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德黑蘭43年電影導演

德黑蘭43年電影導演

發布時間:2022-06-16 23:23:58

❶ 求一部電影名

劉三姐,泰坦尼克號,上甘嶺等等

❷ 希望大蝦們推薦我一些好看的電影!!!

007:大破量子危機 Quantum of Solace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5日 中國
導演:馬克·福斯特
主演:丹尼爾·克雷格馬修·阿馬立克歐嘉·柯瑞蘭寇...
智破皇家賭場後痛失摯愛的詹姆斯·邦德,決定全力追查真相,為韋斯帕報仇,目標是冷血商人及犯罪組織首領多明尼克。

證人 Beast Stalker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0日 中國
導演:林超賢
主演:謝霆鋒張靜初張家輝...
警員唐飛在於匪徒的搏鬥中,意外殺死了一名無辜女童。為了贖罪,他不顧一切拚命追查,在錯綜的案情下抓住了線索。

桃花運 Desires Of The Heart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0日 中國
導演:馬儷文
主演:葛優范冰冰鄔君梅...
這是一群身份、年齡各異的都市男女,桃花運以不同的方式降臨在他們身上,相同的是,它們都發生得突如其來,揮之不去。

烈焰奇俠:黃金軍團 Hellboy II: The Golden Army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1日 中國
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
主演:朗·普爾曼塞爾瑪·布萊爾魯克·高斯...
一個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情感的大塊頭男生,外表凶惡、內心善良,他努力地想接近、靠攏人類,因為他是一個來自於地獄的惡魔。

關鍵下一秒 Next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1日 中國
導演:李·塔瑪霍瑞
主演:尼古拉斯·凱奇朱麗安·摩爾尼古拉斯·帕楊...
菲利普·迪克的又一力作被搬上大銀幕……一位有預知能力的頹廢魔術師告訴你,能夠事事掌握先機的人,就是生活中的勝者。

八月迷情 August Rush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1日 中國
導演:Kirsten Sheridan
主演:喬納森·萊斯·梅耶斯凱麗·拉塞爾弗萊迪·海默...
因為音樂而相愛,卻被誤會所分開,兩個心碎的人卻不知道他們的兒子正在苦苦地找尋他們,期待著奇跡可以讓愛著的人重逢。

愛呼2:愛情左右 Fit Lover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8日 中國
導演:張建亞
主演:林嘉欣黃磊陸毅...
女人奔三,對另一半的每個選擇都像是在一個三叉路口,向左行還是向右行?聶冰遇上了十二個型男,哪一型才是自己的歸宿呢?

梅蘭芳 Mei Lan Fang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5日 中國
導演:陳凱歌
主演:黎明章子怡余少群...
《梅蘭芳》將以10年為一個段落,截取梅蘭芳不同年齡段的故事。在影片中除了梅蘭芳之外,以齊如山為原形的邱如白將成為戲份...

狼牙 Wolf Fang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10日 中國
導演:吳京
主演:吳京方力申Celina Jade...
《狼牙之阿布》講述功夫高手阿布救了一位身陷險境的女警察曉禾,並協助她擒拿匪徒,在此過程中兩人產生好感;隨後阿布被曉禾...

葉問 Ip Man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16日 中國
導演:葉偉信
主演:甄子丹任達華池內博之...
一九三零年代,中國武術之都的佛山,武風頂盛,各門各派為廣納門徒,經常集體比斗以顯實力。葉問(甄子丹飾)習得一身武藝但...

女人不壞 All About Women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18日 中國
導演:徐克
主演:周迅桂綸鎂張雨綺...
在北京這個嶄新崛起的大都會,三個不壞的女人,三段妙趣橫生的愛情故事。 唐露(張雨綺 飾),美艷絕倫,情場不敗之宅男...

非誠勿擾 Fei Cheng Wu Rao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22日 中國
導演:馮小剛
主演:葛優舒淇胡可...
葛優扮演的有「特殊才能」的「海歸」,想通過徵婚的方式解決終身大事,影片的故事由此展開。

高興 Gao Xing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2日 中國
導演:阿甘
主演:郭濤田原馮礫...
根據賈平凹同名小說《高興》改編,講述一個人在村裡做過泥瓦匠、吊過掛面、磨過豆腐、擺過油條攤子,都沒干出名堂。年過半百...

都是08年下半年的新片子 而且評價都不錯

我極力推薦的!

即日起程!!非常好

❸ 誰能介紹一下這部蘇聯電影《岸》,最好能知道下載地址,謝謝

《岸》是什麼片子?很多人也許甚至都沒聽說過。其實,N年前電視台里放過這部電影,看過的人一定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大家都知道《德黑蘭43年》吧?《岸》就是《43》年的兩位導演再度攜手合作的另一部經典巨作,同樣也是一部二戰反思主題的電影,同樣採用時空交錯回憶的手法,同樣是餘音繞梁的經典配樂,同樣是傷感浪漫的氛圍,印象中甚至比43年還要傷感沉痛,最後男主角揮舞著象徵和平的白手帕在慢鏡頭中中彈的鏡頭令人永難忘懷。男主角是一個蘇軍炮兵排的排長,本片就是講述這個炮兵排在戰爭中的經歷。女主角就是43年那個女演員,完全可以看作是《德黑蘭43年》的姐妹篇,《43年》有多經典就不用我多說了吧,而《岸》的份量甚至比《43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試想一下,《43年》的大導演如果拍一部戰爭片,結果將是怎樣?結果就是《岸》!影片中出現了很多正面刻畫戰場的場景。最後攻打柏林的那段場景中出現了一輛真正的德軍豹式G型坦克!!!那漆黑的鋼鐵身軀真是帥啊~~~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真正的德軍豹式坦克出現在一部電影里,也是唯一的一次,別說在蘇聯電影里,就是在任何好萊塢的二戰大片中都沒有見過!!!

