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怎麼評價陳凱歌導演
霸氣獅子男陳凱歌。
現在呢?還強強聯合什麼勁啊?有流量你就來吧,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票房,這就像我出門打仗,將軍是霍去病,參謀是諸葛亮,可是士兵全是小娃娃,這還打個啥,也就小娃娃們的衣食父母為了支持自家小娃娃花錢看電影唄。
② 陳凱歌老師的電影是什麼風格的,他的電影表達了什麼
首先,電影好不好是由多個層面共同作用的,劇本,演員的演技,服化道特都很重要,當然,還包括導演的審美。以上有一兩個方面做到拔尖,其他方面也要不拖後腿才算是好電影(其實還要考慮到觀眾的喜好)。陳凱歌大導善於調教演員,可以理解為他能夠指導演員的表演達到他的預期,但是他期望表達的東西是不是觀眾期望看到的呢?票房已經給出了答案。當然其他方面的要素是否達到水準也是重要原因吧。
我覺得他的電影挺好的,妖貓傳第一遍我去電影院看,我覺得無論視覺還是劇情都很完美,沒想到那麼多差評。後來我在家又看了好幾遍,每看一遍都是享受。趙氏孤兒和搜索也很好的,也是值得看好幾遍的。道士下山第一遍看覺得很俗,後面又看了兩遍覺得也挺好的。就像姜文的邪不壓正,第一遍看覺得也沒那麼好。後面再看幾遍就更加明白導演為什麼這么拍了。個人很喜歡讓子彈飛。也很喜歡妖貓傳。也很喜歡中國電影。
③ 如何評價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搜索》
搜索我看過,一邊看一邊心疼女主,最後讓人深思。生活中人雲亦雲帶著自我感知去判定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太多了,只願世間多一些理解和深層次的善意而不是膚淺的表面起鬨所謂正義。
④ 《趙氏孤兒》中體現了哪些體現陳凱歌個人導演風格的元素
我喜歡陳凱歌,他的片子每逢上映,我都會去影院捧場,雖然每每都覺得不盡如人意,但是我始終都對他抱有期待,想知道他下一部拍什麼,會不會拍得令人滿意,從未有過看完三槍之後對張藝謀的那種絕望。
我覺得陳凱歌是一個有很高追求、極度理想化的人,也是一個內心世界很豐富,特別愛做白日夢的人。 他總是很認真地想要通過影片傳達某種概念,某種價值觀,或者說構建一個世界。他的影片甚少是純奔著票房去,不存在觀眾看得樂就好,也絕沒有像三槍那樣形式大於內容,看完不知道要說什麼的作品。
一部《趙氏孤兒》橫空出世,被譽為「陳凱歌《霸王別姬》後最好的作品,葛優《活著》後最好的表演」。在中國電影史無前例地沖頂100億票房的關口,人們仍然把目光放在陳凱歌身上,「影片上映後,不管有什麼評價,我們都要照單全收。有不好的地方,我們要對觀眾說:敬請原諒,下回改正。」這又充分體現了凱哥的自我更新、追求卓越的態度。
⑤ 陳凱歌的藝術風格
陳凱歌的電影,關心文化,關心人類命運,喜歡構件語言故事,在這個意義上,他是一個「具有哲學思維頭腦並努力是自己的影片也達到哲學思維水準的人」。
陳凱歌導演說過一句話:電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會,去共同分享一個夢想。作為中國電影的一個造夢者,陳凱歌始終頂著一顆有很多文學和思想成分的巨大頭顱,將他的文化思辨,憂患意識,才華激情,通通澆築進電影這門在一些人看來容量有限的藝術當中。
在他的光影世界裡,電影不再是單純的再現生活的手段,而是一種揭示和評價生活的工具。藉助這種工具,他大膽地抒發自己的感受,以一種批判的目光來審視人的生存狀態,追溯這種狀態背後所沉澱下來的文化傳統,並對其進行理性的反思。
常常可以在他寓意復雜和精心營造的視覺效果和聲音效果中體會到他那種尖銳的批判鋒芒。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味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
⑥ 陳凱歌電影的藝術特色
創作特點
哲理性
