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天凈沙電影主要演員

天凈沙電影主要演員

發布時間:2021-07-20 05:51:12

A. 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 》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孤獨的瘦馬。
夕陽已經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天涯。

《中心思想》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資料》
作者
馬致遠
馬致遠生於1250年,約卒於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祥。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B. 天凈沙·秋思

根據隋樹森《全元散曲》以及鄭因百《北曲新譜》、任訥《散曲概論》,統計得《天凈沙》曲共一百零七首。

相關介紹:

天凈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屬北曲越調,用於劇曲、套數或小令。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襯字除外),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第四句為四字句,其中第一、二、五句平仄完全相同。此調主要有兩種格式,均要求句句押韻。

(2)天凈沙電影主要演員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天凈沙的一、二、五三句平仄完全相同。其難點在第三句末尾兩字,聲調規定極嚴,前一字只能用去聲,後一字只能用上聲。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瘦」為去聲字,「馬」為上聲字。另外,第四句末尾一字,只能用去聲或上聲字。

相關詩文:

《天凈沙秋思》

作者: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盪著炊煙的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一位騎著瘦馬的遊子緩緩前行。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來, 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極遠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凈沙

C. 天凈沙 秋思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混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D. 天凈沙·秋

【越調】天凈沙① 秋
孤村落日殘霞②,
輕煙老樹寒鴉③,
一點飛鴻影下④。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注釋〕 ①天凈沙:曲牌名. ②殘霞:晚霞。 ③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 ④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譯文〕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麼的孤寂,多麼的落寞,拖出那長長的影子。炊煙淡淡飄起,幾只全身烏黑的烏鴉棲息在僂佝的老樹上,時不時還發出幾聲令人心酸的啼叫。在殘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閃閃發亮。忽然,遠處的一隻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順著它遠遠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處看,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冶。

白樸這首小令《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並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 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並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至此,讀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此曲僅二十八字,但語言簡練優美 ,意義深刻。此曲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真是所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詳細看http://ke..com/view/410814.htm

E. 天凈沙· 秋思

《天凈沙·秋 》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孤獨的瘦馬。
夕陽已經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天涯。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麼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乾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天凈沙》一曲,篇幅雖短,卻為極多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劃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起首三句為鼎足對,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這里,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

F. 《天凈沙 秋思》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夕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風秋雨愁煞人。雨已經停了,夕陽已漸西下,只在山頂留下半張無精打採的臉,無奈地看著這無精打採的人間。路邊有一些孤獨的樹木神色黯然的垂著頭,似乎想掙脫糾纏在身上一些蔫蔫的藤。枝上有烏鴉棲息,偶爾盤旋,空氣中似乎也聽得到鴉們沉重的喘息聲。路邊小河裡的水幹得差不多了,余留的一點兒也在無聲的掙扎著。裊裊的炊煙提醒著行人這里還有人家,但那幾間歪歪倒倒的小茅屋實在不能給這黃昏太多的溫暖。小石橋趴在河上很多年了,似乎從來沒有開心過。流水老了,石板也老了,小橋更老得像一個老態龍鍾的百歲老人,經不起歲月的踐踏了。只有那彎彎曲曲的古道,邁著沉重的步子,強打著精神通向遠方。

離家已經多久,他記不清了,歸家還有多遠,他不知道。他只感覺自己好像已經在這條古道上行走了一千年一萬年。西風已經寒人,他又打了一個冷戰。馬在他身下瑟瑟地發抖,抖得他的心也晃悠起來。馬是如此地瘦了,他自己呢?他不敢看,也不敢想。西風又起了,他感覺到鬢邊的發絲猖狂地飛舞著,他突然心酸起來:羈旅漂泊之人,不敢對鏡啊!鏡中又該有多少白發添啊!