順便說一句,《岸》是復旦大學目前第一人氣教授王德峰最推崇的前蘇聯電影,前面說它比《43年》更優秀,決不是沒有根據的。

❹ 請大家推薦好電影看!

美味情緣 魔法情願 結局圓滿
不圓滿的 看看生化危機什麼的

❺ 哪裡下載前蘇聯電影《岸》{高分懸賞}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d0zwF8bKHI/

到土豆裡面 下載個下載工具 就可以下載了
只是格式會比較小 不過這樣的老片子 本身畫質就不太好了

❻ 有關劉歡的資料

劉歡

簡介:

生日:1963年8月26日
籍貫:天津

星座:處女

血型:O型

身高:172

體重:80kg

學歷:北京國際關系學院法國文學專業

2003年3月獲第三屆《音樂風雲榜》「終身成就獎」

2003年4月首次以製作人的身份推出個人演唱專輯《六十年代生人-給我的同齡人及後代》

劉歡,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一個早在十年前(1993年)的抽樣調查中知名度就已達87%的流行歌手,自1985年榮獲北京高校英語、法語歌曲比賽兩項冠軍以來,一直屹立於歌壇之巔,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流行歌壇「大哥大」。劉歡擁有最多的代表作,擁有最廣泛的聽眾群,他演唱的歌曲在中國大地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經久不衰。劉歡創作和演唱的作品雖獲獎無數,但他本人卻置之度外,淡漠名利,榮辱不驚,多年來知識的積淀和文化的內斂更使他歷練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家。劉歡還以他的執著和不容低估的影響力為在中國消除音樂間的隔膜和樹立流行音樂的形象方面做出了貢獻。

多年來,一直關注著劉歡的媒體曾經毫不吝嗇地為他冠以各種各樣的美名:「中國歌王」、「中國流行音樂第一人」、「中國主流音樂的教父級人物」、「中國流行樂壇的一面旗幟」、「流行樂壇的常青樹、不倒翁」、「中國最好的聲音」、「歌壇大哥大」、「劉歡,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著名歌唱家」、「著名音樂家」、「流行音樂家」...┅十八年的磨礪使劉歡歷久彌新,他甚至成了中國演出市場「確保品位和檔次提升的標志」。

劉歡,1963年8月26日生於天津,1985年畢業於北京國際關系學院法國文學專業,現任教於對外經貿大學,教授《西方音樂史》。

二、簡歷

[四十不惑]劉歡音樂生活中的四十件要事:

1、奪得北京首屆高校英語、法語歌曲大賽雙料冠軍(1985年)

2、隨中央講師團自願赴寧夏石咀山支教一年,主授音樂(1985-1986年)

3、參加中央電視台《電影世界》文藝晚會錄像,演唱英、法文歌曲《鄉村搖滾》、《我的路》以及電影《德黑蘭43年》、《野鵝敢死隊》主題曲,這是第一次進棚錄音,也是首次錄像(1986年)

4、首次為電視劇錄音---電視連續劇《雪城》主題歌《心中的太陽》、《離不開你》(1987年)

5、獲《人民日報》主辦的由全國讀者投票評選的「八八十大金星」稱號,得票數位居第二(1988年)

6、為時事政論片《世紀行》創作主題曲(1988年)

7、連續三屆當選「全國影視十佳歌手」(1988年、1990年、1992年)

8、籍由歌曲《丁香雨》、《黑船》榮獲《中國青年報》舉辦的「全國十大青年作曲家」創作、演唱雙獎(1990年)

9、參加1991年中央電視台首次賑災義演電視直播晚會演唱《世界需要熱心腸》,因「遲到」遭「封殺」達三年之久(1991年)

10、與韋唯共同發起北京演藝界賑災義演,募集捐款1600萬元人民幣,並與眾明星合作錄制和演唱專為此創作的歌曲《共有的家園》(1991年8月4日)

11、為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創作音樂(1993年)

12、與韋唯合作應邀錄制格萊美獎獲得者喬奧專為北京申奧創作的歌曲《祝福北京》英文版隨北京奧申委赴摩納哥參加2000年奧運會舉辦國揭曉典禮(1993年)

13、《北京人在紐約》榮獲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頒發的「電視劇優秀音樂創作獎」(1994年)

14、應邀赴美國紐約參加在舉世聞名的音樂聖殿卡耐基音樂廳舉行的演唱會(1994年)

15、與韋唯合作演唱第十一屆亞運會歌曲《亞洲雄風》(1990年)、第七屆全運會主題歌《五星邀五環》(1992年)、首屆東亞運動會主題歌《崛起的東亞》(1993年)和第八屆全運會主題歌(1996年)

16、應邀赴日本參加第十二屆廣島亞運會開幕式演唱自己的作品《讓我們同行》(1994年)

17、為電影《帶軲轆的搖籃》創作音樂(1994年)

18、為電視連續劇《東邊日出西邊雨》創作音樂(1995年)

19、應邀赴羅馬尼亞擔任布拉索夫國際流行音樂界評委(1995年)

20、被全國新聞記者協會評選為中國十年來「十佳詞曲作者」(1996年)

21、為電視連續劇《胡雪岩》創作音樂(1997年)

22、簽約索尼音樂和上海聲像,發行首張個人精選輯《記住劉歡》(1997年)

