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茶館》電影講的是什麼
⑵ 如何評價《茶館》這部影片
國內比較經典的老電影《茶館》,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這部影片確實同導演謝添所說的那樣:它是一個「新片種」,既不是舞台紀錄片,亦非一般藝術片,更不應籠統地稱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於影片導演在嚴格保留《茶館》舞台精華的同時,較好地運用了電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鏡頭引導觀眾去對《茶館》主要人物的傳神表演和重要細節加以過細觀察。它在融合話劇、電影兩大藝術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稱經典之作。
看過原著的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館》雖然通篇妙語如珠,十分詼諧風趣,但其主題嚴肅,結構極其嚴謹。這是一部為三個時代(清朝、民初、國民黨統治)送葬的劇作,它為舊社會唱出一闋愴涼的輓歌。自然,為垂死者唱輓歌和迎接新生兒的降生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表現了歷史時代新舊替換的必然。
還有影片中鄭榕同志塑造的硬漢子、愛國心切的常四爺,在三個時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線條清晰、稜角分明。那種正氣在胸、鐵骨錚錚的勁頭,感人至深。藍天野以光彩奪目的台風,在「第一幕」戊戌年間出場,儼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濁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拖著羸弱、疲憊的步子走進老裕泰茶館時,那眼神、那語氣,那身軀姿態,早已判若兩人了。這位家財萬貫、矢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產者,早已被日寇、國民黨和「四大家族」壓得奄奄一息。當年那個目光炯炯,神采飛揚,不可一世的秦仲義,而今安在哉?!作為「人販子」的兩代劉麻子,是個不齒於正派人物的社會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鐵嘴、二德子、「灰大褂」之類的傢伙一樣,除去起到渲染時代、烘托氣氛的作用外,還和貫串全劇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被出賣的貧農之女康順子(程中、胡宗溫飾)形成糾葛,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誠在精確顯示兩代劉麻子骯臟的靈魂,以及這類人物丑惡的嘴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非常值得稱贊!
最後再看看影片《茶館》中的音樂(彭修文作曲、指揮)和音響,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它不僅一般性地輔助了作品的主題,強化了主人公王利發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還成功地渲染了環境氣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聲,進一步為影片《茶館》增添更強的感染力。
⑶ 茶館所有演員表
陳寶國飾王利發
謝鋼飾秦仲義
周里京飾常四爺
石小滿飾松二爺
崔傑飾劉麻子
張會中飾龐太監
馬恩然飾李三
梁天飾吳祥子
劉惠飾宋恩子
錢波飾唐鐵嘴
錢波飾唐鐵嘴
劉惠飾宋恩子
梁天飾吳祥子
馬恩然飾李三
張會中飾龐太監
崔傑飾劉麻子
石小滿飾松二爺
周里京飾常四爺
謝鋼飾秦仲義
陳寶國飾王利發
陳肖依飾秦太太
李文玲飾大舅媽
孫一明飾張春和
劇雪飾張秀英
岳秀清飾王淑芬
王玥飾康順子
馮謙飾康六
朱德成飾馬五爺
謝寧飾二德子
李丹軍飾黃胖子
(3)茶館電影的演員都非常好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王利發,演員陳寶國,一個小市民,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的老實本分生意人,在那個動亂的時代里,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竭力地維護著祖宗留下來的老字型大小茶館,他沒有過多要求,只想有口飯吃,只想能把茶館開下去。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又遭到了多少的阻力。
2、常四爺,演員周里京,他正義,有愛國心,實話實說。太過於直腸子,不夠圓滑,反而會讓自己惹上麻煩。就好像在劇中他說了一句:「大清國就要完了。」卻遭到了清朝的特務的拘捕。
3、松二爺,演員石小滿,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
4、唐鐵嘴,演員錢波,唐鐵嘴是被「拯救」後最為出彩的角色之一,他能說會道,在對白上充分的體現了他的油嘴滑舌、見風使舵的本性。
⑷ 老舍先生的《茶館》被改編成電影,評價如何
小時候大家去學語文課本的時候,其實都學過老舍先生寫的茶館,在這一部小說當中,她去講述了老北京一家叫做裕太的大型茶館的一個心衰千變,也反映出了北京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不同階層的人在北京不同的生活狀態,那麼最近他被翻拍成了一個電影,而且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非常的高,有9點5分,那麼現實生活當中,第一次把這樣的一個有歷史文化背景沉澱下來的話劇搬上銀幕之後的一個巨大改變,不斷給中國的影迷,同時也給世界的影迷帶來了返璞歸真的一個感受。
能夠讓人瞬間回到那個歷史時代,去了解當時的人們生活的實際情況。都說藝術是來源於生活,這句話是完全沒有錯的,在現實生活當中,這部電影也完全是改編老舍先生的一個茶館,那麼在茶館裡面作為一個公眾場合,自然會遇到很多的人,你也能聽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所以再這樣的一個茶館當中,能夠很好的去濃縮出這個社會的一個實際情況,所以會給人們非常真實的感覺。
