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囚徒》你能推理出結局嗎
生於1967年的加拿大籍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至今拍攝數量不多的電影,因《焦土之城》在83屆奧斯卡金像獎中被提名最佳外語片更被更多的人熟悉,而今年秋季公映的《囚徒》則啟用了休·傑克曼 ,傑克·吉倫哈爾兩位明星,這部帶有黑色電影元素的劇情電影則以獨特的手法展示出導演的電影追求,以女童失蹤案的偵破為主情節推進,在這個過程中帶出了對惡念,復仇,罪的思考。 《囚徒》這部電影題材比較嚴肅,有人甚至懷疑如果不是這兩個明星來演是否會有人願意看。難道這會使得導演卻步嗎?看完影片,我發現導演對於這個父親,警察,失蹤女童,嫌疑犯(同時是連環誘拐案的受害者),真凶等人物之間的關系的故事非常自信,他大概希望表述一個關於面對罪惡的好人怎麼辦的故事,會不會讓人想起《神秘河》,《十二宮》,《換子疑雲》,《告白》(日)等影片呢?這些都不屬於警匪對抗的電影類型,都是帶有懸疑元素的劇情片,主要突出的是人物關系和人物的轉變,當然,懸念在其中的設置也非常重要。我一琢磨,還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近來很少再看到《閃靈》這樣的電影,這當然不是指《招魂》或《鬼影實錄》系列這類恐怖電影,但《血色入侵》這樣一部比較透過吸血鬼比較寫實地展示反思校園欺凌以及暴力的電影就另當別論了。 影片《囚徒》的懸疑情節富有創意,首先,可以看到局限於受害者白人女童的做木工的父親的視角,這位父親認定了一個犯罪嫌疑人,警方表示其沒有足夠證據延時拘留,而引起了這位父親的憤怒繼而暗地綁架了這個犯罪嫌疑人,秘密拘禁,動用私刑,手段步步殘忍,另一方面,這名嫌疑人表現出似乎掌握了真相,但是無法正常述說,警方早就告訴這位父親,嫌疑人僅有10歲的智商,存在智力問題,交流有障礙,但是,這位父親則沒有考慮這些問題。影片隨後展示了多次劇情的轉折,首先,在女童失蹤第四天便開始在小鎮上自發進行了悼念儀式,而警察在儀式現場發現一個可疑的猥褻小熊玩具的神秘男子(此時,嫌疑人已經被拘禁),再者,是失蹤女童家中遭受了入侵,其三,是警察最終找到了這個神秘男子並在他的家中找到了帶有血跡的童裝,以及大量蛇類。就在警方要求這位父親來辨認衣物的時候,他仍然堅持他秘密拘禁第一次出現嫌疑人有同黨,絕非無罪。而警察也急於破案,逼供了所緝捕的神秘男子,結果,導致改名犯罪嫌疑人搶槍自殺。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都知道這兩名犯罪嫌疑人都不是系列兒童誘拐失蹤案的犯人,他們是這起案件的受害者,由於童年受到誘拐並遭受下葯以及精神摧殘,心靈遭受了巨大的創傷而存在讓人不安的表現,由於不能正常交流或行為不軌而成為案件的嫌疑人。當失去女兒,面對崩潰的妻子,暴躁的兒子,曾經承受過父親自殺的木匠凱勒非常執著於自己的正義,警察洛基在面對孩子失蹤家庭的壓力也慢慢失去控制力。故事的高潮是木匠凱勒終於識破了真凶,隻身闖到了真凶的家中,結果陷入了圈套,為了救女兒而自願跳入隱蔽的洞里,兇手真准備殺害女孩的時候,警察洛基趕到,真凶拔槍相對,洛基及時自衛。案件大白,然而凱勒在關在洞中無人察覺,由於凱勒用私刑對嫌疑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警察以為他畏罪潛逃。影片的結尾比較有心思,警察洛基在全部人員撤離案發現場的時候,隱約聽見了哨子的聲音,這個就是當初女孩失蹤前要去找的東西……可以猜測最後凱勒還是獲救了。
影片的視覺系統比較統一,選擇了人群散聚的小鎮,選擇在冬季拍攝,乾枯寒冷的氛圍更能增強內心的逼仄恐懼,而夜晚的場景,則布置了點光面與片光面來交織出疑案謎雲的焦灼感以及懸疑氛圍,這些是導演對於影片比較有作者創作意圖的表現形式。
為了心中的正義,不冷靜地幹了壞事,他們如何救贖呢?導演這么嚴肅地在講故事,但是最後還是欠缺些我當時看《處女泉》的釋懷,同樣是為了正義要復仇的故事,伯格曼給出了正義面對罪惡的解決之道,也是電影所傳達了「救贖比較容易實現」的企望吧。