23、為下崗工人演唱公益歌曲《從頭再來》(1997年)

24、應邀擔任領隊帶團參加香港亞洲國際流行音樂節(1998年)

25、應著名作曲家譚盾先生之邀與世界大提琴大師馬友友同台合作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香港會歸一周年音樂會《天地人》(1998年)

26、為國產首部美術大片《寶蓮燈》創作並演唱主題歌《天地在我心》(1998年)

27、在CCTV和MTV舉辦的首屆「音樂盛典」中獲「最受歡迎男歌手」獎(1999年)

28、作為全球唯一男歌手被載入美國出版全球發行的《百年SONY MUSIC(原CBS)》大型精裝紀念冊;作品《愛之無奈》同時入選《百年SONY MUSIC(原CBS)》紀念版(2000年)

29、應邀擔任CCTV第九屆、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決賽評委(2000年、2002年)

30、《從頭再來》、《天地在我心》兩首歌曲入選1999年度中國原創歌曲排行榜「十大金曲」,並獲此排行榜最高獎項「傑出成就獎」(2000年)

31、獲CCTV和channel[V]頒發的「新千年傑出男歌手」獎(2000年)

32、以「著名音樂家」的身份被收入國家郵政局發行的「新時期中國藝術家」大型明信片集(2000年)

33、應邀錄制申奧歌曲《我們可以》赴莫斯科參加鳳凰衛視中文台製作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國揭曉儀式直播節目(2001年)

34、《少年壯志不言愁》、《千萬次的問》和《好漢歌》三首歌曲同時入選北京百姓投票評選的新中國建國以來「我最喜愛的電視十佳歌曲」(2001年)

35、與毛阿敏合作演唱第九屆全運會主題歌《又見彩虹》(2002年)

36、連續四年分別在世界著名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倫敦千禧宮、雅典衛城和約翰內斯堡曼德拉劇院舉行的「為中國喝彩」大型演出(1999年-2002年)

37、應中國愛樂樂團首席指揮余隆先生之邀參加北京第五屆國際音樂節閉幕式演出(2002年)

38、應邀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北京新年音樂會(2002年12月31日)

39、獲第三屆《音樂風雲榜》「終身成就獎」〔2003年〕

40、首次以製作人的身份推出個人演唱專輯《六十年代生人-給我的同齡人及後代》(2003年)

此外,劉歡多次榮獲全國各地電台、電視台舉辦的各種評比及排行榜「最佳男歌手」、「最受歡迎男歌手」、「最有成就男歌手」等稱號;應邀先後出訪過法國、新加坡、日本、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奧地利、美國、巴西、阿根廷、秘魯治理、厄瓜多、摩納哥、、羅馬尼亞、香港韓國俄羅斯、德國、英國、希臘、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先後應邀在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首都著名高等學府進行音樂專題講座。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網

【 劉歡簡歷、成就展示及部分獲獎大事記 】

劉歡,我們的劉歡!

劉歡,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一個早在十多年前[1993年]的抽

樣調查中知名度就已達87%的流行歌手,自1985年奪取首都高校英語和法語

兩項歌曲大賽的冠軍以來,一直屹立於歌壇之巔,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流

行歌壇「大哥大」。

劉歡擁有最多的代表作,擁有最廣泛的聽眾群,他演唱的很多歌曲在

中國大地廣為流傳、經久不衰。劉歡創作和演唱的作品雖獲獎無數,但他

本人卻置之度外,淡漠名利,寵辱不驚;他背負教書育人之使命,致力於

高校的藝術教育普及工作,始終矗立於一方講台而耕耘不輟。多年來知識

的積淀和文化的內斂使他歷練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家。劉歡還以他的

執著和不可低估的影響力為在中國消除音樂間的隔膜和樹立流行音樂的形

象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多年來,一直關注著劉歡的媒體曾經毫不吝嗇地為他冠以各種各樣的

美名:「中國歌王」、「中國流行歌壇第一人」、「中國主流音樂的教父

級人物」.「中國流行樂壇的一面旗幟」.「流行樂壇的常青樹、不倒翁」

「著名歌唱家」、「流行音樂家」等等,多年的磨礪使劉歡歷久彌新,他

甚至成為「確保演出品味和檔次提升的標志」。

劉歡,我們的劉歡,他的歌聲陪伴了我們近二十年,我們每一個人都

能從他的歌聲里聽到自己成長的腳步聲,一步一步,越來越清晰,越來越

堅定,越來越踏實。近二十年的厚積薄發終於在2004 年3月19日北京首都

體育館舉行的《歡歌2004》——劉歡北京個人演唱會上噴涌,劉歡為我們

帶來了一個難以釋懷的感動。

劉 歡 音 樂 事 記[部分]

劉 歡 簡 歷:

1963年8月26日出生於天津的一個教師家庭;

1981年至1985年就讀於國際關系學院,攻讀法國文學專業;

1987年至今先後在國際關系學院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西方音樂史》

2002年,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聘任為副教授。

★[1985]奪得北京首屆高校英語、法語歌曲比賽雙料冠軍;

★[1985、1986]隨中央講師團自願赴寧夏石嘴山支教一年,講授音樂;

★[1986]參加中央電視台《電影世界》周末文藝晚會錄像,演唱英法歌曲

《鄉村搖滾》《我的路》以及電影《德黑蘭43年》《野鵝敢死隊》主題

歌,這是第一次進棚錄音,也是首次錄像;

★[1987]首次為電視連續劇《雪城》錄音主題歌《心中的太陽》、片尾曲

《離不開你》;

