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分析,評價電影影片《黃土地》
如果說《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們的開山之作,那麼《黃土地》則是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的電影作品。陳凱歌的《黃土地》在電影風格和語言強烈了形成一種新的影像,並深深影響了整個第五代導演早期的敘事傾向和風格基調。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的民俗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也標志著第五代視野不同與以往中國導演的歷史視角。
『貳』 黃土地電影主題是什麼
你好,關於黃土地電影主題,我在網上幫你咨詢,你看能不能查到你說的這個內容?然後再回復你可以嗎?還有什麼可以幫到你的,請留言,謝謝
『叄』 黃土地的影片評價
如果說《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們的開山之作,那麼《黃土地》則是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的電影作品。陳凱歌的《黃土地》在電影風格和語言強烈了形成一種新的影像,並深深影響了整個第五代導演早期的敘事傾向和風格基調。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的民俗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也標志著第五代視野不同與以往中國導演的歷史視角。 (中國日報網)
《黃土地》不僅標志第五代導演群體的誕生,而且以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以突破性乃至革命性的電影語言,對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方向性的影響。 (饒曙光)
『肆』 電影<<賺他一千萬>> 中女主角是誰
http://www.blogcn.com/User3/kuaichengzhang/archives/2003103.shtml
兒藝的演員——薛白
姓名:薛白
現在職稱:一級演員
獲獎情況:
1980年文化部觀摩評比演出青年表演三等獎
1991年文化部直屬院團新劇目觀摩評比演出優秀表演獎
1992年全國兒童劇(錄像)評比優秀表演獎
藝術經歷:
1980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同年進我院工作。表演以清純細膩見長,善於把握人物的內外感覺,富於激情和深度。為我院傑出的優秀青年演員。
話劇類:
1980年《東海人魚》人魚姑娘
1980年《小北找爺爺》海妹
1981年《東海人魚》人魚姑娘
1983年《我要當冠軍》玲玲
1984年《我要當冠軍》玲玲
1986年《龍眼仔》
1986年《寶船》王小二
1989年《太陽之祭》小玲
1992年《曼卡與國王》曼卡
1993年《之伢子》妹子
1993年《曼卡與國王》曼卡
1994年《開天闢地人之初》雲
1995年《皇帝的新裝》公主—尼龍綢
1996年《皇帝的新裝》公主—尼龍綢
2001年《享受艱難》林阿紅
電影類:
1975年《阿勇》紅菱
1979年《報童》臘月
1981年《三家巷》區桃
1982年《喜鵲嶺茶歌》玉嬌
1983年《人生》巧玲
1984年《黃土地》翠巧
1985年《情滿黃山》石妹
1987年《長城大決戰》女主角
1987年《我只流三次淚》表姐
1988年《觀音十二》白老師
1989年《哦,香雪》香雪
1991年《別哭媽媽》李老師
1992年《離婚》秀真
1992年《賺它一千萬》玉雯
1993年《虎膽英魂》香濃
電視類:
1990年《鶴鄉之戀》方荷香
1991年《狼窩里的戰斗》禮蘭
1991年《秦淮八艷》卞玉京
1992年《寶姑》寶姑
1993年《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劉思齊
1994年《青絲萬里》蘇婉
1994年《一個女孩和兩個男孩》依瑪
1994年《夕陽下的母親》母親
1994年《情感》情人
1995年《電腦之家》安揚
1996年《城市寓言》打工妹
1997年《盛花》李老師
1997年《較量》
晚會類:
1988年《西班牙多明哥演唱會》嘉賓主持
1993年《鎮江電視台建台晚會》主持
1994年《「七色光」樂園》嘉賓主持
1994年《青島電視台「七色花」晚會》
(小品)《假期軼事》盲女
1995年《航天部新春晚會》主持
