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裝小生張彬彬在《小女花不棄》中表現得怎麼樣
張彬彬近年來出演了不少古裝劇,也算近年來比較火的古裝偶像。觀眾們對他在《小女花不棄》中的表現褒貶不一,有好的地方,也有值得吐槽的地方。
先說槽點,截圖為證。
第三、雖然有時表演過於用力略顯浮誇,但張彬彬對人物情緒的變化表現得還是很不錯的。失去摯愛時,紅紅的眼眶,顫抖的身子,都能看出張彬彬的用心。
㈡ 問一下 這是哪部電影
中文名:這個殺手不太冷
外文名:Leon
其它譯名:殺手裡昂
出品時間:1994年9月14日
出品公司:哥倫比亞/歐羅巴
製片地區:法國,美國
導演:呂克·貝松
編劇:呂克·貝松
主演:JeanReno,GaryOldman,NataliePortman,DannyAiello
類型:動作,犯罪
片長:犯罪
概述
《這個殺手不太冷》(原題:Léon,美國上映片名:TheProfessional)是一部1994年的電影,由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編劇及執導,也是他首部往好萊塢發展拍攝的電影。由讓·雷諾、蓋瑞·歐德曼及娜塔莉·波特曼主演。本片主要拍攝地點是紐約。
㈢ 求這段話的出處及全文
出自<菜根譚>
譯文:一個內心充滿慾望的人,能使平靜的心湖掀起洶涌波濤,即使住進深山老林也無法平息。
一個內心毫無慾望的人,即使在盛夏酷暑也會感到涼爽,甚至住在鬧市也不會覺得喧囂。
㈣ 春盡絮花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寫的是什麼花
是柳樹花絮。
楊柳枝詞九首
作者:劉禹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南陌東城春早時,相逢何處不依依。
桃紅李白皆誇好,須得垂楊相發揮。
鳳闕輕遮翡翠幃,龍池遙望麹塵絲。
御溝春水相輝映,狂殺長安年少兒。
金谷園中鶯亂飛,銅駝陌上好風吹。
城中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
花萼樓前初種時,美人樓上斗腰肢。
如今拋擲長街里,露葉如啼欲向誰。
煬帝行宮汴水濱,數枝楊柳不勝春。
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牆不見人。
御陌青門拂地垂,千條金縷萬條絲。
如今綰作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輕盈裊娜占年華,舞榭妝樓處處遮。
春盡絮花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
---------------------------------------------
"楊柳"什麼意思
文學意象 「楊柳」本意解析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含有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數不勝數、俯拾即是,如:「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憶江南》)、「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楊巨源《和練秀 才柳楊》)、「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唐·劉禹錫《竹枝詞》)、「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候」(唐·王昌齡《閨怨》)、「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北宋·歐陽修《蝶戀花》)、「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北宋·秦觀《江城子》)、「一絲楊柳千絲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高鼎《村居》),等等。 許多人在讀到這些詩詞時,可能會以為這些詩句中所提到的「楊柳」是楊樹和柳樹兩種樹的並稱,其實不然,這些詩句中的「楊柳」都是指柳樹,而與現代植物學分類中所說的楊樹沒有任何關系。其證如下:清代張英等奉敕於康熙年間編撰而成的類書《淵鑒類函》中「楊柳」條目下諸多的古詩文例句中「楊柳」詞義均被解為「柳」。而當代《漢語大詞典》中所收錄的以「楊柳」為詞素的三音節詞十餘條,其中的「楊柳」的意思亦皆為「柳」,如「楊柳腰」就是「柳腰」的同義詞。 那麼,柳樹為什麼會被稱為「楊柳」呢?對此,清代杜文瀾在其編撰的《古謠諺》一書的卷九十引唐代傳奇《開河記》一書中的記載雲:「功既畢,上言於帝,決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陽遷駕大渠,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別加修飾,砌以七寶金玉之類。於是吳越取民間女年十五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至於龍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牽之。時恐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於汴渠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舟之人護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上大喜,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栽畢,帝御筆寫賜垂柳姓楊,曰楊柳也。』」