走吧走吧,走在這黃塵古道上,走在春花秋月里,走在現實歷史間。青春有多遠?家鄉有多遠?理想又有多遠?不去想吧,不去求吧。一天又要過去了,古道不盡,愁思不盡啊!在風中,在越來越昏暗凄冷的黃昏中,有一些句子,在他的心中突然得明晰起來。

G. 天凈沙.秋思..在線等

1<<天凈沙.秋思>>的作者是誰?
A李白 B馬志遠 C杜牧
2《天凈沙·秋思》描寫怎樣一種情景?
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H. 天凈沙 秋思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麼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乾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I.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1250~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後過著「幽棲」生活。他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家,有雜劇15種,今存有《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江州司馬青衫淚》、《西華山陳搏高卧》、《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半夜雷轟薦福碑》6種,並和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合寫《邯鄲道醒悟黃粱夢》一書。他也是一個散曲名家,輯本有《東籬樂府》一卷,現存小令一○四首,套曲二十三套。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卧》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著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歷上的這一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於作為籠絡手段,在《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上一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系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也許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度,要麼是在元朝統治下積極求取功名,要麼是視一切價值標准為空幻,所以,在這方面過分強調是不適當的。這個劇本同現實生活直接相關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後後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當代史實都會給作者以較深的感受。而《漢宮秋》是一出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劇中寫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那麼,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這一內在情緒,也就表現得更強烈了。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慾望。
當臣下以「女色敗國」的理由勸漢元帝舍棄昭君時,他忿忿地說:「雖然似昭君般成敗都皆有,誰似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橋送別時,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兒出外也搖裝。」對夫妻恩愛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驚夢」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詞,出漢元帝對情人的無限思戀,把劇本的悲劇氣氛渲染得愈加濃郁。這里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落魄書生張鎬時運不濟,一再倒霉,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進京趕考的盤纏,半夜裡都會有雷電把碑文擊毀。後時來運轉,在范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飛黃騰達。劇中多處表現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如:「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
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這個劇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的人生觀,也反映出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的處境下的苦悶。
《青衫淚》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系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種自我陶醉。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劇。《岳陽樓》、《陳摶高卧》、《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跡,宣揚全真教教義的。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傾向都是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要人們一空人我是非,擺脫家庭妻小在內的一切羈絆,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獲得解脫與自由。劇中主張迴避現實矛盾,反對人們為爭取自身的現實利益而斗爭,這是一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度。但另一方面,劇中也對社會現狀提出了批判,對以功名事業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包涵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雖然作者未能找到實現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
在眾多的元雜劇作家中,馬致遠的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並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與此相關聯,馬致遠的劇作,大抵寫實的能力並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麼突出,戲劇沖突通常缺乏緊張性,而自我表現的成分卻很多。包括《漢宮秋》這樣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內,劇中人物往往游離戲劇沖突,作大段的抒情,這常常是作者在借劇中人物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如《岳陽樓》中呂洞賓所唱《賀新郎》一曲:
你看那龍爭虎鬥舊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漢。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的斜陽又晚。想咱這百年人,則在這捻指中間。空聽得樓前茶客鬧,爭似江上野鷗閑,百年人光景皆虛幻。
這實際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寫過多次的一種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馬致遠大多數雜劇的戲劇效果不是很強的。前人對他的雜劇評價很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劇中所抒發的人生情緒容易引起舊時代文人的共鳴,再就是語言藝術的高超。馬致遠雜劇的語言偏於典麗,但又不像《西廂記》、《梧桐雨》那樣華美,而是把比較朴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一支《堯民歌》:
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作品風格
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鬱中見通脫之風格