1996年《江蘇電視台「文藝新干線」》朗誦
1996年《江蘇有線電視台台慶晚會》佳賓演出
1997年《江蘇電視台「元旦晚會」》朗誦
音樂會:
1994年本院樂隊演出主持人
1996年《愛在人間》(小品)《假期軼事》盲女
2002年《文化三下鄉》綜藝晚會主持人
其它:
1994年專題片《中國民間工藝集萃》主持
1995年專題片《中國文化藝術概況》主持
『伍』 電影黃土地的影評怎樣寫
黃土地 《黃土地》是我接觸的中國本土電影中比較優秀的代表之一,本來覺得1984的中國電影,沒什麼特技效果,沒什麼大批資金投入,應該難以認同,但看完後才覺得只要用藝術的心去拍出的電影,絕對比用錢堆出的一堆貌似電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篇幅時間有限,就主要從技術入手吧。 影片中的光的運用很具有代表性,但由於觀看條件的簡陋和部分主關條件的影響(個人所學有限,領悟力一般),就談一點吧。影片大部分場景運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顧青走的前晚老爹唱歌的場景,窯洞內油燈的火光微弱如豆,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臉,這樣就看清了他臉上如枯樹藤蔓的皺紋——一張典型的黃土地人的臉。在布光上也多常採用非標准布光技巧如窯洞內的陰暗對比布光,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顧青回來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體黑暗而背景明亮。當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進行平調布光,營造影片的真實感和自然化。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抒情符號,能夠傳遞感情表達情緒。在片中色彩的運用,則是寫意與寫實的完美結合,一方面使畫面產生油畫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則以其表述主題。主要為黃、紅、黑三色,三色各有代表,但隨情節變換與主題表達也改變其含義。黃,代表黃土地和黃土地養育著的人,黃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早晨的橘黃色,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有著低能量色彩的表現—傍晚時分的灰黑色,給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紅色一方面是表現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如新娘的小紅鞋,一方面也是年輕一代蓬勃的生機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如憨憨的紅肚兜。而黑色在這里表意相對單一,主要表現痛苦、恐懼與絕望,如翠巧新房內粗糙灰黑的手。三種色彩有機結合,使影片極富表現力。還有一種顏色的運用極特殊也極重要,天空的蔚藍色的出現,影片中天空總是灰白或灰藍,但顧青出場、在求雨時的再次出場和在延安腰鼓表演後都出現大片蔚藍的天空,亮度極高,這是希望的形象化表現,包含著美好的情感和訴求。 影片大部分為水平構圖,大片連綿起伏的黃土地佔據大部分畫面,地平線處於畫面上方,展現了黃土地的厚重遼遠,高低起伏。對於人則使用主導性的負體積,使人所佔的空間極少,只在畫面的一角勞作休憩運動。這樣強烈的對比顯示了個體於大環境傳統大文化背景下的無力。就連通常常以高大形象出現的「公家人」也不過如螻蟻蜉蝣寸在其中,如開頭公家後生顧青的出場,就是運用這樣的手法。黃土地是就是其中的主角,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是陪襯,在廣袤的黃土地主導下他們渺小而蒼白。但也有部分構圖的不穩定平衡,主要體現在傾斜地平線的運用上。 影片鏡頭的使用也極具特色。影片善於運用廣角鏡頭,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視線開闊。如開頭及片中幾個轉換場景都始終使用盡可能大的景深來映現景物,表現了黃土地的空曠與遼遠。而這片黃土地正是養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它養育出了中國厚重、封閉、隱忍的中國內陸文明,充滿了人情味但以其傳統固守的本性對人產生巨大束縛力。