨片。對了,影片最後出現的、由達斯廷·霍夫曼飾演的上帝的使者,算是貝松對貞德題材的一個「特殊處理」吧。
貝松早就曾經宣布,自己只導演十部電影,如今九部已經過去,第十部會怎麼樣呢?讓我們拭目以待這位如今最著名的法國導演的「最後一槍」,成績如何吧!
㈡ 好像是12位導演拍的以法國為背景的電影
※譯 名:巴黎,我愛你
※片 名:Paris, je t'aime/Paris, I Love You (Hong Kong: English title)
※導 演:諏訪敦彥 Suwa Nobuhiro / 韋斯·克雷文 Wes Craven
※主 演:(本·吉扎拉 Ben Gazzara) ( Melchior Beslon) (斯蒂夫·巴斯米 Steve Buscemi)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吉娜·羅蘭茲 Gena Rowlands) ( Rapulana Seiphemo)
※上 映:2006年05月18日 法國
※地 區:列支敦斯登 瑞士 德國 法國
※對 白:英語 法語
※時 長:116 分鍾
※顏 色:彩色
※類 型:愛情
※分 級:葡萄牙:M/12 香港:IIA 芬蘭:K-11 瑞士:10 瑞士:10
※評 分:7.3/10 (905 votes)
※鏈 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401711/
※格 式:Xvid + AC3
※尺 寸:608*320
※大 小:2CD
※片 長:116 Mins
※字 幕:英文
劇情介紹:
找尋停車位的中年男人,邂逅昏倒在他車旁的女人;
塞納河畔,有著不同背景,信仰不同文化的年輕人,愛是他們共通的語言;
在Le Marais一間畫室里,年輕的男孩,上演「愛情,不用翻譯」另一章;
美國觀光客在巴黎地鐵站里,演出地鐵驚魂記;
華人街發廊女主人的奔放熱情;
太太的紅外套,讓人心碎;
失去愛子的媽媽,午夜與愛子在廣場上重逢;
圍繞著艾菲爾鐵塔,小丑的溫馨愛情故事;
半夜,吸血鬼出沒;
王爾德從墳墓里跑出來,幫英國情侶破鏡重圓;
懷抱演員夢的美國少女與聽障男孩的愛情故事……
來到巴黎,才真正學會說「我愛你」……
故事發生在巴黎,由18個故事組成,圍繞巴黎20個區,有關愛情、親情、友情,以及人性。
一切開始在巴黎第18區的蒙馬特,那裡老舊、混亂,卻散發著老巴黎的味道。但是整部電影的主題是溫暖的,所以他在清晨很巴黎的前撞後撞獲得停車位,隨後很熱心的救助暈倒的女人。他和女人一樣孤單,需要溫暖,他們前一天都不知道自己明天將遇到什麼,是愛情嗎?
巴黎有很多種可能性,所有的人都在期待著。
5區,塞納河畔,幾個法國年輕人用慣用的法式語言調戲著經過的女子。其中一個男孩一直沉默,他注視著坐在遠處包著黑頭巾的她。她摔倒了,他去幫她,他稱贊她美麗,他去清真寺門口等她,他盡量和她的祖父說話,他小心地追逐自己不同民族的愛情。
4區,馬海區,巴黎有名的時尚,同性戀區。他在印刷室里遇到他,一直講話,不停地講,他不知道因為他聽不懂法語,完全不明白在說什麼。兩個年輕人用眼神交流著,放佛冥冥中法國男孩知道他聽不懂法語,但是他的心能聽懂他的心。
1區,盧浮宮的所在地,Tuileries公園,地鐵站,美國遊客憧憬著有蒙娜麗莎的巴黎,卻被一對瘋狂的年輕人和不懂事的孩子在地鐵站里一番「折磨」。(是所有片段里最諷刺,有趣的。)
16區,她每天早上天還未亮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去集體托兒所,然後乘bus,換捷運趕去市中心給法國家庭做保姆,她給自己的孩子還有照看的孩子唱一樣的童謠,可惜自己的孩子只有在清晨和日落才可以聽到。
13區,Porte de Choisy,中國城,法國造型師在巴黎碰撞中國文化,遭遇中國動作美女。
12區,巴士底廣場,他們結婚多年,他像大多數男人一樣,外遇,和別的女子偷情,直到一天妻子說自己得了絕症。
2區,勝利廣場的親情故事,母親失去了心愛的兒子,傷心欲絕,幻覺出現了,彷彿見到了兒子,可是兒子說,媽媽回去吧,爸爸在等你。
7區,埃菲爾鐵塔,小丑的故事,好像是訴說給兒童聽得故事,其實又或許是給承認看的。
17區,Parc Monceau蒙梭公園,他和她見面,相擁,她一直說不相信他,他一直摟著她,哄著她,他們交替說著法語和英語,讓路旁的人看了以為是忘年戀,可是她終於還是說,爸爸,no. 她和友人赴約,他照看小孩,違背剛許下的諾言,那起香煙對著他的孫子吞雲吐霧。
3區,紅孩兒區。她從美國飛來巴黎演戲,她向他買迷幻葯,他對著她的背影有些情不自禁,她在陌生的異國也有些意亂情迷,是相遇,還是錯過,或許生活充滿了未知。
19區,巴黎最亂的區位之一,有色人種的聚居區。節日廣場。他在節日廣場下的看車庫,他看到她,不惜丟了工作追逐她。最後她終於面對他,可是那時他卻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
9區,Pigalle,故事發生在紅磨坊附近的紅燈區。他們是相濡以沫了幾十年的對手,夥伴,愛人。他們討論性,他們思考愛,是不是一切可以重來,一切可以有個最美滿的戲劇落幕?
