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是影視藝術創作的靈魂與核心,是創作團隊中的統帥,擔負著舉足輕重的責任和職能。導演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具備戲劇、戲曲導演、電影、電視劇導演和表演、戲劇理論研究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劇院(團)、電影製片廠、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等部門從事戲劇、戲曲藝術、電影、電視劇製作等方面導演工作和理論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❷ 導演可以分為那幾類比如說:總導演,執行導演,我就知道這兩個,還有人知道其他的嗎
導演分為:總導演、副導演(分兩類:場副導演/選角導演)、執行導演。如下:
1、導演
導演,是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
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
2、副導演(場副導演/選角導演)
是劇組中擔任部分導演職能,輔助導演工作並主管某一方面的人員。視工作的繁簡,一個攝制組可有一個或幾個副導演。副導演按工作劃分為兩大類,現場副導演和選角導演。
3、執行導演
執行導演是指在有兩名以上導演聯合拍攝的攝制組里,或在總導演名義下,負責現場拍攝工作的導演。任務是貫徹執行總導演或導演小組的統一意圖,更有效地、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
執行導演是導演具體工作的執行人。他主要負責片場的正常運行,以及確保拍攝按照拍攝計劃執行,並製作每日的通告單(call sheet)。他要准備好所有的拍攝計劃和任務,負責分解劇本分部計劃。
他要與導演共同合理利用時間,並且監督和保證其他所有工種都能按照時間計劃執行工作。他的其他工作包括負責拍攝計劃,勞務合同,保證片場安全性,並和製片主任聯合管理預算。他一般是導演組的領導,有時會替導演喊「Action」。
(2)導演班分電視劇電影擴展閱讀
著名導演介紹
1、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1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
2、馮小剛,1958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湖南省湘潭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
1984年擔任劇情片《生死樹》的美術助理,從而進入電影圈。1985年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擔任美工師。1991年擔任中國首部電視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並憑借該劇在中國內地獲得關注。
❸ 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的專業培養
導演專業是培養具備戲劇、戲曲導演、電影、電視劇導演和戲劇理論研究能力的人才的專業,包括戲曲導演、戲劇導演和影視導演等幾個學習方向。「導演」的本義就是演出的組織者、解釋者和演員的鏡子,導演的出現也只是19世紀70年代,而學校教育中的導演產生出現要再晚一些。
1953年中央戲劇學院增設導演系,並於1958年聘請原蘇聯專家級導演普烏·列斯里來校任教,並分任藝術指導,開辦了導演幹部培訓班,招收全國各地劇團的一批有經驗的專業導演入校學習,訓練期為兩年,系統學習研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劇體系,導訓班畢業演出為義大利古典喜劇《一仆二主》。
新時期,以陳凱歌、張藝謀、黃建新、吳子牛、李少紅、周曉文為代表的在改革開放中畢業的第五代導演,成為我國導演史上值得誇耀的亮點,他們所創作的《紅高梁》、《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等電影均為中國電影奪取了包括戛納、柏林、威尼斯等電影節在內的所有知名電影節的獎杯、並使中國大陸電影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如《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紅燈籠高高掛》、《黑炮事件》、《輪回》、《大磨房》、《二嫫》、《站直嘍、別趴下》等,都是這一時期的成就。在話劇導演中,孟京輝的《一個無政府主義的意外死亡》、《思凡》、《壞話一條街》等也在社會上取得了廣泛聲譽。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一般每學期安排3周。
❹ 導演的分類和區別
總共分兩類一為電影(電視劇)導演
電影導演同時運用了演員的身體及情緒/視線的選擇/光線的調度/畫面的構成/剪接的邏輯/音聲的搭配,將某個劇本呈現於影像屏幕上,從而將這個劇本(以及如果有的話:它的思想)表現給觀眾的人。電影工業涵蓋多元的專業技術,從製片、攝影、燈光、美術指導、場務、演員、錄音、混音、後期特效等,十分龐雜。絕大多數現代電影導演無法廣泛專精以上各項專業技術,但他/她仍可以支配旗下所有各該部門的專業人士,依照他/她的意志工作。.二位舞台導演舞台劇導演的工作是一個貫穿的完整過程,從劇本的閱讀、演員的選擇與合作,到舞台空間、服裝化妝、燈光等的設計,都是導演工作的組成部分
❺ 前些年有一部國產電視劇,講的是電影學院導演系的一個班級的故事,誰知道是什麼名字嗎算是室內情景劇吧
快樂編劇班
❻ 電視劇份B組導演是什麼意思
B組導演一般指副導演。有些電視劇集數太多或者演員檔期緊張,就會分成兩個或者多個攝制劇組同時進行拍攝,就會產生A組、B組、C組等。
導演,是指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
(6)導演班分電視劇電影擴展閱讀:
導演的分類:
1、影視導演
運用了演員的身體及情緒、視線的選擇、光線的調度、畫面的構成、剪接的邏輯、音聲的搭配,將某個劇本呈現於影視屏幕上,從而將這個劇本表現給觀眾的人。影視工業涵蓋多元的專業技術,從製片、攝影、燈光、美術指導、場務、演員、錄音、混音、後期特效等。
2、舞台導演
舞台導演包括晚會、音樂劇、慶典、開幕式等。舞台導演不同於影視劇導演,他是利用舞台的兩度空間再現劇情和故事,並利用燈光、道具渲染劇情和氛圍。從劇本的閱讀、演員的選擇與合作,到舞台空間、服裝化妝、燈光等的設計,都是導演工作的組成部分。
❼ 中國導演分幾代,分別有哪些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開始從單純的娛樂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第四代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農村漸漸成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題材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中國電影第五代由於從過去的邊緣走到了如今的中心、從底層走向了上流,因而失去的不僅是觀念的前衛性、藝術的創造性,而且也失去了對生命和生活的新鮮體驗。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❽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班
你好,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班。其實他的具體情況你可以直接通過網路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