空鏡頭的使用也很頻繁,主要為黃河、土地與太陽,沒有人物的參與,只有景物的此外甩鏡頭造成為影片注入極大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如耍腰鼓的鏡頭,凝聚力量,通過攝影機的搖甩推拉表現畫面,用廣角鏡頭誇張形象增加其粗獷豪放,極具情緒沖擊力和精神力度,沖擊感官與靈魂,反映了從貧瘠的黃土地中生發出來的盪氣回腸的聲音。 從拍攝角度來說,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片頭顧青的出場和求雨時他的再次出場都用了仰拍。在空曠的地平線上漸漸出現顧青的身影,向屏幕前運動,然後鏡頭上移,以一個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藍的天空。這是在形象塑造上對顧青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暗含著顧青代表的公家人對於黃土地人擺脫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對於廣袤的黃土地的仰拍,則表現人們對於這片「母親地」的深沉的熱愛和敬畏。俯拍可讓觀眾通過攝像機鏡頭概覽全景,展示了黃土地上因風沙侵蝕而形成的千溝萬壑的面貌,又可以產生特殊的表現效果。如對於黃河邊纖夫的俯拍,從而體現對於掙扎於生存中的弱小個體的憐憫與同情。還有就是翠巧在聽完顧青的歌後,呆坐在擔子上的片段,這是翠巧感情變化的一個轉折,但鏡頭卻以以高遠的天空,貧瘠空曠的黃土地與依稀可見的弱小身影形成強烈對比,頓時將人的渺小感以及在大環境下的無力、無奈感凸顯出來,也暗示翠巧悲劇性的結局。 音樂是影片的靈魂,片中陝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種講述語言。翠巧爹、翠巧、憨憨、顧青,四種人不同的歌聲都體現了他們的性格、命運,歌聲緊扣情節的發展,將主題更表達得入木三分。除了這些,片中還有很多其他電影技巧的純熟運用。特寫鏡頭的運用,將人物的心理變化等細致地展現,比如翠巧喜悅地擔水回家一開門卻看到媒婆,那一瞬間臉上的欣喜當然無存,轉而是無奈的失落和順從地點頭。還有如多處疊化的的運用,開頭顧青在山坡上行走,背景就出現虛化的太陽和山崗,這些說明了他夜以繼日披星戴月地趕路,也從側面表現黃土地的廣闊,還有翠巧挑水時背景的渲染模糊則起到烘托主體人物的作用。在翠巧挑水回去時人是朝攝像機移動,但滔滔的黃河水則持續往右流,Z軸的制兩個分離的矢量的分離運動給人造成一種人物隨時會被河水吞噬的假象,而這偏偏與人物的結局相吻合。影片在剪輯上使用重復蒙太奇的手法,如兩次娶親的表現上都是一樣的小紅鞋,一樣的嗩吶喇叭,一樣的毛驢,一樣的前進動作過程,表明在這種婚姻之下不同的女子重復著同樣悲慘的命運。還有很多,都得我們去好好品味。 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允許有扣人心弦的情節發展,但能在簡單的情節下仍能運用出神入化的電影技巧,將大主題蘊於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實力來,可以說,《黃土地》做到了,在電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選擇這樣的電影,也許我們會收獲更多,思考更多
『陸』 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
拍攝於1984年的電影《黃土地》是陳凱歌和張藝謀的首次合作。影片問世後引起了強烈反響,甚至被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影片。《黃土地》獲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英國第二十九屆倫敦愛丁堡國際電影節薩蘭特杯導演獎、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文化技術交流中心電影獎等等。
影片中主要講述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到陝北黃土高原採集民歌時恰巧趕上了一場歡天喜地的婚禮,只是這個新娘只有十四歲。擺酒席的院子里,人們穿著清一色的黑灰色棉衣,男人頭上都裹著白頭巾,孩子們也湊來瞧個熱鬧。鮮紅的門簾和門旁的紅對聯特別惹眼。在這盛大的婚禮中,卻有一個人悄悄地躲在大門旁,怯生生地看著這一切。她就是影片的第二個主人公,翠巧。這天晚上,顧青正好被安排住到翠巧家。顧青告訴翠巧爹:現在世道變了,南方的女子「自己的對像自己瞅」,不興包辦了……然而這飽經風霜的翠巧爹卻固執地認為「咱莊稼人有自己的規矩」。憨憨是翠巧的弟弟,不善言辭,但是心眼兒錚亮。顧青幫著翠巧家打水,做農活,漸漸被接納。翠巧也更加嚮往顧青說的那種自由的生活。然而,顧青最終還是要走的,他對翠巧說組織有規矩,不能帶她走。最終翠巧被迫嫁人。可就在結婚之日,翠巧逃了出來,在波濤翻滾的黃河中乘著一隻小船而去,只留下傻傻站在岸邊的憨憨。影片的結尾很有意味。高原那頭,顧青回來了,而在這頭,莊稼人們正在求雨。憨憨在隊伍中,他逆著人群艱難地沖向遠方的顧青。
