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197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有四大導演

197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有四大導演

發布時間:2021-07-16 01:03:38

❶ 邵氏集團的主要成就

1958年,邵氏電影公司成立,主要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同期不斷收縮電影業務並於1987年5月停止生產電影,主要精力投入到電視劇的製作上。2000年,邵氏宣布將所擁有的一千多部的電影永久版權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2003年,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於將軍澳工業村建設香港電影城,並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氏兄弟的父親邵玉軒在20世紀初活躍於上海工商界,主要經營顏料生意。但邵家的眾多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邵氏兄弟大哥仁傑、二哥仁櫪、三哥仁枚,邵逸夫為最小,原名叫仁楞,由於做電影生意要出名,均另起外號,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叫逸夫。
1924年,邵醉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任製片兼導演,邵囤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
1925年,拍攝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1931年拍攝的《歌場春色》,是中國最早的兩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之一。
1926年,邵逸夫與邵仁枚南下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
1937年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艱難度日,後來更是難以為繼,被迫關門停業。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從此,邵氏電影每年發行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邵氏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李翰祥、鄒玉懷、張徹等,其中《江山美人》、《貂蟬》、《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
邵氏家族對中國電影事業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氏家人獻出的心血。 邵逸夫掌控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之後,邵氏電影才得到蓬勃的發展。在50年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邵氏電影並不十分搶眼,在邵氏公司羽翼豐滿之後,眾多豪華製作的面世,讓「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深入人心,邵氏電影即代表了一部影片的品質。
邵氏雄霸香港影壇二十餘載,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極其深邃的影響。在邵氏之前,香港電影以講求藝術內涵的文藝片在市場上佔有主導地位,《孤島天堂》、《清宮秘史》、《流亡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藝經典。在邵氏公司一統江湖之後,香港影壇逐漸由文藝主打轉變為商業片成主流的局面。
邵逸夫認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夠賣座,必須懂得迎合觀眾的口味,他雖然給予手下導演們很大的發揮空間,但是這些導演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要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賞。在香港影壇曾經或是仍然在延續地類型片種中,比如黃梅調電影、武俠片、時裝動作片、鬼片、風月片、清宮片、甚至包括賀歲片,邵氏公司把每一種類型電影都拍到了極至,並且一直向好萊塢學習,懂得運用高投資和大明星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可以說,華語電影早期的商業運作模式,在邵氏公司這里得到了成熟和進一步發展。
邵氏的經營理念雖然沒有被香港影壇全面承襲,但是對商業片從製作到營銷的一整套理念,深刻影響著整個80年代的香港電影人。邵氏公司在1987年宣布停產之後,原來邵氏的工作人員紛紛另謀高就,這是一大批中堅的電影力量,其中包括鄒文懷、吳宇森、王晶、劉偉強、程小東、許鞍華等等,他們都是先後從邵氏走出來的電影精英,他們在邵氏所學到的電影經驗,使他們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受益無窮。邵逸夫40年的苦心經營,把邵氏建立成一個龐大的電影王國,也讓香港影壇成為亞洲商業電影之都。 盡管邵氏電影於80年代停止製作影片,其電影城也轉到電視台下用作拍攝電視劇集之用,邵氏漸漸在華人的電影圈中隱去了昔日的鋒芒,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懷疑邵氏電影是華人影壇的一塊瑰寶。
1999年,馬來西亞的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隨後在藉助邵氏資源豐富的片庫在香港設立了天映娛樂公司。天映娛樂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恢復邵氏電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資通過數碼技術修復了電影的舊底片。對天映娛樂來說,他們在成立之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些褪色的底片。天映娛樂用了最先進的數碼器材和技術來修復這些邵氏老片,具體的工作包括色彩調校、清除污跡、修補破損和刮痕等等。接著是把這些修復過的作品推向市場,經修復過的影片將可能重現大銀幕,讓人們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輝歲月;邵氏與中國星合資近10億港元將軍澳影城的竣工,也會促使邵氏會重新簽藝員投拍新片。 李翰祥
黃梅派電影
在邵氏電影中,中國古裝片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則是拍攝古裝風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這一成功,讓邵氏的老闆堅定了對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勵下,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屆亞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獎,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60年代中之前,黃梅派都是邵氏電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當時邵氏的皇牌導演。
張徹 胡金銓
新派武俠電影
與李翰祥的風格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所拍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百萬導演」的名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在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贏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個陪襯的作用,張徹則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剛烈的俠客,他們個性獨立,有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事的標准,他們最看重的是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卻往往退居二線,成為影片主線的一個陪襯。
胡金銓與張徹同屬於一個時期的導演,同樣是新派武俠片的開山鼻祖級別的人物,不過,他和張徹還是有些不同,胡金銓更強調動作在畫面上的美感,塑造的人物性格大多比較含蓄,而張徹則追求殘酷美和動作的利索和真實,塑造的人物也較為強硬。
楚原:最古龍的武俠片導演
超現實詭異武俠片
同樣是武俠影片,楚原的風格又獨樹一幟,屬於超現實主義,這和他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有關,《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風流倜儻、放盪不羈、他們浪跡天涯,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節,這也正是古龍小說的特點。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
(以上資料來自 ) 男當家
王羽
原名王正權,江蘇無錫人,1944年出生,1963年,王羽考入邵氏公司。1967年王羽在《獨臂刀》中以精湛的武藝,塑造出俠者的經典形象,連帶更創下香港電影票房的新紀錄,突破百萬元的大關,邵氏也從此在香港武俠電影市場中執其牛耳。除了外形出眾,王羽同時生性刻苦耐勞,反應敏銳,使得他成為六十年代香港首席武俠小生,主演過的電影計有《鴛鴦劍俠》、《邊城三俠》、《神刀》、《金燕子》等。
羅烈
原名王立達,廣東人,6月29日在印尼出生。十多歲到香港,1962年投考武術訓練班,同年簽約邵氏,主要演出武俠片。 1969年,憑借張徹執導的《鐵手無情》成名,其後在《天下第一拳》中更首當主角。影片轟動美洲和歐洲,盛況不在李小龍電影之下。羅烈在邵氏十多年,所拍的電影有七十多部,其中《金燕子》、《毒龍潭》、《大盜歌王》等都是經典名作。八十年代初期,羅烈離開邵氏,隻身走到台灣闖天下。1988年他回港發展,並且簽約成為亞洲電視藝員。於2002年11月2日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狄龍
原名譚富榮,1946年出生,廣東新會人。狄龍於1968年考入邵氏公司的南國演員訓練班,翌年張徹《死角》一片徵選主角,他從十個試鏡新人中脫穎而出,在劇中扮演一位反叛意識很強的青年張純。狄龍與張徹導演合作無間,在張徹導演的影片《保鏢》、《報仇》、《十三太保》等出任主角,扮演的大俠不僅神肖形似,武打招式也豐富多采。