在第五代之前,中國好電影的標準是好故事基礎上的人物性格化,而陳凱歌則把好電影樹立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的電影充滿了思辨色彩,在傳統的故事層面上加了象徵或隱喻。像《黃土地》、《孩子王》、《邊走邊唱》,都展示了「特定的時期歷史的延續性和變革性,對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經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上認識社會,理解人生,使其作品對現實的審視躍入較高的哲理層次」。從這一點上看,陳凱歌更像一個電影哲人,他的電影是「優美」和「崇高」兼優的藝術精品。文化性與其說陳凱歌的電影是藝術電影,不如說他的電影是文化電影。陳一直在他的電影中對中國文化進行反思。他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是全面的,更具批判性,也更凌厲。電影性陳也具有第五代導演的共性,對電影語言的開拓充滿了期待和好奇心。從他的第一部作品《黃土地》中便可以看出來。《黃土地》的空間造型感很強,也很極端,最典型的構圖是把黃土作為主體,占據了一塊銀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寄放在畫框的邊緣,被壓縮的極其渺小。
⑦ 陳凱歌所拍攝的電影,都有什麼風格
作為中國大陸第五代領軍人物導演陳凱歌,一直被人當作富有精英意識和批判意識的知識分子型導演,一位富有浪漫文學氣息的導演。既能寫得一手好字,也能習一手好文。陳凱歌四十年的導演經歷共出產了16部電影。
《霸王別姬》成了中國第一個獲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導演,為華語電影樹立了難以逾越的豐碑,也以一部《無極》在中國電影商業化的浪潮中尷尬轉型,飽受爭議。他以駕馭歷史題材見長,也偶有涉足當代題材、嘗試玄幻類型,作者風格明顯,充滿人文情懷。
陳凱歌這么多年以來仔細算算也算是大大小小,好的壞的拍了十幾部作品了。但是現在說起來,能想起來的一定是《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而這部影片不僅在中國影響巨大,也在國際電影市場上影響很大,這部電影還在1993年獲得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這也是第一部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電影。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⑧ 以陳凱歌的電影為例,分析他的電影,再以<<無極>>主要介紹陳凱歌
看完電影,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是一部宏大的作者電影。然而,「宏大的作者電影」聽上去不是很矛盾嗎?這也就是此片的缺陷所在。
以前看過一篇報道,說《無極》在北京秘密放映,觀者的感覺是,場面夠壯觀,但是故事情節很一般。沒想到看了之後,果然這個感覺非常強烈。
但你又覺得奇怪了,編劇就是陳凱歌本人啊,每當深沉的娛樂記者和他探討這部影片的創作意圖時,他又說得那麼頭頭是道富於哲理,讓人的確佩服,在電影頻道播出的《無極》拍攝花絮的時候,你也看得到導演多麼精心地在跟演員講戲,掰開了揉碎了充滿激情地,演員也聽得很深入,頻頻點頭……可為什麼片子出來,陳凱歌滿腔的激情和3年的辛苦打拚,以及3個億流水白銀恍然間讓人覺得輕飄飄呢?
其實就是因為這個作者電影場面過於宏大了。他要拍自己的寫的故事,又要拍商業大片,他就駕馭不了了。
也就是說,導演的注意力被不斷地大量地分散著,他要顧及視覺效果,要和各國頂尖的電影人溝通,還要集中精力自己內心的故事,這個,除非是神,要不然很難面面俱到。不是面面俱到並非最壞的結果,最壞的結果是,因為想要面面俱到,而散了神兒,東一拳西一腳,連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都表現不出來了。如果眼睛是靈魂的窗口,而如果電影有自己的眼睛的話,它的眼神是散的。
這個最基本最核心的,還是陳凱歌心理的故事,他一定是被自己感動了,可就像生活中最普通的道理一樣,有的時候你的目標是那麼明確,你是那麼志在必得,可就是在這個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你迷路了。陳凱歌忽略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才華橫溢並不能防止你顧此失彼。
