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金屬外殼的幕後製作
影片根據古斯塔夫·哈斯福特小說《短期服役》改編,是庫布里克繼《光榮之路》之後拍攝的又一部反戰影片,也是繼《越戰獵鹿人》、《現代啟示錄》、《野戰排》之後的又一描寫越戰的傑作。它通過新兵訓練的過程刻畫了非理性的殺人狂熱如何摧殘人的心靈,是一部內容和技巧俱佳的戰爭片。曾被某些影評人譽為「有史以來最佳的越戰電影」。
這部影片紀實風格強烈,反戰意識堅定,諷刺抨擊不遺餘力,而且矛頭直接指向戰爭本身和戰爭意識。庫布里克不單單是在審判越南戰爭的罪行,而是把所有戰爭和戰爭意識推上審判席。影片中的越南和越南戰爭,只不過是便於觀眾接受和思考的一個實例而已,對於每一場戰爭和每一個士兵來說,這部影片都有它的普遍性。這種帶有終極思考的命題方式,是庫布里克中後期作品的明顯標志。這也是一名不滿足於膚淺表述表層問題的藝術家的追求,它必將引領電影向更廣闊的藝術空間發展,使之具有全人類的歷史價值。
在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影片《光榮之路》中,軍官米羅曾有這樣一句台詞:「軍隊需要紀律,而保證紀律的唯一方法是時不時地殺人。」。這也可以作為《全金屬外殼》批判的主題:在軍隊、在戰爭中,無人性可言。同情、憐憫都要在戰爭中,訓練中統統丟掉。作為戰士,你就是一顆子彈,一顆「全金屬外殼」的子彈。軍隊的作用就是培養殺手,然後為各種目的而去賣命。
與很多紀實風格描述越戰的影片相比,這部《全金屬外殼》更多的是強調一種「心理紀實」的風格。本片使用了大量的運動鏡頭,在八十年代中後期,已毫不新鮮。然而斯坦利·庫布里克把這些早已不新鮮的運動手段,成功的運用到影片中去,並且形成了強烈的視覺風格。 自從1998年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拍出了驚世之作《拯救大兵瑞恩》後,戰爭影片的面貌為之一變,連我們中國的主旋律戰爭影片《大進軍——決戰寧滬杭》的渡江場面都對「奧馬哈海灘」進行了模仿。美國影片《黑鷹墜落》里,我們看到了萊德利·斯科特對作戰場面更加細致入微的刻畫,無論從畫面效果到音響效果,都繼承著《拯救大兵瑞恩》甚至更早的《野戰排》的寫實路線,隨著技術條件的進步,手提攝影被普遍的加以運用,包括在攝影機上安裝馬達和振導器模擬爆炸後的震盪效果,以及可以利用電腦做出槍彈擊中甚至穿透人體後血肉橫飛的效果,使得作戰場面越來越逼真,也越來越殘酷和血腥。但是事實上戰爭影片也會因為導演的藝術觀念上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面貌,比如與《拯救大兵瑞恩》同年的由泰倫斯·馬利克執導的影片《細細的紅線》,就更多的利用了大搖臂做出復雜運動鏡頭。我在這里想討論的是大師級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在1987年拍攝的越戰題材的影片《全金屬外殼》。
在80年代中後期,作為技術條件,早就「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那麼我們就看看斯坦利·庫布里克是如何將這些早已不新鮮的運動手段,成功的運用到影片中去,並且形成強烈的視覺風格的。
第7分鍾是在軍營道路上列隊操練的跟拉鏡頭,攝影機長時間的跟著列隊行進的部隊。接下來內外景的運動鏡頭總是交替的大量出現。比如第10分鍾內景(宿舍)教官訓話的橫移鏡頭,第12分鍾的外景(訓練場)訓練的橫移鏡頭;接近第13分鍾的內景(宿舍)跟拉鏡頭,教官竟然率領整連新兵摸著自己的襠部行進,還喊著滑稽可笑的口號。正如張會軍教授所說的,把一種表現方式推向極致就會形成風格,我們會發現本片上半部各種運動手段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而每一種運動手段本身又通過同一環境的反復使用來加強。例如教官在宿舍訓話的跟拉鏡頭,在32分鍾就重復出現;在軍營道路上列隊行進的跟拉鏡頭,後來也出現了2次,只不過從行進換成了跑步,景別更緊一些罷了,連呼喊的口號都一模一樣。還有表現大胖子「傻瓜比爾」逐漸走向瘋狂,就是用了最簡單的變焦推鏡頭。電影學院有一陣子盛行一種論調,就是慎用甚至不用變焦推拉,因為它太主觀,過於暴露導演的主觀意圖,而且形式上也沒有機械推拉有透視變化有美感。其實任何一種技術手段沒有好與壞、新與舊之分,關鍵看創作者如何運用精彩花絮
·安東尼·麥克爾·豪原本定下出演士兵喬克,由於反對斯坦利·庫布里克追求完美主義的導演風格,他被解僱了,取而代之的是馬修·摩戴。
·前美國海軍軍事訓練教官R.李·厄梅被聘為顧問,指導如何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方式訓練。他在錄像帶中示範例子,在15分鍾里用淫穢和侮辱性的詞語罵人,沒有停頓和重復,更沒有一絲膽怯之意。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也被他打動,於是決定讓厄梅來演步兵教官哈特曼。
·斯坦利·庫布里克向來是以工作人員數量少而出了名。在一個場景里,電工把燈光布置好之後,庫布里克就對他說:「很好,這就是我想要的現場燈光效果,不必再進行任何改動。」隨後,他就把這個人叫到自己的家裡安裝一些電線。