女頭牌
文:林黛
出生於1934年,廣西人,15歲的時候到香港定居,16歲開始進入演藝圈。她在邵氏期間拍攝的《貂蟬》《千嬌百媚》《不了情》都為她帶來的影後的殊榮(她另外一次當影後是因為在電懋拍的《金蓮花》)。1964年,她為情自殺身亡,留下《藍與黑》和《寶蓮燈》兩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裝扮相特別嫵媚,是邵氏風月片盛行時期的頭牌女星。
武:鄭佩佩
與林黛不同的是,鄭佩佩是邵氏的武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電影。她剛剛出道的時候,接拍了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由此而以「俠女」之稱聞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國生活。當李安拍攝《卧虎藏龍》的時候,身手依舊了得的鄭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
(以上資料來自 ) 吳思遠
吳思遠素有「香港影壇教父」的稱號,1944年出生於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學習,畢業後留在邵氏公司工作,曾任場記、副導演。在離開邵氏之後,繼續導演《羅馬大綁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吳思遠除了自己做導演,還發揮自己的社會威望,為整個香港電影的工作大環境而奔走。
吳宇森
1946年出生於廣東省,4歲時遷往香港居住。他25歲起在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以助理導演的身份開始拍片,師從張徹,後來陸續加入了嘉禾和新藝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喋血街頭》、《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向好萊塢進軍之後,執導了《終極標靶》、《斷箭》、《變臉》、《風語者》,把東方的動作片風格帶到好萊塢。

❷ 求香港嘉禾電影公司70年代的電影!!(就70年代的)