8區,瑪德蓮娜區。歐洲到底有沒有吸血鬼?很多遊客都在想這個問題,如果半夜遇到你會怎樣,會不會像他一樣愛上女吸血鬼又或者引誘女吸血鬼把自己變身。
20區,故事發生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那裡埋葬了非常多的名人,包括浪漫的英國詩人王爾德。將要結婚的倫敦伴侶來到巴黎度假,因為王爾德著名的唇印而真摯,又因為王爾德的詩句而復合。
10區,聖丹尼。他們相遇在她排演角色的時候,他看不見她,但是他一直試圖用心去看她,愛她,給她法國的世界,法國的生活,法國男生的愛情。他們開始,他們熱戀,他們跳舞,他們同居,他們討論,他們爭執,他們開始疏離。他一直到最後還在說,他看得見她。
6區,拉丁區,最最巴黎的區份,散布著咖啡館,書店,還有名牌大學,中學。他們已經年過古稀,說著英語生活在巴黎。他們都有各自新的生活,他們討論他新的家庭和孩子,他們約定和共同撫育孩子見面,他們互相仇恨或者仍然思念,他們知道愛情或者生活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
14區,片子最後是落幕在蒙素立公園,美國遊客用非常美式的法語敘述自己和巴黎,她行走,感覺,努力靠近巴黎,雖然是一個遊客,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這一切妨礙不了巴黎魅力的展現,妨礙不了她對巴黎的愛。
故事結尾處將幾個畫面穿在了一起,你會發現十幾個故事中很多人是相互認識的或者可以互相看到。巴黎很大,其實也很小,我們努力地生活著,熱愛著這座城市。
下載http://www.verycd.com/topics/150803/
㈢ 法國電影『藍,白,紅』系列導演
在1993年至1994年間,奇斯洛夫斯基與多年搭檔的好友編劇波耶謝維茲律師一起,完成了著名的電影三部曲系列——《藍》、《白》、《紅》(被影迷奉為顏色三步曲),立刻轟動國際影壇。影片的立意源自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它們分別是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藍白紅三色(法國/波蘭,1993-1994,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
著名導演奇斯洛夫斯基是名副其實的人性大師,在冷靜、客觀、沉重的細膩中展現現代人心底的那份痛苦、渴望,用包蘊著宗教哲學精神內涵的戲劇性故事情節表達了自己對當代人生存狀態的深刻理解。不愧為超越了電影導演角色的真正藝術家,被譽為歐洲電影大師!