·文森特·德歐弗里奧為了出演士兵勞倫斯的角色,增重70磅,因此打破了此前羅伯特·德尼羅在《憤怒的公牛》(Raging Bull ,1980)中增重60磅的記錄。
·在一些鏡頭里,背景的一塊岩石很像是斯坦利·庫布里克1968年拍攝的電影《2001年:漫遊太空》中的獨塊巨石。庫布里克說這並不是有意的,但在看電影的樣片是注意到了這一點。
·在每段末尾都提到了米老鼠:當哈特曼走到隊伍的前面,沖著喬克和派爾大喊:「這是什麼米老鼠屎啊?」在軍隊穿過戰火中的城市時,從米老鼠俱樂部里,喬克和大家一起唱歌,第三次出現米老鼠是在出版社,可以在喬克後面的窗戶附近看到一隻米老鼠的圖形。
·R.李·厄梅幾乎在所有的場景里都不能眨眼睛。
·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女兒薇薇安·庫布里克在越南的場景中客串了一個小角色,喬克和拉夫特曼遇到一些洞開的墓穴。可以看到薇薇安拿著一台移動攝影機,對著墳墓進行拍攝。
·電影的所有場景均在英格蘭攝制完成。
·在電影的第一部分,有一系列關於軍營里軍事訓練的場景,為了保證畫面上每一個士兵都能焦點對准,設計了特殊的透鏡。庫布里克的意圖是,沒有誰是特別的,對他們應該一視同仁。
② 一部電影的名字!!!
《第二十二條軍規》
是這個不?
③ 美國電影,一個菜鳥在軍隊訓練中經常被訓斥,後來精神崩潰,瘋狂殺人的電影,名字是什麼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是一部描述美國海軍陸戰隊與越南軍隊的戰爭片,導演為斯坦利·庫布里克,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電影之一。越戰期間,加入海軍陸戰隊的一群年輕人被剃了光頭,來到新兵訓練營。負責訓練他們的軍士長時常羞辱他們,還給他們取難聽的外號
④ 求全金屬外殼FullMetalJacket(1987)主演馬修·莫迪恩、亞當·鮑德溫、文森特·多諾費奧的免費高清視頻
鏈接:https://pan..com/s/1eQw27SHP1ZHg5onRmJ8KvA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邁克爾·海爾/古斯塔夫·哈斯福德
主演:馬修·莫迪恩/亞當·鮑德溫/文森特·多諾費奧/李·厄米/道林·海伍德/
類型:劇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美國
語言:英語/越南語
上映日期:1987-06-17
片長:116分鍾
又名:烈血焚城(港)/金甲部隊(台)/金甲戰士
該劇講述了越戰期間,美軍大量徵兵。大批年輕人應征入伍,在新兵營接受「殘忍」的訓練。「傻瓜」比爾運動神經不發達,常常犯錯而連累所有人一起受罰。「小丑」(馬修•莫迪恩MatthewModine飾)奉命幫助比爾,但比爾還是老犯錯誤,連累其他人。大家忍無可忍下打了他一頓,比爾從此變得精神恍惚,在新兵營畢業前夕槍殺教官後吞槍自殺。
「小丑」隨後分到了軍隊新聞組。他在采訪中看到了當時的同伴們都已經變得麻木、殘忍。一次,「小丑」隨「牛仔」執行任務時,遭到越共狙擊手伏擊,「牛仔」亦不幸中彈身亡。眾人經過一番搜索,擊傷了狙擊手。「小丑」發現狙擊手竟是一個年輕少女。有人提議留下她掙扎而死,「小丑」在少女「殺了我」的哀求聲中,扣下了扳機。
⑤ 跪求全金屬外殼1987年上映的由馬修·莫迪恩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全金屬外殼》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2a3OtMb8ewlNXvqoL52Kbw
《全金屬外殼》是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亞當·鮑德溫、文森特·多諾費奧、R·李·艾爾米等主演的戰爭片,於1987年6月17日在美國上映。
⑥ 中間一個戴帽子警察和一群白衣服男人扛著長槍摸褲襠電影名字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是一部描述美國美國海軍陸戰隊與越戰的戰爭片,導演為斯坦利·庫布里克,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電影之一。
中文名:全金屬外殼
外文名:Full Metal Jacket
其它譯名:金甲戰士 / 金甲部隊 / 烈血焚城
製片地區:英國 / 美國
製片成本:$17,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1985年7月 - 1986年9月
導演:Stanley Kubrick
編劇:Gustav Hasford /Michael Herr等
類型:劇情/戰爭
主演:亞當·鮑德溫,馬修·摩丁,文森特·諾費奧,艾利斯·霍華德,斯蒂夫·哈德森,R·李·艾爾米
片長:116 min
上映時間:1987年6月17日
⑦ 《全金屬外殼》中上校是誰演的
中文片名:《全金屬外殼》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主演:馬修·莫迪恩