香港嘉禾電影70年代的有以下哦。我給您詳細列了一下。您看看吧。不過那些電影現在有的想看已經不好找到了哦。
1970年狄龍《我在哪》
1970年洪金寶《大龍潭》
1971年蒂保羅麗娜《花城姑娘》
1971年洪金寶《奪命雙劍》
1971年李小龍《唐山大兄》
1972年李麗華《帝女花》
1972年李小龍《精武門》
1973年徐楓《迎春閣之風波》
1973年李小龍《死亡游戲》
1974年李小龍《猛龍過江》
1974年李小龍《龍爭虎鬥》
1974年林青霞《古鏡幽魂》
1974年笑無常《鬼馬雙星》
1975年韓再英《忠烈圖》
1976年許冠文《半斤八兩》
1977年洪金寶《三德和尚於舂米六》
1978年洪金寶《肥龍過江》
1978年洪金寶《贊先生與找錢華》
1978年吳宇森《大煞星與小妹頭》
1979年成龍《師弟出馬》
我給您的已經是香港嘉禾電影有限公司70年代全部的電影了。嘉禾本身是70年創辦的。成龍79年才加入,也主演了70年代末最後一部嘉禾的電影《師弟出馬》。其實嘉禾自創辦以來主要男演員是洪金寶和李小龍。當時香港影壇從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84年。期間最有名的電影公司是邵氏電影公司。裡面的男女影星都很棒。後來邵氏解體70年邵逸夫創辦了TVB。嘉禾80年代電影也有很多喜劇、鬼片、文藝片等。您要想要80年代的。我在給您解答。

❸ 邵氏電影公司有沒有拍攝過電視劇

看過程,應該沒拍過電視劇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氏兄弟」遵循的則是一條更為純粹的商業製片路線。邵逸夫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經營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觀眾至上」論是其中心內容。邵逸夫很了解一般市民觀眾的心理,以及觀賞習慣和興趣,他審閱編導提供的故事劇本,以是否具有票房為取捨,因此「邵氏兄弟」在選材時都切准了市民觀眾的喜愛和情趣,選擇通俗性和娛樂性較強的題材。「邵氏兄弟」的導演與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紀錄為依據。1957年,中國大陸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轟動,香港觀眾對黃梅調音樂如痴如醉。這一現象更是引起了對市場高度 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視,邵逸夫於是重用導演李翰祥拍攝了多部古裝題材的黃梅調電影,如江山美人 (1959)和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裝武俠片、功夫片、宮闈片居多,有些影片影響較大。它的《江山美人》、《後門》、《萬古流芳》、《藍與黑》和《珊珊》曾先後獲得第6屆、第7屆、第12屆、第13屆和第14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獲得第7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優秀獎和第2屆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華丈夫》分別在第24屆、第25屆亞洲影展上獲獎;古裝武俠片《大醉俠》、《獨臂刀》、《萬人斬》和宮闈片《傾國傾城》、《武則天》、《楊貴妃》等都受到觀眾的歡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產量減少,但創作上重視現代題材,代表作有《男與女》、《傾城之戀》、《表錯七日情》和《女人心》等。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產量在20—30部之間。之後,電視節目越來越精彩,搶走了大批電影觀眾。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人們都沒有餘暇和閑情逸致上電影院。以前的邵氏導演,一個一個的離開影城,然後,減產,甚至下來是停頓生產。而邵氏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的美麗的記憶。

❹ 香港十大傳奇電影公司,你能全部認出來嗎

它們分別是:邵氏電影公司、嘉禾電影公司、新藝城影業、德寶電影公司、銀都機構、中國星、寰亞電影公司、英皇電影公司、銀河映像和最佳拍檔電影公司 。

香港電影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從最初的默示錄時代到30年代的有聲電影,《邵氏出品,必佳品》稱霸香江,迎來嘉禾、環球亞、新藝城等新派電影公司的天下,香港電影打開了黃金時代的大門,通過電影記錄香港的不幸和輝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位電影人利用新型電影工業使香港電影成為世界知名品牌,高峰時期被稱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電影年製作量超過200部,成為世界上好萊塢電影的出口目的地之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機構很多,除了上述十大傳說電影公司外,還有洪金寶的寶禾電影公司 、元彪的泰禾電影公司 、成龍的威禾電影製作公司和李連傑的正東電影公司等有名的電影公司。這些公司曾出品了眾多經典影片,為香港電影的發展添磚加瓦。

❺ 老一代「四大導演」再見了,現如今「四大導演」都有誰

春節檔只是個縮影,電影界的更新換代,正在以我們難以想像的速度進行著

各位可以看看這些年電影票房排行榜,還能看到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名字嗎?