其後明人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獲在《隋唐演義》四十回中又分別演繹了以上傳說,使得該說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 考諸典籍,隋煬帝於大業元年下令開通濟渠和邗溝、命人在渠溝旁修築御道(即後人所說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樹,這是史籍有載、確有其事的。對此,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詩中亦有句雲:「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瀟瀟,三株兩株汴河口。……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但隋煬帝賜「楊」姓於柳之說在《隋書·煬帝紀》和《北史·隋本紀》等史籍中均無記載,其真實性有待考證。 其實,「楊柳」一詞早在成書於先秦時期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出現了,該書《小雅·採薇》篇中便有這樣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費昶在其《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一詩中也有這樣的描寫:「水逐桃花去,春隨楊柳歸。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詩句中所提到的楊柳明顯地都是指柳樹(確切地說是指垂柳),因為現代植物學意義上的楊樹葉圓、樹高、枝挺,是絕無「依依」、「裊裊」之態的。 其實,現代植物分類學意義上的楊類植物在我國古代被稱作「白楊」、「青楊」、「天楊」、「癷楊」等,而我國古代詩文典籍中所說的「楊」是「柳」的一種——蒲柳。對此,我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為秦漢時期的學者對春秋戰國秦漢舊文進行增添修改而成)《爾雅》的《釋木》篇中就有如下記載:「檉,河柳;旄,澤柳;楊,蒲柳。」宋代陳彭年、邱雍等人奉旨於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編撰而成的《廣韻》(是我國現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韻書,它完整而詳細地記錄從南北朝到宋末語言系統)一書中亦雲:「楊,赤莖柳。」而西漢學者毛亨在為《詩經》所作的傳注(即《毛詩詁訓傳》,簡稱《毛傳》)中亦曰:「楊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訓詁學專著《爾雅義疏》一書中亦說:「《詩》言『楊柳依依』、『有菀者柳』、『東門之楊』,皆一物耳。《爾雅》檉、旄、楊通謂之柳,蒲柳又謂之楊,是皆通名矣。」也就是說,在我國古代,「楊」、「柳」是同義的,這從《全唐詩話》中的一則詩話中亦可得到進一步地印證:該書《李泌》篇引《鄴侯家傳》雲:「泌賦詩譏楊國忠曰:『青青東門柳,歲宴復憔悴。』國忠訴於明皇,上曰:『賦柳為譏卿,則賦李為譏朕可乎?』」有了上述認識,我們對古漢語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例如,《戰國策·西周》中有這樣一個典故:「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在該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葉,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語卻為「百步穿楊」;我國神話傳說中觀音菩薩手持的凈瓶名為「楊枝凈水瓶」,可瓶中插著的卻是柳枝;唐代詩人劉禹錫受民歌影響而創作的「楊柳枝詞」詩體,又名「柳枝詞」。 關於楊柳的文學意象,
㈤ 林更新這一次慘了,不僅有兩個情敵,連女朋友都不是什麼好角色
林黛玉和薛寶釵,一個是巡鹽御史的女兒,一個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兒(雖然都已經家道中落);一個追求完美,一個自雲守拙;這首詩中同時寫了林、薛二人,有的人認為這是體現了「釵黛合一」(「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故寫是回,使二人合二為一。請看黛玉逝後寶釵之文字,便知餘言不謬矣」(脂硯齋第四十二回總批));但也有人認為釵黛合一並不存在,他們認為,釵黛作為矛盾著的雙方互為依存,故而在一首詩中並提林薛這兩個在思想傾向上彼此對立的人物,通過賈寶玉對她們的不同的態度的比較,以顯示抑揚褒貶。林黛玉形象從《紅樓夢》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誤解中度過的。要正確評價林黛玉,我以為必須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時代的螢屏上去顯影。不然就始終擺脫不了那個周而復始的被理解又被誤解的怪圈。黛玉是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人物。字「顰顰」,名號「瀟湘妃子」。