★[1987]錄制電視連續劇《便衣警察》主題歌《少年壯志不言愁》;

★[1988]榮獲《人民日報》主辦的由全國讀者投票評選「八八十大金星」

稱號,得票數位居第二;

★[1988]為時事政論片《世紀行》創作主題曲《你是一面旗幟》;

★[1988]首次自己投資自己製作錄制演唱專輯卡帶《劉歡的沙龍》;

★[1988、1990、1992]連續三屆當選「全國影視十佳歌手」;

★[1990]憑借歌曲《丁香雨》《黑船》獲得《中國青年報》主辦的「全國

十大青年作曲家」創作、演唱雙獎;

★[1990]與韋唯合作演唱第十一屆亞運會會歌《亞洲雄風》;

★[1991]參加中央電視台首次大型賑災義演電視直播晚會,演唱歌曲《世

界需要熱心》,因「遲到」被「封殺」;

★[1991]與歌手韋唯共同發起北京演藝界賑災義演,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

支持下,與北京電視台合作共募善款1600萬元,並與眾明星錄制和演唱

專為此創作的歌曲《共有的家園》;

★[1993]應導演鄭曉龍、馮小剛的邀請為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創

作音樂;

★[1993]與韋唯合作演唱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主題歌《五星邀五環》;

★[1993]與韋唯合作演唱首屆東亞運動會主題歌《崛起的東亞》;

★[1993]應北京奧申委邀請與韋唯合作錄制奧斯卡獲獎得者喬治·莫羅德

專為北京申奧創作的歌曲《Good Luck Bei jing祝福北京》英文版,並

赴摩納哥參加2000年奧運會舉辦國揭曉儀式;

★[1994]應邀赴紐約參加在舉世聞名音樂聖殿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的演出;

★[1994]《北京人在紐約》榮獲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頒發的「電視劇優秀

音樂創作獎」;

★[1994]在上海萬人體育館參加第二屆中日歌會與陳燮陽指揮的上海交響

樂團合作演唱《千萬次的問》,與日本音樂才女五倫真弓演唱《戀人》

★[1994]應邀赴日本參加第12屆廣島亞運會開幕式,演唱自己的作品《讓

我們同行》;

★[1994]應導演米家山的邀請為電影《帶軲轆的搖籃》創作音樂;

★[1995]應導演趙寶剛邀請為電視連續劇《東邊日出西邊雨》創作音樂;

★[1995]應文化部的邀請赴羅馬尼亞擔任布拉索夫國際流行音樂節評委;

★[1996]在「中國當代歌壇經典回顧展」大型活動中榮獲「中國十大歌手

獎」和「中國十大詞曲作家獎」;

★[1997]應投資人朱時茂和製片人王偉的邀請為電視連續劇《胡雪岩》創

作音樂;

★[1997]簽約索尼音樂和上海聲像;

★[1997]發行首張個人雙碟精選集《記住劉歡》;

★[1997]與韋唯合作演唱第八屆全運會主題歌《生命的放飛》;

★[1997]為下崗工人錄制公益歌曲《從頭再來》;

★[1997]應邀擔任領隊帶團參加香港亞洲流行音樂節;

★[1998]應著名作曲家譚盾之邀與世界大提琴大師馬友友同台合作,參加

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一周年譚盾作品音樂會「天地人」;

★[1998]為國產美術大片《寶蓮燈》創作和演唱主題歌《天地在我心》;

★[1999]榮獲首屆CCTV和MTV「音樂盛典」「最受歡迎男歌手獎」;

★[2000]作為全球唯一的華人男歌手,被載入美國出版全球發行的《SONY

MUSIC 100 YEARS SOUNDTRACK OF THE CENTURY》精裝紀念冊;其作品

《愛之無奈》同時收入該紀念冊之珍藏版;

★[2000、2002]應邀擔任CCTV第九屆、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決

賽評委;

★[2000]榮獲中國原創歌曲排行榜最高獎項「傑出成就獎」;

★[2000]獲CCTV和Channel[V]頒發的「新千年傑出男歌手獎」;

★[2000]以「著名音樂家」的身份被收入國家郵政局發行的「新中國藝術

家」大型明信片集;

★[2000]應譚盾的邀請參加在上海大劇院舉辦的譚盾千禧年作品音樂會暨

上海新年音樂會,演唱《愛之無奈》、《相約如夢》和與人合作演唱歌

劇《茶花女》選段;

★[2001]應邀錄制申奧歌曲《我們可以》並赴莫斯科參加鳳凰衛視製作的

2008年奧運申辦國揭曉儀式直播節目;

★[2001]《少年壯志不言愁》.《千萬次的問》.《好漢歌》三作品同時入

選北京百姓投票評選的新中國建國以來「我最喜愛的電視十佳歌曲」;

★[2001]與毛阿敏合作演唱第九屆全國運動會主題歌《又見彩虹》;

★[1999、2002]連續四年分別參加在世界著名的俄羅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

英國倫敦千禧宮、 希臘雅典衛城、 南非約翰內斯堡曼德拉劇院舉行的

「為中國喝彩」大型演出;

★[2002]應中國愛樂樂團總監、指揮余隆先生的邀請參加北京第五屆國際

音樂節閉幕式演出;

★[2002]應邀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北京新年音樂會;

★[2003]獲第三屆《音樂風雲榜》「終身成就獎」;

★[2003]與京文唱片合作發行首張翻唱專輯《六十年代生人—給我的同齡

人及後代》;

