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的導演、製片人、監制、編劇、策劃、出品人等都是干什麼的大小順序是什麼
一般製作人許可權最大,導演其次。其它沒有大小順序,只是分工不同。
1.導演:主要負責電影中的演出部份,以及管理電影中的創意部份。如張藝謀、馮小剛。
2.製片人: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公司。負責劇本統籌、前期籌備、組建攝制組(包括演職人員以及攝制器材的合同簽訂)、攝制資金成本核算、財務審核;執行拍攝生產、後期製作;協助投資方國內、外發行和國內、外申報參獎等工作。如華誼兄弟、王中軍。
3.監制:可能和製片人是同一個人,也可能另有其人。管理整個電視或電影拍片流程相關環節的一切工作,如工作人員的尋找與協調,預算的控制,拍攝時間的進度等,讓電影能在合理的時間與預算下完成。
4.編劇:以文字的形式表述節目或影視的整體設計,作品就叫劇本,是影視劇、話劇中的表演藍本,成就突出的職業編劇被稱為劇作家。如電視劇《母儀天下》的王伊。
5.策劃:製片前中後期及過程中的對內製片工作和對外宣傳,廣告等等方面的工作,從而使電影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6.出品人:影片的投資人。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
電影製作流程:
1、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21世紀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資金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明星陣容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 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組建攝制組
攝影組包括:場記、化妝、道具、燈光、美術、後期指導、跟組剪接。
6、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宣傳方式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電影國際發行
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參加電影節
㈡ 一部電影或一部電視劇裡面的角色是由誰來定哪個演員來演的啊
當然是導演啊,而且導演也會親自去尋找演員,像《山楂樹之戀》裡面的主演 周冬雨,就是張藝謀親自去學校挑人的,後來網路上都是這么說的,由此可見,角色的決定都是由導演決定的啦!!!
㈢ 一部電影的劇組需要幾部分人組成
24,分別是導演、演員、攝影、美術、音樂、錄音、剪輯、副導演、場記、化妝、服裝、道具、置景、照明、製片主任、製片、劇務、場務、會計、出納、要特技攝影、特技美術、特技煙火、特技工藝。劇組的核心是導演。
導演,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
導演就好比軍隊的最高指引者,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
(3)一部電影的演員是誰定的擴展閱讀
劇組其他職務
1、演員
專職演出活動,或在表演藝術中扮演某個角色的人物。演員也是指參加戲曲、戲劇、電視劇、電影、舞蹈、曲藝、等表演的人員。在創作風格上,一般可分本色演員和性格演員兩種。
2、場務
劇務主任領導下的幾名劇務,場務各有分工。有的人負責車輛調配,有人負責食物、飲料的采購供應,有的人負責財經與會計共同解決經濟帳目問題。還有人負責全組人員的車、船、機票、開具各種證明信件等。
㈣ 一般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綜藝什麼的,演員是誰來定
按照正常的話應該是由導演根據演員是否符合演技要求來決定的。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在一部電影中投資方佔有很大的話語權,他們也會決定用哪個演員的。
㈤ 一部電影是怎麼來選演員的
你說的是《超級無敵追女仔2之狗仔雄心》嗎?你去看一下,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M1MTUxODg=.html
主演:陳百祥、黃智賢(飾李澤海)、楊恭如、張慧儀、吳辰君、谷德昭、麥家琪、林尚義
簡介:屈周刊專揭人私隱,公司擁有一隊訓練有素的狗仔隊,行動如職業特工隊,隨時候命四處搜羅天下丑聞。隊長辛力叻與隊員黑仔程和林諗臨,受命跟蹤四人女子樂隊,到船上采訪她們的行為舉動,三人與樂隊成員竟產生情愫,由追料變成追女仔,更與西周刊的狗仔隊展開采訪戰……
㈥ 一部電影的核心是演員還是導演亦或是編劇一部電影中演員是佔主導地位的嗎
從理論上說佔主導地位的是導演,好比人的身體和大腦的關系,好的導演是會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放在自己的作品裡,從而這部電影會被深深的烙上導演的風格,而其他的成員就像導演的左膀右臂,根據導演的需求來完成這部作品。但有時候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其他的人員的影響會超過導演,比如投資商的要求,過於出名的演員,製片,等等因素會影響到導演的主導作用,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通常這樣的作品會失去導演的個人風格而變成一部很平庸的作品,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