長度:90分鍾
時間:1987年
影片類型:戰爭倫理的影片
越戰期間,加入海軍陸戰隊的一群年輕人被剃了光頭,並分配寢位,負責訓練他們的上校時常羞辱他們,還給他們取難聽的外號,「傻瓜比爾」由於是胖子,動作老是出錯,因此成為最經常被上校修理的人。班長「小丑」耐心照顧他。但傻瓜比爾再次的失誤,令上校憤怒地懲罰全隊,夥伴們終於忍無可忍,將傻瓜比爾痛揍了一頓。之後,傻瓜比爾開始對槍自言自語,他發揮了射擊的才華,連上校也贊賞他終於可以成為偉大的「殺人機器」,就在出發前往越戰戰場的那晚,傻瓜比爾在他的M14裝滿「全金屬外殼子彈」(Full Metal Jacket),一槍打死上校,然後自己也含槍自殺。
選擇編入新聞組的小丑,被長官派去前線采訪,小丑看見年輕的士兵們已經麻木,在越共屍體旁飲酒、一面笑一面在直升機上掃射逃走的村民。他隨眾巡視,誤入未掃盪的地區,大家遭到狙擊手埋伏,犧牲了好幾位同伴後,他們終於確定狙擊手藏身的建築物,小丑落單時忽然發現狙擊手,對方原來是個非常年輕的少女!隨他而來的攝影員開槍救了他,少女在地上痛苦的掙扎,一名士兵要大家離開,任那少女在此地腐朽。在少女的「殺了我」的哀求中,小丑終於拿起,扣下扳機…
⑧ 長官罵一群人是哪一部外國電影
《全金屬外殼》 Full Metal Jacket (1987)
導演: 斯坦利·庫布里克
編劇: Gustav Hasford / Michael Herr / 斯坦利·庫布里克
主演: 亞當·鮑德溫 / 馬修·莫迪恩 / 文森特·多諾費奧 / 李·厄米 / Kevyn Major Howard
類型: 劇情 / 戰爭
⑨ 斯坦利·庫布里克最後一部作品是什麼
斯坦利·庫布里克最後一部作品是湯姆·克魯斯夫婦主演的電影《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
斯坦利·庫布里克介紹如下: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出生日期 1928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9年3月7日
出生地點 紐約 國家或地區 美國
人物簡介: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斯坦利·庫布里克於1928年7月26日出生在美國紐約。盡管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差,但一直都被認為是一個聰明而有天分的學生。1940年,庫布里克做醫生的父親決定將他送往加利福尼亞跟叔叔住在一起,希望環境的改變能讓他在學習上有所進步。1941年,庫布里克從布郎克斯回到父母身邊完成他初中最後一年的學習,他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終於有了些進步。為了讓庫布里克有些業余愛好,他的父親教會了他國際象棋。正如父親所希望的那樣,庫布里克狂熱地迷上了象棋,而且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國際象棋高手。國際象棋在庫布里克後來的生涯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常常用來對付不合作演員的工具,而且也是他的電影中風雅生活的象徵。
在庫布里克13歲生日上,他的父親做了一個現在看來非常明智的決定——送給他一部照相機。很快,庫布里克成了攝影發燒友,為了照相,他走遍了紐約市的大街小巷,並在朋友的暗房裡加工。當他賣出第一張照片給《看(Look)》雜志後,他認識了雜志里的專業攝影師們,並在17歲的時候的到了第一份工作——見習攝影師。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庫布里克定期地在《看(Look)》雜志上發表作品,並開始如飢似渴地接連觀賞各種電影,成了忠實的電影迷。隨後,他跟朋友星格·亞里山卓一起策劃拍攝一部自己的電影。1950年,庫布里克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投資拍攝記錄片《搏鬥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此後,他又接著拍攝了其他幾部記錄短片(《飛行牧師(Flying padre)》和《航海家(The Seafarer)》)。
通過吸引投資和中央公園里的國際象棋大戰,庫布里克終於能夠在加利福尼亞完成他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厭惡與恐懼(Fear an Desire)》(1953)。電影上映後,盡管各方評論褒貶不一,但對庫布里克的導演天分卻是眾口一詞贊不絕口的。庫布里克接下來的兩部電影《殺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和《謀殺(The killing)》(1956)使好萊塢開始關注這個新起之秀。並在1957年讓他導演了由科爾克·道格拉斯(Kurk Dauglas)主演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其後,道格拉斯再次找到庫布里克並鼓動他接手《斯巴達克司(Spartacus)》(1960)的導演工作。當時的一些輿論認為,庫布里克會被這部高難度的電影難倒,因而可以收斂一點銳氣。但事實上,庫布里克接受了這個挑戰,在電影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靈感和風格。許多參與拍攝的工作人員都不習慣於他的風格:攝影師羅素·麥提(Russell Metty)向製片人抱怨庫布里克搶了他的工作。而庫布里克的贊助商則勸告麥提放手讓給庫布里克自己去做,而他只要袖手旁觀就好了。麥提照做了,但諷刺的是,麥提竟憑藉此片獲得了最佳攝影的學院大獎。