★[2003]應邀擔任中國輕音樂協會首屆「學會獎」評委,並獲「流行音樂

貢獻獎」;

★[2003]榮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最佳流行專輯」.「最佳男歌手」.「評

委會大獎」,成為獲得獎項最多的音樂人;

★[2004]在首都體育館舉辦《歡歌2004》首次個人演唱會;

★[2004]獲得CCTV和Channel[V]頒發的第十屆華語歌曲「榜中榜」之「評

委會特別獎」;

此外,劉歡每年還會有選擇地應邀到北京的一些高等院校舉辦音樂知

識講座,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

國政法大學、中國科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等等。

❼ 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程

1896年,法國L.盧米埃爾的電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開始放映,同時俄國的電影愛好者(如.沙申、.費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攝電影的嘗試。
沙皇俄國的電影生產從20世紀初開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攝了俄國第一部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國共拍攝了1376部長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據古典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有表現俄國歷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較粗糙的娛樂片。當時電影生產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影片生產技術條件也很差,這些都限制了電影作品藝術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諾夫的《黑桃皇後》(1916,根據普希金作品改編)、《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爾金的《貴族之家》(1915,根據屠格涅夫作品改編)等。 十月革命後,彼得格勒、莫斯科,後來還有烏克蘭,都很快成立了電影委員會。1919年 8月27日,頒布了列寧簽署的法令,決定將照相、電影生產及發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員會領導。這一天標志著蘇聯電影的誕生。此後,列寧對電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根據列寧指示的精神,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片和紀錄片,這些影片反映了國內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間,還拍攝了一些古典文學改編的影片,如《謝爾蓋神父》(1918,原著.托爾斯泰,導演普洛塔占諾夫)、《偷東西的喜鵲》(1920,原著..赫爾岑,導演.薩寧)等。高爾基的《母親》也在此期間第一次被搬上銀幕(1920,導演.拉朱姆內依)。根據形勢的需要,十月革命後拍攝了一批表現國內迫切政治問題的故事片,它們被稱為「宣傳鼓動片」。1921年,國立第一電影學校全體師生在加爾金領導下拍攝了《鐮刀與斧頭》,這是蘇聯第一部大型革命題材故事片。影片表現十月革命期間貧富農之間的斗爭1923年,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題材故事片《紅小鬼》(導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現了布瓊尼第一騎兵軍和馬赫諾匪幫的斗爭。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工作者的藝術探索比較活躍。庫里肖夫領導國立電影實驗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進行實驗外,還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理論這種理論把演員比做操作中的機器,把導演比做設計工程師。庫里肖夫根據這一理論拍攝了《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的不平凡的冒險》(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兩名青年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創辦了「奇異演員養成所」。他們力圖把類似雜耍的誇張的表演方式帶到銀幕上來,拍攝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對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這些探索包含著一定的積極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題上也有價值,但由於對形式技巧的過分迷戀而影響了作品的完整與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關於電影的決議指出,必須加強黨對電影的領導。從這一年起,健全了領導機構,取消了私營發行公司,出版了《電影報》、《蘇聯銀幕》、《蘇聯電影》等雜志,成立了「革命電影協會」。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爾任斯基領導的「蘇聯電影之友」協會。1924~1925年,蘇聯拍攝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這中間,最重要的收獲是,出現了《戰艦波將金號》(1925,導演愛森斯坦)和《母親》(1926,導演普多夫金),這兩部影片成為蘇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這一期間, 烏克蘭導演杜甫仁科拍攝的影片《茲文尼郭拉》(1928)、《兵工廠》(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表現革命主題的電影手段。他的詩意手法產生了鮮明的表現力,充滿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出現了一系列重要電影作品,如愛森斯坦導演的《罷工》(1925)、《十月》(1927)、《舊與新》(1929),普多夫金導演的《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後代》(1929),普洛塔占諾夫導演的《他的號召》(1925)、《董?介果和別拉嘉》(1928)。此外還有《新巴比侖》(192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帝國的廢墟(1929,導演艾爾姆列爾)等。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革命的主題。它們標志著電影藝術開始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蘇聯紀錄電影也出現了新的面貌,涌現了一批反映革命現實的紀錄片和新聞片。許多影片反映了列寧的活動。以新聞雜志片《電影真理報》為中心,出現了電影眼睛派團體,其領導人是維爾托夫。他的影片《前進吧,蘇維埃》、《關於列寧的三隻歌》等,對於蘇聯紀錄電影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與電影事業發展的同時,蘇聯電影理論探索也很活躍。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不僅對於蘇聯電影,而且對於世界電影的創作和理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0年代是蘇聯無聲電影最輝煌的時期,為此後蘇聯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0年代,蘇聯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聲電影的出現使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更為豐富。蘇聯文藝的創作方法確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革命的電影藝術的發展,使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出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陽》(1934,導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譽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蘇聯電影的突出特點是革命斗爭和建設的題材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生路》(1931,導演.艾克)《金山》(1931,導演尤特凱維奇)、《獻禮》(舊譯《迎展計劃》,1932,導演艾爾姆列爾和尤特凱維奇)、《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1936,導演吉甘、《波羅的海代表》(1937,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偉大的公民》(1938~1939,導演艾爾姆列爾)、《政府委員》(1939,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肖爾斯》(1939,導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導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師》(1939)等影片反映了蘇維埃人──新生活的建設者的精神面貌,表現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特別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這一期間還拍攝了一批優秀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導演.彼得羅夫、《蘇沃洛夫大元帥》(1940,導演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導演愛森斯坦);喜劇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導演培利耶夫)、《拖拉機手》(1939,導演培利耶夫)、《快樂的人們》(1934,導演亞力山大洛夫)《伏爾加──伏爾加》(1938,導演.亞歷山大洛夫);根據高爾基原著改編(1939頓斯闊依導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間》(1938)、《我的大學》(1939)等。