馬致遠雜劇的語言清麗,善於把比較朴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馬致遠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太和正音譜》評為「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又若神鳳飛於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最後自殺而死
編輯本段【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孤獨的瘦馬。
夕陽已經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天涯。
【生平介紹】
[編輯本段]
馬致遠生於公元1250年,約卒於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詳。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於祖塋。
生平事跡不詳。從他的散曲作品中,約略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看透了人生的寵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於著錄的有15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卧》、《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幾位藝人合作的。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有《東籬樂府》。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被譽為「秋思之祖」。
【作品風格】
[編輯本段]
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鬱中見通脫之風格
馬致遠雜劇的語言清麗,善於把比較朴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馬致遠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太和正音譜》評為「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又若神鳳飛於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
【故居介紹】
[編輯本段]
小橋流水誰人家 ——元代戲劇家馬致遠故居
在京西門頭溝區王平鎮的韭園村西落坡小山村內,有一元代古宅,村民們世代相傳說這里就是馬致遠故居。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元代的戲劇可以說是燦爛輝煌的一頁,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大戲劇家和很多優秀的劇本。而且很多戲劇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他們的劇本經常在大都西城磚塔胡同里的勾闌瓦舍中演出,有時他們還親自粉墨登場。元代的很多劇目,像關漢卿的《竇娥冤》、《望江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即《漢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現在也是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說是我國戲劇的發祥地之一。
元代眾多戲劇家的生平資料都很少,多見於專門介紹元代戲劇家及作品的書籍《錄鬼簿》、《青樓集》中。現在,惟一有線索的只有大戲劇家馬致遠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園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經門頭溝區王平、大台、木城澗、庄戶村、千軍台、張家村、七里墳等村鎮,到軍響鄉又和京西大道會合。韭園村由韭園村、東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橋耳澗村四村組成。馬致遠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東,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門前是小橋流水,門前的影壁牆上寫著「馬致遠故居」,並有馬致遠生平的介紹。繞過影壁就來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東南四面都有房間,每面三五間。因長久沒有人居住,現已破舊得很厲害,院內野草叢生,雜物滿地。馬致遠的名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失為對京西古道滄桑的寫照。
據《中國文學史》和其它一些資料記載,馬致遠(1250—1324年)字千里,號東籬。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貫滿梨園」之稱,是當時文學組織「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馬致遠因不滿官場的腐敗,隱居山林,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這山林在何處並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韭園村的西落坡村村民們世世代代相傳,這里就是馬致遠故居。由此可以看出,民眾對這位大戲劇家的熱愛。人們也更願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興》:「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寫的就是西落坡村。
【雜劇】
[編輯本段]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卧》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著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歷史上的這一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於作為籠絡手段,在《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系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也許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度,要麼是在元朝統治下積極求取功名,要麼是視一切價值標准為空幻,所以,在這方面過分強調是不適當的。這個劇本同現實生活直接相關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後後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當代史實都會給作者以較深的感受。而《漢宮秋》是一出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劇中寫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那麼,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這一內在情緒,也就表現得更強烈了。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慾望。
<漢宮秋>中的第三折<梅花酒>寫得尤其動人,他利用回環往復的手法,將漢元帝在昭君走後,凄婉的的神情形象地描寫出來,也不愧為散曲高手.
當臣下以「女色敗國」的理由勸漢元帝舍棄昭君時,他忿忿地說:「雖然似昭君般成敗都皆有,誰似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橋送別時,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兒出外也搖裝。」
對夫妻恩愛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驚夢」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詞,表現出漢元帝對情人的無限思戀,把劇本的悲劇氣氛渲染得愈加濃郁。這里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落魄書生張鎬時運不濟,一再倒霉,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進京趕考的盤纏,半夜裡都會有雷電把碑文擊毀。後時來運轉,在范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飛黃騰達。劇中多處表現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如:「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 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這個劇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的人生觀,也反映出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的處境下的苦悶。