庫布里克的下一個計劃是要導演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獨眼傑克(One-Eyed Jacks)》(1961),但由於談判破裂,最後白蘭度自己導演了這部電影。對好萊塢已經厭倦並結束了自己第二段失敗的婚姻(第一任妻子死於槍擊)後,庫布里克決定移民英國(盡管庫布里克擁有機師執照,但還是有傳聞他害怕飛行),他其後的所有電影作品都在英國完成。庫布里克在英國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是《洛麗塔(Lolita)》(1962)。在這部電影里,庫布里克異常小心地建構和引導,以便它可以便它可以通過審查委員會的嚴格審查。在當時,審查委員會能輕易地毀掉一部電影在商業上的所有成就。
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對庫布里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冒險,在此之前,原子彈從來沒有被用來充當過喜劇的主題。由於原本是為舞台劇創作的劇本,庫布里克覺得有太多自己創作的橋段過於滑稽荒誕而不能運用在電影里。但因為庫布里克的電影在評論界和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使得他能夠在財政上和藝術上擁有很大的自由去完成任何自己喜歡的主題。在這一段時間里,庫布里克關注的事物開始多樣化,在各個階段他總是同時有著好幾個計劃:《藍月亮(Blue Moon)》(一個關於好萊塢第一部色情電影的故事),《拿破崙(Napoleon)》(一個電影版的歷史傳記,但由於工作組在另一個類似題材上的失敗而放棄),《戰爭謊言(Wartime Lies)》(以二戰中的歐洲為背景,但最終由於《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出現而放棄),以及《狂想曲(Rhapsody)》(後來被拍成了《大開眼界(Eyes Wide Shut)》(1999))。這些計劃都沒有在當時完成,而他所完成的是一部與科幻小說作家阿瑟·C·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電影受到了空前的贊譽,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拍得最好的科幻片。這以後,它成了科幻片的一個里程碑,也成為所有後來的科幻片竟相模仿的對象。在《2001:太空奧德賽》之後,庫布里克完成了作品《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它和《洛麗塔》一樣,引起了極大的爭論,成為當年的話題之作。但與《洛麗塔》不同,這次議論的焦點不僅是對性的描寫,還有對暴力的表現。1975年,庫布里克導演了《巴里·林頓(Barry Lyndon)》,這部電影成為了他事業上和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至此,庫布里克對導演協議以及演員跟工作人員的盡善盡美有了出了名的苛刻要求。演員們往往被要求連續不斷地拍攝數十個鏡頭而不能休息。
在拍攝一部電影的過程中,庫布里克帶領攝制組來到戰火連天的愛爾蘭。在那裡,他們被告知將成為愛爾蘭共和軍攻擊目標。製片人立即離開了愛爾蘭,而庫布里克渴望隱私和寧靜的願望使他從此開始考慮隱居。1973年,在拒絕導演《招魂者(The Exorcist)》後,庫布里克製作了他自己的恐怖片《閃靈(The Shining)》(1980)。而史提芬·金(Stephen King)(《閃靈》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並不滿意庫布里克對他的小說的改編(事實上,史提芬·金在後來自己又寫了同一個故事的劇本,並在1997年拍成了電影)。《閃靈》之後,庫布里克終於如願以償開始了隱居的日子。經過了7年的休養生息後(在這期間他再次結婚),庫布里克才再次執導《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這部電影繼續承襲了庫布里克在評論界的極高贊譽並再一次證明了他的票房神化。
進入90年代,庫布里克著手開始與布萊恩·艾爾迪斯合作新片《A.I.》。同時,他導演拍攝了由湯姆·克魯斯夫婦主演的電影《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遺憾的是,庫布里克沒能親眼目睹這部電影的面世。1999年3月7日,一代偉大的電影藝術家庫布里克在英國英格蘭的赫特福德郡與世長辭。