㈦ 中國第一部電影的主人公是誰演的
1905年,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誕生,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
㈧ 一個電影的演員陣容是由誰來決定
只能說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加分,導演,這個相當關鍵,頂級商業導演直接決定票房,影廳肯定會給面子,演員的陣容,片子本身的題材。生活片總歸是比不過劇情片和大片的,之前媒體宣傳與炒作對該片產生的吸引度,影院公司跟某片的合作,影片在播放後所受的關注度和吸引程度引發的放映量再調整。以上等等情況都會影響到放映量,我只能想到這么多了。
㈨ 一部電影用什麼演員,到底誰說的算
厲害的導演導演誰了算,不厲害的就是投資方說了算
㈩ 一部電影都有哪些主創人員
無論是前期、拍攝期、後期、找演員、定預算、攝影、燈光、美術、服裝、場地、宣傳,全部所有通通都要管。當然每個崗位都有專業人士協助,但導演每個環節都要留心,確保大家在腦內的影像是共同的,否則便會出錯。導演是什麼?導演的職責是什麼?導演乾的究竟是什麼?若然要認真答,可能要磨破兩片嘴唇! 編劇:劇本創作,從故事梗概到電影劇本的完成,編劇工作要時時與製片人、導演等合作與溝通,各行其是,最終難以形成合作,甚至根本談不上拍攝影片。編劇可以不必太過注重分鏡頭的藝術技巧,這是因為,即使編劇寫出較好的劇本,還不是供拍攝前的腳本(或工作台本),後者更細,需要攝影師做更多專業的工作,不是編劇能替代的。編劇,還是做好劇本范圍內有寫作為要。當然,懂得一些攝影師的工作性質與方法,也有助於文字劇本的寫作。與導演、製片人打交道的能力,屬於編劇的職業技能范圍。這要從兩個方面去認識。一是藝術特徵上的,即綜合藝術必然是綜合生產,藝術家的概念,既包括文學作者,也包括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當然,編劇是第一位的。不管導演是否兼職編劇,從行業類別上劃分,編劇還是第一位的。劇本劇本,一劇之本。但只有劇本還不是電影,還要進行另一個環節的工作,包括與導演等人打交道等。二從中國實際出發,看到中國文字作者好獨立工作,不太善於合作與共同勞動的特點,這與文化與文學傳統有關,有優點,也在綜合藝術生產中,缺乏合作的能力與技巧。教材把此點作為一個重點講述,很重要,特別要求初學者把這個環節看成編劇素質與能力的一種,非常正確。 攝影:究竟什麼樣的作品能成為「攝影」,圈內一直沒有能夠達成共識。據新版《辭海》解釋,「攝影,是通過膠片的感光作用,用照相機拍下實物影像,通稱照相。」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記錄影像的載體不只是膠片,還有CCD、CMOS等等。但萬變不離其宗,攝影的最主要的特點是真實記錄,離開了真實記錄,就不能稱其為真正的攝影。不管是「新攝影」、「觀念攝影」,還是利用計算機等工具創作的作品,只要是藉助了照相機以外的工具或手法,就不能稱其為攝影作品。 所以,類似於「新攝影」和「觀念攝影」等作品,如果也利用了其它的藝術表現手法,就只能稱其為「影像」作品,而不能是「攝影」作品。 美術:「美術」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通過構圖、透視、用光等藝術手段,在一定的空間中塑造直接可視的平面形象或立體形象的藝術。它是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藝術家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由於它塑造和描繪的是具體的、人們藉助視覺可以感覺到的實際物象的形狀外貌,這樣對象的外形便是美術的基礎,造形是美術的特殊功能,所以我們現仍稱它為造型藝術;還由於美術形象是在空間二維或三維中展開,所以人們也稱它為空間藝術;又由於美術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是客觀事物視覺形象的構成因素,人們欣賞時也是通過視覺感官感受到它的形象的,所以,美術又稱視覺藝術;從它存在的方式看,它是靜態藝術。這些說法均是分別從不同角度對美術進行形態上的把 握,沒有絕對的區分。世界上的美術作品,從物質材料和製作方法看,可以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設計、書法、工業設計、裝飾藝術等幾個門類,它們還可以從不同角度進一步細分。從用途角度看,美術還可分為純美術和工藝美術兩大系統。所謂純美術(fine art),主要指滿足精神娛樂和欣賞的需求,以審美為目的的繪畫、書法、雕塑、篆刻,有時也包括音樂和詩歌。因為這些美術凝結著社會文化意識和審美意識,所以有時有人亦稱之為文藝美術;所謂工藝美術,我們一般將它分實用美術、特種工藝品兩大類,它們主要包括建築、園林、工藝美術、工業設計。這些美術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能滿足人們在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物質需要。當然,這種劃分也不是絕對的。如編織工藝品、玩具、絹花等,它們介乎實用與純欣賞之間。可見,純美術並不排斥功利目的,工藝美術也不能完全丟棄追求美的目的。 策劃:策劃是一種程序。