《青衫淚》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系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種自我陶醉。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劇。《岳陽樓》、《陳摶高卧》、《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跡,宣揚全真教教義的。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傾向都是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要人們一空人我是非,擺脫家庭妻小在內的一切羈絆,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中獲得解脫與自由。劇中主張迴避現實矛盾,反對人們為爭取自身的現實利益而斗爭,這是一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度。但另一方面,劇中也對社會現狀提出了批判,對以功名事業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包涵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雖然作者未能找到實現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 在眾多的元雜劇作家中,馬致遠的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並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與此相關聯,馬致遠的劇作,大抵寫實的能力並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麼突出,戲劇沖突通常缺乏緊張性,而自我表現的成分卻很多。包括《漢宮秋》這樣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內,劇中人物往往游離戲劇沖突,作大段的抒情,這常常是作者在借劇中人物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如《岳陽樓》中呂洞賓所唱《賀新郎》一曲: 你看那龍爭虎鬥舊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漢。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的斜陽又晚。想咱這百年人,則在這捻指中間。空聽得樓前茶客鬧,爭似江上野鷗閑,百年人光景皆虛幻。 這實際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寫過多次的一種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馬致遠大多數雜劇的戲劇效果不是很強的。前人對他的雜劇評價很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劇中所抒發的人生情緒容易引起舊時代文人的共鳴,再就是語言藝術的高超。馬致遠雜劇的語言偏於典麗,但又不像《西廂記》、《梧桐雨》那樣華美,而是把比較朴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一支《堯民歌》: 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散曲】
[編輯本段]
馬致遠同時是撰寫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約130多首,他的寫景作如《秋思》,如詩如畫,余韻無窮。他的嘆世之作也能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他的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雙調]壽陽曲 瀟湘夜雨
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
[雙調]壽陽曲 煙寺晚鍾
寒煙細,古寺清,近黃昏禮佛人靜。順西風晚鍾三四聲,怎生教老僧禪定?
[雙調]壽陽曲 山市晴嵐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霽。四圍山一竿殘照里,錦屏風又添鋪翠。
[雙調]壽陽曲 遠浦帆歸
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雙調]壽陽曲 漁村夕照
鳴榔罷,閃暮光。綠楊堤數聲漁唱,掛柴門幾家閑曬網,都撮在捕魚圖上。
[越調]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南呂]四塊玉 嘆世三首
帶野花,攜村酒,煩惱如何到心頭。誰能躍馬常食肉?二頃田,一具牛,飽後休。
佐國心,拿雲手,命里無時莫剛求。隨時過遣休生受。幾葉綿,一片綢,暖後休。
帶月行,披星走,孤館寒食故鄉秋。妻兒胖了咱消瘦。枕上憂,馬上愁,死後休。
[南呂]四塊玉 天台路
采葯童,乘鸞客,怨感劉郎下天台。春風再到人何在?
桃花又不見開,命薄的窮秀才,誰叫你回去來。
[南呂]四塊玉 潯陽江
送客時,秋江令,商女琵琶斷腸聲。可知道司馬和愁聽。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
[南呂]四塊玉 馬嵬坡
睡海棠,春交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亂。不因這玉環,引起那祿山,怎知蜀道難!
[南呂]四塊玉 巫山廟
暮雨迎,朝雲送,暮雨朝雲去無蹤。襄王謾說陽台夢。雲來也是空,雨來也是空 怎捱十二峰。
[越調]清江引 野興
東籬本是風月主,晚節園林趣。一枕葫蘆架,幾行垂楊樹。是搭兒快活閑住處。
[越調]夜行船 秋思
百歲光陰一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喬木查]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衷草牛羊野。不恁么漁樵沒話說。縱荒墳橫斷碑,不辯龍蛇。
[慶宣和]投至狐蹤與兔穴,多少豪傑。鼎足雖堅半腰折。魏耶晉耶?
[落梅風]天教你富,莫太奢。沒多時好天良夜。富家兒更做道你心似鐵,爭辜負了錦堂風月。
[風入松]
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 不爭鏡里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
莫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更那堪竹籬茅舍。
[撥不斷]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辭飲。君若歌時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爭甚?
[離亭宴煞]蛩吟罷一覺才寧貼,雞鳴時萬事無休歇。何年是徹?
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
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分紫蟹,煮酒燒紅葉。
想人生有限杯,渾幾個重陽節?人問我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編輯本段【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編輯本段【簡評】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閱讀全文

與天凈沙電影主要演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電影珍珠港演員表 瀏覽:304
交換的一天韓國愛情電影黑馬 瀏覽:932
四川農業銀行卡買電影票 瀏覽:417
十五貫電影粵語 瀏覽:643
電影院影廳內會查票嗎 瀏覽:502
美國911恐怖事件電影觀後感 瀏覽:99
淚崩的青春愛情電影 瀏覽:700
周星馳電影麻將和麻將成了好朋友 瀏覽:250
芭比大電影全部大電影 瀏覽:359
櫻花校園模擬器如何建電影院 瀏覽:254
電影怪物先生女主角 瀏覽:695
台灣50歲性感女星洗頭電影 瀏覽:761
復仇少林寺電影大全 瀏覽:966
第三把飛刀電影完整版 瀏覽:415
2d電影院第幾排比較好 瀏覽:666
我喜歡這一部電影的英文怎麼寫 瀏覽:675
泰國電影拳霸3下集 瀏覽:659
電影只有音樂沒說話聲音 瀏覽:13
大商新瑪特電影院 瀏覽:548
成龍毒梟電影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