「銀幕是一個如此神奇的媒介,它能在傳達情緒與感情的同時仍然饒有趣味。我想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藝術所無法企及的。」 ——斯坦利·庫布里克 ,1970
庫布里克電影特色:
1、幾乎所有的庫布里克電影都有旁白如:《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閃靈(The Shining)》中有代替旁白的標題卡片。
2、庫布里克的電影常常根據小說改編:《洛麗塔(Lolita)》,《殺手之吻(Killer』s Kiss)》。
3、電影中常常出現子彈沿著長得有些誇張的牆平行而又快速地射出:《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
4、庫布里克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滅絕人性的、非人性化的傾向。
5、對稱的構圖以及鏡頭的頻繁拉伸。
6、電影中常常構造出三方沖突。
7、電影中常常有對激烈的面部表情的大特寫。
8、在需要一串號碼時,庫布里克特別偏愛「114」:這串數是奇愛博士中的解碼器的名字;是《2001:太空奧德賽》中木星探索者的出廠號碼。
9、所有的庫布里克影片中總有一個場景是發生在浴室里的。庫布里克作品年表:
50年代:
《搏鬥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1951)擔任導演、剪接、音效
《飛行牧師》Fliying Padre(1951)擔任導演、編劇、攝影
《航海家》The Seafarers(1952)擔任導演、剪接、攝影、音效
《厭惡與恐懼》Fear and Desire(1953)擔任導演、編劇、製片、剪接、攝影
《殺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擔任導演、編劇、製片、剪接、攝影
《謀殺》The Killing(1956)擔任導演、編劇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擔任導演、編劇
60年代:《洛麗塔》Lolita(1960)擔任導演
《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1962)擔任導演、編劇
《斯巴達克思》Spartacus(1964)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2001》2001:Space Odyssey(1968)擔任導演、編劇
70年代: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巴里·林頓》Barry Lyndon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80年代:《閃靈》The Shinning(1980)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90年代:《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⑩ 史坦利· 庫布里克
這絕對是位大師級的人物,可惜好萊塢不長眼睛,天妒英才啊,該死的學院派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出生日期 1928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9年3月7日
出生地點 紐約 國家或地區 美國
人物簡介: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斯坦利·庫布里克於1928年7月26日出生在美國紐約。盡管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差,但一直都被認為是一個聰明而有天分的學生。1940年,庫布里克做醫生的父親決定將他送往加利福尼亞跟叔叔住在一起,希望環境的改變能讓他在學習上有所進步。1941年,庫布里克從布郎克斯回到父母身邊完成他初中最後一年的學習,他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終於有了些進步。為了讓庫布里克有些業余愛好,他的父親教會了他國際象棋。正如父親所希望的那樣,庫布里克狂熱地迷上了象棋,而且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國際象棋高手。國際象棋在庫布里克後來的生涯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常常用來對付不合作演員的工具,而且也是他的電影中風雅生活的象徵。