瀟湘妃子是根據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絕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嫋娜風流的外形之美,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劇性格之美。林黛玉的嬌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動人心魄、更具藝術魅力的則是她無與倫比的豐富而優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個內慧外秀的女性,她對人坦率純真,見之以誠。紅樓夢里各個女兒都精華靈秀獨具其魅,黛玉的美讓人由衷地心疼和愛憐。「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這首詞中盡現了黛玉迷離、夢幻、病態、柔弱、動靜交融的絕世美麗和超凡氣質。《紅樓夢》中林黛玉前世為離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顆絳珠仙草,日見枯萎之時,得赤霞宮神瑛侍者即後來的賈寶玉灌溉,天地靈氣而修成人體,然而僅修為女體,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恰神瑛侍者凡心偶熾,意欲下凡造歷幻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曹雪芹懷著深摯的愛意和悲憫的同情,用歷史與未來、現實與理想、哲理與詩情,並飽蘸著血與淚塑造出來的林黛玉,是《紅樓夢》里一位富有詩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劇形象。二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為她的悲劇命運灑下同情之淚,為她的藝術魅力心醉神迷。林黛玉具有一種悲劇美。當人們說《紅樓夢》是一部悲劇時,指的就是在封建專制社會里萬千青春少女的「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共同悲劇。黛玉之悲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悲劇總是動人心魄的,因為悲劇是將美毀滅給人看。越是美的有價值的人生被毀滅,其悲劇就越壯美,越深刻,越動人。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劇性格,還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筆調、奇特的想像和詩意,創造了新奇絕妙的亘古未有的「還淚」之說,以象徵林黛玉是帶著宿根、宿情、宿恨來到人世的。這絕不是宿命論,而是藝術的誇張、渲染和強化。我們第一次見到林黛玉,是她剛剛來到賈府。作者通過鳳姐的「嘴」和寶玉的「眼」,描繪了她天仙似的人品。鳳姐一見就驚嘆道:「天下竟有這樣標致人兒!我今日才算看見了!」在寶玉的眼裡,這「嫋嫋婷婷的女兒」,「神仙似的妹妹」;則別有一種風范和神韻:曹雪芹把我們民族的審美積淀進行了新的熔鑄和創造,他把楊貴妃式的豐美賦予了薛寶釵,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給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絕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將林黛玉的外貌與西施聯系起來,並將西施「捧心而蹙」、嫋娜風流的外形之美賦予林黛玉,還借寶玉之口給她取字「顰顰」,便突出了她的悲劇性格之美。林黛玉的嬌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動人心魄、更具藝術魅力的。則是她無與倫比的豐富而優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個內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較比干多一竅」。她的蒙師賈雨村說,他這女學生「言語舉止另是一樣,不與凡女子相同。」她到賈府時,尚在孩提,卻牢記母親生前的囑咐:「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要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恥笑了去。」她總是眼看心想,暗暗審視;然其言行舉止,卻又那樣彬彬有禮,適份合度。但我們同時也感覺到,她一開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壓抑。她詩思敏捷,詠白海棠時「一揮而就」。她對賈寶玉說:「你能過目成誦,我就不能一目十行?」的確,林黛玉的聰明在大觀園里是有名的。她善於觸景生情,借題發揮。一次,寶玉看著寶釵雪白的膀子發呆。這時,「只見黛玉蹬著門檻子,嘴裡咬著絹子笑呢。寶釵道:『你又禁不得風吹,怎麼又站在那風口裡?』黛玉道:『何曾不是在里來著?只因聽見天上一聲叫,出來瞧了瞧原來是個呆雁。』寶釵道:『呆雁在那裡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來,他就忒兒的一聲飛了。』嘴裡說著,將手裡的絹子一甩,向寶玉臉上甩來。」大觀園里有幾張利害的「嘴」,如鳳姐的「嘴」,賈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林紅玉的「嘴」;黛玉則有一張更利害的「嘴」。寶玉的奶媽李嬤嬤說:「真真這林姐兒,說出一句話來,比刀子還利害。」