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第一代電影導演的風格

第一代電影導演的風格

發布時間:2025-09-16 03:04:19

『壹』 中國導演分幾代,分別有哪些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開始從單純的娛樂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第四代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農村漸漸成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題材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中國電影第五代由於從過去的邊緣走到了如今的中心、從底層走向了上流,因而失去的不僅是觀念的前衛性、藝術的創造性,而且也失去了對生命和生活的新鮮體驗。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貳』 中國電影的導演發展

六代導演僅是針對大陸電影學院派的學術概念
第一代導演: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楊小仲等。
作為中國電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導演從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台戲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聯系著時代的要求,重視電影的社會教化作用。電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劇的延伸,導演們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布景空間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強烈的舞台痕跡。在表演上依舊留有舞台劇的表演痕跡,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電影鏡頭的景別變化不大。早期電影在內容上難免淺陋蕪雜,藝術上也較幼稚,具有實驗性特徵,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沒。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躍在三、四十年代,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代表人物:費穆、蔡楚生、孫瑜、袁牧之、鄭君里、吳永剛、程步高、沈西苓、史東山、桑弧、湯曉丹等。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
第三代導演: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代表人物:謝晉、謝鐵驪、凌子風、崔嵬、成蔭、水華、郭維、魯韌、王炎等。
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導演:60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代表人物:謝飛、吳貽弓、吳天明、黃蜀芹、滕文驥、丁蔭楠、鄭洞天、顏學恕、張暖忻、胡柄榴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他們尋找歷史底蘊,更多地表現對歷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五代導演:8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中國電影最輝煌的一代。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顧長衛、吳子牛、黃建新、李少紅、馮小寧等。
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經歷10年浩劫的磨難,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他們的思想敏銳,接觸到人民大眾,聆聽最低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
第六代導演:80年代中、後期進入電影學院,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王全安、姜文、王小帥、張元、婁燁、陸川、張楊等。
他們極度追求影象本體,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叄』 第一代導演的概述

1913年,鄭正秋與張石川合作拍攝了《難夫難妻》,進行獨立的電影劇本創作,開始嘗試擺脫戲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譽為「給中國電影事業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他們作為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既缺乏經驗,拍攝條件又非常簡陋的情況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先後拍了十八集)。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作為中國電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導演從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台戲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聯系著時代的要求,重視電影的社會教化作用。電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劇的延伸,導演們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布景空間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強烈的舞台痕跡。在表演上依舊留有舞台劇的表演痕跡,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電影鏡頭的景別變化不大。早期電影在內容上難免淺陋蕪雜,藝術上也較幼稚,具有實驗性特徵,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沒。

『肆』 中國導演如何分代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在上世紀初葉到二十年代末,人數約100人)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1905年到30年代初:

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現存最早的中國影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較成功的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第一次武俠神怪熱《火燒紅蓮寺》、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夏衍開始了左翼電影創作,代表作:《狂流》30年代「詩人導演」孫瑜拍攝了《大路》《野玫瑰》等作品,在抒情浪漫的藝術風格上達到成熟30年代新秀導演吳永剛《神女》袁牧之《馬路天使》《兒女風雲》《桃李劫》(《馬路天使》一經問世,即被譽為電影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也為中國電影達到第一個高峰畫上了圓滿的休止符。)

2、【第二代導演】(繼承中國電影敘事傳統發展)代表人物蔡楚生、費穆,1934-1949左右:

蔡楚生和鄭君里合拍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成功地運用了中國電影傳統的形式—家庭人倫的悲歡離合故事來透視社會,該影片代表了中國現實主義影片的傑出水平,它的出現即是1947年度的最佳作品,也是中國電影藝術成熟的標志。)

沈浮《萬家燈火》,費穆《小城之春》石揮《我這一輩子》。

3、【第三代導演】代表人物謝鐵驪、鄭君里,1949-1976左右:

謝鐵驪的作品《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紅樓夢》等都是編導合一。水華是第三代導演中藝術精緻的追求者,他的作品只有7部,但基本都是精品:《白毛女》《林家鋪子》《土地》《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傷逝》《蘭色的花》。

鄭君里代表作:《林則徐》(特點是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在敘事造型上呈現濃郁的民族特色)、《烏鴉與麻雀》。李俊代表作為《農奴》、《歸心似箭》等。

謝晉代表作為《女籃五號》(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等;謝晉的「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芙蓉鎮》、《牧馬人》。

4、【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張暖忻,1978-1982左右:

吳貽弓在70年代末期導演的《巴山夜雨》中已經體現了散文化表現和詩意塑造的風格特點。除此之外,他還有代表作《城南舊事》。鄭洞天代表作《鄰居》、《鴛鴦樓》、《台灣往事》。

張暖忻是第四代導演中女性導演的代表,其代表作為《青春祭》、《沙鷗》(本片在表演手法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例如用非職業演員擔當主角,大量使用實景拍攝,較多運用長鏡頭,探索電影新語言,注重人物內心情感的描繪等)。顏學恕代表作為《野山》。

5、【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

張藝謀代表作:《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英雄》、《十面埋伏》等;

陳凱歌代表作:《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霸王別姬》、《風月》等;

黃建新代表作:《背靠背,臉對臉》、《求求你,表揚我》、《說出你的秘密》、《埋伏》等;

霍建起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贏家》;

田壯壯代表作:《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

吳子牛代表作:《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

馮小剛是世界交接時期都市影像表現有成就者。擅長商業片製作,被譽為賀歲片之父。代表作《天下無賊》、《甲方乙方》、《手機》、《一聲嘆息》、《非誠勿擾》等。

6、【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陸川:

賈樟柯:《小武》《小山回家》《山河故人》等;

陸川:《可可西里》《尋槍》等。

『伍』 國內導演一共有幾代分別是哪些人

中國的導演群體被普遍分為七代。以下是各代導演的代表人物:

  1. 第一代導演

    • 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
    • 特點:活躍於20世紀初至20年代末,引領了中國默片時期電影的發展,展現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2. 第二代導演

    • 代表人物: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吳永剛、費穆等。
    • 特點:起源於三、四十年代,深化了電影的社會反映,注重寫實主義風格。
  3. 第三代導演

    • 代表人物:成蔭、謝鐵驪、謝晉等。
    • 特點:建國後活躍,在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道路上做出了探索。
  4. 第四代導演

    • 代表人物: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等。
    • 特點:以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生為主,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推動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 第五代導演

    • 代表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等。
    • 特點:代表了八十年代的崛起,接受了西方影響,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6. 第六代導演

    • 代表人物:張元、賈樟柯等。
    • 特點:關注個人表達,對底層社會和審查制度進行了深入探討。
  7. 第七代導演

    • 代表人物:群體較為模糊,沒有明確的代表人物。
    • 特點:反映了中國電影在當前時代的轉型和挑戰。
閱讀全文

與第一代電影導演的風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公寓電影手機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164
電影芳華原音音樂 瀏覽:906
韓國兵斗叫什麼電影 瀏覽:230
愛情公寓電影圖冊 瀏覽:458
看個電影翻譯成英文怎麼說 瀏覽:786
所有韓劇愛情電影 瀏覽:520
愛奇藝電影票怎麼兌換 瀏覽:148
冒險考古電影大全 瀏覽:698
去他媽的麻花情是什麼電影 瀏覽:773
中文字幕高清日本電影 瀏覽:197
微電影慌觀後感 瀏覽:831
gv在線電影網站 瀏覽:302
奇葩配音奶奶泰國電影 瀏覽:13
有金剛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21
扎職粵語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超清 瀏覽:12
人魚公主台灣電影 瀏覽:436
酸鹽愛情電影 瀏覽:240
第一代電影導演的風格 瀏覽:759
電影赤狐書生在線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260
一群人拉一隻大螃蟹是哪部電影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