② 韓國電影一個鄉村女孩向一名老師復仇的故事叫什麼名字
老師的恩惠 스승의 은혜(2006)
導演:林大雄
編劇:朴世烈/林大雄
主演:徐英姬/吳美熙/呂賢洙/朴孝俊/張誠源
類型:懸疑/驚悚/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韓國
語言:韓語
上映日期:2006-08-03(韓國)
片長:93 分鍾
又名:卸屍宴(台) / 謝師宴 / 恐怖同學會 / 先生的恩惠 / Bloody Reunion / My Teacher / To Sir, With Love
③ 姐妹齊心手撕渣男的電影
姐妹齊心手撕渣男的電影
電影《復仇少女組》Do Revenge
導演:詹尼弗·凱廷·羅賓遜
編劇:Celeste Ballard
主演:卡米拉·門德斯/瑪雅·霍克/蘇菲·特納/塔莉婭·萊德/里什·沙阿
You can't sit around like this all summer. Not again.
你不能整個夏天都這樣坐著 不能再這樣。
青春就該這樣啊。十五六歲的小屁孩,本就該如此斤斤計較,如此心血來潮,如此歇斯底里,如此小題大做。
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人對此當可不以為然,但在連青春本身都無法生長的土壤上,彌漫著的也只有檸檬的香氣了。
大人們總覺得高中生能有什麼煩惱,你們只是鬧著玩罷了,然而如今網路風暴輕而易舉就可以摧毀你,這可能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無法逃脫的陣痛。
所以在復仇的旅途上,他們各自也真正找到了值得信賴的伴侶。於是,故事主旨完成從復仇到追尋友情、愛情的範式轉化。
反霸凌的價值規訓正應該從這樣的失范主體上進行呈現和拓展,正如性騷擾問題一樣,如果不同共情於受害者所面臨的迫害情形、道德抉擇和嚴重後果。
劇情|喜劇|美國
④ 求電影名字--講一個小女孩的一家被殺了,然後自己復仇的故事。(外國的--女孩是印第安人)
在2011年,一部名為《哥倫比亞人》(Colombiana)的電影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印第安小女孩的故事,她目睹了自己的家人慘遭殺害。小女孩在經歷了巨大的悲痛和創傷之後,決定踏上復仇之路。
故事發生在一個充滿暴力和犯罪的環境中。小女孩在失去親人後,逐漸意識到復仇不僅是對她個人的正義追求,更是為了整個印第安社群發聲。影片通過小女孩的成長和轉變,展現了她如何從一個單純的受害者轉變為一名能夠自力更生、對抗邪惡力量的戰士。
電影不僅描繪了小女孩復仇的歷程,還揭示了她內心的掙扎和成長。在復仇的過程中,小女孩逐漸認識到復仇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暴力。最終,她學會了放下仇恨,用更積極的方式來幫助她的社群。
《哥倫比亞人》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復仇故事,它還探討了復仇與正義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經歷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影片的導演通過細膩的敘事手法,成功地將觀眾帶入了小女孩的世界,讓人們更加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他們的生存環境。
影片中的小女孩從一個無助的孩子成長為一名勇敢的戰士,她的故事激勵著觀眾思考復仇的意義,以及如何在面對不公時尋找更積極的解決方案。
這部電影不僅展示了小女孩的勇氣和決心,還揭示了社會中的黑暗面和不公現象。《哥倫比亞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它提醒人們在追求正義的同時,也要關注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