⑸ 茶館是不是電影的最經典
謝添在當年著名話劇導演焦菊隱先生精心構思的那場「三老自奠撒紙錢」的基礎上,巧妙地安排了王利發、常四爺和「實業救國」論者秦二爺三位老者的憶舊與「總結性」的對話。除去舞台劇原有的警句外,當紙錢在陰暗的空間飛舞,當「抬杠」的號子聲和低沉悲涼的喪樂交織在一起時,人們隨著攝影機俯瞰,三位垂垂老邁的不同人物踉蹌行走在茶館廳堂,心中不禁升起一種悲凄之感。就這一場景而言,影片《茶館》帶給觀眾的遐思,應大於舞台劇。 影片中「北京人藝」燦爛群星的表演十分出色。王利發(於是之飾)、常四爺(鄭榕飾)、秦二爺(藍天野飾)、松二爺(黃宗洛飾)和兩代劉麻子(英若誠飾)和扮演者在表演上支付的心血是沒有白費的。人們通過他們刻畫、塑造的人物形象,又能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氛,特有的風習以及角色靈魂深處的顫音。「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壞」的王利發掌櫃,經過於是之的再現,其性格、氣質、語言習慣,使人拍案叫絕。他那生動、精確、真實可信的表演技巧,豐富了角色,挖掘了作家留在紙後的潛台詞,使其韻味無窮,耐人咀嚼。自然,限於演員的年齡和形體的變化,王利發的青年時代不及中年,而中年又略遜於晚年。但作為一位年過半百,在話劇舞台馳騁達三分之一世紀的老演員,於是之在影片《茶館》中取得的成就,無疑高於他過去奉獻於廣大觀眾之前的程瘋子(《龍須溝》)和余永澤(《青春之歌》)。 鄭榕同志塑造的硬漢子、愛國心切的常四爺,在三個時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線條清晰、稜角分明。那種正氣在胸、鐵骨錚錚的勁頭,感人至深。藍天野以光彩奪目的台風,在「第一幕」戊戌年間出場,儼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濁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拖著羸弱、疲憊的步子走進老裕泰茶館時,那眼神、那語氣,那身軀姿態,早已判若兩人了。這位家財萬貫、矢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產者,早已被日寇、國民黨和「四大家族」壓得奄奄一息。當年那個目光炯炯,神采飛揚,不可一世的秦仲義,而今安在哉?!作為「人販子」的兩代劉麻子,是個不齒於正派人物的社會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鐵嘴、二德子、「灰大褂」之類的傢伙一樣,除去起到渲染時代、烘托氣氛的作用外,還和貫串全劇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被出賣的貧農之女康順子(程中、胡宗溫飾)形成糾葛,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誠在精確顯示兩代劉麻子骯臟的靈魂,以及這類人物丑惡的嘴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影片《茶館》中的音樂(彭修文作曲、指揮)和音響,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它不僅一般性地輔助了作品的主題,強化了主人公王利發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還成功地渲染了環境氣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聲。
⑹ 如何評價電影《茶館》中演員的表現
所有的精彩的電影,成功的電影都離不開演員的努力,在這一部電影裡面所有的演員的表現都非常的好,從每一個小細節,到每一個眼神非常的有代入感。
⑺ 電影版的《茶館》和話劇版的有何區別
首先我們說說原著,看完「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寫的著作小說《茶館》之後,使人受益匪淺。對故事裡的人物,發生的事件,以及所反映的社會變革,歷史的再現等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讀了書後,只是自己的一些聯想。通過對電影版和話劇版《茶館》的觀看使人更加回味無窮。這里就對《茶館》的電影版和話劇版兩部不同形式且同一內容的故事表現做一個分析,看看它們有何不同?
第一從戲劇表演形式上說,電影版的《茶館》演員們表演的都很接近人們的聯想,感覺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樣,帶我們觀眾到了那個年代和到了那個茶館里。演員們的表演也是十分接近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情節,很自然,也很平和的。而話劇《茶館》擁有了除以上電影化表演的特徵外,筆者覺著還有對故事,事件,人物性格的充分再現,誇張其人物的性格較強,比原故事中的人物表現要誇張的多,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動作幅度較大,聲音叫大,也較有戲劇化表情等多變的特點,較豐富,較生動,更容易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電影版的作品一般在拍攝完以後和觀眾交流,比較固定了拍攝模式。而話劇版的作品就可以當場一邊表演一邊和場下的觀眾相交流。演員隨時可以根據場下觀眾的反應程度來做出調整。我們也會時不時的聽到觀眾的掌聲,笑聲,甚至嘆息聲等。所以說,不同的表演形式會有不同的藝術效果,這主要是源於表演環境的需要和不同藝術表現的展示。他們不同的風格都會帶給我們觀眾美的享受。叫我們盡情的感受藝術的魅力,沒有任何遺憾!
⑻ 電影《茶館》故事,比話劇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現場「監工」,還有什麼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過疑惑,現在北京那個挺有名的「老舍茶館」到底是官方認證的還是自己取的名,或者是老舍後人開的?