這三部曲就像一幅幅經典名畫,是可以反復觀看、思索玩味的,它們吸引人不斷深入再深入,進入再進入,去一同體驗和經歷主人公愛情理想的被毀、精神的陰郁,從而深沉地不斷地對人生,以及對人性進行思索、探究並產生對真、對美、對愛和對光明的盼望。
㈣ 都說法國人很浪漫,拍攝的電影也是浪漫至極,你最喜歡哪個法國導演
《弗蘭茲》的導演弗朗索瓦·歐容是我最喜歡的法國導演之一,於是這部電影在我燥熱難耐的內心之間,無形之中提升了一個檔次。當初喜歡歐容以及他的影片,是因為他影片中形形色色的離經叛道的重口味元素,比如變性、同性、弒親、亂倫等。然而在歐容的這部新片之中,他完全撕下了之前為自己貼上的所有標簽,轉而尋找一種新的故事題材以及新的講故事的方式。在《弗蘭茲》中,歐容先前的那些大膽的重口味元素都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極其細膩感人的愛與謊言,救贖與原諒的故事。

影片很大的一個特色是採用黑白色調,有些自然景物的鏡頭竟有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的影子。片中偶爾穿插幾個彩色鏡頭,這些鏡頭主要表現阿德里安的想像和回憶,以及阿德里安和安娜的獨處時光。雖然黑白片穿插幾處彩色鏡頭的手法並不少見,而且片中的幾個彩色鏡頭我並不認同,但是這種手法對於表現主題而言依然非常成功。那些恣意的想像和無法忘懷的回憶都如此美好抑或真實,而那些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則像層層堆砌的灰塵,即便在黑白灰交錯的冷風中也無法被吹散。
在《弗蘭茲》中,導演為觀眾展現了一戰之後德法兩國的社會風貌。兩國的民眾相互仇恨,作為闖入者的阿德里安對於那些德國人來說,就是一個人人唾棄的仇敵。「反戰」是影片的一大主題,歐容拋棄了血肉橫飛的大型戰爭場面,選擇一個小格局的點切入,從一個踏上贖罪之旅的小人物發散開去,來表現戰爭給兩國民眾帶來的創傷。「當我們殺害了他們的兒子時,我們在這里舉杯慶賀我們的勝利;而當我們的兒子被殺害時,他們也在舉杯慶祝他們的勝利。我們這些父親所舉杯慶祝的,正是我們的骨肉之亡魂。」這是弗蘭茲的父親在面對朋友質疑時的話語,仇恨曾是讓人看不見真相的路障,而歐容最終選擇讓他們達成和解。
㈤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的主將有哪幾位
弗朗索瓦.特呂弗
楚浮
高達
夏布洛
侯麥
賈克希維特
㈥ 法國導演呂克貝松都導演過哪些電影
碧海藍天
Nikita
(墮落花)
地下鐵
第五元素
聖女貞德
天使A
這個殺手不太冷
亞特蘭蒂斯
最終決戰
亞瑟和他的小人國
另外TAXI系列是製片人
㈦ 告訴我幾個法國電影導演、演員的名字及其作品。
呂克·貝松
《碧海藍天》,讓·雷諾
《這個殺手不太冷》,《天使A》,《第五元素》,《聖女貞德》
讓·皮埃爾·熱內
《天使愛美麗》
㈧ 關於法國電影導演的最全面介紹!謝謝!
呂克貝松
㈨ 求一部關於法國的合拍電影的名稱

巴黎,我愛你 (2006)
導演: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 伊桑·科恩 / 喬爾·科恩 / 格斯·范·桑特 / 湯姆·提克威 / 沃爾特·塞勒斯 / 亞歷山大·佩恩 / 杜可風 / 熱拉爾·德帕迪約 / 阿方索·卡隆 / 諏訪敦彥 / 希爾萬·肖默 / 韋斯·克雷文 / 伊莎貝爾·科賽特 / 顧倫德·查達哈 / 文森佐·納塔利
編劇: 格斯·范·桑特 / 伊桑·科恩 / 喬爾·科恩 / 杜可風 / 阿方索·卡隆 /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 湯姆·提克威 / 亞歷山大·佩恩 / 諏訪敦彥 / 希爾萬·肖默 / 韋斯·克雷文
主演: 朱麗葉·比諾什 / 威廉·達福 / 娜塔莉·波特曼 / 加斯帕德·尤利爾 / 熱拉爾·德帕迪約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 / 列支敦斯登 / 瑞士
語言: 英語 / 法語 / 西班牙語 / 漢語普通話 / 阿拉伯語
上映日期: 2006-05-18(戛納電影節) / 2006-06-21(法國)
片長: 120 分鍾
又名: 我愛巴黎(港) / 巴黎我愛你(台) / Paris, I Love You
㈩ 法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電影導演,以前的,現在的,都有哪些
雷內•克雷芒 (RenéClement,法國)