但鳳姐等人的「嘴」與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鳳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則顯得典雅俊則。正如薛寶釵所說:「更有顰兒這促狹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俗粗話、撮其要、刪其繁、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言為心聲,心慧則言巧。其實,林黛玉她對人坦率純真,見之以誠。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她對待紫鵑,親如姐妹,情同骨肉,誠摯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學詩,向黛玉請教,黛玉卻熱誠相接,並說:「既要作詩,你就拜我為師」。純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給香菱講解詩的作法和要求,還把自己的詩集珍本借給香菱,並圈定閱讀篇目,批改她的習作,堪稱「誨人不倦」。她待人很寬厚,與人不存芥蒂。史湘雲因把她比作戲子傷了她的自尊,她有點不忿,可一會兒便攜了寶玉的「寄生草」回,便又「與湘雲同看」。在對待寶釵的態度上,尤見出其天真篤實。本為情敵,無嫌猶猜。但在薛寶釵對她坦誠相待,予以開導之後,她便開誠布公,肝膽相照,向薛寶釵掏出心窩子的話,並引咎自責:「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只當你心裡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此後她待寶釵如親姐姐一般,連寶玉也感到驚奇。尤其是「嬌羞默默同誰訴」一句,最為傳神:這既是對海棠神態的描摹,也是自我心靈的獨白,她有銘心刻骨之言,但由於環境的壓迫和自我封建意識的束縛,就是對同生共命的紫鵑、甚至對知音賈寶玉,也羞於啟齒,只有悶在心裡,自己熬煎。這便愈顯其孤獨、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詞」,纏綿悱惻,優美感人,語多雙關,句句似詠柳絮。字字實在寫已,抒發了她身世的漂泊與對愛情絕望的悲嘆與憤慨。尤其她的「菊花詩」,連詠三首,連中三元,藝壓芳,一舉奪魁。她的詩不僅「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寫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等句,更寫出了這位少女的高潔品格和痛苦靈魂。此外,像她的《桃花行》、《秋窗風雨夕》、《題帕詩》和《五美吟》等。都寄寓著深意,詩如其人,感人至深。「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豈非對長期著她的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則是對美好理想的渴望與熱烈追求;「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表現了她的高潔的情志和堅貞不阿的精神。至於「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未了數句,書中幾次重復,特意強調,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運也即黛玉的命運。這是用熱血和生命寫就的心曲,是與這個罪惡的世界決裂的檄文。它真實地展露了一個充滿痛苦充滿矛盾而又獨抱高潔、至死不渝的心靈世界,凸現的是一種獨立人格的壯美與崇高。《葬花辭》之所以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原因正在這里。「無賴詩魔昏曉侵」,這是她的切身體驗。可以說,如果沒有了詩,也就沒有了林黛玉。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強烈地體現在她對賈寶玉的愛情之中。他們的愛情是一種新型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屬於未來的愛情。這種愛情的最根本的特點,是建立在互相瞭解、思想一致基礎之上的,表現得非常純真、深摯、堅貞。林黛玉本是一個「情痴」、「情種」,她為愛情而生,又為愛情而死,愛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對賈寶玉愛得真誠,愛得執著,始終如一,至死靡它。然而,他們的愛情又是在不許愛的環境中發生、發展和生存的,這就難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為愛情付出生命的代價。再加上她詩人的氣質和悲劇的性格,這種被壓抑的燃燒著的愛情,只能用詩和哭來抒發,來傾泄。
㈥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中兩不知怎麼理解
「兩不知」意思是:人與花,花與人互不知道了。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譯文是: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發如絲。花兒凋零人死去,花兒人兒兩不知!
語出《紅樓夢.葬花吟》。
《葬花吟》清代:曹雪芹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綉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譯文:
花兒已經枯萎凋殘,風兒吹得它漫天旋轉。退盡了鮮紅顏色,消失了芳香,有誰對它同情哀憐?
