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戀戀風塵的影片評價
《戀戀風塵》里出現了侯孝賢此前所有電影當中從未出現過的空鏡頭,這種看似台灣風光宣傳片的鏡頭實際上暗含了侯孝賢對小津的崇敬和模仿。除了意境和某些鏡頭的模仿之外,影片題材仍然來自台灣本土好友吳念真貢獻出自己珍貴的回憶,徹底「暴露」了自己的過往。盡管故事情節簡單到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初戀告吹」,但侯孝賢卻把從沈從文那裡繼承來的鄉土氣息帶到了城市當中,讓一對戀人在陌生的環境當中重新適應彼此,其間既有苦澀,也有甜蜜,更多的則是醋意十足的「生活」 。(北京青年報評)
無論是《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還是《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皆是以侯孝賢、朱家三姐妹、吳念真等台灣電影主將的回憶為藍本。一夥兒民國三、四十年生人「東拼西湊」而成的電影,歷數的皆是自傳性的日常小事,格局之小,甚可謂是第一人稱的「私歷史」,而與同一時期以文學改編和「國族寓言」式的宏大敘事噴涌而出的大陸第五代截然有別 。(搜狐網評)
⑵ 介紹你所熟知的導演的電影風格
對李安電影主題和風格研究,特別是對「父親三部曲」的研究,將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戲定位為李安的單一模式,對「父權」影響下的傳統文化探索。 對李安導演技巧的研究,對其電影表現語言的充分研究。 達成共識的、李安電影商業化傾向過重,也有人認為李安是將藝術和商業成功融合的導演。 最近許多人提到的影展導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製作電影。 將李安與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比較,從中發現李安的特點。 李安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與父親的沖突,使他的影片中經常發現父權的影子,生於傳統中國,又留學移民到美國,西方思想又使他對傳統產生懷疑。在兩種文化的沖突中,所編劇本自然要展現這些,並向深處挖掘家庭關系及其人性深處的東西。 適合時代潮流,再者生長在美國商業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績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電影中有這個痕跡,通過一些處理來吸引觀眾,具體細節請見第四節中對李安電影的具體分析。 總之,電影源於生活,特別與編劇和導演分不開,李安融二者於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 作為編劇的李安及其電影 前一節中我們從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執導機會的獲得便是由於他自己編劇的《推手》。之後與人合作的《喜宴》、《飲食男女》,作為編劇的李安,無疑是其導演工作的基石。能將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簡易情節編劇,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節藝術的同時把中國獨具的儒雅氣質匯入其中。之後無論是對奧斯丁小說、還是王度廬小說、還是漫畫改編、還是劇本創作都漸趨成熟,編導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達自己的深刻生命體驗。 《推手》中將中西文化沖突挖掘到深處,為此類題材開先河。其後的《刮痧》等同類型影片無出其右者。將中國傳統的一種事物拿出來,體現在家庭中,進而引起人們對家庭、對社會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討同性戀話題,實際上還是中西文化沖突題材的繼續,也是對家庭、社會的繼續探討。 《飲食男女》則是從食、色這兩個人之本性入手,進而體現家庭成員之間在新時代中的不同選擇。 《理智與情感》的改編不可思議,西方的完全故事,由東方導演全權負責,將細膩、含蓄的西方愛情表現的幾近完美。 《冰風暴》是類似《阿甘正傳》但又全然不同於阿甘中的嬉笑中進展,而是較嚴肅的大時代影響下的兩個家庭的故事,更類似《美國麗人》。 《與魔鬼共騎》在美國南北戰征的背景下,講述年輕人的成長歷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這個冷調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種單一的風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龍》將在台灣曾投拍數次、小說拜讀者亦眾的作品改編,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命體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現,情節處理亦有獨到之處。 《綠巨人》系漫畫改編的電影,不同於其他科幻電影,仍舊以探討人性深處為主。 總之,作為編劇的李安是成功的,這也有助於他的導演工作順利進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違心。
⑶ 如何評價電影《戀戀風塵》
戀戀風塵 戀戀風塵 (1987)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吳念真 / 朱天文
主演: 李天祿 / 辛樹芬 / 王晶文 / 柯宇綸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粵語 / 閩南語
上映日期: 1987-09-13(多倫多電影節) / 1987-10-15(香港)
片長: 109分鍾
又名: Dust in the Wind