本質上是一種運用腦力的理性行為。基本上所有的策劃都是關於未來的事物,也就是說,策劃是針對未來要發生的事物作當前的決策。換言之,策劃是找出事物因果關系,衡度未來可採取之途徑,作為目前決策之依據。亦即策劃是預先決定做什麼,和詩作,如何做,誰來做。策劃如同一座橋,它連接著我們目前之地與未來我們要經過之處。……策劃的步驟是以假定目標為起點,然後制定出策略、政策,以及詳細內部作業計劃,以求目標之達成,最後還包括成效之評估及反饋,而返回起點,開始了策劃的第二次循環。具體地講,策劃有以下幾種含義: 第一,策劃所根據的事物是已經存在的,或按照事物的運動規律必然要出現的事物,而不是人們新創造出來的東西。第二,策劃只是把這些現成的事物按照一定的原則或規則作一些新的聯接、組合,使其成為一種新的事物而已。第三,這些新的事物主要表現為一定的活動或事件,而不是具體的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第四,通過這種連接和組合,策劃所產生的事件或活動,在本質上是一種智慧的創造,或者用馬克思的話說,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因此,第四、策劃出來的新事物具有新奇性、審美性、反常性、超前性等特點,能夠給人們帶來理性上的愉悅。 有的人說,策劃其實早就存在了,我們過去所說的工作計劃不就是策劃嗎?用策劃來取代計劃,不過是一種概念的翻新而已。事實不是這樣。因為「計劃」雖然也把現在的事物聯繫到未來,但它在本質上是按照習慣的思維方式對事物進行預先的安排,既不會進行超常規的連接、也不會有什麼創造性。而「策劃」的本質卻不是按習慣思維的思維方式,而是按創新思維的規律對事物進行新的連接和組合。 (執行)製片人:電視製片人是電視節目生活過程中的主要決策者。電視節目製作的每一個環節,從確定選題到後期製作都是製片人在策劃與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說,選擇什麼樣的人來當製片人,已成為各級電視台首要考慮的問題。 做一個電視製片人,除具備政治意識、精品意識外,還必須具備營銷意識。隨著電視頻道的「空中大戰」,各媒體甚至是同媒體中各檔節目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新的形勢對電視製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電視製片人是節目的經營主管,精明的經濟頭腦對電視製片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電視製片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努力使電視節目適應競爭,時時刻刻把握好電視的商業價值,著眼於電視節目的隨片廣告、節目交換、節目銷售及其它規范的經濟行為,使電視節目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按照常規,執行製片人是總製片以外的第二把手,監制和導演的決策都得請示執行製片人。電影製片人和電視的相當,沒有本質區別,可以同時理解。 道具:拍電視或是電影時,設計,製作配合劇情或是演員表演的一些物體,以及整個場景。比如桌子,凳子等這是最簡單的道具,大到還有拍攝房間內的布置等。道具由專門的人來負責准備和製作 煙火:如三國演義裡面的赤壁之戰以劇情,燒船如何搞設計,如何燒的真實,或是其他一些電視劇中,房子著火了(實際是假的),如何設計得讓你看過去好像真得是著火了,還有燃燒的材料使用等等,都是搞煙火的人負責的 燈光:配合攝影,使場景既符合鏡頭對採光的要求,又符合自然光的物理性質,因為室內戲的光都是人造的或使電燈的光,這就要燈光師的等打的要漂亮而又不失真,又能滿足拍攝需要。 化妝,服裝:把演員按照劇情和角色的需要,把他打扮成相對應的樣子,比如古裝戲中選擇相應朝代的衣服。乞丐的角色,你要讓把他臉化臟一些,但要化的真實,象生活中的。 監制:相當於出謀劃策,保證質量的人,負責對節目製作的內容,包裝形式,路線設計,角色搭配等出點子指導,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也就是教你怎麼去做會做的更好些,但是最終決定權可能還是在導演那裡,一般小規模製作的東西,有監制就可以,無需導演。 出品人:通俗地說,「出品人」就是一部影視作品的「老闆」。出品人要對影視作品進行投資,對影視作品的製作、發行等整套環節全權負責,出品人即影視作品的「法人代表」。在我國,「出品人」這一頭銜一般都是落在製作單位的領導頭上,而他們一般不參加影視作品的實際創作。而且,有的出品人就是投資人,甚至是根本就不懂影視藝術的商人。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電影製作人員拿別人的錢花,不知心疼;二是所謂出品人光出錢、不管影視作品的質量。這樣脫節的機制必然影響影視作品質量的提高。 「出品人」應是一種復合型人才,他既需要有投資能力,又要有影視藝術修養,同時還應具備把握影視市場的能力。也就是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實際意義上的出品人。目前,美國是世界上影視製作體制最成熟、最健全的國家,美國影視界一貫將出品人視為影視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一般認為,最終決定一部電影成敗的其實並不是導演,而是影片的出品人。出品人群體應是影視業的核心力量,有領導、推動影視業發展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