些天,吳孟達去世,記得他說過,有生之年還希望和周星馳再次合作,現在已經不可能了。

不得不感慨,這些老一輩的電影人正在不可避免地老去。

而另一方面,很多多年之前影響力一般的新一代影人,卻正成為電影界的中流砥柱。

老一代「四大導演」

01、張藝謀(近20年執導電影總票房37.04億)

代表作品:《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

02、陳凱歌(近20年執導電影總票房51.45億,獨立執導票房19.75億)

代表作品:《無極》、《梅蘭芳》、《道士下山》、《妖貓傳》等。

03、周星馳(近20年執導電影總票房43.94億)

代表作品:《食神》、《西遊降魔篇》、《美人魚》、《喜劇之王》、《少林足球》等。

04、馮小剛(近20年執導電影總票房50.25億)

代表作品:《沒完沒了》、《甲方乙方》、《夜宴》、《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芳華》等。

新一代「四大導演」

老一代四大導演沒落後,電影圈又涌現出了新的四大導演。

01、寧浩(執導電影總票房99.26億,獨立執導票房39.27億)

首先是寧浩,他在劉德華的資助下拍攝了《瘋狂的石頭》,成為2006年的一份驚喜,隨後又拍攝了《瘋狂的賽車》、《黃金大劫案》、《無人區》、《心花路放》等水準之作,寧浩逐步成為中國新一代最好的商業片導演。

所以我們看到,賽車手、主持人、小品演員、歌手、老闆、商人都跨行當導演,這是電影之福還是電影之禍,我們暫且不論,但至少我們看到了一個固化的電影江湖正在變得流動且鮮活起來。

這些人中有成功的,就像賈玲,憑借《你好,李煥英》一夜登頂。

這些人中也有失敗的,比如王寶強,一部《大鬧天竺》喜提金掃把獎。

在階級越來越固化的時代,電影的「逼格降級」讓我們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保留了最後一絲浪漫的幻想。

如果說電影是一種做夢的藝術的話,那就讓我沉醉夢中不要醒吧!

❻ 邵氏電影公司的四大導演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上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調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和胡金銓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龍合作拍攝的奇詭刀劍武俠片延續著邵氏的輝煌。
李翰祥:開創黃梅調電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銓、張徹:確立新派武俠片風格
與李翰祥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起用岳華、鄭佩佩主演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元的影片。
楚原:港台第一導演、最古龍的武俠片導演
楚原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他的《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等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楚原是第一武俠導演,在影壇掀起一股奇情武俠熱潮,有句俚語,沒演過楚原武俠電影的,不算電影演員。

❼ 邵氏公司拍過的所有電影大家知道嗎都是誰導演的

現在網上能找到七百部左右。導演嘛,有陶秦、岳楓、李翰祥、程剛、張徹、秦劍、楚原、劉家良、桂治洪、華山、孫仲、羅馬、呂奇等等。

❽ 邵氏影業公司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予潘迪生旗下新成立的「德寶電影公司」,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現在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❾ 嘉禾、英皇、邵氏這三家影視公司還存在嗎

嘉禾被收購,英皇一直存在,邵氏出品電影電視更多影響更高。三家都是香港的。

嘉禾電影公司已經被收購,邵氏早在8年代就轉行做電視行業了,就是現在的香港無線電視台。

英皇一直都存在,集合公司的創始人是從邵氏電影公司走出去的,拒絕說是因為和邵逸夫理念不和,那時邵逸夫想轉投電視行業,所以嘉禾創始人鄒文懷就出走自己創辦了嘉禾。

因為連續簽約了李小龍,成龍等明星,出品大量優質電 影,盛極一時,邵氏出品了電影1000多部,嘉禾數量上是趕不上的,要說誰影響更高還真不好說,建議你去看看紀錄片《有一種電影叫香港》。

(9)197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有四大導演擴展閱讀

邵氏電影公司收購嘉禾的經過介紹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

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❿ 邵氏影業公司都有哪些名人

名人?並不是簽約公司
四大導演:李翰祥、胡金銓、張徹、楚原
電影作品上千部

閱讀全文

與197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有四大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上海電影電梯相遇的插曲 瀏覽:753
一部為兒子報仇的電影 瀏覽:974
滄州華北電影院的票價 瀏覽:895
訓什麼電影 瀏覽:23
電影不穿內衣圖片 瀏覽:670
八十年代國產大尺度電影 瀏覽:487
吳京和吳孟達合作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44
今年第一次去電影院文案 瀏覽:744
巴霍巴利王電影完整版中文 瀏覽:6
張玲電影大全燕無雙 瀏覽:850
12生肖電影成龍版在哪拍的 瀏覽:842
講故事電影大全視頻 瀏覽:322
追捕2017電影演員 瀏覽:540
50度灰電影英文 瀏覽:279
看電影注意什麼 瀏覽:873
小王子電影英文版mp4下載百度雲 瀏覽:493
免費下載4k電影網站 瀏覽:649
1942電影完整版高清 瀏覽:272
一家四口怎麼買電影票 瀏覽:799
冰河世紀動漫電影觀後感 瀏覽: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