初中畢業後,因家境不許,15歲的農村少年阿遠(王晶文)放棄學業來台北做事,初嘗人生的辛苦,卻仍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著。一年後,阿遠青梅竹馬的戀人阿雲(辛樹芬)也來到台北,了解到現實的台北同阿遠信里所描述的,是兩個世界。可是困頓的環境並沒減少他們的快樂,因為他們擁有彼此。
阿遠服兵役時,因為有每日抵達的書信,孤身在台北的阿雲起初並沒感到有多孤獨。然而日子久了,遙遠戀人的紙上訴情總比不過現實生活中鮮活男孩的低聲耳語,加上對未來懷有的恐慌,阿雲在阿遠退伍前選擇了嫁作他人婦。傷心雖有,阿遠也只能選擇抑壓。
⑷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
⑸ 深受侯孝賢電影風格影響的導演,除了賈樟柯、張作驥還有誰啊知道的人請告知我 一下,謝謝啦
張元跟婁燁
⑹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特點(影評)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強烈的象徵性,他把武俠、阿飛、殺手們的江湖世界作為動盪、偶然、冷漠的城市生活的隱喻基點,支撐起了現代人的內在焦慮和符碼化、模式化的外在生存。其次是他在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他的現在進行時總是在一種懷舊的情懷中進行,因此他的片子有很強的虛無主義,很孤獨、無奈的表現出人類的內心世界。
演藝經歷
1988年,執導由劉德華、張曼玉、張學友合作主演的犯罪劇情片《旺角卡門》,這是其執導的首部電影,他憑借該片獲得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1990年,執導由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領銜主演的劇情片《阿飛正傳》,他憑借該片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4年,執導根據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改編的動作劇情片《東邪西毒》,該片由張國榮、林青霞、梁家輝合作主演,該片入圍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他憑借該片獲得第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導演獎。
⑺ 候孝賢電影的藝術特徵
侯孝賢於1970年代踏入影壇之際,正值台灣流行言情電影,在此種類型中,長焦鏡頭的運用較為廣泛。因為製作成本不高,大多實景拍攝,長焦鏡頭可以使攝影機從遠處長時間拍攝人物的談話場面。侯孝賢的美學風格在相當大程度上,便是長焦鏡頭的美學。侯孝賢傾向於實景拍攝、選用業余演員,加上對日常生活瑣處的高度關注,使他把角色與背景,動作與環境放到同等重要的程度上。侯孝賢鏡頭畫面的構圖往往顯得較為擁塞,但那是他精心組織的結果,以便突出人物行為或置景中的微小細節,這會豐富他故事的展開。侯孝賢通常使用75mm-150mm的長焦鏡頭,與他的大多數東西方同行不一樣的是,他開發出了長焦鏡頭在畫面感與戲劇沖突中的別樣功能。
這都從他前三部作品中體現出來了,雖然《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在那河邊青青草》這幾部早期影片通常被認為不太重要。長焦鏡頭的一個特徵是淺景深,即輕微的運動可能導致失焦,侯孝賢慢慢形成了通過輕微變化焦距來引導觀眾注意畫面上對故事有益的元素的特色。侯孝賢還會將多個故事焦點置於同一個鏡頭中的不同層,如《在那河邊青青草》中的車站告別場景,後來又在《咖啡時光》中重演。
長焦鏡頭會令空間顯得扁平,侯孝賢運用這一特徵,創造出被大衛·波德維爾稱為「晾衣繩」式的構圖,即令數個演員形成與攝影機方向垂直的一行,這在《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中多次出現。於此類似的構圖特徵是,讓若干演員的臉在畫面的對角線方向上排列,如《就是溜溜的她》中多人回頭、轉身或前望,造成層疊化的各色表情,後來的《海上花》,《千禧曼波》中也有同樣手法。
因為侯孝賢喜歡在一個鏡頭中傳遞大量信息,他多用全景鏡頭,在畫面上,有時並不能分清誰是主要人物,誰只是過客,甚至環境中的細節也被突出表現,如《就是溜溜的她》中動物園一場戲,角色在後景的大象反襯下,只在畫面上占據了很小空間,《在那河邊青青草》俯視四合院的一個鏡頭,畫面上大片出現傾斜的屋頂,其上的瓦片與磚塊十分醒目,畫面中心蹲下的父子倆反而只佔據很小的面積,但正是這些被特意放到主要位置的房屋格局傳遞出了日常生活的質感。
因為長焦鏡頭視野狹小,所以拍攝若干個運動中的人物時,從前景穿過的人很容易就擋住了後景的對象。這一特徵被侯孝賢加以巧妙利用,他通過演員微妙的走位,適時而毫不唐突地擋住或揭示畫面上的關鍵信息,《就是溜溜的她》中測量隊和住戶發生沖突的一場戲就是如此安排的。
侯孝賢被論及最多的風格,莫過於他的長鏡頭運用。158分鍾的《悲情城市》全片只有222個鏡頭,也就是說,平均每個鏡頭時長約為43秒,有的鏡頭長達3分鍾以上。不僅這部電影,他大部分作品都有類似一致的風格,如《戀戀風塵》平均每個鏡頭時長也有34秒。侯孝賢的長鏡頭無疑同他寫實的電影觀念密不可分。
可能是受到日本建築中方塊式造型的影響,侯孝賢愛在場面調度中利用這一點,《冬冬的假期》、《悲情城市》他多次強調建築中的幾何空間。另一大特徵是,侯孝賢的構圖中頻繁使用畫框中的畫框,以將空間多重分割,《冬冬的假期》、《戀戀風塵》、《悲情城市》中都不鮮見。
侯孝賢不愛移動攝影機,往往是幾分鍾一動不動之後才有一個緩慢的橫搖,甚至《悲情城市》絕少在一個鏡頭中出現機位變換。
⑻ 高曉松的戀戀風塵和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有什麼關系
後者原唱前者翻唱
⑼ 侯孝賢導演作品的藝術風格是什麼
侯孝賢基本是個抒情詩人而不是說故事的人,他的電影的特質也在於此,是抒情的,而非敘事和戲劇。吸引侯孝賢走進內容的東西,與其說是事件,不如說是書面的魅力,他傾向於氣氛和個個性,對說故事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