柔軟的蛛絲兒似斷似連,飄盪在春天的樹間。漫天飄散的柳絮隨風撲來,沾滿了綉花的門簾。
閨房中的少女,面對著殘春的景色多麼惋惜。滿懷憂郁惆悵,沒有地方寄託愁緒。
手拿著鋤花的鐵鋤,挑開門簾走到園里。園里花兒飄了一地,我怎忍心踏著花兒走來走去?
輕佻的柳絮,淺薄的榆錢,只知道顯耀自己的芳菲。不顧桃花飄零,也不管李花紛飛。
待到來年大地春回,桃樹李樹又含苞吐蕊。可來年的閨房啊,還能剩下誰?
新春三月燕子噙來百花,散著花香的巢兒剛剛壘成。梁間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鮮花多麼無情!
明年百花盛開時節,你還能叼銜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舊巢也已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過的是什麼日子!刀一樣的寒風,利劍般的嚴霜,無情地摧殘著花枝。
明媚的春光,艷麗的花朵,能夠支撐幾時。一朝被狂風吹去,再也無處尋覓。
花開時節容易看到,一旦飄落難以找尋。站在階前愁思滿懷,愁壞了我這葬花的人。
手裡緊握著花鋤,我默默地拋灑淚珠。淚珠兒灑滿了空枝,空枝上浸染著斑斑血痕。
杜鵑泣盡了血淚默默無語,愁慘的黃昏正在降臨。我扛著花鋤忍痛歸去,緊緊地關上重重閨門;
青冷的燈光照射著四壁,人們剛剛進入夢境。輕寒的春雨敲打著窗欞,床上的被褥還是冷冷冰冰。
人們奇怪是什麼事情,使我今天這樣格外傷心?一半是對美好春光的愛惜,一半是惱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興春天突然來臨,又為它匆匆歸去感到抑鬱。春天悄然無語地降臨人間,又一聲不響地離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麼地方,傳來一陣陣悲涼的歌聲。不知道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那鳥兒的精靈?
不管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鳥兒的精靈,都一樣地難以挽留。問那鳥兒,鳥兒默默無語,問那花兒,花兒低頭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夠生出一雙翅膀。尾隨那飛去的花兒,飛向那天地的盡頭。
縱使飛到天地的盡頭,那裡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這錦綉的香袋,收斂你那嬌艷的屍骨。再堆起一堆潔凈的泥土,埋葬你這絕代風流。
願你那高貴的身體,潔凈的生來,潔凈的死去。不讓它沾染上一絲兒污穢,被拋棄在那骯臟的河溝。
花兒啊,你今天死去,我來把你收葬。誰知道我這薄命的人啊,什麼時候忽然命喪?
我今天把花兒埋葬,人們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時候,有誰把我掩埋?
不信請看那凋殘的春色,花兒正在漸漸飄落。那也就是閨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時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發如絲。花兒凋零人死去,花兒人兒兩不知!
為落花縫錦囊,為落花埋香冢;還要悲哭,還要作詩。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荒唐」舉動,唯有痴情如寶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發生在寶黛身上方能為世人所理解。
《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等末了數句,書中幾次重復,特意強調,甚至通過寫鸚鵡學吟詩也提到。可知紅顏老死之日,確在春殘花落之時,並非虛詞作比。同時,這里說「他年葬儂知是誰」,前面又說「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飄泊難尋覓」等等,則黛玉亦如晴雯那樣死於十分凄慘寂寞的境況之中...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不自知。」黛玉這首抒情詩,實際上也是隱示其命運的讖語。她如一朵馨香嬌嫩的花朵,悄悄地開放,又在狂風驟雨中被折磨得枝枯葉敗,從世界上悄悄消逝。
㈦ 跪求一部電影
應該不是飛越瘋人院 沉默的羔羊有三部 最好確定一下
情節我記得 尤其你說男的肚子開了自己縫這個場景 我絕對看過
不過我怎麼記得是個韓國電影里的 叫昏迷
㈧ 求一部電影
影片《炙熱》故事完整流暢,飽含情感,講述苦難但不拘泥於苦難,是女性的控訴和吶喊,也是逆風生長的勇敢與堅韌,末路狂花式的自由其實是無奈且可悲的。看完後哭的稀里嘩啦的。。。。
㈨ 花榭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林黛玉《葬花吟》
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去時.一朝香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吟》寫在黛玉因擔心寶玉被賈政叫去受罰,特往怡紅院探視,結果卻吃了小丫頭們的閉門羹,一徑自想自傷,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眾花皆謝,花神退位,須要餞行。春殘花落,身世飄零,敏感易傷如黛玉者,又豈能不痛發悲歌一泄心中之感?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調——感春傷春,自憐自悲,凄苦凄涼,痛訴痛告。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飛燕泣殘紅」,實則道明全詩的主要內容:以葬花始,以感懷終。