更何況,這個故事的架構本身就很普通,從很多別的文藝作品中都能找到類似的編劇智慧,所以他要做的是怎麼添加更多的細節去完善這個故事,用一個講述者的身份把自己心中的哲理表達得更加到位。
但也許,我只是說也許,陳凱歌想講故事,他很自信自己講故事的能力,所以他忽略了「專心」講故事的意義。
因為他太自信,因為他雖然才華橫溢,但是並非一個堅定的人。
這部電影作為一個商業大片所需要的氣勢,以及國際化標准,以及入圍奧斯卡的野心分散了他的注意力,正是陳凱歌電影生涯的一個隱喻,當他想拍一部好的電影的時候,他總是想得太多,票房,觀眾,美國人,國際大獎,海外市場,輿論,都是些事關名利的東西。所以他會徘徊,會以他的聰明和狡黠想出一個萬全之策,至少不會全盤皆輸。這樣,他往往會忽略一個道理,好的電影是發自內心全力以赴的,是這個導演在拍片的時候只想怎麼把這個電影按自己的意思拍出來的明確目的,而不是什麼「萬全之策」。他更忘了一點,如果自己只是專心拍電影,他是可以拍出優秀的影片的,因為他畢竟是一個了不起的導演。
看一次采訪,陳凱歌說,自己電影中的人物映射了現代很多中國的典型人物,他說,像傾城,光明,無歡這樣的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你都找得到。其實,看了電影才知道,《無極》更影射了導演本人的心態。
據說現在陳凱歌和張藝謀關系,已經淡化到普通的「同學關系」了,但這兩個人確有殊途同歸的意思,就是都走偏了。正所謂我生有涯願無盡,別看他們已經被推到了要高山仰止的境地,他們希望得到的還要更多,而這個更多,並不是好的電影,是看上去是電影卻和電影無關的東西。說是名與利未免太直接了,或者也不是那麼准確,但在他們的這種索取當中,能感覺到他們內心的迷失,說嚴重點就是「魔杖」了,也能感覺到骨子裡的不自信。
因為只有不自信的人,才喜歡做些「好大喜功」的事情。而他們內心深處,拔不掉的刺,無非就是好萊塢的虛榮,奧斯卡的虛榮。
而你想想,他們為中國電影的貢獻是什麼呢?只是不斷拍出些真正意義上沒有意思的電影嗎?他們扶植過哪些新的電影導演呢?他們監制過那些小成本卻非常中國的電影呢?他們力挺過那些除了演員之外的電影人呢?
如果說陳凱歌是《無極》中的誰,那我說,他就是光明。一個自負的英雄,有天才的氣魄,卻又因為欲壑難平總是不能光明磊落,最終難行正道。
當然,也許他的理想狀態是昆侖,可他永遠不可能是,因為他放不下的東西太多。在名利與理想之間,在容易的與正確的之間,常常要天人交戰。
電影中有一句台詞是說「真正的速度是看不到的,就像四季變換,就像日升月落。」是啊,真正的速度既是看不到的,也是不可逆轉的,不知不覺間,陳凱歌從《霸王別姬》的陳凱歌變成了《無極》陳凱歌,張藝謀從《活著》的張藝謀,變成了《十面埋伏》的張藝謀,他們誰都回不去了,因為他們對電影創作本身的渴望還不夠強烈。
⑨ 怎樣評價導演陳凱歌
陳凱歌(原名:陳皚鴿,1952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男導演,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也是首位獲得金棕櫚獎的華人導演。 輝煌過後還是遭遇了滑鐵盧,《風月》那時候反響就很一般但是還算可以接受,但是後來的《荊軻刺秦王》才是真的讓他一下子跌下了曾經的輝煌,並且再也沒有恢復到當初的輝煌起點。其實不管這兩部作品多麼的一般,但是肯定也都是他嘔心瀝血之作,他也不曾想到,心裡肯定也難受極了,在《刺秦》電影院首映式的時候看著他拿著氣球上台,內心不知道想什麼但是肯定很難受,但是還是得裝模作樣的跟觀眾互動,讓這樣一個巨片導演,在台上玩氣球實屬搞笑,結果也顯而易見,結束後罵聲一片,馬上召開了座談會,開始批鬥陳凱歌,陳凱歌內心不服輸,但是又不能反抗什麼,是多麼的憋屈。《刺秦》這部電影我看了好幾遍才看懂,覺得肯定不會像當初首映式那些人評價的那種爛片,肯定是他們沒有看懂就人雲亦雲了,雖然不是爛片,但是跟他以前的《霸王別姬》這種作品那肯定是遠遠不及。現在的陳凱歌也一直在尋找突破,改變自己,希望給大家帶來好的作品。
⑩ 陳凱歌的導演風格
陳凱歌至今沒有形成風格,他在中國三大殺壁大師陣營中墊底,馮小剛的賀歲劇風格感更強,張藝謀是人海戰術和超級純朴的強烈反差風格,陳凱歌基本仍在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