30~40年代初,蘇聯生產故事片近400部,動畫片100多部,蘇聯電影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指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40年代的蘇聯電影生產由於衛國戰爭而受到影響。1941~1945年間,蘇聯的主要電影生產企業遷往後方,減少了產量。在對敵斗爭熱情的鼓舞下,蘇聯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批反法西斯斗爭題材的影片:如《區委書記》(1942,導演培利耶夫)、《瑪申卡》(1942,導演萊茲曼)、《她在保衛祖國》(1943,導演艾爾姆列爾)、《虹》(1944,導演頓斯闊依)、《卓婭》(1945,導演.阿倫什坦)、《偉大的轉折》(1945,導演艾爾姆列爾)等。同時還拍攝了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庫圖佐夫》(1944,導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導演愛森斯坦)等。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的創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攝反映衛國戰爭的新聞紀錄片上1941~1945年間共拍攝了489期新聞雜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紀錄片其中如《戰爭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為我們蘇維埃烏克蘭而戰》(1943)、《解放法蘭西》(1944)、《柏林》(1945)、《殲滅日寇》(1945)、《人民的審判》(1945)等對於鼓舞人民的鬥志,激發抗敵的熱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衛國戰爭結束後,反法西斯斗爭仍然是電影創作的重要主題導演格拉西莫夫於1948年根據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攝了影片青年近衛軍,表現了蘇聯青年的反法西斯斗爭。同一題材的影片還有《偵察員的功勛》(1947,導演.巴爾涅特)、《真正的人》(1948,導演.斯托爾堡)等。這一期間還出現了一些其他題材的優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導演杜甫仁科)、《鄉村女教師》(1947,導演頓斯闊依)、《俄羅斯問題》(1947,導演羅姆)、《西伯利亞交響曲》(1948,導演培利耶夫)等。
從戰爭結束以後直至50年代前期,蘇聯電影創作處於低潮狀態。由於戰爭的影響、政治上的個人迷信和創作理論上流行無沖突論,影片產量減少,1940年蘇聯故事片年產量54部,1951年則不到5部;青年創作力量得不到成長的機會;與國外的文化交流陷於半停頓狀態;在創作中,出現了一些過分頌揚領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則迴避生活矛盾,粉飾現實。公式化、概念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創作的顯著特點。 1956年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之後,到1962年,故事片產量達到 104部。同時,大批青年創作人員陸續涌現。各加盟共和國的電影事業也得到發展。在創作中,最明顯的變化是題材樣式的擴大。50年代中期和後期出現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狂歡之夜》(1956,導演梁贊諾夫)、《保爾?柯察金》(1957,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序幕》(1956,導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導演丘赫萊依)《共產黨員》(1957,導演萊茲曼)、《列寧的故事》(1957,導演尤特凱維奇)、《魯勉采夫案件》(1956,導演赫依費茨)、《不稱心的女婿》(1956,導演.施維澤爾)、濱河街的春天(1956,導演.米隆涅爾和胡齊耶夫)高空(1957,導演扎爾赫依)《海之歌》(1958,導演.桑采娃)此外,還拍攝了多部成功的現代和古典文學巨著改編的影片,如《靜靜的頓河》(1957~1958,導演格拉西莫夫)、苦難的歷程(1957~1959,導演羅沙里)、《奧賽羅》(1955,導演尤特凱維奇)、《堂吉訶德》(1957,導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後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戰爭題材作品如邦達爾丘克導演的一個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萊依導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萊依導演的另一部戰爭題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現前方戰士和後方人民作出的貢獻外,還通過對個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題。這些顯示了蘇聯戰爭題材電影創作的深入發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飛(1958,導演卡拉托佐夫)臨風而立(1962,導演羅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導演庫里讓諾夫)、《伊凡的童年》(195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畫和表現環境的真實性方面也顯示了特色。
從50年代中期開始,除「非英雄化」傾向外,「非情節化」,「生活流」,「意識流」等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後,在前一階段探索的基礎上,蘇聯影片從數量到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這一時期的重要影片有:戰爭題材作品《士兵的父親》(1965,導演赤赫依捷)和《生者與死者》(1964,導演.斯托爾堡);農業題材作品《主席》(1965,導演.薩爾蒂科夫);表現列寧的影片《藍色筆記本》(1963,導演庫里讓諾夫)和《列寧在波蘭》(1966,導演尤特凱維奇);表現戰後農村階級斗爭的影片《誰也不想死》(1965,導演.熱拉凱維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攝了道德題材三部曲:《人與獸》(1962)、《記者》(1965)、《湖畔》(1970);導演羅姆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導演邦達爾丘克拍攝了根據托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戰爭與和平》(1965~1969);柯靜采夫改編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爾王》(1971);塔爾可夫斯基拍攝了歷史傳記片《安德列?魯布廖夫》(1966)。60年代,蘇聯電影理論仍較活躍,羅姆、尤特凱維奇等導演提出「思考電影」的概念,與此同時,在20和30年代曾展開過的詩電影和散文電影的爭論,這時又進一步展開。 1972年,蘇共中央發布「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的決議,要求電影創作應體現時代精神,現代題材應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塑造當代主人公形像應成為蘇聯電影創作的主要課題。70年代蘇聯電影出現了4大題材創作熱潮:政治題材、軍事愛國主義題材、生產題材和道德題材。
政治題材作品一般稱為政治電影,它以表現當代國際政治事件為主。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反映了蘇聯政府的對外政策的觀點。如這是一個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禮節性的訪問》(1973,導演萊茲曼)、《信任》(1976,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野蠻人》(1978,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導演丘赫萊依)等。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方面,主要出現了 3類作品:①史詩性影片,這些作品力圖全面反映衛國戰爭,如奧澤羅夫導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導演.葉爾肖夫拍攝的4集影片圍困(1973~1978)等,這類影片氣魄宏偉,出場人物眾多,力圖真實再現戰爭的全貌。②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這類影片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創作中佔多數。它們表現的往往是局部戰役,重點是刻畫戰爭中人的心理狀態,通過個人的遭遇表現紅軍戰士的英勇精神。如《這里黎明靜悄悄……》(1972,導演羅斯托茨基)、《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導演邦達爾丘克)、《升華》(1977,導演.舍皮欽柯)等。③歌頌軍功的作品。這類作品主題比較單一,如《崇高的稱號》(1973,導演.卡列洛夫)等。在生產題材方面,一些影片通過工農業生產中的矛盾沖突,力圖表現科技革命時代先進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獎金》(1975,導演.米凱良)、《反饋》(1977,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適得其所的人》(1973,導演.薩哈羅夫)、4集影片《麵包的味道》(1979,導演薩哈羅夫)等。