在庫布里克13歲生日上,他的父親做了一個現在看來非常明智的決定——送給他一部照相機。很快,庫布里克成了攝影發燒友,為了照相,他走遍了紐約市的大街小巷,並在朋友的暗房裡加工。當他賣出第一張照片給《看(Look)》雜志後,他認識了雜志里的專業攝影師們,並在17歲的時候的到了第一份工作——見習攝影師。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庫布里克定期地在《看(Look)》雜志上發表作品,並開始如飢似渴地接連觀賞各種電影,成了忠實的電影迷。隨後,他跟朋友星格·亞里山卓一起策劃拍攝一部自己的電影。1950年,庫布里克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投資拍攝記錄片《搏鬥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此後,他又接著拍攝了其他幾部記錄短片(《飛行牧師(Flying padre)》和《航海家(The Seafarer)》)。
通過吸引投資和中央公園里的國際象棋大戰,庫布里克終於能夠在加利福尼亞完成他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厭惡與恐懼(Fear an Desire)》(1953)。電影上映後,盡管各方評論褒貶不一,但對庫布里克的導演天分卻是眾口一詞贊不絕口的。庫布里克接下來的兩部電影《殺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和《謀殺(The killing)》(1956)使好萊塢開始關注這個新起之秀。並在1957年讓他導演了由科爾克·道格拉斯(Kurk Dauglas)主演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其後,道格拉斯再次找到庫布里克並鼓動他接手《斯巴達克司(Spartacus)》(1960)的導演工作。當時的一些輿論認為,庫布里克會被這部高難度的電影難倒,因而可以收斂一點銳氣。但事實上,庫布里克接受了這個挑戰,在電影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靈感和風格。許多參與拍攝的工作人員都不習慣於他的風格:攝影師羅素·麥提(Russell Metty)向製片人抱怨庫布里克搶了他的工作。而庫布里克的贊助商則勸告麥提放手讓給庫布里克自己去做,而他只要袖手旁觀就好了。麥提照做了,但諷刺的是,麥提竟憑藉此片獲得了最佳攝影的學院大獎。
庫布里克的下一個計劃是要導演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獨眼傑克(One-Eyed Jacks)》(1961),但由於談判破裂,最後白蘭度自己導演了這部電影。對好萊塢已經厭倦並結束了自己第二段失敗的婚姻(第一任妻子死於槍擊)後,庫布里克決定移民英國(盡管庫布里克擁有機師執照,但還是有傳聞他害怕飛行),他其後的所有電影作品都在英國完成。庫布里克在英國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是《洛麗塔(Lolita)》(1962)。在這部電影里,庫布里克異常小心地建構和引導,以便它可以便它可以通過審查委員會的嚴格審查。在當時,審查委員會能輕易地毀掉一部電影在商業上的所有成就。
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對庫布里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冒險,在此之前,原子彈從來沒有被用來充當過喜劇的主題。由於原本是為舞台劇創作的劇本,庫布里克覺得有太多自己創作的橋段過於滑稽荒誕而不能運用在電影里。但因為庫布里克的電影在評論界和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使得他能夠在財政上和藝術上擁有很大的自由去完成任何自己喜歡的主題。在這一段時間里,庫布里克關注的事物開始多樣化,在各個階段他總是同時有著好幾個計劃:《藍月亮(Blue Moon)》(一個關於好萊塢第一部色情電影的故事),《拿破崙(Napoleon)》(一個電影版的歷史傳記,但由於工作組在另一個類似題材上的失敗而放棄),《戰爭謊言(Wartime Lies)》(以二戰中的歐洲為背景,但最終由於《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出現而放棄),以及《狂想曲(Rhapsody)》(後來被拍成了《大開眼界(Eyes Wide Shut)》(1999))。這些計劃都沒有在當時完成,而他所完成的是一部與科幻小說作家阿瑟·C·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電影受到了空前的贊譽,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拍得最好的科幻片。這以後,它成了科幻片的一個里程碑,也成為所有後來的科幻片竟相模仿的對象。在《2001:太空奧德賽》之後,庫布里克完成了作品《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它和《洛麗塔》一樣,引起了極大的爭論,成為當年的話題之作。但與《洛麗塔》不同,這次議論的焦點不僅是對性的描寫,還有對暴力的表現。1975年,庫布里克導演了《巴里·林頓(Barry Lyndon)》,這部電影成為了他事業上和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至此,庫布里克對導演協議以及演員跟工作人員的盡善盡美有了出了名的苛刻要求。演員們往往被要求連續不斷地拍攝數十個鏡頭而不能休息。