其實,那個茶館還確實經過了老舍夫人胡潔青的認同,甚至連牌匾都是胡潔青給題寫的,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一方面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更主要的是老舍的名字已經和「茶館」分不開了。
這當然是因為那部北京人藝鎮院之寶話劇《茶館》,還有那部影史經典82版電影《茶館》。
本文要說的是電影《茶館》的故事。
一、《茶館》拍攝的背景
話劇《茶館》的誕生其實是一個意外,1956年老舍先生為了配合全國普選宣傳先是寫了《一家代表》,之後腰斬寫了《秦氏三兄弟》,其內容是關於秦伯仁,秦仲義和秦叔禮三兄弟歷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北伐和內戰四個時代的人生浮沉,其中心思想也是為了配合宣傳。
老舍將《秦氏三兄弟》劇本念給曹禺、焦菊隱和歐陽山尊聽,當念到第一幕第二場也就是裕泰大茶館一段時,曹禺突然站起來說了一聲:經典!
大家一致認為茶館這段戲最精彩,不如將這段戲擴寫。幾個人紛紛提了一些意見,比如最早的版本里,王利發最後因為掩護地下黨犧牲。於是之提議不如來一段「幾位老頭話滄桑」的戲,然後王利發拿著雞毛撣子回屋上吊了。
老舍採納了大家的意見,不過他還是覺得這戲如果這么寫就脫離他的初衷了,在曹禺的鼓勵下,老舍最終一氣呵成,完成了這部短小精悍卻深刻經典的《茶館》。
《茶館》在北京人藝首演是1958年,雖然引起轟動但也帶來了不少非議,大家都在熱火朝天多快好省力爭上游,你們在這里撒紙錢?
1963年《茶館》復演,增加了一些積極性的內容,老舍親自去看了,之後一言不發回了家。
1979年《茶館》終於原本復演,在北京引起了轟動,1982年北京電影製片廠以謝添為導演拍攝了電影《茶館》。
二、《茶館》電影版和話劇版的對比
話劇《茶館》已經演了幾百場,其中最經典的首推1979年版,首先是因為該版幾乎是原版復演,演員准備充分,人員也比較整齊。
其次,用秦二爺飾演者藍天野的話說,以前演的時候對人生坎坷和世事滄桑還沒有那麼深的體會,但經歷了這十幾年的動盪,大家普遍對人生有了和人物相近的感觸,入戲更容易也更深。
而1982年的電影版在演員上和1979版話劇幾乎是照搬,只是在場景上更有深度和廣度,體現了電影的優勢。如果單從劇情上看的話,電影版和話劇版幾乎沒有多少差別,但在很多地方,電影版還是有特別的地方的。
還有黃胖子和二德子見面那略顯滑稽的撞肩禮,也是老舍先生親自指導的。
到拍攝電影時,雖然老舍先生已經故去,但其夫人胡潔青也親臨電影《茶館》拍攝現場「監工」,她同樣給予謝添導演很多的幫助和指導。
胡潔青,還有很多人藝老演員們都對謝添導演他們的拍攝給予了高度評價,能將這么一幫子人最經典的作品用膠片永久記錄下來,對老舍先生,對他們這些演員來說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後來北京電影學院有一屆畢業班曾經按照電影和話劇錄像也排了一版《茶館》,用藍天野的話說,他們的模仿也太像了,連於是之走路的姿勢都學去了,其實於是之那個走法不是因為王利發,而是因為他的半月板有傷,結果也成了後人學習的對象。
沒辦法,經典的魅力就是如此。
⑼ 茶館電影影評
茶館就像現在的網路貼吧論壇,能各抒己見,也得注意分寸拿捏,一個不小心就會招徠口舌之災。比如一身正氣常四爺,因為一句「我看著大清國,要亡啊」,身陷囹圄。
能運營這樣一個茶館的掌櫃,也必須圓滑和氣的,能在言語間消減了刀光劍影,有些本事才能控場。
《茶館》本身就是老舍先生創作的劇本,電影拍出來,也有濃厚的舞台話劇感,你方唱罷我登場,劇情緊湊很有沖突,人藝演員個個都是老戲骨,每個角色都很出彩,個性鮮明,舉手投足都是戲,入木三分,演出了歷史的酸辛苦辣。鮮活的生命,鮮活的歷史,穿插其中的三段數來寶唱出晚清末期迴光返照的「繁榮」、軍閥割據的兵荒馬亂、抗日勝利後盤剝民脂民膏的民國政府,影射出舊時代的很多社會百態。
茶館王掌櫃是中國傳統的老百姓的寫照,一生順民,處事圓滑,敬畏權貴,自私也善良,一輩子運營茶館,也跟著時代不斷改良,晚清末期人聲鼎沸算場面敞亮;軍閥混戰時縮減面積,開學生公寓;國民黨執政北平時,只剩兩張茶桌,生意荒涼,評書不行了,打算招女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