在道德題材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取得的進展最大,許多作品真實、深刻地反映了蘇聯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個人、家庭、集體之間的沖突,刻畫了在今天現實環境中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這些作品中,有些從塑造正面主人公著手,反映蘇聯社會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0,導演.敏紹夫)、《個人問題訪問記》(1979,導演.戈戈別里捷)、《戀人曲》(1974,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從揭露反面現象著手,表現各種落後、腐朽的勢力如何阻礙著社會的前進,如《辯護詞》(1976,導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輪船》(1975,導演.沙姆希耶夫)、《審訊》(1979,P.奧若果夫);有些影片通過個人遭遇,提出每個人所面臨的人生道路問題,追求個人理想問題,如《奇怪的女人》(1976,導演萊茲曼)、《紅莓》(1974,導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過平淡無奇的生活現象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存在的「障礙」,從而提出人的生活態度問題,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導演羅斯托茨基)、《個人生活》(1980,導演萊茲曼)等。以上各類影片雖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們都反映了作者積極干預生活的熱情。這些作品使電影創作更接近於今天的現實,因而受到觀眾的歡迎。
7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工作者還創作出一些其他題材和樣式的作品,如史詩片《西伯利亞頌》(1978,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劇片《辦公室的故事》(1977,導演梁贊諾夫)和《秋天馬拉松》(1979,導演達涅里亞)、兒童片《童年過後的一百天》(1975,導演C.索洛維約夫)和《無權轉交的鑰匙》(1976,導演.阿薩諾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和《潛行者》( 197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古典文學改編作品《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1976,導演米哈爾科夫)和《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1979,導演米哈爾科夫)以及表現革命前喬治亞人民生活的詩電影《願望樹》(1978,導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來蘇聯紀錄電影也有不少成績。如20集大型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1965~1978,總導演卡爾曼) 反映了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全貌。《礦工們》、《秋明王國》、《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國內的建設。此外,還有一些為蘇聯對外政策服務的紀錄片。在科普片、美術片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績。 8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積極向主題的深化,新題材的開拓以及樣式多樣化方面發展。從1981~1985年,蘇聯共拍攝了750部故事片。在戰爭題材方面,除了繼續創作史詩性作品如莫斯科保衛戰(1985,導演奧澤洛夫)、《勝利》(1985,導演.馬特維耶夫)以外,電影藝術家主要致力於表現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導演.西連科);研究法西斯產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導演克利莫夫);從今天的角度思考戰爭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如《岸》(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有的作品通過對蘇聯軍人形像的塑造力圖把人道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如《小亞歷山大》(1982,導演.弗金)。在道德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把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研究在復雜的生活矛盾中,人的處世態度以及因此給個人及社會帶來的影響,如《願望的年代》(1983,導演萊茲曼)、《沒有證人》(1983,導演米哈爾科夫)、《後記》(1983,導演胡齊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內心世界,表現關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時努力深化人道主義的主題,如《生活、眼淚和愛情》(1984,導演古賓科)、《稻草人》(1984,導演P.貝可夫)、《冬天的櫻桃》(1985,導演.馬斯連尼柯夫)。在生產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題,注意表現經濟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如《第二梯隊開始行動》(1984,導演.雅桑)、《從工資到工資》(1985,導演A.瑪納薩羅娃)。在革命歷史題材方面,1981年拍攝的《列寧在巴黎》(導演尤特凱維奇)通過新穎的藝術手法把過去和現在聯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寧思想的價值。1982年拍攝的《紅鍾》(導演邦達爾丘克)1985年拍攝的《霧中的岸》(導演.卡拉西克)都再現了20世紀革命歷史的發展。80年代蘇聯還拍攝了一些優秀的傳記片,如《列夫?托爾斯泰》(1984,導演.格拉西莫夫)、文學改編作品如《瓦薩》(1983,導演潘菲洛夫)、《殘酷的羅曼史》(1984,導演梁贊諾夫)、驚險片《密探》(1981,導演.弗金)及《為胡狼准備的陷阱》(1985,導演.馬赫穆多夫)、諷刺喜劇片《青山,或不可思議的故事》(1984,導演.申蓋拉雅)及《騙術》(1984,導演.特列古勃維奇)。
80年代蘇聯電影創作的特點之一是致力於題材和樣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傳統的分類界限,使影片產生更大的藝術感染力。1984年製作的《戰地浪漫曲》(導演.托多羅夫斯基),既從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討戰爭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又通過戰爭事件展示人物之間的復雜的心理變化。《德黑蘭1943年》(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把政治樣式和驚險樣式結合起來,突出國際政治斗爭的內在緊張性。喜劇片《兩個人的車站》(1984,導演梁贊諾夫)中糅合著悲劇的因素。《機組人員》(1981,導演.米塔)把情節??作了嘗試。《宇宙檢閱》(1985,導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達傑)通過半童話半寓言的樣式對人生價值進行哲理性思考。 蘇聯電影家協會成立於1965年(籌委會成立於1957年),各加盟共和國(除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外)均有自己的協會。
培養幹部的最高學府為全蘇國立電影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電影學校,幾經演變,自1934年起用此名)與列寧格勒電影工程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照相與照相技術高級學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養藝術創作人員,後者培養技術人員。基輔戲劇學院自1968年起設有電影系,此外,國家電影委員會還和影協聯合主辦一個電影編導二年制高級培訓班(自1964年起),專門培訓各加盟共和國和製片廠選送來的進修人員。研究機構有全蘇電影藝術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蘇電影與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蘇藝術理論研究所(1944年成立,屬文化部建制,所內設有電影研究部門)。新聞電影的正負片由中央國家電影與照相資料檔案館保存,其餘片種正負片均由蘇聯國家電影資料館保存。負責影片進出口業務的是蘇聯影片輸出輸入公司。主要電影刊物有《電影藝術》(1931年創辦,月刊)、《蘇聯銀幕》(1925年創辦,雙周刊),以上兩刊均由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影協合辦;《電影放映員》(1937年創辦、月刊)、《蘇聯電影》及《電影與電視技術》等。 蘇聯舉辦的電影節有:全蘇電影節,始於1958年,初不定期,後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舉行,為國產片電影節;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始於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全蘇影協和烏茲別克共和國電影委員會與影協聯合主辦,是亞非拉國際電影展覽,屬非競賽性,群眾團體可向不同影片授獎;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始於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舉辦一次,是國際上大型競賽性電影節,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和影協主辦。
蘇聯國內設有電影評獎制度,最高榮譽是列寧獎金。1959年以來,先後獲得過列寧獎金的電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還有蘇聯國家獎金、俄羅斯國家獎金、列寧主義共青團獎金電影部分等。