在拍攝一部電影的過程中,庫布里克帶領攝制組來到戰火連天的愛爾蘭。在那裡,他們被告知將成為愛爾蘭共和軍攻擊目標。製片人立即離開了愛爾蘭,而庫布里克渴望隱私和寧靜的願望使他從此開始考慮隱居。1973年,在拒絕導演《招魂者(The Exorcist)》後,庫布里克製作了他自己的恐怖片《閃靈(The Shining)》(1980)。而史提芬·金(Stephen King)(《閃靈》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並不滿意庫布里克對他的小說的改編(事實上,史提芬·金在後來自己又寫了同一個故事的劇本,並在1997年拍成了電影)。《閃靈》之後,庫布里克終於如願以償開始了隱居的日子。經過了7年的休養生息後(在這期間他再次結婚),庫布里克才再次執導《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這部電影繼續承襲了庫布里克在評論界的極高贊譽並再一次證明了他的票房神化。
進入90年代,庫布里克著手開始與布萊恩·艾爾迪斯合作新片《A.I.》。同時,他導演拍攝了由湯姆·克魯斯夫婦主演的電影《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遺憾的是,庫布里克沒能親眼目睹這部電影的面世。1999年3月7日,一代偉大的電影藝術家庫布里克在英國英格蘭的赫特福德郡與世長辭。
「銀幕是一個如此神奇的媒介,它能在傳達情緒與感情的同時仍然饒有趣味。我想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藝術所無法企及的。」 ——斯坦利·庫布里克 ,1970
庫布里克電影特色:
1、幾乎所有的庫布里克電影都有旁白如:《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閃靈(The Shining)》中有代替旁白的標題卡片。
2、庫布里克的電影常常根據小說改編:《洛麗塔(Lolita)》,《殺手之吻(Killer』s Kiss)》。
3、電影中常常出現子彈沿著長得有些誇張的牆平行而又快速地射出:《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
4、庫布里克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滅絕人性的、非人性化的傾向。
5、對稱的構圖以及鏡頭的頻繁拉伸。
6、電影中常常構造出三方沖突。
7、電影中常常有對激烈的面部表情的大特寫。
8、在需要一串號碼時,庫布里克特別偏愛「114」:這串數是奇愛博士中的解碼器的名字;是《2001:太空奧德賽》中木星探索者的出廠號碼。
9、所有的庫布里克影片中總有一個場景是發生在浴室里的。庫布里克作品年表:
50年代:
《搏鬥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1951)擔任導演、剪接、音效
《飛行牧師》Fliying Padre(1951)擔任導演、編劇、攝影
《航海家》The Seafarers(1952)擔任導演、剪接、攝影、音效
《厭惡與恐懼》Fear and Desire(1953)擔任導演、編劇、製片、剪接、攝影
《殺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擔任導演、編劇、製片、剪接、攝影
《謀殺》The Killing(1956)擔任導演、編劇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擔任導演、編劇
60年代:《洛麗塔》Lolita(1960)擔任導演
《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1962)擔任導演、編劇
《斯巴達克思》Spartacus(1964)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2001》2001:Space Odyssey(1968)擔任導演、編劇
70年代: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巴里·林頓》Barry Lyndon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80年代:《閃靈》The Shinning(1980)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90年代:《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擔任導演、編劇、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