『柒』 電影《黃土地》是如何結尾的翠巧的結局是怎樣的
翠巧渡河是作者留下的懸念。有人理解成她能找到八路軍,但更多的說法是她在憨憨的喊聲中被吞沒在滔滔河水裡,因為她代表著追求光明和希望的必然犧牲。這個問題說法不一,要看個人理解,也沒有權威的解釋。
結尾憨憨逆著祈雨的人群奔向代表光明的顧青,這預示一個古老民族的希望,但顧青只是出現在遠遠的黃土地邊緣,始終沒有走近憨憨,憨憨的光明還在很遠的地方,要走的道路還有很長很長。
我們老師講的~
『捌』 看過一部看反映黃土高原的電影,裡面的女主用繩子系腰
中文片名:歸土
英文片名:Back To Roots
主演:陳偉倫 王艷 林子
導演:梁本熙
類型:動作 愛情
地區:香港
上映時間1994年
由英雄到黃土地,默默承受自己的罪咎……
阿飛以亡命姿態偕朋黨完成刺殺任務後潛往廣州避風頭。一心以為必立大功從而扶搖直上,卻被各方出賣後遭公安追捕。危急關頭阿飛拖著槍傷的腳爬上一輛剛開動的運煤車……來到中國北方貧瘠的黃土地高原。從昏迷中蘇醒過來,阿飛嚇然發現自已身在漫無邊際的黃土高原上。因療傷而再次昏厥後幸被村女秀秀(王艷飾)發現而救回村中。在秀秀(王艷飾)及她爺爺祈伯以至其它村民悉心照料下,阿飛迅速康復。可是,在阿飛眼中這班陝北人全是愚蠢之輩,他不屑一顧,心中只想盡快離開這不毛之地。當得悉唯一可離開的路也倒塌了之時,阿飛氣憤莫明,服迷幻葯後竟把村民的心血---玉米田燒掉,遂與村民關系破裂。初嘗孤獨的阿飛毒癮大發,幸又再被祈伯等救治。一連串的事件令阿飛開始發現村民的可愛和可敬,並在祈伯的點化後嘗試融入他們的生活里。阿飛身同感受的了解到他們樂天知命的智能。最後,阿飛選擇面對現實,毅然重返香港。他安然的面對裁決,承受自己的罪咎,也因此他被輕判入獄一年。出獄後,他懷著喜樂心情,重踏令他心靈舒服黃土鄉原..
『玖』 影片《黃土地》有什麼特點
《黃土地》是陳凱歌的處女作,在這部影片中,他大膽的打破了電影的敘事傳統,從散文中尋找未來影片的雛形,把看似沒有生命的黃土地當作影片的主角,人物則成為環境的點綴,蒼茫的土地和人輝映成生命的頌歌。他通過這部作品重新審視了黃土高原這個我們民族的搖籃,在這里深刻反思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民族的歷史,穩重的風格中充滿內在的張力。影片通過情節的淡化給觀眾留下了更多思索的空間,獨特的畫面造型和鏡頭語言更給中國影壇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拾』 電影黃土地婚禮上的歌手是誰 他唱的燒酒歌真好聽,多少年了找不出任
電影講述的是陝北黃土高原上的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親作主定下娃娃親。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王學圻飾),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一段時間後,與翠巧家彼此彷彿自家人般。顧青講述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
父親雖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顧青行將離去,翠巧要隨去延安,顧青有心無力。翠巧弟弟憨憨跟著顧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過一座山樑,顧青看見翠巧站在峰頂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別,顧青深受感動。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決然逃出夫家,劃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可惜湍急的河水吞沒了她。顧青來找翠巧和憨憨時,憨憨正隨大家在河邊求雨,他扯下頭上的樹葉子編成的頭箍,逆向從人群中向顧青跑去。