❽ 德黑蘭43年下載

《德黑蘭43年》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yfic

該片講述了1943年德國間諜密謀刺殺3巨頭的故事。

❾ 德黑蘭43年 的演員

演員
Natalya Belokhvostikova .....Marie/Nathalie
Claude Jade .....Françoise
阿蘭·德龍 Alain Delon .....Inspector Foche
Igor Kostolevsky .....Andre
Armen Dgarkhanyan .....Max
尤爾根斯·庫爾特 Curd Jürgens .....Maître Legraine
Albert Filozov .....Scherner
Georges Géret .....Dennis Pew
Gleb Strizhenov .....Simon
尼古萊·格陵柯 Nikolai Grinko .....Hermolin

❿ 求老電影四國領導人在開會.德國人去刺殺他們但沒有成功

德黑蘭43年 Тегеран-43

《德黑蘭43年》是一部二戰題材的影片,1980年由俄法瑞(士)三國合拍,片中幾乎運用了所有的電影語言,堪稱經典中的經典,1981年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金獎。導演是前蘇聯的阿·阿洛夫和弗·納鳥莫夫,法國影星阿蘭德隆領銜主演。1988年由央視譯制並播放過該片。
影片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跨時空的手法記述1943年羅斯福、邱吉爾和斯大林三巨頭在德黑蘭會晤期間,德國特工策劃的暗殺計劃被以安德列為首的蘇聯情報人員及時發現而遭失敗,然而協助安德列粉碎暗殺陰謀的瑪莉卻在35年後在法國被神秘殺害...
影片題材宏大卻無跌宕起伏的情節,蘇德特工鬥智斗勇的主線始終是淡淡地展開,沒有美國好萊烏大片的矯柔造作和嘩眾取寵。但同時導演卻運用各種手法渲染男女主人公悲劇性愛情,使影片透著一股凝重的傷感,給人強烈的壓迫感

閱讀全文

與德黑蘭43年電影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世界電影第一部有聲電影叫什麼 瀏覽:604
外星小孩動畫電影大全 瀏覽:567
成龍不知火舞電影 瀏覽:424
全球十大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瀏覽:121
希特勒打蘇聯電影大全 瀏覽:833
法國非誠勿擾電影 瀏覽:554
一個女的要當演員的電影 瀏覽:552
金城武年輕時愛情電影 瀏覽:696
格林兄弟電影快速觀看完整版 瀏覽:292
美國電影木乃伊2演員表 瀏覽:923
新蔡有單間電影院嗎 瀏覽:845
推薦一部類似禁閉島的電影 瀏覽:438
萬家麗mall電影院 瀏覽:369
大傻黃秋生電影粵語 瀏覽:194
法國喜劇電影小尼古拉 瀏覽:897
陳道明演的東方朔是什麼電影 瀏覽:239
電影死不瞑目結局 瀏覽:938
有排名的電影下載網站 瀏覽:847
快手怎麼領電影票 瀏覽:839
女主叫西爾維婭的法國電影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