全詩52句,共361字,大約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段從「花謝花飛花滿天」始,至「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止,抒發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與鳥魂」止是第二段,敘寫落花的飄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緒;「花魂鳥魂總難留」到「花落人亡兩不」為末段,詩人以落花自喻,為自己的悲劇命運作讖語,寫輓歌。
開頭四句以落花起興,描繪了一幅絕美的暮春圖,飄零的落花灑滿天空,柳條兒輕拂著水榭,柳絮兒輕輕地隨著風飄入秀簾,惹起閨中女兒的惜春之情,愁緒既無處可釋,於是「手把花鋤出秀閨,忍踏落花來復去。」行走在滿是落花的小徑,詩人的思緒開始隨著桃花李花而飄飛:柳絲榆莢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卻已各自飄零,燕子們殘忍地啄來花草壘成香巢,來年花草再發,可昔巢已傾。花鳥本是無情,只是在自然變遷的規律中輪回。「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環境如此殘酷,花之明媚鮮妍又能幾時?終歸是「一朝飄泊難尋覓」,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獨倚花鋤淚暗灑」,獨自歸去面對的又是「青燈照壁」、「冷雨敲窗」的蕭瑟凄涼,教人如何不傷神?春天來去匆匆,不給一點音訊,深夜庭外的悲歌讓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鳥魂,花魂鳥魂自有其歸宿,只願自己也能如鳥兒般展開翅膀,隨著花兒飛到天盡頭,可天的盡頭,真有那理想的樂土嗎?不如讓我用錦囊將你們收藏,讓那一抔凈土保全你們的高潔。你們終究還有我這惜花人來安葬,卻不知將來我的命運又如何?或許將來春殘花落,便是紅顏老死之時,到那時春也盡了,人也去了,只落個「花落人亡兩不知」!
從傷春到感懷,從感懷到控訴,從控訴到自傷,從自傷到嚮往,從嚮往到失落,從失落到絕望,黛玉的情感隨著詩句而流淌、轉折,而全詩有並非一味自傷自憐,「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既是對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也是身陷其中無法自保的無奈。「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是對自由的嚮往、幸福的幻想。「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是觸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又體現了黛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絕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個性。而「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則又是黛玉對自己的悲慘處境一個「紅顏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預言。正因為有了如此深刻強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動地的力量
見http://www.zisi.net/htm/xsqy/2005-08-23-34220.htm
人生若只如初見①,何事秋風悲畫扇②。等閑變卻故人心③,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④,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⑤,比翼連枝當日願!
【注釋】
①人生句:戀人之間如果能像剛戀愛的時候那樣。剛開始總是海誓山盟、卿卿我我的。如果總能這樣,就不會出現時間長了,感情淡了,甚至變心負心(秋扇見捐)的情況了。一二句是一體的,這兩句容易理解。
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開始時相親相愛,後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③等閑二句:這兩句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故人如何理解,應該說理解成戀人、情人也不算錯,但按字面的解釋就有問題。前一句意思我理解是相戀了很久的愛人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就這么就變了,幾許無奈、幾許悲哀)。後一句的理解問題最多,我理解成:反而說情人間相處得久了,感覺無聊了,就不由得容易變心了。重點是這兩句中的故人的故如何理解,只解釋成戀人、情人還不夠吧。
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楊玉環賜死。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理解成李楊二人當初發願
祥見http://..com/question/1978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