張愛玲說過,年輕人的生命三五年就是一生,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只是一瞬。電影中的老年人、年輕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黃土地》感動,是因為的投入和攝影的藝術感染力。其中,電影中很多細節的把握都讓我佩服。比如婚宴上,除老肥肉,另一道葷腥,就是僅僅作為「擺著是個意思」的「木魚」。這「魚」,不能供人用嘴來享受,而只能飽人「眼福」,因為它就是鋸成魚形盛在餐盤中的木頭。
電影《黃土地》雖然是八十年前,一個年輕人熱烈追夢的故事,但是追夢在古往今來任何歷史地理背景下,都是激動人心的。翠巧這個角色就是個追夢的人。這部片子並不是可以表現對「父權社會」、「包辦婚姻」的憤怒,也不是對國民思想愚昧進行簡單批判,更不是在貶低黃土地上落後生態,同時為革命者大唱贊歌。
只是在千里走陝北之後想講述一個見聞:在一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夢想是如何被喚醒、又是如何死亡的。讓人情感上難以接受的是:殺死夢想的,從根本上來講,正是養育你的黃土地。溫暖而貧瘠的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它也禁錮你,殺死你。這裡面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層悲哀:帶著鐐銬的新生,最終還是猝死於簡單而殘酷的生存法則。
「生存」,是想表達的核心,民以食為天,只有黃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黃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而在這種殘酷生存之道勵練出的人的韌性,則持有一種苦澀的肯定態度。
革命者顧青是代表先進觀念的闖入者,但是始終是無法深刻進去。一開始他描述南方男女平等的美好情景,他笑話翠巧爹一邊說「五穀發芽,早降雨水」一邊用小米敬天老爺的愚昧行為,這些可以解釋為不懂得黃土地的艱難而被原諒;但是面對被自己喚醒、決心為自由破釜沉舟的少女,用「公家人的規矩不允許」來搪塞她,以免除他自己對翠巧父親、對組織交代的麻煩,就讓人覺得他軟弱,而同時覺得他只是被觀念包裝起來的空殼,並沒有想從根本上解決翠巧等問題。
翠巧是影片關注的焦點,她讓人感到夢想被喚的欣喜以及引起人們對夢想死亡的深思。憨憨所唱尿床歌里頭的「只想尋下個好女婿,誰想尋下個尿床郎」,父親所唱的「大眼花花就兩張燈,彎彎眉毛就兩張弓,十五上守寡到如今,你說心疼不心疼」,都在同情著女孩們作為買賣婚姻的代表,世世代代的不幸。
翠巧在家的時候,頭頂上有父親和弟弟,嫁人後得到的嫁妝要給弟弟做聘禮,一生一世有莊稼人的規矩在約束著她,她一輩子都做不了主;然而在她要跟隨顧青而去,去延安做主人時候,又被「官家人的規矩」拒之門外。我十分痛恨翠巧新婚夜伸向她的那隻黑黑的大手!讓我如同看到了魔鬼一樣的恐懼。
影片《黃土地》中父親的形象很豐滿、很復雜。革命者借宿翠巧家當晚,只看得見輪廓的爹巍峨地坐在正中,著紅衣的翠巧隱在他背後拉風箱燒水,縮成一個微小的身影,弟弟沉默地退在牆根,暗得讓觀眾眼睛發酸,只覺得他整個人溶解在黃土高坡的空氣和泥巴里了,就連顧青問他叫什麼名字他也沒敢回答。
父權下的孩子似乎都是祭品,雖然多少都各自秘密地懷揣著希望。只有風箱下噴出的火花,掙扎出一個自由的形狀,給觀眾一點安慰。父親一開始就明白顧青所說的「改改規矩」只是善心的外來人開出的一張無用方,同時也對「南方的女娃都能讀書寫字」充滿一絲好奇與嚮往,他不是什麼頑固不化、以賣女兒為樂的封建衛道士,他遵守黃土地立下的「莊稼人的規矩」,勸導大女兒不能嫌貧愛富,「咱吃苦人說話得算個數」。
他愛孩子,吃小米的時候把自己的飯倒給正在長身體的憨憨;他怕革命者搜集不全酸曲被撤了差而為他唱了一支。但他終究身不由己。在革命者問他為什麼他的女兒受苦,他只說了一個字「命!」。從始至終,他都只是黃土地的奴僕,是一種生存之道的服從者與執行者。他吃飯敬天地的一幕尤其蒼涼。然而他又是保護者,父親是可靠的,在黃土地的冷酷威嚴之下,他當爹又當媽,用雙手一犁一犁地維持了一家的生存。
《黃土地》這部電影特別令我難忘的是攝影。當翠巧失魂落魄地漸漸淹沒在黃土地里,夢想夭折的哀傷被吸收進溫熱的黃土地里,只覺得從此便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包括後來被渾濁的黃河水吞沒的場景都是一樣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中華萬民與土地的依存關系十分密切,以至於我們都能感知,我們並不是外在地站立在土地之上,而是應該沉浸於土地之中的。也許你看《黃土地》的時候,會有種想哭的感覺。那種感覺或許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沉重。
自己摘抄以下哦。