1913年3月8日生於波爾多。原習建築,業余愛好電影,後來成為紀錄片攝影師。 1938年導演《注意你的左側》(短片,主要演員:雅克•塔蒂)。1942年:《鐵路職工》(紀錄片)。1943年《大田園曲》(紀錄片)。1946年:《鐵路的戰斗》(編劇:克雷芒和柯萊特•奧特利,攝影:阿勒岡)。1946年:《安靜的父親》(諾埃爾—諾埃爾合作導演並主演)。1946年:《美女與野獸》(與讓•谷克多合作導演並編劇,讓• 馬萊主演)。1947年:《該死的人們》(編劇:孔巴內茲,台詞:強松,攝影:阿勒岡,主要演員:H.維達爾,P.貝爾納,米契爾•奧克萊,達利奧,福斯科•賈舍蒂,弗洛倫斯•馬爾利)。1949年:《鐵窗之外》(又名《馬拉巴加監獄》,法意合製片,編劇:柴伐梯尼與S.C.達米科,台詞:奧朗什與博斯特,攝影:L.巴日,主要演員:米契爾 •摩根,J.馬萊)。1952年:《禁止的游戲》(編劇:博斯特和奧朗什,根據弗朗索瓦 •布瓦葉爾的原作改編,攝影:R.敘亞爾,主要演員:布麗吉特•福舍,G.布敘利)。 1954年:《里波阿先生》(在英國攝制,編劇:克雷芒和H.米爾斯,根據路易•埃蒙原作改編,台詞:R.克諾,攝影:O.莫里斯,主要演員:傑拉•菲利普,瓦勒利,霍布遜,讓•格林伍德)。1956年:《謝爾惠絲》(編劇:奧朗什與博斯特,根據左拉原作改編,攝影:R.敘亞爾,作曲:奧立克,主要演員:瑪麗亞•謝爾,弗朗索瓦•貝利埃,蘇茜•德萊爾)。1958年:《太平洋堤壩》(與義大利、美國共同製片,編劇:克雷芒與歐文•肖,根據瑪格麗特•杜拉原作改編,攝影:奧特洛•馬岱利,主要演員:亞爾瓦娜•曼加諾,安東尼•貝爾金斯,阿麗達•瓦利,理查德•孔特,約塞芬•范•弗利特)。1960年:《陽光普照》。1961年:《活著多麼快樂》。1963年:《此日此時》。 1964年:《諂媚的人們》。1966年:《巴黎在燃燒嗎?》。1969年:《雨中過客》。19 70年:《樹下的房子》。1971年:《兔子在田野賽跑》。
雅克•貝蓋爾(JacquesBecker,法國)
1906年6月15日生於巴黎,1960年2月20日逝於巴黎。1932—1938年擔任讓•雷諾阿的助手。1934年開始導演《克利斯托巴爾的黃金》(未攝完,由別人完成)。1942年:《最後的王牌》。1943年:《紅手古比》(編劇:韋里,主要演員:費爾南•勒杜。19 45年:《花邊》(主要演員:R.魯洛,密舍琳•普萊斯爾)。1947年:《安東尼夫婦》(主要演員:羅傑•畢谷,克萊爾•瑪菲)。1949年:《七月的約會》。1951年:《愛德華與卡羅琳》。1952年:《金盔》(主要演員:雷幾亞尼,西蒙•西涅萊)。1954年:《別碰這筆錢》(主要演員:讓•迦本)。1955年:《阿里巴巴》(主要演員:費爾南台爾)。1957年:《亞森羅平》(根據莫里斯•勒勃朗的小說改編,主要演員:R.拉穆勒)。1958年:《蒙巴那斯街十九號)(主要演員:傑拉•菲利普)。1960年:《地洞》。
安德列•安托瓦 (AndréAntoine,法國)
1858年1月31日生於里摩日,1943年10月19日死於布里根。 「自由戲劇」的創始人,導演影片。1916年:《科西嘉兄弟》(根據大仲馬原作改編)。1917年:《罪人》(根據科貝原作改編)。1918年:《海上勞工》(根據雨果原作改編)。1920年:《塞格利埃家的小姐》(根據朱爾•桑陀原作改編)。1921年:《土地》(根據左拉原作改編)。1922年:《阿萊城的姑娘》(根據都德原作改編),《雲雀和山雀》(格利葉編劇;該片迄未發行)。
H.G.克魯佐 (H.G.Clouzot,法國)
最初是編劇和台詞作家,編寫《反叛者》(1938年),《家裡的陌生人》(1941年)的劇本,以後導演影片。1942年:《殺人犯住在二十一號》(主要演員:皮埃爾•弗雷斯納,蘇西•德萊爾)。1943年:《烏鴉》(編劇與台詞:夏汪斯與克魯佐,主要演員:皮埃爾•弗雷內,G.勒克萊爾,拉爾蓋)。1949年:《巴黎警察局》(主要演員:B.布利埃,L.約凡,蘇西•德萊爾)。1949年:《曼儂》。1950年:《米蓋特和她的母親》。 1952年:《恐懼的代價》(主要演員:伊夫•蒙當,夏爾•瓦內爾)。1954年:《邪惡的人》(主要演員:西蒙•西涅萊,保爾•茂利斯)。1955年:《畢加索的秘密》。19 56年:編寫《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劇本(與費利•雷米合作,克里斯蒂安•雅克導演)。 1957年:《間諜》。1960年:《真相》。1967年:《女囚犯》。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